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2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8)

1. 勞倦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陰受之則入六腑。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陰虛生內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陽盛則外熱者,因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發泄,故外熱。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東垣云: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倦,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經言勞者溫之。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以黃耆建中湯治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夫胃為水穀之海。脾胃氣虛,則下溜肝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病。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若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溜,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升之氣不行,而無陽以護其營衛,使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有餘之證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惟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以陽氣下陷,故用味薄氣清之品,若升麻、柴胡之類,舉而揚之,使地道左旋,升於九天之上。倘陰氣不降者,用黃柏、澤瀉之類,抑而降之。使天道右遷,而入於九地之下。此東垣補中益氣,為萬世無窮之利。不必降也,清升濁自降矣。血中伏火,日漸煎熬。如氣浮心亂,硃砂安神丸鎮固之。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如脈沉結,腹中痛,理中湯。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也,平胃散燥克之。脅下縮急,加柴胡。臍下急,加肉桂。身體疼重者,濕也,合五苓散。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防、藁本、升麻、蒼朮。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別作一服與之。內傷有虛實之分。如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發熱自汗,倦怠乏力,乃虛中之證,應補益中和之劑調治,無施解表。若飲食過飽,乃虛中之實,為其所傷飲食,積滯不消,以致心胸痞悶,仍發寒熱,噁心惡食,須用消導之劑,俟其消克,心胸舒泰,仍用益脾之藥。

白話文:

勞倦

《內經》說: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會損耗身體的陰氣。陰氣受損,就會影響到六腑的功能。身體發熱,又沒有按時休息,會導致呼吸急促。因為陰虛而產生內熱的人,通常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氣虛衰弱,消化功能也變差,使得上焦的氣機無法順暢運行,下焦的氣機也不通暢,進而產生胃熱。熱氣向上熏蒸胸部,所以會感到內熱。陽氣過盛導致外熱的原因,是因為上焦氣機不通,皮膚就會變得緊密,毛孔閉塞,衛氣無法發散出去,因此就會出現外熱。過度勞累會導致氣喘和出汗,內外氣機都耗散,所以氣就會被消耗。

李東垣說:情緒過度波動,作息不規律,以及過度勞累,都會損耗身體的氣。氣虛就會導致火旺,火旺會反過來損害脾土的功能。脾主管四肢,所以會感到疲倦發熱,沒有力氣活動,懶得說話,稍微動一下就氣喘乏力,身體表面發熱,容易出汗,內心煩躁不安。《內經》說勞累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勞累所引起的疾病,脈象通常是浮大,手腳容易發熱,在春夏季節會更加嚴重,秋冬季節會有所好轉,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人需要吸收水穀的精氣才能生存。

所謂的清氣、營氣、運氣、衛氣,以及春季升發的氣,其實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胃是水穀的倉庫,脾胃之氣虛弱,就會向下流散到肝腎。陰火就會趁機損害脾土的功能,所以脾虛的初期會出現氣喘,身體發熱煩躁,脈象洪大,頭痛,或者口渴不止,皮膚會對風寒的抵抗力變差,容易出現寒熱的症狀。如果陰火向上衝,就會出現氣喘、煩躁發熱、頭痛、口渴,脈象也會變得洪大。脾胃的氣向下流散,

使得水穀的精氣無法上升,導致春季升發的氣無法正常運行,陽氣無法保護營衛,使得身體無法抵禦風寒,進而產生寒熱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脾胃之氣不足所造成的。這種情況與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內傷脾胃是損傷了氣,外感風寒是損傷了身體的形。外感風寒屬於有餘,所以要用瀉的方法來治療;內傷脾胃屬於不足,所以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像是發汗、攻下、催吐、剋伐等等,都屬於瀉的方法。

溫補、調和、養護等等,都屬於補的方法。內傷不足的疾病,如果誤認為是有餘的病症而用瀉的方法治療,就會使虛更加虛弱。應該用辛甘溫的藥物來補益中氣,升發陽氣。再用甘寒的藥物來瀉去虛火,這樣才能痊癒。因為陽氣下陷,所以要用味道清淡、氣味輕揚的藥物,像是升麻、柴胡之類的,來提升陽氣,使地氣左旋上升到天空。如果陰氣不下降,就要用黃柏、澤瀉之類的藥物來抑制陰氣,使天氣右遷下降到地下。這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可以造福後世無窮,不需要特意降氣,清氣上升,濁氣自然就會下降了。如果血液中有潛伏的火熱,日漸煎熬,導致心神不寧,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心神。如果用手撫摸身體,感覺肌膚表面發熱,這是表證,只需要服用一兩服補中益氣湯,微微出汗就好了,這不是發汗,而是陰陽之氣調和後自然出汗。如果出現腹痛,怕冷,脈象弦細,

這是木來剋土的表現,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沉結,腹痛,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脈象遲緩,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脹,大便稀溏,消化不良,這是濕氣過盛,可以用平胃散來燥濕。如果出現脅下拘急,可以加柴胡;如果出現臍下拘急,可以加肉桂。身體疼痛沉重,是濕邪引起的,可以合用五苓散。如果是風濕交雜,導致全身疼痛,可以加羌活、防風、藁本、升麻、蒼朮,就不用五苓散了,因為風藥已經可以祛除濕氣。

另外開一副藥來治療。內傷有虛實之分,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所引起的發熱自汗,疲倦乏力,屬於虛證,應該用補益中氣的藥物來調治,不要用發汗解表的藥物。如果因為飲食過飽,導致脾胃虛弱,這是虛中挾實的證狀,因為飲食停滯,導致心胸痞悶,仍然會發熱怕冷,噁心,不想吃飯,必須用消食導滯的藥物來治療,等到飲食停滯消除,心胸舒暢,再用補益脾胃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