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12)
卷六 (12)
1. 癇
脈經云。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則苦腰痛癲癇。惡風偏枯。僵仆羊鳴。身強皮痹。從少陽斜至太陽者。陽維也。動則苦癲癇。僵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從少陰斜至厥陰者。陰維也。動則苦癲癇。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
小兒風癇。脈來中央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動則苦腰背膝寒。夫癲。小兒癇也。巢氏妄立五癇之說。曰陽癇。曰陰癇。曰風癇。曰濕癇。曰馬癇。證治雜出。殊不知癲癇之發。皆由肝腎龍雷上衝所致也。
癇病與卒中痙病相似。但癇病發時昏不知人。卒然眩仆倒地。甚則瘛瘲抽搐。目上視。或口眼喎斜。或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又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次發者。若中風中寒中暑中熱。則僕時無聲。醒時無涎沫。醒後不復發也。剛痙柔痙亦屢發。然身體強直。
白話文:
脈經記載,脈搏前部左右彈動的,是陽蹺脈,這脈搏動則會導致腰痛、癲癇、怕風、半身不遂、僵直、像羊叫一樣的聲音、身體強壯但皮膚麻痺等症狀。從少陽脈斜向太陽脈的,是陽維脈,這脈搏動則會導致癲癇、僵直、像羊叫一樣的聲音、手腳抽搐,嚴重者會失聲不能說話。從少陰脈斜向厥陰脈的,是陰維脈,這脈搏動則會導致癲癇,脈象浮在尺脈和寸脈,直上直下,這是督脈,會導致腰背疼痛,無法彎腰抬頭,成年人會患癲病,小孩會患風癇。
脈搏位於中央浮起,直上直下的,是督脈,這脈搏動則會導致腰背、膝蓋冰冷。癲癇就是小孩的風癇,巢氏妄立五癇之說,說什麼陽癇、陰癇、風癇、濕癇、馬癇,證治雜出,殊不知癲癇發作都是因為肝腎氣血上衝導致的。
癲癇和中風痙攣症狀相似,但癲癇發作時昏迷不醒人事,突然昏倒在地,嚴重者會抽搐、眼睛往上看、嘴巴歪斜,或者發出動物的聲音,快要醒來時會吐口水,醒來後又會再次發作,有的會連續發作,有的會一天發作三五次。若中風、中寒、中暑、中熱,則昏倒時沒有聲音,醒來時沒有口水,醒來後不會再次發作。剛痙和柔痙也會反覆發作,但身體會僵直。
角弓反張。不似癇之身軟。或為六畜聲也。癇證之發。由腎中龍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從挾助也。惟有肝風。故作搐搦。搐搦則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隨逆氣而吐出於口也。陰氣虛。不能寧謐於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於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
丹溪主痰與熱。以星、半、芩、連為主。熱多者。涼膈散加川連、麥冬以泄之。痰多者。戴人三聖散以吐之。如驚者。東垣安神丸以平之。可下。以承氣湯下之。然後用安神平肝之劑。歸、地、牛黃、硃砂、青黛、柴胡、川芎之類。心熱痰迷心竅者。清神湯。病久而成窠囊。
白話文:
病人角弓反張,身體不像癲癇患者那樣軟弱無力,可能是受到六畜聲音的驚嚇而引起的。癲癇發作是由腎臟中的龍火上升,並與肝臟的雷火相互助長所導致。只有肝風作祟才會出現抽搐,抽搐時全身的脂液被迫向上,隨著逆氣從口中吐出。陰氣虛弱,無法安靜地待在體內,就會依附陽氣向上升,因此上熱下寒。陽氣虛弱,無法周圍保護身體,就會隨著陰氣向下陷,因此下熱上寒。
丹溪先生認為治療痰熱症,主要使用星、半、芩、連四味藥物。熱症較重者,可以用涼膈散加川連、麥冬來瀉熱。痰症較重者,可以用戴人三聖散來吐痰。如果病人出現驚恐的症狀,可以用東垣安神丸來平復心神。如果可以下瀉,可以用承氣湯下瀉,之後再用安神平肝的藥物,例如歸、地、牛黃、硃砂、青黛、柴胡、川芎等等。心熱痰迷心竅者,可以用清神湯治療。如果病情長期不愈,形成頑固的病灶,則需要針對病灶進行治療。
窠囊日久。必至生蟲。妙功丸神效。既與行痰滌熱。癇證已愈。然須防其再發。宜十全大補加棗仁、遠志、麥冬。稟氣素虛者。鹿角膠經年常服。六味丸加遠志、沉香。亦不可缺。風癇驟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肝經有熱也。或有咬牙者。瀉青丸合導赤散治之。如病發者。
可用輕粉、白礬、代赭石。發過米飲調下。重劑以鎮之也。若起於郁者。四七湯加木香、南星。發時用前藥下靈砂丹。不得臥。用養正丹。多嘔。下黑錫丹。痰多者。導痰湯加木香、竹瀝。癇病晝發。灸陽蹺。宜補中益氣加益智。夜發。灸陰蹺。宜六味丸加鹿角膠。丹礬丸治五癇諸證。
白話文:
囊腫時間久了,很容易生蟲。妙功丸效果很好,既能化痰清熱,治癒了癇症。但要預防再次發作,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加棗仁、遠志、麥冬。體質虛弱的人,可以長期服用鹿角膠。六味丸加遠志、沉香,也是必不可少的。風癇突然發作,脖子僵硬直視,失去意識,這是肝經有熱。如果有咬牙的症狀,可以用瀉青丸和導赤散治療。如果病發了,可以用輕粉、白礬、代赭石,用米湯調服,重劑壓制。如果發病是因為郁結,可以用四七湯加木香、南星。發病時服用之前提到的藥物,再服用靈砂丹。不能臥床休息,要服用養正丹。如果嘔吐不止,服用黑錫丹。痰多的話,服用導痰湯加木香、竹瀝。癇病白天發作,灸陽蹺穴,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晚上發作,灸陰蹺穴,應該服用六味丸加鹿角膠。丹礬丸治療五種癇症。
方用黃丹一兩。白礬二兩。銀罐中煅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久患氣虛。痰氣壅塞。須防卒變。不可妄許以治也。凡見目瞪如愚者不治。治之亦必無功。
石頑曰。癇證往往生於鬱悶之人。多緣病後本虛。或復感六淫。氣虛痰積之故。蓋以腎水本虛不能制火。火氣上乘。痰壅臟腑。經脈閉遏。故卒然倒僕。手足搐捻。口目牽掣。乃是熱盛生風之候。斯時陰陽相薄。氣不得越。故迸作諸聲。證狀非一。古人雖分五癇。治法要以補腎為本。豁痰為標。隨經見證用藥。但其脈急實。及虛散者不治。細緩者雖久劇可治。
白話文:
此方用黃丹一兩,白礬二兩,放在銀罐中煅燒至通紅,研磨成粉末。加入臘茶一兩,以及不沾水的豬心血,製成丸藥,大小如綠豆,再用硃砂包衣。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清茶送服。長期服用,就會自然地排出唾液。服用一個月後,再用安神藥調理。如果患者久患氣虛,痰氣壅塞,必須預防突發狀況,不可輕易允諾治療。凡是眼睛呆滯如癡的人,不可治療,就算治療也一定沒有效果。
石頑說,癇症往往發生在鬱悶之人,大多是因為病後體虛,或是感受六淫,導致氣虛痰積。這是因為腎水本虛,無法制約心火,火氣上炎,痰氣阻塞臟腑,經脈閉塞,所以突然倒地,手足抽搐,口眼歪斜,這是熱盛生風的徵兆。此時陰陽失調,氣機不通暢,所以會發出各種聲音。症狀並非單一,古人雖然將癇症分為五種,但治療方法要以補腎為根本,化痰為重點,根據經脈和症狀用藥。然而,脈象急實或虛散的患者不可治療,脈象細緩的患者,即使病症久而嚴重,也可以治療。
〔診〕脈浮滑洪數為風癇。細弦微緩為虛癇。浮為陽癇。沉為陰癇。虛弦為驚。沉數為實熱。沉實弦急者不治。
白話文:
診脈時,若脈象浮滑洪數,這表示可能是風癇。如果脈象細弦微緩,這可能是虛癇。浮現的脈象代表陽癇,沈下的脈象代表陰癇。脈象細弦且微緩可能表示有驚悸的情況。沈數的脈象則代表實熱的病症。而脈象沈實弦急的病人,通常預後不佳,難以治療。
2. 煩躁(與緒論參看)
經云。氣亂於心則煩。蓋熱客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大抵心火旺。則水虧金爍。惟火獨熾。故肺腎合而為煩躁也。煩躁俱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先哲治獨煩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而煩者為虛寒。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惟火旺脈實者為熱。蓋煩者胸中煩。為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
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投井中。為無根之外熱。急以附子、理中、四逆、姜附輩熱藥治之。若誤認為熱。投以涼藥。則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頃刻喘汗。外脫而死也。凡表證不得汗。內外皆熱而躁亂不寧。取汗則定。裡實熱鬱。大便不通。無論傷寒雜證。心神不安。脈數實有力者。
白話文:
經書上說:「氣亂於心則煩。」意思是說,心氣失調就會導致煩躁。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肺部,就會讓人煩躁;如果熱邪進入腎臟,則會讓人躁動。總而言之,心火旺盛,就會導致水虧金爍,只有火獨自熾盛。因此,肺和腎共同受到影響,就會表現為煩躁。
煩躁的表現,有屬熱的,也有屬寒的。古代的醫家治療單純煩躁不躁動的患者,大多認為是熱證;只有心悸伴隨煩躁的,才屬於虛寒。治療單純躁動不煩躁的患者,大多認為是寒證;只有火旺脈實的,才是熱證。
煩躁是指胸中煩悶,屬於內熱;躁動是指身體和手腳躁擾不安,甚至裸體不願穿衣,或者想要跳井,這是因為沒有根基的外熱。這種情況需要用附子、理中、四逆、姜附等溫熱藥物治療。如果誤認為是熱證,使用寒涼藥物,那麼周身之火遇到水就會上升,很快就會喘汗,外脫而亡。
凡是表證不能出汗,內外皆熱且躁亂不安的,就需要用汗法治療。裡實熱鬱,大便不通,無論是傷寒還是其他雜症,如果心神不安,脈象數而實有力,都屬於內熱。
下之則定。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煩躁。宜芩、連、山梔等涼藥為君。稍用炮姜為使。甚則涼膈散下之。汗下後熱不止而發狂煩躁。面赤咽痛者。此熱乘少陰之經也。葶藶苦酒湯探吐之。
白話文:
如果病情往下發展,就要穩定病情。火氣攻心包,或是嗜酒貪食,上焦不清,會讓人煩躁不安。應該用黃芩、黃連、山梔子等清熱藥為主,輔以炮薑。情況嚴重時,就用涼膈散來瀉下。如果汗出後熱度不退,反而發狂躁動,臉紅咽痛,這是熱邪侵犯少陰經脈,要用葶藶苦酒湯來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