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15)
卷六 (15)
1. 腳氣
薑汁炒黑山梔、木通、赤芍、赤茯苓、當歸、生甘草梢。不時煎服。腳氣初發。一身盡疼。或肢節腫。便溺阻隔。此屬濕熱。先以羌活導滯湯導之。後以當歸拈痛湯除之。腳氣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腳氣入腹。喘急腹脹。蘇子降氣湯。佐以養正丹。下氣甚捷。腳氣迫肺。
令人喘嗽。小青龍湯加檳榔。腳氣嘔逆。噁心畏食。生料平胃散加木香。大便秘。加煨大黃。腳氣風毒。生瘡腫痛。心神煩熱。犀角散。腳氣衝心。火氣逆上也。金鈴子散加茴香、酒黃柏。另以附子末。津調敷湧泉穴。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骨腫疼者。千金蓖麻葉裹法。腳氣注踝成孔。
至下半日疼甚者。此腳氣流成漏也。以人中白火炙。敷瘡口良。腳氣衝心。礬石一兩。酸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藥渫洗。逼邪入於經絡。皆醫之大禁也。大抵腳氣腫痛。並屬濕熱。或兼風兼暑。當詳春夏病因六淫治之。至於枯瘦而熱者。
屬陰虛。瘦弱而寒者。屬陽虛。當作本證治之。
〔診〕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於濕。洪數起於熱。遲澀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澀澀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腳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濕溫也。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石頑治文學褚廷嘉精脫氣傷。喘汗蒸熱如淋。六脈浮芤。按之乏力。勢不得不從事溫補。遂猛進黃耆建中。易桂心加人參。數帖而安。因有腳氣痼疾。恆服腎氣丸不徹。六七年來。宿患未除。堅懇石頑鏟絕病根。乃匯取朮附、桂附、耆附、參附等法。兼採八風散中菊花。鱉甲湯中鱉甲、貝齒、羚羊、犀角。
風引湯中獨活、防己。竹瀝湯中薑汁、竹瀝為丸。共襄祛風逐濕之功。服後必蒸蒸汗出。不終劑而數年之疾頓愈。非深達法存千金妙義。烏能及此。
白話文:
[腳氣]
用薑汁炒過的黑山梔、木通、赤芍、赤茯苓、當歸、生甘草的末梢。隨時煎煮服用。腳氣剛發作時,會全身疼痛,或是肢體關節腫脹,小便不順暢。這屬於濕熱引起的,先用羌活導滯湯來疏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來去除。腳氣往上蔓延到下腹部,導致麻木不仁,服用崔氏八味丸。腳氣侵入腹部,出現喘氣急促、腹部脹滿,使用蘇子降氣湯,搭配養正丹,能快速降氣。腳氣侵犯到肺部,導致咳嗽氣喘,用小青龍湯加檳榔。腳氣引起嘔吐、噁心、食慾不振,用生料平胃散加木香,如果大便不通暢,再加煨過的大黃。腳氣帶有風邪毒素,導致生瘡腫痛、心煩燥熱,用犀角散。腳氣向上衝擊心臟,是火氣往上逆行的現象,用金鈴子散加茴香、酒黃柏。另外用附子末,用唾液調和後敷在湧泉穴。腳氣剛開始發作,從腳部開始到膝蓋、小腿骨腫痛的,用千金方記載的蓖麻葉包裹法。腳氣在腳踝處形成洞口,到了下午疼痛加劇的,這是腳氣流動形成的瘺管,用人中白火烤過後敷在瘡口,效果很好。腳氣向上衝擊心臟,可以用礬石一兩,酸漿水一斗五升,煮開三五次,用來浸泡雙腳,效果很好。《活人書》說,凡是腳氣服用補藥,或是用湯藥洗滌,會把邪氣逼入經絡,這是醫生的大忌。大體來說,腳氣腫痛都屬於濕熱,或者兼有風邪、暑邪,應該詳細探究春夏發病的原因,針對六淫邪氣來治療。至於身體枯瘦又發熱的,屬於陰虛;身體瘦弱又怕冷的,屬於陽虛,應該按照本來的證型來治療。
[診斷]:脈象浮而弦,多為風邪;脈象濡而弱,多為濕邪;脈象洪而數,多為熱邪;脈象遲而澀,多為寒邪;脈象沉而伏,表示毒邪在筋骨之中;指下感覺脈象澀滯不順,表示毒邪在血分中。夏天暑熱時節,腳和膝蓋卻感到冷痛,脈象呈現陽脈濡弱、陰脈也弱,這是濕溫病。腳氣大多是由於暑濕引起的。
名醫石頑治療文學家褚廷嘉,因精氣脫失導致氣虛損傷,出現喘氣、汗出如淋雨、身體發熱的症狀,把脈時六脈浮而空虛,按下去感覺無力。情況緊急,不得不使用溫補之法。於是大力使用黃耆建中湯,將桂心改為人參,幾帖藥後病情好轉。但因他有腳氣的舊疾,一直服用腎氣丸卻沒有根治,持續了六七年,宿疾未除。因此懇求石頑徹底根除病根。於是石頑綜合了朮附、桂附、耆附、參附等藥方,並參考八風散中的菊花,鱉甲湯中的鱉甲、貝齒、羚羊角、犀角,風引湯中的獨活、防己,竹瀝湯中的薑汁、竹瀝,製成藥丸。一起達到祛風除濕的功效。服用後一定會汗出淋漓,還沒吃完一個療程,數年的疾病就痊癒了。若不是深入理解了千金方的精髓,如何能達到如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