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九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0)

1. 過飢胃竭

人賴水穀以生。水穀敷布則五臟安和,水穀阻逆則百病叢生,水穀廢絕則性命傾危。以胃為水穀之海,五臟之本也。惟是病邪紏結於胃,不能行出納之令者,切勿強與,以益病邪。以胃中邪熱蘊隆,痰食阻滯,故雖一旬一氣不食,不足為慮,非若無病之人,脾氣時時消磨,不可旦晚缺食也。故越人有平人不食水穀七日則死之說。而最為切禁者:傷寒之無汗脈緊,為寒傷營證;及汗不得出而煩躁之營衛俱病。其胃中營氣為寒邪所傷,既郁遏而為熱矣。若不奪其飲食,必轉助邪為虐,為害不淺。更有揮霍撩亂、胃氣反戾之證,誤進穀氣,禍不旋踵。

至於自汗脈緩之風傷衛證,雖同感客邪,只傳經絡,不傳胃府,便無禁食之例。觀仲景桂枝湯後云:「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於此可見,不當概為禁止也。非特桂枝湯用熱稀粥以助藥力也,即寒傷營之尺中微弱者,用小建中,取膠飴之稼穡作甘,引桂枝之辛溫,留戀中焦,以助胃祛邪。

即是熱稀粥之變法。且釀去渣滓,無質滯著,則不助邪熱,故寒傷營亦得用之。較熱稀粥之法,更進一層矣。仲景為傷寒立法之祖,必無誕妄之言,欺誤後世之理。只緣聖法久湮,故近世醫流,凡遇發熱頭痛,有似外感之類,無論病之虛實,證之表裡,熱之真假,概以傷寒目之。

必先禁止飲食,混與通套疏風消克之藥。在質壯氣實人得之,雖未中窾,稍借行表之勢,便可熱退身涼。安知胃氣有權者,感邪不深,雖不服藥,自能蒸發正汗,所謂「壯者氣行則已」也。苟元氣虛人,胃中津液本少,且復奪其飲食,藥雖中病,尚難作汗,況堪恣行表藥,重傷本虛之胃氣乎?

曷知脾胃之氣,全賴水穀資其轉運,與車輪戽水不異。今以既病垂絕之胃,尚欲俟其胸膈開爽,始進穀氣,猶埋輪旱麓,待水漲而後戽之,則苗之不槁也幾希矣。縱僥倖不死,元氣削伐殆盡,少年者日漸尫羸,多成虛損;高年者暗損元神,促其天年。皆由習俗好用攻克,不顧正氣所致。

蓋病之有發熱頭痛者,未必盡為傷寒。假如內傷勞倦,陰虛火炎,概以傷寒法治之,是速其夭扎也。予業擅傷寒專科,六十年來,目擊誤奪飲食,至劇致斃者,未遑枚舉。嘗見餓久之人,脾氣不運,雖經旬累月,愈不思食。庸工不知,以為尚有宿食,猛進寬胸破氣之藥,每每激其虛陽,

上浮外泛,而致頭面不時哄熱。醫者復認表邪未盡,重與發散:硝、黃、柴、葛、枳、橘之屬,恣無忌憚。不死不已。亦有腸胃久絕穀氣,大便枯竭不行,而欲妄議攻下者。此胃氣虛極,無論攻伐之藥不能勝任,即調補藥亦難勝任。但當頻與粥湯,微助胃氣,以俟津回,庶或可救。

而餓久之人,粥食到口,雖極甘美,然多有食下作嘔者;或食下少頃作酸者;或膈間迷迷不爽者;或腹中隱隱作痛者;或腸中聲響不已者。此皆三脘閉約,痰氣阻礙之故。病家不明此理,往往惑於師巫及親朋左右之言,猶豫不敢進食,因循日久,終成不救者多矣。曷知胃氣久虛之人。

白話文:

人要活著,依靠水穀(食物)的滋養。水穀能夠順暢地輸布,五臟就能平安和諧;水穀運行受阻,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水穀完全無法攝入,性命就會危在旦夕。胃就像水穀的海洋,是五臟的根本。如果病邪糾結在胃,導致胃無法正常進行消化和輸布的功能,絕對不能強行給予食物,這會加重病情。如果胃中有邪熱積聚,或有痰食阻滯,就算十天半個月不吃東西,也不必過分擔心。這跟沒有疾病的人不一樣,他們的脾胃功能隨時都在消耗,所以不可以早晚都斷食。所以古代名醫扁鵲說過,正常人七天不吃東西就會死亡。最需要注意的是,傷寒病中,沒有汗、脈搏緊繃,是寒邪侵入營分的症狀;以及因為汗不能排出而導致煩躁不安、營衛之氣都生病的情況。他們的胃中營氣被寒邪所傷,既被鬱結又化為熱。如果此時不減少飲食,必定會助長邪氣,造成很大的危害。更有甚者,會出現胃氣紊亂、腹瀉不止的狀況,如果誤食穀物,禍患會立即降臨。

至於因為感受風邪而導致的自汗、脈搏緩慢的衛分病,雖然也是感受外來的邪氣,但只會在經絡中傳遞,並不會傳到胃府,所以沒有禁食的必要。觀察張仲景的桂枝湯方後,說要喝熱稀粥來幫助藥力發揮,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不應該一概禁止飲食。不僅桂枝湯會用熱稀粥來輔助藥力,對於寒邪傷到營分導致尺脈微弱的情況,使用小建中湯時,利用膠飴的甘甜,引導桂枝的辛溫之性,使其停留在中焦,以幫助胃氣驅除邪氣。這也是熱稀粥的變通之法,並且過濾掉藥渣,沒有實質性的阻滯,就不會助長邪熱,所以寒邪傷到營分也可以使用。這比單純使用熱稀粥的方法更高明一層。張仲景是傷寒學說的創始人,他的說法絕對不會是虛妄之言,欺騙後世的人。只是因為他的理論被埋沒太久,所以現在的醫生,只要遇到發熱頭痛,類似外感的症狀,不論病人是虛弱還是強壯,病在表還是裡,熱是真熱還是假熱,一律當作傷寒來治療,首先就禁止病人飲食,一概使用疏風清熱的藥物。體質強壯、氣血旺盛的人,雖然用藥不一定對症,但稍微藉助發散的力量,就能退燒降溫。但他們不知道,胃氣強盛的人,感受的邪氣不深,就算不吃藥也能自己蒸發正氣、發出汗來,這就是所謂的「體壯,氣運行則病自癒」。如果體質虛弱的人,胃中津液本來就少,又被剝奪了飲食,即使藥物對症,也很難發汗,更何況又胡亂地使用發散的藥物,會更加傷害虛弱的胃氣。

要知道,脾胃之氣完全依靠水穀的滋養才能運轉,就像車輪和水車一樣,如果現在讓一個病重、胃氣快要衰竭的人,還要等他的胸膈開闊舒暢了才給予食物,就好像把車輪埋在乾旱的山腳,要等水漲起來才能用水車汲水,這樣的話,莊稼不枯死的機率實在太小了。就算僥倖不死,元氣也會被消耗殆盡,年輕人會逐漸變得虛弱,多半會形成虛損之症;年老的人則會暗損元神,縮短壽命,這些都是因為人們習慣於使用攻伐之藥,而不顧及正氣的緣故。

要知道,患有發熱頭痛的人,不一定都是傷寒病。如果因為內傷勞累、陰虛火旺等原因,也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這等於加速他們的死亡。我專門研究傷寒學六十年,親眼看到許多因為錯誤地禁止飲食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例子,實在數不勝數。我曾經看到,許多長期飢餓的人,脾氣無法運轉,就算經過十天半個月,也還是不想吃東西。庸醫不懂得這個道理,認為病人的肚子裡還有積食,就猛用寬胸破氣的藥物,往往會激發虛陽上浮,導致頭面部時常發熱。醫生又以為是表邪未盡,再次使用發散的藥物,如芒硝、大黃、柴胡、葛根、枳實、橘皮等,肆無忌憚地使用,不死不休。也有腸胃長期沒有攝入食物,導致大便乾枯不通,卻想著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是胃氣虛弱到了極點,不論是攻伐的藥物還是調補的藥物,都無法承受。此時只能少量多次地給予粥湯,稍微幫助胃氣恢復,等待津液恢復,或許還可以救治。

而長期飢餓的人,即使粥食美味,但吃下後往往會出現嘔吐、反酸、胸膈不適、腹部隱痛、腸鳴不止等現象,這都是三脘(上、中、下三焦)閉塞,痰氣阻礙所造成的。病家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會聽信巫婆神棍或是親朋好友的話,猶豫不敢進食,拖延日久,往往會導致無法挽救的結局。要知道,胃氣長期虛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