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36)
卷六 (36)
1. 悸
金匱云。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驚自外邪觸入而動。故屬陽。陽變則脈動。悸自內恐而生。故屬陰。陰耗則脈弱。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形寒飲冷。經脈不利。水停心下而致動悸。故用麻黃以散營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與傷寒水停心下用小青龍湯無異。首論以脈弱為悸。而此湯用麻黃、半夏散寒治水。知其脈必不弱。非弦即緊。蓋脈弱為心氣不足。豈此藥所宜用乎。用丸不用湯者。取緩散水。不取急汗也。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茯苓湯主之。
嘔逆痰飲為胸中陽氣不得宣散。眩亦上焦陽氣不能升發所致。故半夏、生薑並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以去水。水去則神安而悸愈矣。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火水之盛。為水邪抑鬱。在陰分不得升發。故於臍下作悸。及至郁發。轉入於陽。與正氣相擊。在頭為眩。在頂為顛。腎液上逆為吐涎沫。故用五苓以伐腎邪。利水道。水去火自安矣。
悸即怔忡之謂。心下惕惕然跳。築築然動。怔怔忡忡。本無所驚。自心動而不寧。即所謂悸也。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常築築然動。是則為悸。蓋水衰火動則為煩。水乘火位則為悸。原病式曰。水衰火旺。必煩渴引飲。
水停心下而為悸也。心下悸有氣虛血虛。屬飲屬火之殊。夫氣虛者。由陽氣內微。心下空虛。內動為悸。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驚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湯。或六君子加菖蒲、遠志。血虛者。由陰氣內虛。虛火妄動。歸脾湯加丹參、麥冬。
停飲者。水停心下。侮其所勝。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惕惕而動。半夏茯苓湯、茯苓甘草湯。或二陳湯加白朮、豬苓、澤瀉。有表邪挾飲。半夏麻黃丸、小青龍湯選用。火旺者。因水不能制火。故時悸時煩。跳動不寧。天王補心丹。不應。六味丸加五味、麥冬、遠志。有邪氣攻擊而悸者。
宜審其何邪而後治之。有營衛涸流。脈來結代者。必補氣益血生精。炙甘草湯。因痰飲而悸。導痰湯加棗仁。有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也。溫膽湯加川連。其臍下悸動。腎氣上凌也。五苓散加辰砂。有所求不遂。或過誤自悔。憹懊嗟吁。獨語書空。若有所失。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
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心中常有歉。愛居暗處。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無地。此卑惵之病。藿香正氣散。虛者。人參養榮湯。有真心跳。乃血少。非驚悸也。又或夢中如墮岩崖。或睡中忽自身體跳動。此心氣不足也。歸脾湯下硃砂安神丸。肥人多屬痰飲。瘦人多屬血虛與陰火上衝。
白話文:
標題:[心悸]
內容: 《金匱要略》說,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爲驚,弱則爲悸。
驚是由外部邪氣觸動脈動,所以屬陽,陽變則脈動;悸是由內心恐懼產生,所以屬陰,陰耗則脈弱。
心下悸的人,可用半夏麻黃丸來治療。
這是因爲身體受寒飲冷,經脈運行不暢,水分停留在心下導致心悸,所以用麻黃散去營中的寒氣,半夏散去心下的水溼,這與傷寒時水分停留在心下用小青龍湯治療並無不同。首先論述以脈弱爲悸,而此藥方用麻黃、半夏散寒治水,可以知道脈搏一定不弱,要麼弦要麼緊。因爲脈弱是心氣不足,豈能用此藥呢?用丸劑而非湯劑的原因,在於緩和地驅散水溼,而不是急於發汗。
突然嘔吐,心下痞滿,膈間有水,眩暈心悸的人,可用半夏茯苓湯來治療。
嘔吐和痰飲使胸中陽氣無法散發,眩暈也是由於上焦陽氣不能升發導致,所以半夏、生薑可以一起治療。心悸則是心受到水邪的侵擾,不是半夏可以單獨治療的,必須加上茯苓去除水溼,水溼去除了,精神就會安定,心悸自然好了。如果瘦人臍下有悸動,吐出泡沫並感到頭暈,這是水溼在作怪,五苓散可以治療。
心悸就是怔忡,心臟會感到跳動不安,本來沒有什麼驚嚇,但心跳卻自己加速,這被稱爲心悸。心虛並有停水,則胸中有水溼,水溼上升,心火會排斥它,心就會不安,讓人感到不舒服,心跳不斷,這就是心悸。水衰火動則煩燥,水乘火位則心悸。《原病式》說,水衰火旺,必定煩渴引飲。
心下悸有氣虛、血虛,屬於飲水或火旺的不同情況。氣虛的人,是因爲體內陽氣微弱,心下空虛,內動而心悸,心氣不穩定,五臟不足,嚴重者會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驚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湯,或者六君子湯加菖蒲、遠志可以治療。血虛的人,是因爲體內陰氣虛弱,虛火妄動,歸脾湯加丹參、麥冬可以治療。
停飲的人,水分停留在心下,侮辱其所勝,心主畏懼水溼,不能自安,因此會感到心悸。半夏茯苓湯、茯苓甘草湯,或者二陳湯加白朮、豬苓、澤瀉可以治療。如果有表邪挾帶飲水,可以選擇半夏麻黃丸、小青龍湯。火旺的人,是因爲水不能制火,所以時常心悸心煩,跳動不寧,天王補心丹可以治療。如果沒效,六味丸加五味、麥冬、遠志可以試試。有邪氣攻擊而心悸的人,應先確定是什麼邪氣再進行治療。
有臍下悸動,腎氣上衝的人,五苓散加辰砂可以治療。有求不得或後悔,懊惱嘆息,獨自說話,若有所失的人,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可以治療。
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心中常有歉意,喜歡待在暗處,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無地,這是卑惵的病,藿香正氣散可以治療。虛的人,人參養榮湯可以治療。有真心跳,是血少,不是驚悸,歸脾湯下硃砂安神丸可以治療。肥胖的人多屬於痰飲,瘦的人多屬於血虛與陰火上衝。
心悸的症狀多種多樣,總歸不離於心受傷而火動,火鬱而生涎。至於虛實之分,氣血之辨,痰與飲,寒與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需要在臨牀辨證施治。
診斷上,沉細屬於飲水,結代表示虛而有飲水,虛弱表示氣虛,沉數表示血熱,尺中弦緊表示腎氣凌心,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爲驚,弱則爲悸。
石頑治療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補養心血的藥,沒有效果,天王補心丹吃了幾斤,悸恐反而加重,面部和四肢有些許浮腫,於是向石頑求助。觀察他的體型,肥白不堅,診斷脈搏,濡弱而滑,這是氣虛痰飲侵漬膈上的表現。於是使用導痰湯稍微加入人參、肉桂通其陽氣,幾劑後悸恐全除,然後使用六君子加肉桂,水泛作丸,調理中氣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