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三 (17)
卷三 (17)
1. 郁
金匱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即四七湯)。
上焦,陽也,衛氣所治;貴通利而惡閉郁,鬱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膽以咽為使,膽主決斷;氣屬相火。遇七情至而不決,則火鬱而不發;火鬱則焰不達,焰不達則氣如焰,與痰涎聚結胸中,故若炙臠。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證雖稍異,然亦以鬱而致也。用半夏等藥,散郁化痰而已。
經云: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夫所謂達者,通暢之也;當以輕揚之劑舉而達之。發者,升發之也;當以升發之劑汗而發之。奪者,攻下之也;當以鹹寒之劑攻而奪之。泄者,開發之也;當以疏散之劑湧而泄之。
折者,制御之也;當以苦寒之劑伐而折之。此皆論六氣之郁也;至於五志之郁,又非上法所宜。經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及婦人情志不遂,悒鬱不舒,而致經閉不調、發熱咳嗽;師尼寡婦,種種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趙養葵云:郁者,抑而不通之義。內經五法,為因五氣所乘而致郁,不必作憂鬱之郁;憂乃七情之病,但憂亦在其中。丹溪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又製為六郁之論,立越鞠丸以治郁,而以香附、撫芎、蒼朮開鬱利氣為主。謂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鬱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而為病者也。
此說出而內經之理始晦;內經之旨,又因釋注之誤而復晦;所以郁病之不明於世久矣。蓋東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火氣附於木中。木鬱則土鬱,土鬱則金亦郁,金鬱則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
予以一方治其木鬱,諸郁皆因而愈,逍遙散是也。甚者,方中加佐金丸。以黃連治心火;吳茱萸氣臊,肝之氣亦臊,同氣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胠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等證,以逍遙散出入加減,此對證之方,無不獲效。倘一服即愈,少頃即發,或半日或一日又發;發之愈頻愈甚,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此方不宜復投,當改用溫補之劑。如陽虛,以四君子加溫熱藥;陰虛,以六味地黃丸作湯加溫熱藥。
甚者又須寒因熱用,少以冷藥從之,用熱藥冷探之法;否則拒格不入,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郁證多緣於志慮不伸,而氣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豈蒼朮、香附輩能久服乎?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然郁證多患於婦人。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及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皆能致病,為證不一。或發熱頭痛者有之;喘嗽氣乏者有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婦人覺得喉嚨好像有烤肉塊堵住,這是半夏厚朴湯(也就是四七湯)所主治的。
上焦(身體上部)屬於陽氣,是衛氣所主管的區域,它需要通暢順利,最怕閉塞鬱結。一旦鬱結,津液就無法正常運行,會積聚成痰涎。膽和咽喉相連,膽負責決斷,它的氣屬相火。如果遇到七情擾動而無法果斷處理,相火就會鬱悶而無法宣發。火鬱就無法向上散發,氣就會像火焰一樣和痰涎一起聚在胸中,所以感覺像有烤肉堵住一樣。有些醫書描述這種情況是「胸悶、心下堅硬,喉嚨裡好像有東西貼在那裡,吞不下去,吐不出來」,雖然症狀稍微不同,但都是因為鬱結引起的。用半夏等藥,主要是為了疏散鬱結、化解痰液。
醫書說:「木鬱要疏達,火鬱要發散,土鬱要奪取,金鬱要宣泄,水鬱要制約。」調節氣的流動,太過的時候要制約,是因為要順從它們的特性。所謂的「瀉」,就是這個意思。疏達就是要讓它通暢,所以要用輕揚的藥物來提升疏通。發散就是要向上升發,要用發汗的藥物來發散。奪取就是要攻下,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下。宣泄就是要開發,要用疏散的藥物來湧泄。
制約就是要控制,要用苦寒的藥物來削減和控制。這些都是在討論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的鬱結。至於五志(喜、怒、憂、思、悲、恐、驚)引起的鬱結,又不能用以上的方法。醫書說「習慣富貴突然貧賤,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擾,也會因為內部原因而生病,叫做脫營」,「習慣富有突然貧困,叫做失精」,還有婦人情志不順,心情鬱悶不舒暢,導致月經不調、閉經,發熱咳嗽,以及尼姑、寡婦等各種疾病,都要從它們的根源去治療。
趙養葵說,所謂的「鬱」,就是指被壓制而無法通暢的意思。《內經》提到的五種鬱結,是指因為受到五氣的影響而導致的,不一定是指憂鬱的情緒。憂鬱是屬於七情方面的疾病,但憂鬱也包含在其中。朱丹溪說,氣血調和,百病不生,一旦有鬱悶,各種疾病就會產生,他提出了六鬱的理論,並創製了越鞠丸來治療鬱結,其中以香附、川芎、蒼朮這些開鬱利氣的藥物為主。他認為氣鬱會導致濕氣滯留,濕氣滯留會產生熱,熱鬱會形成痰,痰滯會阻礙血液運行,血滯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這六種情況是相互影響而導致疾病的。這個說法出現後,《內經》的道理開始變得模糊,而《內經》的原意又因為後人的解釋錯誤而更加不明,所以鬱結的疾病長期以來不被世人了解。東方屬木,木是生發的氣,火氣附著在木中,木鬱就會導致土鬱,土鬱就會導致金也鬱,金鬱就會導致水也鬱,五行是相互影響的,這是自然的道理。正因為它們是相互影響的,
我用一個方子來治療木鬱,其他的鬱結也會因此而痊癒,這個方子就是逍遙散。情況嚴重的,可以在方中加入佐金丸,用黃連來治療心火,吳茱萸氣味騷臭,肝的氣味也是騷臭,它們氣味相同,所以佐金丸可以制約木氣。這就是佐金丸得名的原因。
凡是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又不是瘧疾,怕冷又怕熱,嘔吐吞酸,胸悶,肋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等症狀,都可以用逍遙散進行加減來治療,這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有效方子。如果服藥後立刻痊癒,但過一會兒又發作,或半天或一天又發作,而且發作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這一定是屬於下寒上熱的假象,這個方子就不適合再用了,應該改用溫補的藥方。如果是陽虛,要用四君子湯加上溫熱的藥物,如果是陰虛,要用六味地黃丸加溫熱的藥物。嚴重的,還要採用「寒因熱用」,稍微用點寒涼的藥物來引導,用熱藥來冷探的方法。否則藥物無法進入,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石頑說,鬱結的疾病多是因為情志不舒暢,導致氣先受病,所以才有了越鞠丸和四七湯。鬱結時間久了,火邪會耗損血液,香附、蒼朮這些藥物怎麼能長期服用呢?所以才有了逍遙散和歸脾湯的出現。鬱結的疾病多發生在婦女身上。《內經》所說的「二陽之病發心脾」,以及思緒無窮,慾望無法得到滿足,都能導致疾病。症狀各不相同,有的會發熱頭痛,有的會氣喘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