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八 (7)
卷八 (7)
1. 瞳神散大
瞳神散大者。風熱所為也。火性散。挾風益熾。神光怯弱不能支。亦隨而散漫。猶風起而水波也。亦有過服辛散而致者。治宜苦宜酸宜涼。如四物去川芎。加芩、連、甘草、五味。或六味丸加五味、石決明。大忌辛熱。當瀉木火之邪。飲食中常如此理。尤忌食冷水大寒之物。
能損胃氣也。藥中不可用茺蔚、青葙、川芎、蔓荊之類。以味辛反助火也。當歸味亦辛甘。而不去者。以其和血之聖藥也。又有瞳神散大而風輪反窄。甚則一周如線者。乃邪熱鬱蒸。風濕攻激。以致神膏走散。若初起收放不常者易斂。緩則氣定膏散。不可復收。未起內障。止是散大者。
直收瞳神。而光自生。散大而有內障起者。於收瞳神藥內量加攻內障藥。如補腎磁石丸、補腎丸、千金磁朱丸之類。大抵瞳神散大。因頭風攻痛者多。乃水中伏火之發。最難收斂。如他證傷寒瘧疾痰火等熱邪。蒸壞神膏。內障來遲。而收亦易斂。若風攻則內障即來。且難收斂。
而光亦損耳。亦有常人因勞役。或觸熱而偶然瞳神覺大者。勿誤呼為散大也。
2. 瞳神緊小
瞳神漸漸細小如簪腳。或如芥子。又有神水外圍。相類蟲蝕。漸覺眊臊羞澀。視尚有光。極難調理。早治可以挽住。經久則難。因病目不忌淫欲。相火強搏腎水。肝腎俱傷。元氣衰弱。不能升運精汁。以滋於膽。膽中之精有虧。所輸亦乏。故瞳神亦日漸耗損。甚則陷沒俱無。
而終身疾矣。治當抑陽緩陰。先與黃連羊肝丸數服。次與六味地黃丸換生地加二冬。兼進滋腎丸。不應。加熊膽。亦有頭風熱證攻走。蒸乾津液而細小者。皆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臍之悔也。
3. 瞳神欹側
瞳神欹側。謂瞳神歪斜。或如杏仁桃核。三角半月。此肝腎灼爍。水槁火炎而耗損瞳神。宜六味丸加蒺藜、當歸及清火藥。若輪破損。神膏流綻而欹側者。瞳神將盡矣。急宜補腎。若輪外有蟹睛者。蟹睛雖平。瞳神不得復圓。外有脂翳。終身不脫。
4. 目昏
經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又曰。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又曰。少陰所謂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陰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此目疾而犯房勞所致。大率於房勞後尤甚。夜光椒紅丸。倪仲賢云。經曰。足厥陰肝主目。在志為怒。怒甚傷肝。傷脾胃。
則氣不聚。傷肝則神水散。神水亦氣聚也。其證無眵淚。痛癢羞明緊澀。初但昏如雲霧中行。漸覺空中有黑花。又漸則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遂為廢疾。蓋其神水漸散。散而又散。終則盡散也。此病勿作痰治。但當養肝腎陰血。然必積以歲月。無飢飽勞役。七情五賊。庶幾易效。
若久病光不收者。不可治也。一證因為暴怒。神水隨散。光遂不收。永不復治。又一證為物所擊。神水散。如暴怒之證。亦不復治。俗名為青盲者也。病者始不經意。及成。醫亦不識。直曰熱致。竟以涼藥收之。殊不知涼為秋為金。又傷肝木。往往致廢而後已。
睛黃視眇證,風輪黃亮如金色。而視亦微眇。為濕熱重而濁氣熏蒸。清陽之氣升入輪中。故輪亦色變。好酒嗜食。濕熱燥膩之人。每有此疾。治其濕痰則愈。五苓散加茵陳、膽草。甚則梔子柏皮湯之類。
5. 暴盲
暴盲者。倏然盲而不見也。致病有三。曰陽寡。曰陰孤。曰神離。乃痞塞關格之病。病於陽傷者。緣忿怒暴悖。恣酒嗜辣。久病熱病痰火人得之。則煩躁秘渴。病於陰傷者。多嗜色欲。或悲傷哭泣之故。患則類中風中寒之起。傷於神者。因思慮太過。用心罔極。憂傷至甚。驚恐無措者得之。
患則其人如癡騃病發之狀。屢見陰虛水少之人。因頭風痰火眩暈發後。醒則不見。能保養者。亦有不治自愈。氣大虛者。急服大劑人參膏。血虛者。大劑黃耆、當歸煎湯。調服人參膏。患濕者。白朮為君。黃耆、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佐。三者治目暴盲。皆為氣病。故用參、術。
即血虛者。亦須人參。方有陽生陰長之功。經謂氣脫者目不明。即其證也。是忌金石鎮墜之藥。以其神氣浮散於上。犯之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