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14)
卷六 (14)
1. 腳氣
若大虛短氣力乏。其間可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瀝湯。若病人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當消息以意逆之。雖其形尚可。而手腳未至弱極。數日之中。氣上。即便命終。
如此之脈。往往有人得之。無一存者。急服竹瀝湯。日服一劑。切要湯勢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無湯也。此湯竹汁多服之。若不極熱。輒停在胸心。更為人患。每服當使極熱。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續命湯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
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須服葛根、麻黃湯下之。若此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夫腳氣之病。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痹。或兩脛腫滿。或行起澀弱。或上入腹不仁。
或時冷熱。小便秘澀。喘息氣衝喉。氣急欲死。食嘔不下。氣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覺此證。先與犀角旋覆花湯。宜久服之。以氣下小便利為度。
按東垣云。腳氣實由水濕。然有二焉。南方卑濕。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飲酒太過。脾胃有傷。不能運化。水濕下流。此因內而至外者也。腳氣兩脛腫。是為壅疾。皆當疏下。然太過則損脾。不及則病不去。南方多見兩足粗大。與疾偕老者。初起治宜檳榔湯。
或四七湯、香蘇散。並加檳榔、橘皮以宣通其氣。不使其壅。壅既成者。砭去惡血。然後服藥。經云。蓄則腫熱。砭石之也。
腳氣之病。初起甚微。飲食如故。人多不覺。惟卒然腳膝屈弱。或腫。或不腫。或頑痹。或緩縱。或攣急。皆是濕邪為患。其腫者為濕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腳氣之發。必身痛發熱大。類傷寒。不可妄用傷寒等藥。若卒起腳弱。或少腹不仁。或轉筋嘔逆。或腹痛下利。或二便秘澀。
或驚悸妄錯。但兩脛腫赤。便作腳氣治。風勝者。自汗走注。脈浮弦。越婢加朮湯。寒勝者。無汗攣急掣痛。脈遲澀。酒浸牛膝丸。濕勝者。腫痛重著。脈遲細。除濕湯。冷痹惡風者。非朮、附、麻黃並用。必不能開。越婢加朮附湯汗之。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桂枝、白朮亦妙。
腳痹冷痛。或時哄熱。不可屈伸者。千金獨活湯。風冷腳痹疼痛。攣弱不可屈伸。千金烏頭湯。暑勝者。煩渴身熱。或成水泡瘡。脈洪。清燥湯。腳氣頭疼身熱。肢節疼痛。或一腳偏患軟弱嚲曳。狀如偏風者。小續命加木瓜。三陽經受熱。毒氣流腳踝上。焮赤腫痛。寒熱如瘧。
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敗毒散加蒼朮。三陰受寒。濕著於腳膝上。枯瘦色淡。少腹不仁。腹急疼痛。上氣喘急。八味丸加沉香。腳氣上入腹。腹急上衝胸。氣欲絕。千金半夏湯。腳氣衝心。疼痛腫滿。大小便秘。沉香導氣湯。腳氣遍身腫痛。喘促煩悶者。木通散。因腳氣而服補劑太過小便不通者。
白話文:
如果身體非常虛弱,感到氣短、沒有力氣,這時候可以服用一些補氣的湯藥,並根據身體是寒是熱來調整藥方。如果吃了補藥還沒好,就改吃竹瀝湯。
如果病人脈象浮大而且又緊又快,這是最不好的脈象。或者是脈象沉細但又快,這也和浮大緊快的脈象一樣是不好的。脈浮大的表示病在身體表面,脈沉細的表示病在身體裡面。治療時要仔細判斷病情的所在,並從相反的方向來處理。即使病人看起來還好,手腳還沒到極度虛弱的地步,但如果幾天之內出現氣往上衝的現象,就會很快死亡。
這種脈象,往往有人會遇到,但沒有一個能活下來的。要趕緊服用竹瀝湯,每天一劑,而且要讓藥湯的藥效持續不斷,不要讓身體有半天空著沒吃藥。這種藥湯要多喝竹汁。如果藥湯不夠熱,就會停留在胸口,反而造成其他問題,所以每次服用一定要很熱。如果喝了竹瀝湯後能排便,病情就會好轉。
續命湯是用來治療剛發作的風毒病,這種病看起來像流行性疾病,脈象浮緩,但最終不會變快,如果這樣不治療,可能幾天或十天內就死亡,或者會意識不清、出現黃疸、皮膚斑點、眼睛發紅或下體潰爛等症狀,這些都是非常危急的情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立刻服用一劑續命湯,然後再喝葛根、麻黃湯來幫助排泄。如果這樣還沒有改善,就再服用兩三劑續命湯一定會痊癒。
腳氣這種病,最早在嶺南地區出現,後來慢慢傳到江東一帶。它的發病沒有明顯的過程,有時候只是稍微感到疼痛麻木,有時候會兩條小腿腫脹,有時候走路會感到困難,有時候會向上蔓延到腹部而感覺麻木,有時候會忽冷忽熱、小便不順暢,呼吸急促,氣往喉嚨衝,嚴重時會呼吸困難到快要死亡,吃東西想吐,氣往上衝,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如果感覺有這些症狀,要先服用犀角旋覆花湯,而且要長期服用,直到氣能往下走,小便順暢為止。
根據東垣的說法,腳氣主要是因為體內有濕氣,但有兩種情況:南方地區潮濕,虛弱的人受到濕氣侵襲,病就會從下半身開始,這是外感引起的。北方地區的人經常吃牛羊肉,又喝太多酒,導致脾胃受損,無法運化水濕,濕氣往下走,這是因為內在因素而導致的。腳氣會使兩條小腿腫脹,屬於阻塞性的疾病,都應該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如果疏通過度會損傷脾臟,如果疏通不足則病治不好。南方地區常見到雙腳腫大,伴隨患者一生的情況。剛開始發病時,應該服用檳榔湯,或者四七湯、香蘇散,同時加入檳榔、橘皮來疏通氣機,避免阻塞。如果阻塞已經形成,就應該用針刺放出瘀血,然後再吃藥。就像《黃帝內經》所說:「如果體內積聚,就會腫脹發熱,就要用砭石來治療。」
腳氣這種病,剛開始症狀很輕微,飲食也跟平常一樣,所以很多人沒有察覺。等到突然感覺腿腳無力、腫脹或不腫脹、麻木或無力、抽筋或緊繃時,才發現是濕邪所導致的。腫脹的是濕腳氣,不腫脹的是乾腳氣。腳氣發作時,通常會全身疼痛、發高燒,很像傷寒,所以不能亂用治療傷寒的藥。如果突然感覺腿腳無力,或是小腹麻木、抽筋想吐、腹痛拉肚子、大小便不順暢、心悸、胡言亂語,但只要是兩條小腿腫脹發紅,就應該當作腳氣來治療。
如果是風邪偏重,就會有自汗、汗液到處流、脈象浮弦的症狀,可以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如果是寒邪偏重,就會沒有汗、抽筋、疼痛,脈象遲澀,可以用酒浸牛膝丸來治療;如果是濕邪偏重,就會腫痛、身體感覺沉重,脈象遲細,可以用除濕湯來治療;如果是因寒冷而麻木疼痛、怕風,一定要同時用蒼朮、附子、麻黃才能有效,可以用越婢加朮附湯來發汗,或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桂枝、白朮也很有效。
如果腳麻木冰冷疼痛,有時候會發熱,不能彎曲伸直,可以用千金獨活湯來治療;如果因風寒而腳麻木疼痛、抽筋無力不能彎曲伸直,可以用千金烏頭湯來治療;如果是因暑熱而引起煩渴、發熱,或出現水泡瘡,脈象洪大,可以用清燥湯來治療。
如果腳氣發作引起頭痛、發熱、關節疼痛,或是單腳無力、拖著走路,像中風一樣,可以用小續命加木瓜來治療。如果是三陽經受到熱邪侵襲,毒氣流到腳踝,引起紅腫疼痛、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自汗怕風,或無汗怕冷,可以用敗毒散加蒼朮來治療。如果是三陰經受到寒邪侵襲,濕氣停留在腳踝,導致身體消瘦、膚色蒼白、小腹麻木、腹部緊痛、呼吸急促,可以用八味丸加沉香來治療。
如果腳氣向上蔓延到腹部,引起腹部緊繃、氣往上衝到胸口、呼吸困難快要死亡,可以用千金半夏湯來治療。如果腳氣衝到心臟,引起疼痛腫脹、大小便不通暢,可以用沉香導氣湯來治療。如果腳氣引起全身腫痛、呼吸急促、煩躁悶亂,可以用木通散來治療。如果因為腳氣而服用過多的補藥導致小便不通暢,那就要另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