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三 (18)
卷三 (18)
1. 郁
經閉不調者有之。狂癲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勞瘵者有之。䘌疽生蟲者有之。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加減出入可也。
〔診〕郁脈多沉伏。或結或促。或沉或澀。郁在肝腎則見於左。郁在心脾則見於右。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脈必因之而止澀矣。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謂神者。胃氣也。郁脈雖多沉伏結促。不為患也。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蓋沉伏結促。有氣可散。氣通則和。
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無氣可散。即從事調補。尚難克效。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往往多成虛損也。
易思蘭治一婦。患渾身倦怠。呵欠口乾。經月不食。強之不過數粒而已。有以血虛治之者。有以氣弱治之者。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藥雜亂。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間。諸病復作。肌消骨露。三焦脈洪大侵上。脾肺二脈微沉。餘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梔子仁薑汁浸一宿。
炒黑研極細末。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進二服。即知飢喜食。旬日肢體充實如常。後因久病不孕。眾皆以為血虛。而用參、耆之品。半月胸膈飽脹。飲食頓減。至三月餘而經始通。下黑穢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萬狀。易復以四烏湯換生地。加陳皮、蘇梗、黃芩、山梔、青皮、枳殼十數劑。
一月內即有孕。
白話文:
「郁」
月經不調閉經的情況是有的。精神失常、瘋癲的情況是有的。火氣旺盛導致出血的情況是有的。骨蒸潮熱、肺癆的情況是有的。瘡瘍化膿、生蟲的情況是有的。治療的方法總不出疏肝解鬱的逍遙散、補益心脾的歸脾湯、佐助金氣的佐金丸、降逆氣的降氣湯、以及烏沉七氣湯等方劑。但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病程的新舊、虛實的狀況來選擇適合的方劑。並適當的加減藥物來靈活運用。
(診斷)
郁證的脈象多為沉伏,有時會結脈或促脈,有時會沉脈或澀脈。如果郁滯在肝腎,脈象會體現在左手;如果郁滯在心脾,脈象會體現在右手。如果氣、血、食積、痰飲等任何一種物質停留在體內,脈象就會因此而變得中止不順暢或澀滯不流。但只要能摸到脈象有神氣,就不必太過擔心。所謂的「神」,指的是胃氣。郁證的脈象雖然多為沉伏、結促,但這並不是問題所在。最需要擔心的是摸到脈象呈現牢、革、弦、強等不和諧的脈象。因為沉伏、結促的脈象,代表還有氣可以疏散,氣一旦通暢就會恢復平和。
但如果脈象呈現牢、革、弦、強,代表正氣已經受損,沒有氣可以疏散,即使進行調補,也很難見效。更何況如果還誤用耗氣的藥物呢?所以,郁證如果出現弦強的脈象,往往會發展成虛損的體質。
易思蘭曾經治療過一位婦人,她感到全身倦怠、頻頻打呵欠、口乾舌燥,已經一個月不吃東西了,勉強吃也吃不下幾粒米而已。有的醫生認為是血虛,有的認為是氣虛,有的知道是火氣引起的,但不知道火氣的根源在哪裡。用藥混亂,越治病越重。到了冬天病情稍微好轉,隔年夏天各種病症又復發,導致肌肉消瘦、骨瘦如柴。寸關尺三部的脈象都呈現洪大並且向上衝的現象,只有脾肺二脈稍微沉弱,其餘部位的脈象都正常平和。這是肺火所引起的疾病。於是,就將梔子仁用薑汁浸泡一夜,炒黑磨成極細的粉末,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服。吃了兩劑藥,就知道飢餓想吃東西了。十天左右,身體就恢復了正常。後來因為久病不孕,大家都認為是血虛,就用了人參、黃耆等補氣的藥物,結果吃了半個月,胸口和肚子就覺得飽脹,食慾也大大減少。到了三個月左右,月經才開始來,排出黑色的污穢之物,時來時停,無法順暢的排出,非常痛苦。易思蘭又改用四烏湯將其中的生地換掉,再加入陳皮、蘇梗、黃芩、山梔、青皮、枳殼等藥,服用了十幾劑。
一個月內就懷孕了。
2. 痞滿
丹溪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者。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脈急之形也。有中氣久虛。不能運行精微為痞者。有過服消克。不能舒化飲食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痰氣上逆陽位為痞者。古方治痞。
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消導。世人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暫時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
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當用補中益氣加豬苓、澤瀉。蓋升麻、柴胡從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氣。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其濁氣。即所以交痞而為泰矣。諸痞塞及噎膈。乃痰為氣激而上。氣為痰膩而滯。痰與氣搏。不得流通。並宜連理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
氣滯痞脹。用五膈寬中散。不應。丁沉透膈湯。應諸痞塞脹滿。胸膈不利。或氣上逆。或腹疼痛。並宜指迷七氣湯。胃虛。加參朮。氣滯。加木香。大便秘。加檳榔。面目浮。加蘇葉。四肢腫。加木瓜。虛痞。只用局方七氣、局方烏沉二湯最妙。鬱怒暴痞。面目浮腫。心腹脅滿。
二便秘澀。四肢脹大。增損流氣飲。膈上諸般冷氣。嘔逆不食。不問痞塞疼痛。且與薑汁探吐。然後用藥。痰飲尤宜。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逆上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中微兼疏通之意。不可過用香劑。古人治瀉後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
痞塞諸藥不效。大便不通。脈數實者。小陷胸湯、三黃湯選用。甚則寶鑑木香檳榔丸通利之。若肥人痰痞風閟。大便不通者。御藥院木香檳榔丸疏解之。肥人心下痞悶。內有濕痰也。二陳湯加枳實、芩、連。然不若小陷胸湯尤捷。瘦人心下痞悶。乃鬱熱在中焦。三黃加枳實以導之。
心下痞而寒熱不除者。小柴胡加枳、桔。如飲食後感冒風寒。飲食不消。或食冷物而作痞悶。宜溫中化滯。二陳加縮砂、紫蘇、藿香。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類。虛人停滯不散。心下痞。或寬或急。常喜熱物者。枳實理中湯。老人虛人。脾胃虛弱。轉運不及。飲食不化而作痞者。
九味資生丸。飽悶常嚼一丸。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糵之類。胸中氣塞短氣。橘皮枳實生薑湯。有酒積雜病。過下傷脾。脾虛不運作痞。養胃兼和血。參、朮、歸、芍兼升、柴。稍佐陳皮、枳殼之類。大怒之後成痞。或痰中見血。或口中作血腥氣。是瘀血。用丹皮、紅曲、香附、桔梗、降香、紅花、蘇木、山楂、麥芽、童便。
白話文:
丹溪說:「痞與否都是一樣的,都是不通暢的意思。是陰邪潛伏,陽氣蓄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的。位置在心下,也就是胸腹的中央。感覺腹部脹滿痞塞的,都是脾胃的病。痞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是內部感覺悶脹,但外部沒有脈象急促的表現。
有因為中氣長期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物質而導致的痞;有因為過度服用消食的藥物,不能舒暢消化食物而導致的痞;有因為濕熱過盛,痰氣上逆到陽位而導致的痞。古時候治療痞證,用黃連、黃芩、枳實的苦味來疏泄,用厚朴、生薑、半夏的辛味來疏散,用人參、白朮的甘味來補益,用茯苓、澤瀉的淡味來滲濕。既然痞證與濕邪相關,治療上就要分上下疏導氣機。如果屬於內實的證候,可以稍微用些消食導滯的藥。
世人得了痞塞,喜歡用瀉下的藥物來求速效,雖然一時通暢了,但痞證如果再次發作,就會更加危險。天地之氣不交合而形成痞證,是因為脾的清氣不能上升而向下流泄,胃的濁氣不能下降而向上逆行。這時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豬苓、澤瀉。因為升麻、柴胡可以從最下方提升清氣,豬苓、澤瀉可以從最上方下降濁氣,這就是使天地之氣交合,從而使痞證轉為通暢的方法。
各種痞塞和食道噎膈,都是因為痰被氣所激而向上,氣被痰的黏膩所阻滯,痰與氣相互搏擊,不能順利流通。這些情況都適合選用連理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各種瀉心湯來治療。
氣滯導致的痞脹,可以用五膈寬中散,如果沒有效果,就用丁沉透膈湯。各種痞塞脹滿、胸膈不舒暢,或者氣向上逆行、或者腹部疼痛,都適合用指迷七氣湯。如果脾胃虛弱,就加人參、白朮;如果氣滯,就加木香;如果大便秘結,就加檳榔;如果面目浮腫,就加蘇葉;如果四肢腫脹,就加木瓜。虛弱導致的痞證,只用局方七氣湯、局方烏沉二湯效果最好。
因為生氣發怒導致的痞證,會出現面目浮腫、心腹脅肋脹滿、大小便秘結不暢、四肢脹大,可以用增損流氣飲。對於膈上各種冷氣導致的嘔吐、不想吃飯,不論是痞塞還是疼痛,可以先用薑汁催吐,然後再用藥,痰飲尤其適合這種方法。邪氣導致的痞證,適合用疏散的藥物。如果氣不順,向上逆行而導致痞證,這屬於虛痞,越是疏散,痞證會越嚴重,適合用收補的藥物,同時略加疏通之意,不可以過度使用芳香的藥物。古人治療腹瀉後導致的膈痞,用理中丸,就是這個道理。
痞塞的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大便不通,脈搏跳動快而且有力,可以選用小陷胸湯、三黃湯來治療,嚴重時可以用寶鑑木香檳榔丸來通利。如果肥胖的人因為痰濕導致的痞證和便秘,可以用御藥院木香檳榔丸來疏解。肥胖的人心下痞悶,是因為體內有濕痰,可以用二陳湯加枳實、黃芩、黃連。但不如小陷胸湯效果快。瘦的人心下痞悶,是因為鬱熱在中焦,可以用三黃加枳實來導泄。
心下痞悶而寒熱交替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桔梗。如果因為飲食後感受風寒,或者因為飲食不消化,或者因為吃了冷的東西而導致痞悶,應該用溫中化滯的方法,用二陳湯加縮砂、紫蘇、藿香,或者平胃散加藿香、草豆蔻之類的藥物。體虛的人飲食停滯不散,心下痞悶,時輕時重,而且喜歡熱的東西,可以用枳實理中湯。老年人和體虛的人,脾胃虛弱,運化不及時,飲食不消化而導致痞證,可以用九味資生丸,飯後感到飽悶時可以嚼服一丸,或者用六君子湯加香附、砂仁、山楂、神曲、麥芽之類的藥物。
胸中氣塞、氣短的,可以用橘皮枳實生薑湯。如果因為飲酒或患有其他雜病,過度用瀉下藥而損傷脾胃,導致脾虛不能運化而形成痞證,應該用養胃兼和血的方法,用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同時配伍升麻、柴胡,稍微佐以陳皮、枳殼之類的藥物。大怒之後形成痞證,或者痰中帶血,或者口中有血腥氣,這是因為有瘀血,可以用丹皮、紅曲、香附、桔梗、降香、紅花、蘇木、山楂、麥芽、童便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