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6)

1. 鶴膝風

鶴膝風者。脛細而膝腫是也。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治宜祛風順氣。活血壯筋。十全大補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積散加松節。血少虛寒而痛者。四物加荊芥、牛膝。送活絡丹。氣血流動。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調理。正氣旺而患自除矣。

兼風濕者。換骨丹。下利後膝腫痛。風邪乘虛入三陰經也。大防風湯。服藥不能應手者。外用雷火針法。每日淬之。不必著傷肌肉也。方用蘄艾五錢。丁香五分。麝香三分。合研勻。入紙筒中。痛處襯粗紙三五層。點火淬之。以筋脈活動為度。數日自效。又鶴膝風初起。漫腫不紅。

屈伸不便者。乘未潰時。用陳年芥菜子研細。以薑汁、蔥涕和白蜜。調塗一伏時。患處起疱。疱干脫皮自愈。上二法。若膿成者。不可用也。婦人鶴膝風證。因胎產經行失調。或鬱怒虧損肝脾。而為外感所傷。或先肢體筋攣。繼而膝漸大。腿漸細。如鶴膝之狀。若腫高赤痛者易治。

漫腫不赤痛者難治。二三月潰而膿稠者易治。半載後潰而膿清者難治。誤用攻伐。復傷元氣。尤為難治也。大要當固元氣為主。若食少體倦者。六君子湯。晡熱內熱。寒熱往來者。逍遙散。發熱惡寒者。十全大補湯。少寐驚悸者。歸脾湯。月經過期者。補中益氣湯。月經先期者。

加味逍遙散。腎水虛弱者。六味地黃丸。腎虛風襲者。安腎丸、腎氣丸參用。凡潰後當大補脾胃。若膿出反痛。或寒熱煩渴等證。皆屬氣血虧損。一於培補。庶保終吉。喻嘉言曰。鶴膝風者。即風寒濕之痹於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養血氣使肌肉漸榮。

後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偏枯之證。大同小異。急溉其未枯者。使氣血流行而復榮。倘不知此。但用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鮮有不全枯者。故治鶴膝風而急攻其痹。必並其足痿而不用矣。古方治小兒鶴膝風。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不治其風。其義是善。蓋小兒非必為風寒濕所痹。

多因先天所稟腎氣衰薄。陰寒凝聚於腰膝。故以六味丸補腎中之水。以鹿茸補腎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節而壯其裹擷之筋。此治本不治標之良法也。

白話文:

【鶴膝風】

鶴膝風指的是小腿纖細而膝蓋部位腫脹的情況。根據古醫學記載,膝蓋是筋骨的重要部位,如果出現了無法正常屈伸,行走時彎腰駝背的情況,可能是筋骨開始疲憊的徵兆。治療應注重祛風順氣,活血壯筋。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杜仲、牛膝、羌活,或者五積散加松節。如果是由於血液不足、虛寒而感到疼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荊芥、牛膝,再配合活絡丹。當氣血流動正常後,可以服用八味丸加鹿茸、牛膝進行調理,當正氣旺盛,疾病自然會消失。

對於同時伴有風濕的患者,可以使用換骨丹。如果在腹瀉後出現膝蓋腫痛,這可能是風邪趁虛進入三陰經所致,可以使用大防風湯。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以使用雷火針法進行外部治療,每天進行一次,不會傷及肌肉。具體方法是使用蘄艾五錢、丁香五分、麝香三分,研磨均勻後放入紙筒中,疼痛的地方墊上幾層厚紙,點火燙燒,直到筋脈活動為止,幾天後就會見效。

對於鶴膝風剛開始發病,膝蓋腫脹但不紅的患者,如果彎曲伸直不方便,在尚未潰瘍時,可以用陳年的芥菜籽研磨成細粉,加入薑汁、蔥涕和白蜜調和塗抹,保持一整天,如果患處起了水泡,待水泡乾燥脫皮後即可痊癒。以上兩種方法,如果已經形成膿包,就不能使用了。

對於女性鶴膝風患者,可能是因為懷孕生產或是月經週期失調,或是情緒鬱悶損傷肝脾,受到外界感染所致,也可能先出現肢體筋肉緊繃,然後膝蓋逐漸增大,小腿逐漸纖細,形如鶴膝。如果膝蓋腫脹且紅痛,較容易治療;如果不紅痛,較難治療。如果在2-3個月內潰瘍並且膿液濃稠,較容易治療;如果半年後才潰瘍並且膿液稀薄,較難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劇烈藥物,進一步傷害到身體元氣,更是難以治療。因此,治療的關鍵應該是固守元氣。如果飲食減少、身體疲倦,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如果下午時分體內發熱,寒熱交替,可以使用逍遙散;如果發熱怕冷,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失眠心悸,可以使用歸脾湯;如果月經延遲,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月經提前,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腎臟虛弱,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腎虛風襲,可以使用安腎丸、腎氣丸交錯使用。在潰瘍後,應大力補充脾胃功能,如果膿液排出反而疼痛,或出現寒熱煩渴等症狀,都屬於氣血虧損,需要補充培養。

喻嘉言說,鶴膝風就是風寒濕氣滲透到膝蓋引起的疾病。如果膝蓋骨逐漸增大,上下肌肉逐漸萎縮,首先不可直接治療膝蓋,應先養血氣,讓肌肉逐漸豐滿,然後再治療膝蓋。這與治療偏癱的原則相似,要先灌溉尚未枯萎的部分,讓氣血流動,恢復活力。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只使用麻黃、防風等祛風藥物,很容易導致全面枯萎。因此,治療鶴膝風時,如果急於治療關節炎,可能會導致腳部萎縮無力。古方治療兒童鶴膝風,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鹿茸、牛膝,不是直接治療風寒濕氣,而是認為兒童不一定受到風寒濕氣影響,更多的是因為先天腎氣不足,陰寒凝結在腰膝,所以使用六味地黃丸補充腎臟中的水分,使用鹿茸補充腎臟中的火氣,使用牛膝導引至骨骼和增強筋骨,這是治療根本而不是標誌的好方法。

2. 諸風門

3. 癘風

經云。癘者。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衛氣有所礙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病骨節重。鬚眉落。名曰大風。脈風成為癘。

癘風者。數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毋食他食。觀內經之論。當分營衛為治。古方雖多。但混瀉其風熱於營衛。又無先後之分。至東垣丹溪始分之。活法機要云。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三灸之後。

服再造散。祛血分之風熱。戒房室三年病愈。此先治其衛。後治其營也。丹溪云。癘風須分在上在下。看其疙瘩。先見在上體多者。氣受之也。以醉仙散取臭毒惡血於齒縫中也。先見在下體多者。血受之也。以再造散取惡物蟲積於穀道中出。所以雖有上下道路之異。然皆不外於陽明一經而已。

若上下同得者。氣血俱受也。用必勝散上下兼取。陽明主胃與大腸。無物不受故也。夫氣為陽為衛。血為陰為營。身半以上陽先受之。身半以下陰先受之。故再造散治其病在陰者。用皂角刺出風毒於營血中。肝主血。惡血留止。其屬肝也。蟲亦生於厥陰風木所化。必用是法治其臟氣。

殺蟲為主。以赤檳榔出營分毒邪。白牽牛出衛分毒邪。大黃引入腸胃。利出瘀血惡物。醉仙散治病在陽者。用鼠黏子出風毒遍身惡瘡。亞麻逐風。滋肺潤皮膚。蒺藜主惡血身體風癢。通鼻氣。防風為諸風之引導。栝蔞根治瘀血。消熱胕腫。枸杞和血。消風熱。散瘡毒。蔓荊子主賊風。

苦參治熱毒風。皮膚肌肉煩躁生瘡。赤癩眉脫。八味藥治功固至。然必銀粉為使。銀粉乃下膈通大腸之要劑。用以驅諸藥入陽明經。開其風熱怫鬱。逐出惡風臭穢之毒。殺所生之蟲。循經上行。至牙齒軟薄之分。而出其臭毒之涎水。服此藥。若有傷於齒。則以黃連末揩之。丹溪取二方。

為破敵之先鋒。必勝散。則兼二方之妙用。但須慎口味戒房室。服之必效。治癘風五法。一出汗。用麻黃、荊、防、羌、獨、皂、角、苦參、全蠍之類。熱服覆汗。二熏浴。先用黃柏、黃連、薄荷為末。水調塗眼四圍。次用荊芥、苦參、風藤、枳殼、蒼耳、羌活、桑槐桃柳枝、連根蔥。

煎湯熏浴。浴起。用木通、石菖蒲、大黃為末。加麝少許。擦患上。三敷擦。用白礬、川槿皮、五倍子、全蠍為末。加斑螫少許。香油調敷。狼油尤妙。燥癢用大楓肉、番木鱉、烏柏仁、黑芝麻、黑豆、杏仁、木棉子。共搗一處。入煬成罐內。以鐵盞蓋上。鐵線扎定。鐵釘旋緊。

糠火中煨一夜。取其藥油調後藥。預用胡椒、川椒各二兩。枯礬、輕粉各六錢。為細末。入前藥油。調勻擦患處。數日如蛇蛻脫下。再擦二次效。肥人用川烏、草烏、細辛、杏仁、白附子、雄黃、白芥子為末。加麝少許。生薑蘸擦。頑厚者。加斑螫、白砒。不時擦之。擦時須覓空房。

白話文:

癘風

《內經》說:「癘這種病,是因為營氣過熱,導致氣不乾淨,所以鼻樑會塌陷,臉色也會變得不好看,皮膚會潰爛。風寒侵入脈絡但沒有去除,就叫做癘風。風邪會和太陽經一起進入身體,在經絡的穴位間運行,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互相干擾,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所以肌肉會腫脹疼痛,甚至長出膿瘡。衛氣受到阻礙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肌肉也會失去知覺。病情嚴重時,會感到骨頭關節沉重,眉毛鬍鬚也會脫落,這就叫做大風。脈絡中風邪積久了就會變成癘。」

癘風這種病,要多次針刺腫脹的部位,用尖銳的針刺破患處,按壓擠出裡面的惡氣,直到腫脹消退才停止。要按照固定的飲食時間吃飯,不要吃其他的食物。根據《內經》的理論,應該要區分營氣和衛氣來治療。雖然古代有很多治療癘風的藥方,但大多都只是籠統地清瀉營衛中的風熱,沒有分先後順序。直到金元時期的李東垣和朱丹溪才開始區分治療。

《活法機要》中提到,先服用樺皮散,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服用五到七天。然後艾灸承漿穴七次,等灸瘡癒合後再灸,灸三次之後。接著服用再造散,去除血分的風熱,並且要禁慾三年,病才會痊癒。這就是先治療衛氣,然後治療營氣的方法。

朱丹溪認為,癘風要區分是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如果疙瘩主要出現在上半身,通常是氣受病邪影響,可以用醉仙散,從牙縫中取出帶有臭味的毒血。如果疙瘩主要出現在下半身,通常是血受病邪影響,可以用再造散,從肛門排出穢物和蟲積。雖然上下發病的途徑不同,但都與陽明經有關。

如果上下半身同時發病,那就是氣血都受到病邪影響,要用必勝散來同時治療上下。陽明經主導胃和大腸,沒有什麼東西是它不受影響的。氣屬於陽,也就是衛氣;血屬於陰,也就是營氣。上半身陽氣先受病邪影響,下半身陰血先受病邪影響。所以再造散是治療病邪在陰血中的情況,用皂角刺來把營血中的風毒逼出。肝臟主管血液,惡血如果淤積就會停留在肝臟,並且會產生蟲子,這些都屬於肝的厥陰風木所化,一定要用這種方法來治療內臟。

治療時要以殺蟲為主。用赤檳榔來排出營分的毒邪,白牽牛來排出衛分的毒邪,大黃引導藥力進入腸胃,排出瘀血和穢物。醉仙散治療病邪在陽氣中的情況,用鼠黏子來治療全身的惡瘡,亞麻可以驅風,滋潤肺部和皮膚,蒺藜可以治療惡血和身體發癢,並且可以疏通鼻子的氣。防風可以引導其他藥物到達病灶,栝蔞根可以治療瘀血,消除熱毒引起的腫脹。枸杞可以調和血液,消除風熱,散解瘡毒。蔓荊子可以治療賊風。

苦參可以治療熱毒風,皮膚肌肉煩躁長瘡,以及赤癩導致眉毛脫落。這八味藥的療效很強,但是必須要用銀粉做藥引。銀粉是往下疏通膈膜和大腸的要藥,可以引導其他藥物進入陽明經,打開鬱結的風熱,排出惡風和臭穢的毒素,殺滅體內產生的蟲子。使藥力沿著經絡向上運行,到達牙齒的脆弱部位,排出帶有臭味的唾液。服用這個藥,如果對牙齒有損傷,可以用黃連粉來擦拭。朱丹溪使用這兩個藥方,就像是破敵的先鋒。

必勝散則兼具這兩個藥方的妙用,但必須要注意飲食,並且要戒慾,才能發揮藥效。治療癘風有五種方法:

  1. 發汗:用麻黃、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皂角、苦參、全蠍等藥材,熱服後蓋被子發汗。
  2. 熏浴:先用黃柏、黃連、薄荷磨成粉,用水調勻後塗在眼睛四周。然後用荊芥、苦參、風藤、枳殼、蒼耳、羌活、桑枝、槐枝、桃枝、柳枝、連根蔥煎湯熏浴。熏浴後,用木通、石菖蒲、大黃磨成粉,加入少量麝香,擦在患處。
  3. 敷擦:用白礬、川槿皮、五倍子、全蠍磨成粉,加入少量斑蝥,用香油調勻後敷在患處,狼油效果更好。如果是乾燥搔癢,則用大楓肉、番木鱉、烏桕仁、黑芝麻、黑豆、杏仁、木棉子一起搗爛,放入罐中隔火加熱,用鐵蓋蓋住,用鐵線扎緊,用鐵釘旋緊,放在糠火中煨一夜,取出藥油調和後面的藥粉。先用胡椒和川椒各二兩,枯礬和輕粉各六錢,磨成細粉,加入之前的藥油中調勻,擦在患處。幾天後,患處皮膚會像蛇蛻皮一樣脫落,再擦兩次就會有效。體型肥胖的人,用川烏、草烏、細辛、杏仁、白附子、雄黃、白芥子磨成粉,加入少量麝香,用生薑蘸藥擦拭。對於頑固的病症,可以加入斑蝥和白砒,不時擦拭。擦藥的時候一定要找空房間,避免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