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二 (2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9)

1. 勞倦

使無重虛元氣。有宿食不消。日晡熱氣實者下之。亦要詳審。無過妄利。故虛人飲食所傷。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後。皆當用六君子理胃為主。內傷勞倦。及久病之後。用補中益氣理脾為主。理脾則百病不生。不理脾則諸病續起。久之仍入於胃也。

內外傷辨,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則寒熱俱作而無間。內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感惡寒。雖近火不除。內傷惡寒。得暖則解。外感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卻惡門隙中賊風。外感證顯在鼻。故鼻息不利。而氣擁有力。雖不能食。而不惡食。

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怯弱妨食。惡聞食氣。外感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外感頭痛。常常而痛。多見於腦後額上。以及遍身肢體腰脊筋骨攣痛。內傷頭痛。時作時止。不離兩太陽額顱。多兼肩背胸脅腰腿骨節痠疼。

外感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小便赤澀而痛。終日難得。內傷小便黃赤。必短而頻。外感燥結。則發熱腹中硬痛。內傷秘澀。則虛坐常見些少白膿。外感胸腹結痛。則痛不可按。內傷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外感則手足動搖。煩擾不寧。內傷則四肢不收。

倦怠嗜臥。東垣辨法如此。然或二者兼病。則其脈必並見而難辨。尤宜細心求之。若內證多者。則內傷重而外感輕。宜補養而兼散邪。補中益氣加羌活。若外感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宜和營而邪自解。黃耆建中加當歸。

內傷始為熱中病似外感陽證,頭痛大作。氣高而喘。身熱而煩。上氣鼻息不調。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無氣以言。或煩躁悶亂。心煩不安。或渴或不渴。心火上炎克肺經則渴。血脈中有濕則不渴。或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口不知味。氣口脈大於人迎兩三倍。但急大而時見一代。此內顯脾氣不續之脈也。補中益氣湯。若有宿食。則右關獨沉而滑枳朮丸。

內傷末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腹脹胃脘當臍痛。四肢與兩脅拘急。膈噎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陰陰作痛。或妄見鬼狀。腰背肩胛脊膂皆病。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宜枳實理中加附子、肉桂、益智、草豆蔻。兼腎臟火衰。面黑足寒。小便不利者。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

內傷似外感陽明中熱證,有天氣大熱時。勞役得病。與陽明傷熱白虎湯證相似。此脾胃大虛。元氣不足之證。因飢困勞役之後。肌熱躁悶。煩渴引飲。口鼻氣促。目赤面紅惡熱。晝夜不息。脈大而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誤服白虎必危。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如果沒有嚴重的元氣虛損,就不需要過度地滋補。如果有宿食未消化,且在午後發熱情況明顯,可以適當地使用瀉下的藥物。但也要仔細審查,不要過度使用瀉下的方法而造成傷害。因此,虛弱的人因為飲食損傷,或是外感急性病剛痊癒後,都應該使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脾胃。如果是內傷勞累或久病之後,則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脾為主。調理好脾胃,很多疾病就不會發生;反之,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各種疾病就會接連而來,最終也會影響到胃。

區分內傷和外感的方法,如果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就是外感;如果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就是內傷。外感會出現寒熱交替而沒有間斷,內傷則寒熱交替不規律。外感怕冷,即使靠近火也無法緩解;內傷怕冷,但得到溫暖就會好轉。外感怕風,不論任何風寒都難以抵擋;內傷怕風,卻只怕門縫中吹來的賊風。外感的主要表現是鼻子不舒服,所以呼吸不順暢,但呼吸的力道還很強,雖然可能吃不下飯,卻不會厭惡食物。

內傷的主要表現是嘴巴不舒服,所以吃東西沒有味道,而且腹部不舒服,身體虛弱會影響食慾,甚至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外感是邪氣有餘,說話聲音洪亮有力,病情會先輕後重;內傷是元氣不足,說話有氣無力,病情會先重後輕。外感的頭痛是持續不斷的,多見於後腦勺、額頭,以及全身肢體、腰背、筋骨的痠痛;內傷的頭痛則是時好時壞,多在太陽穴和額頭附近,常伴隨肩膀、背部、胸脅、腰腿、骨節的痠痛。

外感會手背發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是手心發熱而手背不熱。外感會小便赤澀而疼痛,一天都難以解出;內傷則小便黃赤,量少而且頻繁。外感便秘,會發熱腹部硬痛;內傷便秘,則常有排不乾淨的感覺,並帶有少量白色的膿液。外感會胸腹脹痛,而且按壓疼痛加劇;內傷有時胃部會感到心痛,疼痛向上延伸到兩側的肋骨。外感會手足顫動、煩躁不安;內傷則四肢無力。

內傷會感到疲倦,喜歡躺臥,這是東垣提出的辨別方法。但是,有時候內外傷會同時發生,這時脈象就會混雜難以分辨,更要仔細觀察。如果內傷的症狀較多,則表示內傷較重而外感較輕,應該以補養為主,同時兼顧祛除外邪,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如果外感的症狀較多,則表示外感較重而內傷較輕,應該以調和營衛為主,外邪自然會消退,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加上當歸。

內傷初期表現為熱症,類似外感陽證,會出現頭痛劇烈、呼吸急促、身體發熱、心煩、呼吸不順暢、四肢無力、疲倦、說不出話、煩躁不安、口渴或不渴等症狀。如果心火上炎而剋肺經就會口渴,如果血脈中有濕氣則不會口渴。可能因表虛而不能抵抗風寒,眼睛不想睜開、口中沒有味道。脈象會呈現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兩三倍,脈象急促且時有間歇,這表示脾氣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有宿食未消化,則右關脈獨自沉滑,可以使用枳朮丸。

內傷末期會轉變為寒症,類似外感陰證,會出現腹脹、胃部連到肚臍的疼痛、四肢和兩側肋骨拘攣、胸膈阻塞、咳嗽有痰、流清鼻涕、頻尿、腳底疼痛難以站立、骨頭無力、嗜睡、睪丸發冷作痛、眼前出現奇怪的景象、腰背肩胛脊椎皆病、不渴不瀉,脈象呈現盛大而澀,這稱為寒中。可以使用枳實理中湯加上附子、肉桂、益智、草豆蔻。如果兼有腎臟火衰,則會出現面色發黑、腳部冰冷、小便不順暢,則可以使用八味丸加上鹿茸、五味子。

內傷有時會類似外感陽明經的熱症,在天氣炎熱時,因為勞累而發病,與陽明經傷熱使用白虎湯的證型相似。但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所引起的。因為飢餓勞累之後,會出現肌肉發熱、煩躁悶熱、口渴想喝水、呼吸急促、眼睛發紅、面色潮紅、怕熱、晝夜不安,脈象大而虛弱,重按則摸不到。醫書說:「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如果誤用白虎湯,必定會很危險,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