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三 (19)
卷三 (19)
1. 痞滿
甚則加大黃、桃仁泥。 有痰挾瘀血成窠囊作痞。脈沉澀,日久不愈。多郁人悲哀過度有之,宜從血鬱治,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汁之類。 舉世治中滿痞脹,不問虛實,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謂中滿勿食甘者,指實滿而言也。若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者,當以甘治之。
〔診〕 脈弦急而滑。驟然胸中痞悶,乃肝氣與食滯而成,為實。 脈弦,或沉弦,或澀,或虛大無力,氣口為甚。此日久脾胃受傷,或過服克伐藥所致,為虛。 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或遲滑者,為有停滯。
羅謙甫治真定趙客。六月間乘涼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坐臥不安。 宿於寺中,僧以丸藥十數丸下之。下十餘行,痞稍減。 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貲,心動,遂躁熱而渴。飲酒一甌,是夜臍腹脹痛。 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躁熱身不寧,喜冷水,米穀不化。
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小腹不任其痛。 診之,脈浮數七八至,按之空虛。 曰:「予溯流尋源,蓋暑熱已傷正氣,以熱毒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無餘;遺巴豆之氣,留毒於腸胃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
及下膿血無度,大肉脫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矣。舌上赤澀,口燥咽乾,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火獨旺,故心胸躁熱,煩亂不寧。 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夭之由也。」 遂辭去,易一醫。不審脈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 《金匱》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正此謂也。
石頑治內兄顧九玉,頒詔假道歸吳。大暑中患胸痞顱脹。脈得虛大而濡,氣口獨顯滑象。此濕熱氾濫於膈上也。 與清暑益氣二劑,顱脹止而胸痞不除。與半夏瀉心湯減炮姜,去大棗加枳實,一服而愈。
家弟曾余,雖列賢書,最留心於醫理。弟婦鄭氏,乃世傳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為時醫。 戊申夏患嘔逆,不食者月餘;服寬膈理氣藥二十餘劑,幾至絕粒,而痞脹異常。 邀余診之,脈得虛大而數。按仲景脈法云:「大則為虛,數則為虛。」此胃中陽氣大虛,而濁陰填塞於膈上也。 因取連理湯方,用人參三錢服之;四劑而痞止食進,後與異功散調理數日而康。
別駕吳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嘔逆。向因下體畏寒,肢肘麻瞀。久服八味、參、附不徹。 六脈弦滑而按之則濡。此中焦素蘊痰濕,陽氣不能周於四末之象。 得桂、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究非真陽之虛,且有地黃之滯,所以痞暈漫無止期。 遂疏局方七氣湯加沉香;一服豁然,再劑神爽食進而安。
內翰繆鈞間尊大人子長老先生,青年罷職,樂志林泉。偶因小憤,遂眩暈痞悶。 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 至七月下浣,邀石頑診之。六脈似覺有餘,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滯不調,時大時小;兩尺俱濡大少力。 此素多痰濕,漸漬於水土二經。
白話文:
嚴重的話,可以使用大黃和桃仁泥。有時候痰和瘀血結成塊狀,形成痞積,脈象會是沉而澀。這種情況如果很久都沒好,多半是因為情緒憂鬱或過度悲傷引起的,應該從血瘀方面來治療,例如用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菜汁等藥物。現在一般治療中滿痞脹,不論虛實,都禁止使用甘草。其實古人說的「中滿不宜吃甘」,指的是實證的滿脹。如果自己覺得滿悶,但肚子外觀沒有脹大,應該用甘味藥物來治療。
診斷方面,脈象呈現弦急而滑,突然胸口感到痞悶,這是因為肝氣和食物停滯造成的,屬於實證。如果脈象是弦、或沉弦、或澀、或虛大無力,而且氣口的脈象更明顯,這是因為久病脾胃受損,或過度服用瀉下藥物所導致,屬於虛證。如果胸膈痞悶,而寸口的脈象沉滑或遲滑,表示有停滯。
羅謙甫治療真定的趙姓客人,六月份乘涼時受濕,感到心下痞滿,煩躁發熱時常發作,坐立不安,住在寺廟裡。和尚給他吃了十幾顆藥丸,結果拉了十幾次,痞滿稍微減輕。隔天他感到疲倦想睡,卻被小偷搶走了錢財,心情激動,於是開始煩躁發熱而且口渴,喝了一碗酒後,當晚肚臍周圍開始脹痛。和尚又給他吃之前的藥,又拉了十幾次,病情更加嚴重,四肢無力,煩躁發熱,身體不寧,喜歡喝冷水,米飯等食物無法消化。
拉出來的像腐爛的魚腸腦,紅色的水液也混雜其中,完全不想吃東西,勉強吃就會吐,痞滿比之前更嚴重,打嗝不止,腳脛冰冷,小腹痛得難以忍受。診脈發現,脈象浮數,一分鐘有七八次,按下去卻感覺空虛。他說,我追溯病因,這是因為暑熱已經傷了正氣,又用熱毒的藥物瀉下,瀉了一次之後,所傷的物質已經去除乾淨,卻留下了巴豆的藥氣,毒素留在腸胃之間,導致嘔吐而不能進食,胃氣因此損傷。
後來拉出膿血無數,肌肉脫落,皮膚毛髮乾枯,脾氣虛弱衰敗。舌頭呈現紅色且澀,口乾咽燥,這些都是因為過度下瀉導致陰液喪失。陰液已經喪失,火氣就獨自旺盛,所以胸口煩躁發熱,煩亂不安。《黃帝內經》說:「只有陽氣無法產生,只有陰氣無法成長,這就是夭折的原因。」於是就告辭離去。換了一位醫生,這位醫生不審視脈象、追究病因,只看到痞滿,就用枳殼丸來瀉下,結果病情加重,出現喘滿、腹瀉不止而死。《金匱要略》說:「不該瀉下而強行瀉下,會導致病人腸道大開,拉肚子不止而死。」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石頑治療他的內兄顧九玉,當時顧九玉奉旨回吳,在大暑中患上胸悶頭脹,脈象虛大而軟,只有氣口的脈象呈現滑象,這是因為濕熱積聚在膈膜之上。給予清暑益氣湯兩劑,頭脹止住了,但胸悶卻沒有消除。於是給予半夏瀉心湯,減少了炮薑的用量,去除大棗,加入枳實,服用一劑就好了。
我的弟弟曾余,雖然也考上功名,卻很留心醫理。弟媳鄭氏,是世傳女科醫生的女兒,她的兄弟們也都是當代的醫生。戊申年夏天,她患了嘔吐逆,一個多月都無法進食。服用寬胸理氣的藥物二十多劑,幾乎到了無法進食的地步,而且痞脹異常。請我診治,發現脈象虛大而數。根據仲景的脈法,脈大代表虛,脈數也代表虛,這是因為胃中陽氣大虛,濁陰之氣填塞在膈膜之上。於是取用連理湯的方子,用人參三錢服用,四劑之後痞滿停止,可以進食。之後用異功散調理數日就康復了。
別駕吳蛟水的祖母,患上痞悶眩暈嘔吐。先前因為下半身怕冷,手肘麻木,長期服用八味丸、人參、附子等藥物都沒有效果。脈象弦滑,但按下去卻濡弱,這是因為中焦原本就蘊藏痰濕,陽氣無法周流於四肢末梢。使用桂枝、附子等辛熱藥物,有時雖然可以暫時疏通,但終究不是真陽虛,而且地黃又容易造成滯礙,所以痞悶眩暈一直無法停止。於是開了局方七氣湯加上沉香,服用一劑就好了,再服一劑就神清氣爽,食慾大增而痊癒。
內翰繆鈞的父親子長老先生,年輕時就辭官歸隱,喜歡山林生活。有一次因為小事生氣,就開始感到眩暈痞悶,三個月來服用化痰理氣的藥物都沒效果,反而覺得疲倦,食慾也一天比一天差,下半身也無力。到了七月下旬,請石頑診治,發現六脈似乎有餘,但指下卻沒有沖和之氣,氣口的脈象獨自滯澀不調,時大時小,兩尺的脈象都濡大無力。這是因為原本就痰濕很多,逐漸滲入水土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