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三·專方 (32)
卷十三·專方 (32)
1. 咳嗽門
桂苓五味甘草湯(金匱),治咳逆氣從小腹上衝。
桂枝,茯苓(各四兩),甘草(炙。三錢),五味子(二錢)
水煎。去滓。溫分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金匱)
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枝。加乾薑、細辛各三錢。嘔逆。更加半夏二錢。形腫。更加杏仁二錢。面赤如醉。更加大黃三錢。
射干麻黃湯(金匱。射音夜),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干(三錢。),麻黃(去節。四錢),細辛(一錢),紫菀,款冬花(各三錢),五味子(一錢。捶),半夏(二錢。洗),生薑(四片),大棗(二枚。擘)
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湯成去滓。溫分三服。
厚朴麻黃湯(金匱),治咳而脈浮。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
厚朴(半兩),麻黃(去節。四錢),石膏(雞子大。碎),杏仁(去皮尖。半兩),半夏(洗。半兩),乾薑(二錢),細辛(一錢),五味子(半錢。捶),小麥(一合)
先煮小麥。去滓納諸藥。湯成去滓。分溫三服。按此本麻杏甘石、越婢半夏及大小青龍之制。主以厚朴。辛溫散氣。使以小麥補肝助胃。西北二方發汗之首劑也。
澤漆湯(金匱),治咳而脈沉。上氣咽喉不利。
澤漆(一兩。即大戟苗。),白前(形如細辛而白。產徽州砂石水中。徽人藥肆中覓之),紫參(如無。紫菀代之),半夏(洗。各錢半),桂枝(千金。作桂心),人參,甘草,黃芩(各一錢),生薑(四片)
上九味。先煮澤漆。去滓納諸藥。湯成去滓。溫服至夜盡。
麥門冬湯(金匱),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夏(洗。錢半),人參(一錢),甘草(炙。六分),粳米(半合),大棗(四枚。擘)
上六味。水煎。溫分日三夜一服。按此即白虎加人參湯去石膏、知母。加麥冬、半夏、大棗也。
金沸草散,治肺感風寒。咳嗽鼻塞聲重。
旋覆花(即金沸草),麻黃(去節。蜜制),前胡(各七分),荊芥穗,半夏,甘草(炙),芍藥(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擘)
水煎。去滓濾清。溫服。
消風散(局方),治風熱咳嗽。遍身疥瘰。小兒瘡疹餘熱。
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穗,藿香,人參,茯苓,殭蠶,蟬蛻(等分),甘草(炙),陳皮,厚朴(薑製。減半)
上十二味。為散。每服三四錢。茶清調下。或用五錢。水煎去滓服。如久病頭風目翳。每日三服效。此方妙用。全在厚朴、人參。當知肌表之疾。無不由胃而發。故用厚朴清理其內。即以人參助諸風藥。消解風熱於外。則羌、防、荊芥輩。方始得力耳。
瀉白散,治肺熱咳。手足心熱。
桑根皮(薑汁和蜜炙。),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咳嗽門
桂苓五味甘草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咳嗽時氣從腹部往上衝的症狀。
藥材包含:桂枝、茯苓(各約15克),炙甘草(約1.5克),五味子(約1克)。 用水煎煮,去除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薑辛湯 (出自《金匱要略》) 是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掉桂枝,加入乾薑、細辛各約1.5克。若有嘔吐症狀,再加半夏約1克;若身體腫脹,再加杏仁約1克;若臉色潮紅如醉,再加大黃約1.5克。
射干麻黃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咳嗽且呼吸急促,喉嚨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
藥材包含:射干(約1.5克),麻黃(去除莖節,約2克),細辛(約0.5克),紫菀、款冬花(各約1.5克),五味子(約0.5克,搗碎),半夏(約1克,洗過),生薑(四片),大棗(兩枚,剖開)。 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好後去除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
厚朴麻黃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咳嗽且脈象浮現,呼吸急促胸悶,喉嚨不舒服像有青蛙叫的聲音。
藥材包含:厚朴(約7.5克),麻黃(去除莖節,約2克),石膏(如雞蛋大小,搗碎),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約7.5克),半夏(洗過,約7.5克),乾薑(約1克),細辛(約0.5克),五味子(約0.25克,搗碎),小麥(約一杯)。 先煮小麥,去除藥渣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煎好後去除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這個方子其實是麻杏甘石湯、越婢半夏湯和大小青龍湯的變體,主要用厚朴溫熱散氣,用小麥滋養肝臟幫助胃的消化。這是西北地區常用來發汗的藥方。
澤漆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咳嗽且脈象沉,呼吸急促,咽喉不適。
藥材包含:澤漆(約7.5克,也就是大戟苗),白前(形狀像細辛但呈白色,產於徽州砂石水中,可在當地藥店找到),紫參(如果沒有,可用紫菀代替),半夏(洗過,各約0.75克),桂枝(可用桂心代替,約0.5克),人參、甘草、黃芩(各約0.5克),生薑(四片)。 先煮澤漆,去除藥渣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煎好後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直到晚上。
麥門冬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火氣上逆,呼吸急促,咽喉不適。
藥材包含:麥門冬(去除內心,約7.5克),半夏(洗過,約0.75克),人參(約0.5克),炙甘草(約0.3克),粳米(約半杯),大棗(四枚,剖開)。 用水煎煮,溫熱分白天三次晚上一次服用。這個方子是白虎加人參湯去掉石膏和知母,加入麥冬、半夏和大棗。
金沸草散,治療肺部感受風寒,咳嗽鼻塞聲音嘶啞。
藥材包含:旋覆花(也就是金沸草),蜜製麻黃(去除莖節),前胡(各約0.35克),荊芥穗、半夏、炙甘草、芍藥(各約0.25克),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剖開)。 用水煎煮,去除藥渣,過濾後取清液,溫熱服用。
消風散 (出自《局方》),治療風熱引起的咳嗽,全身皮膚長疥瘡,小兒出疹後的餘熱。
藥材包含: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穗、藿香、人參、茯苓、殭蠶、蟬蛻(等份),炙甘草、陳皮、薑製厚朴(減半)。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5-2克,用茶水沖服。也可以用2.5克用水煎煮,去除藥渣後服用。如果長期患有頭風眼疾,每日服用三次有效。這個方子的關鍵在於厚朴和人參。要知道皮膚表面的疾病都從胃部而起,所以用厚朴清理內部,再用人參輔助其他風藥,從體外消除風熱。這樣,羌活、防風、荊芥等藥材才能發揮作用。
瀉白散,治療肺熱咳嗽,手腳心發熱。
藥材包含:桑根皮(用薑汁和蜂蜜炙過)、地骨皮(各約7.5克),炙甘草(約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