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3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1)

1. 勞倦

壯火食氣也。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夫胃受水穀,故清陽升而濁陰降,以傳化出入,滋榮一身也。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無病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鬱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則上炎熏胸中而為內熱也。東垣所言,正與經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經文,於內外傷辨以為之主;乃反不引此,卻謂火乘土位,此不能無疑者也。又經曰,勞者溫之,溫者養也。

東垣以為溫涼之溫,謂用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又改損者益之,為損者溫之。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內經所云,而遍考內經,並無此語,亦不能無疑者也。然溫藥之補元氣瀉火邪者,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蓋溫能益氣,甘能助脾而緩火,故元氣復而火邪息也。夫宜用溫藥以為內傷不足之治則可,以為勞者溫之之注則不可。苟以補之、除之、抑之、舉之、散之等說,比類而觀,則其義自著矣。

陸麗京曰,內傷之原有三:曰勞役傷脾、曰飢飽傷胃、曰負重傷血。三者虛實懸殊。所謂勞役傷脾者,證必發熱頭痛、惡風畏食、自汗喘乏;脈必氣口虛大,平昔未慣勞役人多此,東垣補中益氣證也。飢飽傷胃者,證必黃腫痞滿、喘嗽惡食、發熱身疼;脈必氣口粗大,藜藿勞苦人多此,平胃散加棗礬。負重傷血者,在胃口則咳嘔血腥、痞滿少食、膈間隱隱刺痛;脈必氣口見弦,飽食奔馳人多此,犀角地黃湯加酒大黃。稍奪其勢,即當因病制宜,余積不攻而去矣。

周慎齋云,內傷左脈常細而澀,右脈多浮而大。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左脈細澀;脾胃虧損,不能生金,故氣虛而右脈浮大。內傷寸口大於尺內,此陽盛脈也。保元加歸、芍引下,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內收也。此從陽引陰之法。肝脈細,餘脈和緩,補中加枸杞,以枸杞補肝血故也。脈氣不足,用四君子;脈氣有餘,用平胃散。有餘則瀉,不足則補,五臟皆然。病重藥宜輕緩,劑宜減小,只以固中劑三四味,以俟胃氣之復。脾氣虛而脈弦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發瘧。脾氣虛而濕勝,服補中益氣湯,後必患痢。此邪尋出路,仍服前湯自愈。清陽下陷,陰火上升。若用寒藥,則陽愈陷,火愈熾。火尋出竅,虛者受之,或目痛、或耳聾、或齒痛,從其虛而散也。脾脈豁大,須防作瀉。虛陽作瀉,遇此脈必難愈。凡胸前作脹痛者,皆陽氣不達於胸,陰氣填塞故也。蓋陽則氣化通達,陰則痰凝氣滯。清陽下陷,陰火上升,則為氣逆;濁氣凝滯,則為痰厥。所謂脾氣下溜,乘於腎肝,而成痰厥氣逆之漸也。腳氣上升則為清陽,下行則為邪氣。內傷中虛表熱,或潮熱自汗,補中正方。表熱,加羌、防;腹中滿,加附子;中氣不和,加青皮、神麯。間用八珍調理。氣血俱虛,十全大補;陰虛火動,脈洪大而不作瀉,六味丸。

白話文:

[勞倦]

強盛的火氣會消耗人體的精氣。如果消化吸收的功能不好,就會因為勞累損傷元氣,導致食慾不振、精神衰弱。上焦(指心肺部位)功能失調,會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下脘(指胃的下口)不通暢,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胃負責接收食物,所以清陽之氣能上升,濁陰之氣能下降,藉此傳輸、轉化,營養全身。現在胃功能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也無法下降,所以說「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但並非完全不行不通,只是和健康時相比,功能有所下降。上焦無法暢通,下焦無法通暢,就會導致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即使是微弱的虛火也會變成旺盛的實火。胃處於上焦和下脘之間,胃氣鬱熱就會向上熏蒸胸部,形成內熱。東垣的觀點,與經典的理論相符,本應以此段經文作為辨別內外傷的主旨,反而沒有引用,卻說「火邪乘土位」,這點令人感到疑惑。此外,《黃帝內經》說「勞者溫之」,所謂「溫」就是養的意思。東垣認為「溫」是溫涼的溫,指用溫補的藥物來補充元氣並瀉除火邪,又將「損者益之」改為「損者溫之」,還說溫能去除大熱是《內經》所說,但遍查《內經》,並無此說,這也令人疑惑。然而,能補元氣又能瀉火邪的溫藥,只有藥性溫和且味甘的才適用。因為溫性可以益氣,甘味可以健脾並緩解火氣,所以元氣恢復,火邪就能平息。用溫藥來治療內傷不足是可以的,但把它解釋為「勞者溫之」的「注釋」則不恰當。如果將補、除、抑、舉、散等詞語比照觀察,其意義自然顯現。

陸麗京說,內傷的原因有三種:勞累過度損傷脾臟、飢餓或過飽損傷胃、負重損傷血液。這三種情況虛實程度各有不同。所謂勞累過度損傷脾臟,症狀必然是發熱頭痛、怕風畏寒、食慾不振、自汗氣喘、精神疲憊,脈象多為氣口部位虛大,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平時不習慣勞動的人身上,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因飢餓或過飽損傷胃的,症狀必然是黃腫、腹脹、咳嗽氣喘、厭食、發熱身痛,脈象多為氣口部位粗大,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生活勞苦的人身上,可以使用平胃散加棗礬來治療。因負重損傷血液的,會在胃口處出現咳嗽嘔血、胸腹痞悶、食慾不振、膈間隱隱作痛,脈象多為氣口部位弦脈明顯,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飽食後奔跑的人身上,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加酒大黃來稍微減緩病情。應該根據不同的病症來制定治療方法,其他的積滯不攻自散。

周慎齋說,內傷病人的左脈常常細而澀,右脈多浮而大。陽氣下陷,無法產生陰液,所以血液枯竭,左脈呈現細澀之象。脾胃虧損,無法產生金氣,所以氣虛,右脈呈現浮大之象。內傷患者寸口部位的脈搏比尺內部位的脈搏大,這是陽盛的脈象。使用保元湯加當歸、芍藥來引導藥力向下,可以使浮大的脈象消失,陽氣也會收斂於內,這是從陽引陰的方法。如果肝脈細,其他脈象和緩,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枸杞來治療,因為枸杞可以補肝血。

脈氣不足,使用四君子湯;脈氣有餘,使用平胃散。有餘就應該瀉,不足就應該補,五臟都是如此。病情嚴重時,藥力應該輕緩,劑量應該減小,只需用幾味固本的藥物來等待胃氣恢復。脾氣虛弱而脈象呈現弦象,服用補中益氣湯後必然會發瘧疾。脾氣虛弱而濕邪旺盛,服用補中益氣湯後必然會患痢疾。這是邪氣尋找出口的表現,繼續服用原方即可痊癒。清陽之氣下陷,陰火向上升騰,如果使用寒涼藥物,陽氣會更加下陷,火氣會更加旺盛,火邪會尋找出口,身體虛弱之處就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眼睛疼痛、耳聾、牙痛等症狀,這是從虛弱的地方散發出來的表現。如果脾脈呈現豁大之象,需要提防出現腹瀉。虛陽引起的腹瀉,遇到這種脈象往往難以治癒。凡是胸前感到脹痛的,都是因為陽氣無法到達胸部,被陰氣填塞的緣故。因為陽氣能使氣機通暢,陰氣則會導致痰液凝結、氣機停滯。清陽之氣下陷,陰火向上升騰,就會引起氣逆;濁氣凝滯,就會形成痰厥。這就是所謂的「脾氣下溜,乘於腎肝」,而逐漸形成痰厥氣逆的徵兆。腳氣如果向上走,就是清陽之氣;如果向下走,就是邪氣。內傷導致中氣虛弱,出現體表發熱、或潮熱、自汗的症狀,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體表發熱,可以加入羌活、防風;腹部脹滿,可以加入附子;中氣不和,可以加入青皮、神麯。可以間歇性地使用八珍湯來調理。如果氣血俱虛,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陰虛火動,脈象洪大但不腹瀉,可以使用六味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