《張氏醫通》~ 卷六 (38)
卷六 (38)
1. 健忘
經云:「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按內經之原,健忘者,俱責之心腎不交:心不下交於腎,濁火亂其神明;腎不上交於心,精氣伏而不靈。火居上,則因而為痰;水居下,則因而生躁。躁擾不寧,是以健忘也。治法:心氣不足,妄有見聞,心悸跳動,恍惚不定,千金茯神湯;思慮過度,病在心脾者,歸脾湯;挾虛痰者,加薑汁、竹瀝;精神短少,人參養榮湯送遠志丸;痰迷心竅者,導痰湯加木香;上虛下熱,天王補心丹;心火不降,腎水不升,神明不定而健忘,六味丸加五味、遠志;心氣不定,恍惚多忘,四君子去白朮加菖蒲、遠志、硃砂,等分,蜜丸服;心氣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盜汗,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積於內而善忘如狂,代抵當丸。
石頑曰:「因病而健忘者,精血虧少,或為痰飲瘀血所致,是可以藥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大竅疏之故,豈藥石之所能療乎?故凡開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
白話文:
【健忘】
古人說,如果上部氣血不足,下部氣血過剩,會導致腸胃功能旺盛但心肺卻虛弱。這種虛弱的情況會使營衛之氣停留在下部,長時間不能正常上升,進而導致記憶力減退。
根據《內經》所述,健忘主要是因為心臟與腎臟的功能無法協調。心臟的氣血無法下達腎臟,導致心神混亂;腎臟的精氣無法上達心臟,精氣運行不順暢。火氣上沖,可能引發痰症;水氣滯下,可能產生焦躁不安。這種焦躁不安的狀態,就是健忘的原因。
治療方法如下:如果心臟氣血不足,出現幻覺或聽覺錯亂,心悸、心跳加速,精神恍惚,可以服用千金茯神湯。若是思考過度,心脾受損,可服用歸脾湯。如果伴有虛弱和痰症,可在藥方中加入薑汁和竹瀝。若精神疲倦,可用人參養榮湯配合遠志丸。若是痰液阻塞心臟通道,可用導痰湯加上木香。上焦虛弱,下焦有熱,可服用天王補心丹。心火無法下降,腎水無法上升,神智不穩定導致健忘,可用六味丸加上五味子和遠志。心臟氣血不穩定,常忘事,可服用四君子湯去掉白朮,加上菖蒲、遠志和硃砂,均勻混合後製成蜜丸服用。心臟氣血不足,精神恍惚,睡眠不足,夜晚多汗,驚恐健忘,可服用辰砂妙香散。若是體內有瘀血積聚,記憶力減退如瘋狂,可用代抵當丸。
石頑先生認為,因疾病導致的健忘,可能是精血不足或痰飲、瘀血所導致,這些情況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但如果是天生健忘,是因為心臟的感知能力較差,這種情況是無法單靠藥物治療的。因此,對於所有試圖打開混沌狀態的方法,都應該進行慎重考慮。
2. 入魔走火
人天境內,三教同源。入聖超凡,趨舍各異。醫司蒼生之命,體法王之心。凡三教九流,疾厄之苦,如萃一身,皆當貫徹其旨,庶無自欺之弊。嘗聞師尼寡婦之治,與常人有別。豈衲子參堂打七之入魔、煉士坐功運氣之走火,與常人無異耶?余雖不敏,業嘗究心斯道,遍考方書,從無及此。
每見呆修行人見性不真,往往入於魔境。或喪志如木偶,或笑啼癲妄,若神祟所憑。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詳推治例,與不得志人鬱悺侘傺之候,不甚相遠。但其間多挾五志之火。雖有虛證虛脈,一切溫補助陽澀精藥,概不可施。多有滌痰安神不應,
服大劑獨參湯而愈者;有安神補氣不應,服六味地黃兼滋腎丸而愈者;有滌痰降火不應,後服天王補心丹經歲不輟而愈者。然此皆下根人,執迷不省,隨其所著而流入識神矣。更有業種魔根,詭遇名師,為藏身悔過之地。始焉非不勇猛;善知識見其略有見地,稍加策厲,安知其進銳者其退速?
未幾,本性熾然,恣行貪著,集成異端。嗔癡暴戾、淫殺盜妄,靡所不至。此宿世定業,雖諸佛不能化導,豈藥石能治乎?至於修真煉氣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納為務;乃至氣亂於中,火熾於外,而為怔忡痞逆、躁擾不寧等患。慎不可妄行耗氣散表之藥,為害莫測。況有不能秘精嗇神,
真氣不能外廓內充,為風寒所侵、水穀所犯,惟黃耆建中、枳實理中為正治。其餘七情六氣,以意逆之。或有過劑傷中,虛火為患者,大劑獨參湯以斂之。即有得其術者,真氣初調之時,一身陰氣趕散,腹痛腸鳴不已,蟲垢悉從魄門而出。自後真氣方得內守,可以結胎,可以辟穀。
當此,切勿誤認為病而餌湯藥以耗真氣。不特前功盡廢,且有性命之慮。亦有居處失宜,不能調製其火,胎息不安者,獨參湯送養正丹,取丹砂、鉛汞之同氣相求,自然胎息安和。醫師不諳,見其灼熱燔蒸,誤認客邪散表,勢必昆崙飛焰,玉石俱焚矣。不特發表當禁,一切辛散走氣、
苦寒傷陽、沉降助陰藥,咸宜遠之。大抵煉氣之道,以陽為寶;純陽為仙,純陰則鬼。此理之最顯者,用藥不可不知。近世醫術淺陋,藥石無功。多有沿襲坐功卻病之法,不過欲斷除妄念、勘破關頭。昧者不能果決,每致壯火飛騰,頭面赤熱、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脫之候。
亦有陰氣消亡、強陽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脫之候。急乘欲脫未脫時,峻投保元湯下靈砂丹,以救上脫;數進生料六味下黑錫丹,以固下脫。屢奏奇功於反掌間。當知精津血液,總藉神氣之統攝也。曷觀世俗三教所習,趨舍雖異,而致病之由,皆不離於色相。苟能靜究其理。
白話文:
在人與天的世界裡,儒、釋、道三家學說本源相同,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凡人,他們追求的目標各有不同。醫生肩負著保護人們生命的重任,需體現王法之心。對於三教九流的人們,遭受疾病的折磨,如同集於一身,都應深入理解其道理,避免自我欺騙的弊端。曾聽聞師尼寡婦的治療方式,與一般人有所不同。難道和尚參禪入魔,道士打坐運氣導致走火入魔,與普通人就沒有差別嗎?雖然我不夠聰明,但已深入研究這條道路,全面考察了各種醫方。
我常見到一些修行者未能真正洞察事物本質,常常陷入魔境,有的失去意志像木偶一般,有的哭笑顛狂,好像被鬼神附身。這是因為他們心神操勞過度,心神空虛,痰火乘機侵擾所致。詳細分析治療案例,與那些心情鬱悶,失望惆悵的人,情況並無太大差別。只是他們的情況多伴有五志之火,即使有虛弱的症狀和脈象,所有溫補助陽、收澀精氣的藥物,都不能使用。很多情況下,清理痰火、安神的藥物也沒有效果。
有的服用大劑量的人參湯而痊癒。有的安神補氣的藥物沒有作用,服用六味地黃丸兼滋腎丸而痊癒。有的清理痰火的藥物不起效,後期服用天王補心丹,一年不停,最終痊癒。然而這些都是根基淺薄的人,執迷不悟,隨著自己的執著,流入識神的境界。更有甚者,帶著業障魔根,巧遇名師,作為隱匿自身錯誤的地方。一開始他們並不缺乏勇氣,善知識看到他們有些許見解,稍微加以鼓勵。然而,他們進步快,退步也快。
不久,他們的本性暴露無遺,肆意放縱慾望,形成異端,瞋恨愚癡,暴戾淫殺盜妄,無所不為。這是前世註定的業力,即使是佛陀也不能轉化,藥物又如何能治療呢?對於修煉真氣的人來說,如果不追求自然的原則,刻意進行吐納練氣,甚至導致內氣混亂,外火旺盛,出現怔忡、痞逆、煩躁不安等問題。千萬不可胡亂使用耗氣散表的藥物,危害無法預測。更何況有些人不能保精節欲,
真氣不能在外廓內充,受到風寒侵襲,飲食不節,只能使用黃耆建中、枳實理中來正確治療。對於其他情緒和氣候的影響,根據個人體質逆向調節,有時會因藥物過量傷及中焦,虛火為患者,使用大劑量的人參湯來收斂。即便有人掌握了方法,在真氣剛剛調整的時候,全身的陰氣散去,腹痛腸鳴不止,污垢全部從魄門排出。之後,真氣才能內守,可以結胎,可以闢穀。
在此期間,切勿誤以為是疾病,服用藥物來消耗真氣,不僅前功盡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也有因生活環境不合適,不能調節自身的火候,導致胎息不安的,用人參湯送服養正丹,取丹砂、鉛汞之同氣相求,自然能使胎息平和。醫生如果不懂,見到發熱蒸騰,誤以為是外邪入侵,散表藥物,必然導致昆崙山火災,玉石俱焚。不僅散表藥物應禁止,所有辛辣散氣、苦寒傷陽、沉降助陰的藥物都應遠離。總的來說,煉氣之道,以陽為寶,純陽為仙,純陰為鬼,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使用藥物時不可不知。
近世醫術淺薄,藥物無效,很多人沿襲打坐治病的方法,只不過是想消除妄念,突破關鍵。然而,愚昧的人不能果斷,往往導致壯火飛騰,頭面赤熱,胸膈堵塞,心悸喘逆,汗出如蒸,成為上脫的症狀。也有陰氣消亡,強陽失控,精髓不固,大小便急迫,成為下脫的症狀。緊急時刻,在欲脫未脫時,服用大量保元湯下靈砂丹,以救治上脫;多次服用生料六味下黑錫丹,以鞏固下脫。這些方法在短時間內屢次發揮奇效。要知道,精液、血液總是由神氣統攝的。觀察世俗中三教所習,雖然追求的方向不同,但致病的原因,都離不開色相。如果能靜下心來探究其中的道理,
妄想尋找治療方法,卻聲稱自己無病無災,我無法相信這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