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三 (16)
卷三 (16)
1. 氣
不致傷氣足矣。何暇逞其補性乎。至於四磨、六磨。不過賴以資應敵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補益哉。
〔診〕下手脈沉。便知是氣。其或沉滑。氣兼痰飲。沉極則伏。澀弱難治。皆由大氣鬱滯不舒。以故脈顯沉伏。大都沉實有力。則宜辛散。沉弱少力。則宜溫養。氣主煦之。總不離乎辛溫散結也。
汪石山治一孀婦。年四十餘。患走氣遍身疼痛。或背脹痛。或脅插痛。或一月二三發。發則嘔盡所食方快。飲食不進。久伏床枕。或用流氣飲、二陳湯。益甚。汪診之。脈皆細微而數。右脈尤弱。曰。此憂思傷脾而氣鬱也。當補脾散郁。以人參三錢。黃耆二錢。歸身一錢半。
川芎八分。香附、黃連、甘草、乾薑、砂仁各五分。數劑稍緩。再以參、耆、川芎、香附、山梔、甘草、神麯糊丸服而愈。
飛疇治一婦。平昔虛火易於上升。因有怒氣不得越。致中滿食減。作酸噯氣。頭面手足。時冷時熱。少腹不時痠痛。經不行者半載余。其脈模糊。快而無力。服諸破氣降氣行血藥不效。不知此蘊怒傷肝。肝火乘虛而克脾土。脾受克則胸中之大氣不布。隨肝火散漫肢體。當知氣從濕騰。
濕由火燥。惟太陽當空。則陰霾之氣自散。真火令行。則鬱蒸之氣自伏。又釜底得火則能腐熟水穀。水穀運則脾胃有權。大氣得歸而諸證可愈矣。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十日而頭面手足之冷熱除。間用異功而中寬食進。如是出入調理。兩月經行而愈。
白話文:
氣
只要不傷到氣就夠了。哪裡還需要講究它的補益作用呢?至於四磨湯、六磨湯這些藥方,不過是依賴它們來應付緊急情況而已,恐怕還來不及發揮作用,哪裡還能指望它們補養身體呢?
診斷
如果把脈時摸到脈象沉在下面,就可以知道是氣的問題。如果脈象沉而滑,就表示既有氣的問題,也有痰飲的問題。脈象沉到極點就變成伏脈,如果脈象又澀又弱就比較難治,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的大氣鬱結、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因此脈象會表現出沉伏的樣子。一般來說,脈象沉而有力,就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來疏通;如果脈象沉而無力,就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來調養。氣的主要作用是溫煦身體,所以治療總離不開用辛溫的藥物來散開鬱結。
汪石山曾經治療一位四十多歲的寡婦,她患了走氣病,全身疼痛,有時背部脹痛,有時脅肋部位刺痛,大約一個月發作兩三次,每次發作都會把吃下去的東西都吐出來才覺得舒服,吃不下東西,長期臥病在床。她曾經服用過流氣飲、二陳湯等藥,但病情反而加重了。汪石山診斷她的脈象,發現脈細微而且跳動快,右脈尤其虛弱。汪石山說,這是因為憂思過度損傷了脾氣,導致氣鬱結不暢。應該補養脾氣、疏散鬱結。於是開藥方用人參三錢、黃耆二錢、當歸身一錢半、川芎八分、香附、黃連、甘草、乾薑、砂仁各五分,服用了幾劑,病情稍微緩解。然後又用人參、黃耆、川芎、香附、山梔、甘草、神麯製成藥丸服用,病就痊癒了。
飛疇曾經治療一位婦女,她平時容易虛火上升,因為生氣而無法發洩,導致胸腹脹滿、食慾減退,經常打嗝泛酸,頭面手足時冷時熱,小腹不時痠痛,月經已經停了半年多。她的脈象模糊、跳動快而無力。她服用過各種破氣、降氣、活血的藥物都沒有效果。飛疇認為,這是因為她把怒氣憋在心裡,傷了肝,肝火就趁著虛弱而克制脾土。脾土受到克制,胸中大氣就無法正常運行,於是肝火就散漫到四肢。要知道,氣是從濕氣蒸騰而來的,而濕氣是由火熱乾燥引起的。只有太陽高照,陰霾之氣才會自然消散;只有真火運行正常,鬱悶的熱氣才會自然消失。就像鍋底有火,才能煮熟水穀。水穀被消化吸收,脾胃的功能才能正常發揮。這樣一來,大氣才能歸位,各種症狀才能痊癒。於是飛疇就用生料八味丸,加倍了桂枝、附子。服用了十天,頭面手足忽冷忽熱的症狀就消除了。再間斷服用異功散,胸腹寬暢,食慾增加。這樣調整調理了兩個月,月經就來了,病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