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九 (31)
卷九 (31)
1. 過飢胃竭
即有不時哄熱,非助以穀氣,則虛火不除;則有胸膈痞滿,非助以穀氣,則大氣不運;即有大便枯約,非助以穀氣,則津液不回。蓋新穀氣運,則宿滯始能下通。若能認定關頭,頻與稀糜,俟胃氣稍復,漸以獨參、保元、四君、異功之類調之,如此而獲保全者,亦頗不少。但不可猛進強進,及添水復熱者,搪塞一時,重傷衰竭之胃氣,反歸咎於調治也。經云:「漿粥入胃,則虛者活。」所以往往令其勿藥,以收十全之功耳。
飛疇治一婦,嘔惡胸滿身熱,六脈弦數無力,形色倦怠,渴不甚飲,云自遊虎邱暈船吐後,汗出發熱頭痛,服發散四劑,頭痛雖緩,但脹暈不禁,復用消導三四劑,胸膈愈膨,聞穀氣則嘔眩。因熱不退,醫禁粥食已半月,惟日飲清茶三四甌,今周身骨肉楚痛,轉側眩暈嘔噦。
予曰:「當風嘔汗,外感有之,已經發散矣。吐則飲食已去,胃氣從逆;消克則更傷脾氣,脾虛故脹甚。今無外感可散,無飲食可消,脾絕穀氣則嘔,土受水克則暈。即使用藥,亦無胃氣行其藥力,惟與米飲,繼進稀糜,使脾胃有主,更議補益可也。」因確守予言,竟不藥而愈。
白話文:
過度飢餓導致胃氣衰竭,會出現不定時的發熱,如果不及時補充穀物之氣,虛火就不會消除,還會有胸膈脹悶的感覺。如果不補充穀物之氣,體內氣機就無法正常運轉,就會有大便乾結的現象。如果不補充穀物之氣,津液就無法回覆。因為新的穀物之氣能夠運轉,才能使積滯的物質順利排出。如果能夠把握關鍵時機,經常給予稀粥,等胃氣稍微恢復,再逐漸用獨參湯、保元湯、四君子湯、異功散之類的藥方調理。這樣能夠保全性命的也不少,但切記不可急躁、強行進食。
有的人會用加水加熱的食物來應付一時,這樣會更嚴重地傷害衰竭的胃氣,反而歸咎於調理不當。《黃帝內經》說,喝米粥進入胃部,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所以有時會讓病人不用藥,就能達到完全康復的效果。
有一個案例,一位婦人嘔吐、胸悶、發熱,脈象弦數無力,精神疲憊,口渴但不怎麼喝水。她說自己去虎丘遊玩時暈船嘔吐後,出汗發熱頭痛。服用四劑發散藥後,頭痛雖然緩解,但脹悶暈眩沒有改善。又用了三四劑消導藥,胸膈更加脹滿,聞到穀物的氣味就想吐。因為發熱不退,醫生禁止她吃粥已經半個月了,每天只喝三四碗清茶。現在全身骨肉酸痛,翻身轉側都感到眩暈和嘔吐。
我說,這是因為吹風導致嘔吐出汗,屬於外感,已經用發散藥治療過了。嘔吐把食物吐出,胃氣也跟著上逆,用消導藥只會更加傷害脾氣。脾虛所以脹滿嚴重。現在沒有外感需要發散,也沒有食物需要消導。脾臟沒有穀物之氣就會嘔吐,土屬性的脾臟受到水屬性的病邪侵襲就會頭暈。即使使用藥物,也沒有胃氣來運化藥力。只能先給予米湯,然後逐漸給予稀粥,讓脾胃有所依靠,再考慮用補益的方法。因為她確實聽從我的建議,結果沒有用藥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