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三·專方 (3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專方 (31)

1. 痰飲門

貯所下之物。以新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膠汁飲一杯。少頃又飲一杯。積數十杯。自然吐利。視所出之物。必盡病根乃止。吐利後必渴甚。不可與湯。以所出之溺。乘熱飲之。以盪滌余垢。行後倦怠覺飢。先以米飲。次與淡稀糜。三日後方可稍食菜羹。調養半月或一月。

自覺精神渙發。形體輕健。沉疴悉去矣。自後終身須忌牛肉。永不復發。如有餘膠。熬如鹿骨膠收藏。即霞天膠。可入補劑。

瓜蒂散,治寒痰結於膈上。及濕熱頭重鼻塞。

瓜蒂(一分。熬。),赤小豆(二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匙。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苓桂朮甘湯(桂枝湯下),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十棗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澤瀉湯(五苓散下),厚朴大黃湯(小承氣湯下),小半夏湯(二陳湯下),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下),五苓散(方祖),半夏厚朴湯(二陳湯下),桂苓丸(五苓散下),二陳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利金湯(桔梗湯下),十味導痰湯(二陳湯下),千緡湯(二陳湯下),涼膈散(方祖),崔氏八味丸(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控涎丹(十棗湯下),局方七氣湯(方祖),小陷胸湯(傷寒門),四七湯(二陳湯下),指迷茯苓丸(二陳湯下)

深師消飲丸(枳朮湯下),外臺茯苓飲(四君子湯下),溫膽湯(二陳湯下),理中湯(方祖),加味歸脾湯(保元湯下),加味逍遙散(虛損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二冬膏(方祖),真武湯(朮附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枳朮丸(方祖)

白話文:

痰飲門

將體內積聚的痰飲排出。準備一個新的陶瓷瓶,用來裝病患排出的尿液。讓病患進入房間,先喝一杯用膠質熬煮的湯汁,過一會兒再喝一杯,這樣連續喝數十杯,自然會產生嘔吐和腹瀉。觀察吐瀉物,務必將病根徹底清除乾淨才能停止。吐瀉之後,病人會感到非常口渴,但不能給予湯水,而是將剛排出的熱尿液給予飲用,用來清除剩餘的污垢。排泄過後會感到疲倦虛弱,並覺得飢餓,先給予米湯,接著再給予清淡的稀粥。三天後才可以稍微食用蔬菜羹。調理半個月或一個月,病人會感覺精神煥發,身體輕盈健壯,長久的疾病都能痊癒。從此以後,終身都要忌吃牛肉,才能永不再復發。如果還有剩餘的膠汁,可以將它熬製成如鹿骨膠的樣子收藏起來,就叫做霞天膠,可以加入補藥中使用。

瓜蒂散,可以治療寒痰積聚在胸膈之上,以及濕熱引起的頭重、鼻塞等症狀。

瓜蒂(一分,熬煮),赤小豆(二分)

以上兩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成為散劑,然後混合在一起使用。每次取一錢匙的藥散,加入一合香豉,用七合熱水煮成稀粥,去除藥渣,取汁加入藥散,溫熱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可以稍微增加藥量,直到吐出痰液為止。

以下列出多種中醫方劑,包括其所屬的基礎方劑,可依據病症選用:

苓桂朮甘湯(源於桂枝湯),腎氣丸(源於崔氏八味丸),十棗湯(原方),大青龍湯(源於麻黃湯),小青龍湯(源於桂枝湯),澤瀉湯(源於五苓散),厚朴大黃湯(源於小承氣湯),小半夏湯(源於二陳湯),小半夏茯苓湯(源於二陳湯),五苓散(原方),半夏厚朴湯(源於二陳湯),桂苓丸(源於五苓散),二陳湯(原方),六君子湯(源於四君子湯),利金湯(源於桔梗湯),十味導痰湯(源於二陳湯),千緡湯(源於二陳湯),涼膈散(原方),崔氏八味丸(原方),導痰湯(源於二陳湯),控涎丹(源於十棗湯),局方七氣湯(原方),小陷胸湯(見傷寒門),四七湯(源於二陳湯),指迷茯苓丸(源於二陳湯),深師消飲丸(源於枳朮湯),外臺茯苓飲(源於四君子湯),溫膽湯(源於二陳湯),理中湯(原方),加味歸脾湯(源於保元湯),加味逍遙散(見虛損門),錢氏六味丸(源於崔氏八味丸),異功散(源於四君子湯),二冬膏(原方),真武湯(源於朮附湯),補中益氣湯(源於保元湯),枳朮丸(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