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9)

1. 十棗湯(玉函)

治懸飲內痛。脅下有水氣。脈弦數。

芫花(熬),甘遂,大戟(泡去骨。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肥者十枚擘。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匕。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補天石。加生薑汁。傷寒五法。加肉桂。)

神祐丸,治陽水腫脹。大小便秘。

十棗湯本方各一兩。加大黃二兩。黑牽牛頭末四兩。輕粉一錢。煮紅棗肉為丸。初服五七丸。日三服。漸加。快利為度。按此方守真本仲景十棗湯加牽牛、大黃、輕粉三味。較十棗倍峻。然作丸緩進。則威而不猛。其法最良。其於神祐丸中。加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半兩。

名舟車神祐。已屬蛇足。更於舟車丸中。加入乳香、沒藥。名除濕丹。風斯愈下。殊不足法。

控涎丹,治脅下痰積作病。

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等分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驚疾。加硃砂、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蓬朮。臂痛。加桂枝、薑黃。痰嗽。加風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甘遂直達涎結之處。大戟能攻胸脅之涎。

白芥子能破支結之飲。此攻痰涎之峻劑也。凡形盛色蒼氣壯脈實人有上證。但服此藥數服。其病如失。後以六君子調補。若氣虛皎白。大便不實。小便清利者誤服。不旋踵而告變矣。

2. 五苓散(玉函)

治傷寒表裡未解。渴而小便不利。

白朮(生),茯苓,豬苓(各二錢),澤瀉(三錢),桂(一錢)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或生料煎服。溫覆取微似汗。按五苓散。本治太陽經邪犯本。渴而小便不利。飲水即吐之水逆。故用二苓、澤、術。利水生津。又需桂以蒸動其津。則渴者自不渴矣。後人不達此義。每用五苓治陰虛泉竭之證。重涸其水。發熱發渴。

勢必轉加。豈方之咎歟。況有去桂而用四苓者。曷知此方全賴桂之辛溫。則術不至壅滿。用方者當須識此。無愧聖賢一脈。

豬苓湯(玉函),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及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五苓散去朮、桂。加滑石、阿膠等分。水煎去滓溫服。日三。按此太陽少陰藥也。五苓散用術以導水滋干。即兼桂之辛溫以蒸動其津氣。此用滑石之清熱利水。即兼阿膠之甘潤以保護其血液。汗乃血之液。故汗出多而渴者禁用。

豬苓散(金匱),治嘔吐思水。

五苓散去澤瀉、桂。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澤瀉湯(金匱),治支飲眩冒。

五苓散去豬苓、茯苓、桂。

茯苓澤瀉湯(金匱),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

五苓散去豬苓。加甘草、生薑。(家秘。加蘆根。)

茯苓戎鹽湯(金匱),治胞中精枯。血滯小便不利。

五苓散去豬苓、澤瀉、桂。加戎鹽。(即青鹽)

桂苓丸,治腎氣上逆。水泛為痰。逆沖膈上。及冒暑煩渴。飲水過多。腹脹小便不利。

五苓散去豬苓、澤瀉、白朮。用桂一兩。茯苓二兩。蜜丸。沸湯下二錢。日三服(作湯名桂苓飲。)

桂苓甘露飲,治溫熱病。小便不通。煩渴引飲。

五苓散加真寒水石、石膏、滑石。

四苓散,治小便赤澀脹痛。及溫熱時行煩渴。

五苓散去桂。

茵陳五苓散(金匱),治黃癉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茵陳蒿。

春澤湯,治氣虛傷濕。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人參。

葶藶木香散,治陽水腹脹。大小便秘。

五苓散加葶藶、木香、木通、滑石、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