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30)
卷二 (30)
1. 勞倦
內傷似外感惡風寒證,有因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後因脫衣或沐浴歇息於陰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其證少氣短促。懶於言語。困弱無力。不可同外感治。補中益氣加紫蘇、羌活。甚者加桂枝最當。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致寒物冷痰膠固於中焦。時時痞悶。不覺飢飽。其脈雖弦而按之不鼓。當溫暖以助脾健運。清理中宮。理中丸。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吐多者。氣上壅也。去朮加生薑。下多者。氣泄而不收也。還用術。悸者飲聚也。加桂、苓。
渴欲飲水者。津液不足也。倍用術。腹中痛者。倍人參。寒多。倍乾薑。腹滿者。去朮加附子。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之人。其脈多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時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須不安。耳聾耳鳴。目熱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色變赤。或清利而數。
或上飲下便。或時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調中益氣湯。如時顯熱躁。是下元真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柏。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氣血虛澀也。倍歸身。如無以上證。只服黃耆、人參、甘草、橘皮、柴胡、升麻、蒼朮、酒黃柏。飲食不節。
勞倦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升陽順氣湯。勞倦所傷。寒溫不適。身熱頭疼。自汗惡寒。脈微而弱。黃耆建中湯。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時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懶倦動作。五心煩熱。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後服補中益氣湯。脾胃虛弱。喘促少氣。衄血吐血。門冬清肺飲。
脾胃之氣俱病似痿弱證,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不欲食。食不消。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肺病。洒洒惡寒。慘慘不樂。而色槁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升陽益胃湯。王安道曰。經云。陰虛生內熱奈何。曰。
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蒸胸中。故內熱。嗟夫。此內傷之說之原乎。夫人身之陰陽。有以表裡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氣血言者。有以身前身後言者。有以臟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余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
不必悉舉。此所謂陰虛之陰。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蓋勞動太過。則陽氣皆亢極而化為火矣。況水穀之氣又少入。故陽愈甚而陰愈衰。此陰虛之陰。蓋指身中之陰氣。與水穀之味耳。或以下焦陰陽為言。或以腎水真陰為言。皆非也。夫有所勞役者。過動屬火也。形氣衰少者。
白話文:
勞倦
內傷的症狀,看起來像外感風寒,會怕冷,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這是因為腎中的陰火過於旺盛,之後因為脫衣服或洗澡後在陰涼的地方休息,導致陰火無法正常運行,反而回到皮膚表面,使皮膚的腠理非常虛弱,沒有陽氣保護。這時候如果吹到風或待在陰涼的地方,就會被風寒所阻礙。因此,身體表面虛弱,無法承受風寒,症狀就和外感風寒很像,會出現呼吸短促、懶得說話、疲倦無力的情況。這種情況不能當作外感風寒來治療,應該用補中益氣的藥方,可以加上紫蘇、羌活,嚴重的話還可以加桂枝。
因為勞累過度造成的虛寒,會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化,使寒冷的痰液凝固在中焦,時常感到胸悶,感覺不到飢餓或飽足。雖然脈象摸起來像是弦脈,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量。這時應該用溫熱的藥來幫助脾胃運化,清理中焦,可以用理中丸。如果肚臍下方有跳動的感覺,表示是腎氣在動,這時應該去掉白朮,加上桂枝。如果嘔吐很多,表示氣往上壅塞,應該去掉白朮,加上生薑。如果腹瀉很多,表示氣外洩無法收斂,應該繼續使用白朮。如果出現心悸,表示體內有水液停滯,應該加上桂枝、茯苓。
如果口渴想喝水,表示體內津液不足,應該加倍使用白朮。如果腹痛,應該加倍使用人參。如果怕冷,應該加倍使用乾薑。如果腹脹,應該去掉白朮,加上附子。
因為勞累過度造成的虛熱,會因為飢餓或飽足、勞累過度而損傷脾胃,使得元氣不足。這樣的人脈象多為弦脈,或是洪緩脈,按下去沒有力量,有時會摸到澀脈。症狀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困倦、全身關節疼痛、胸悶氣短、咽喉不適、心神不安、耳鳴耳聾、眼睛發熱像火、視力模糊、口中唾液增多、食不知味、體重忽胖忽瘦、懶惰想睡、小便顏色變紅或清澈但次數頻繁。
有時會出現上面喝水下面就排便,或是時常腹瀉,腹部空虛疼痛、不想吃東西。可以用調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出現明顯的發熱躁動,表示是下元真火過於旺盛,應該加上生地、黃柏。如果大便時蹲不下去,或是大便排不乾淨,肚子裡有壓力感,表示氣血虛弱阻滯,應該加倍使用當歸身。如果沒有上述症狀,就只需要服用黃耆、人參、甘草、橘皮、柴胡、升麻、蒼朮、酒黃柏。如果飲食不節制,也會造成勞倦的傷害。
因為勞累過度,會感到腹部和脅肋部脹滿悶痛、呼吸短促。春天時會覺得嘴裡沒味道,夏天即使很熱還是會怕冷,飢餓時也常感覺飽,不喜歡吃冷的食物。可以用升陽順氣湯來治療。因為勞累過度,加上天氣冷熱變化沒有適應好,會出現身體發熱、頭痛、自汗怕冷、脈象微弱,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因為飢餓或飽足、勞累過度,會造成胃氣不足、脾氣下陷、呼吸短促無力、時常感到忽冷忽熱,早上吃完飯後會更加昏沉想睡,懶惰想睡覺,
四肢無力,懶得活動,五心煩熱。可以先服用升陽補氣湯兩三劑,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脾胃虛弱,出現喘促、呼吸短促、流鼻血、吐血等症狀,可以用門冬清肺飲來治療。
脾胃的氣都生病,看起來像是痿弱的症狀。脾胃虛弱會導致懶惰想睡、四肢無力。如果剛好遇到秋燥,濕熱減退,會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乾舌燥、食不知味、不想吃東西、吃不下、大便不正常、小便次數頻繁,同時也會有肺部的問題,出現怕冷、心情不好、臉色憔悴等症狀,這是因為陽氣無法伸展的緣故,可以用升陽益胃湯來治療。王安道說:「經書說,陰虛會產生內熱,這是為什麼呢?」他回答:「是因為過度勞累,身體的氣衰弱,穀氣無法正常運化,上焦無法通行,下脘無法通暢,導致胃氣過熱,熱氣蒸騰在胸中,所以產生內熱。這就是內傷的原因啊!人體的陰陽,可以用表裡、上下、氣血、身前身後、臟腑、升降呼吸之氣等許多方面來區分。還有像動靜、說話、沉默、起居等等,很多方面不能一一列舉。這裡所說的陰虛,和前面說的幾種陰虛都不一樣。因為過度勞動,陽氣會過於旺盛,反而化為火,加上水穀之氣又攝取不足,所以陽氣更加旺盛,陰氣更加衰弱。這裡說的陰虛,指的是身體內的陰氣和水穀的味道。而不是指下焦的陰陽或腎水的真陰。因為勞動過度,是過度活動而導致火旺盛。身體的氣衰弱,是因為勞累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