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3)
卷六 (3)
1. 麻木(與痹證參看)
營衛滯而不行則麻木。如坐久倚著。壓住一處。麻不能舉。理可見矣。麻則屬痰屬虛。木則全屬濕痰死血。一塊不知痛癢。若木然是也。脈沉滑。體厚人屬痰與濕。二朮、二陳。先少佐羌、獨、桂枝等風藥一二味。次兼參、耆補氣。脈微弱。或弦大無力。病久體羸者。屬氣虛。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一片。夏月對生脈散。或清燥湯。一塊不知痛癢。陰寒益甚。或日輕夜重。脈澀而芤或弦。屬痰挾死血。宜活血行氣。二陳加芎、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汁之類。大便見黑而不作瀉者。小劑桃核承氣湯微利之。十指麻木。屬胃中濕痰死血。二陳加二朮、桃仁、紅花。
少加附子行經。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應。少加肉桂。東垣治閉眼則渾身麻木。開眼則漸退。久而方止。晝減夜甚。為陽氣衰而濕伏陰分也。三痹湯去烏頭。加蒼朮、黃柏。又閤眼則麻。開眼即不麻。近火則頭旋眩暈者。風氣下陷於血分。不得升越而作也。
三痹湯去烏頭。加羌活、麻黃。凡婦人素有鬱悒者。當舒郁。逍遙散加補氣行濕藥。
薛立齋治劉孟春有痰。兩臂作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薛曰。麻屬氣虛。因前藥而復傷肝。火盛而筋攣耳。況風自火出。當補脾肺滋水則風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三月而愈。
石頑治洋客巴慈明婦。產後眩暈心悸。神魂離散。若失臟腑之狀。開眼則遍體麻木。如在雲霧之中。必緊閉其目。似覺稍可。晝日煩躁。夜則安靜。專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藥。則嘔逆不食。更一醫用薑、附等熱藥。則躁擾不寧。其脈虛大而數。按之則散。舉之應指。此心火浮散之象。
因艱產受驚。痰飲乘虛襲入心包絡中。留伏膈上。有入無出。所以綿延不已。蓋目開則諸竅皆開。痰火堵塞心竅。所以神識無主。目閉則諸竅俱閉。痰火潛伏不行。故得稍安。與東垣所言。閤眼則陽氣不行之麻木迥殊。況晝甚夜輕。明是上焦陽位之病。與理痰清火之劑。諸證漸寧。
然或因驚恚。或因飲食。不時舉發。此伏匿膈上之痰。無從搜滌也。乘發時。用獨參湯下紫雪開通膈膜。仍與前藥。調補半載而康。
白話文:
[麻木(可與痹證一起參考)]
當身體的營衛之氣滯塞不流通時,就會出現麻木感。比如長時間坐着或者靠着某處不動,壓到某個部位,就會感到麻木,無法移動,道理很明顯。麻木通常是由於痰溼或者氣血虛弱造成的。而“木”這種感覺,完全是由溼痰和死血導致的,就像是身體某部分失去了知覺,如同木頭一樣。如果脈象顯示爲深沉且滑,身體偏胖的人可能是由痰溼引起。可以用二術、二陳湯作爲基礎,先少量加入羌活、獨活、桂枝等風藥一兩味,再逐漸加入人參、黃芪來補氣。如果脈象微弱,或者脈象弦大無力,長期病弱的人,屬於氣血虛。
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熟附子一片。夏天可搭配生脈散,或者清燥湯。如果身體某部分失去知覺,陰寒症狀加重,或者白天症狀輕晚上加重,脈象澀或芤,或者弦,這可能是由痰溼夾雜死血造成的。應該使用活血行氣的藥物,例如二陳湯加上川芎、當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菜汁等。如果大便顏色變黑但沒有腹瀉,可以使用小劑量的桃核承氣湯微微刺激腸胃。十指麻木,可能是因爲胃部有溼痰和死血,可以用二陳湯加上二術、桃仁、紅花。
稍微加入附子幫助血液循環。如果是溼熱下流,導致雙腳麻木,或者像被火燒一樣,可以用二妙加牛膝製成丸劑。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稍微加入肉桂。東垣治療閉眼全身麻木,睜眼症狀逐漸消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消失。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這是陽氣衰弱,溼氣潛伏在陰分中的表現。可以使用三痹湯去掉烏頭,加入蒼朮、黃柏。還有一種情況,閉眼就麻木,睜眼就不麻,靠近火源則頭暈目眩,這是風氣陷入血液,無法上升,從而產生症狀。
可以使用三痹湯去掉烏頭,加入羌活、麻黃。對於平時有抑鬱情緒的女性,應當舒緩情緒。逍遙散加上補氣行溼的藥物。
薛立齋治療劉孟春,他有痰溼,兩臂麻木,雙眼流淚。服用祛風化痰的藥物後,痰溼反而更嚴重,手臂疼痛不能伸展,手指都蜷縮了。薛立齋說,麻木是氣虛的表現,之前的藥物傷害了肝臟,火氣旺盛導致肌肉收縮。況且風從火出來,應當補充脾胃和肺部的水分,這樣風自然會退去,痰也會清除。於是使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三個月後痊癒。
石頑治療一位產後的婦女,她眩暈、心悸、精神渙散,好像失去了臟腑的功能。睜眼時全身麻木,就像在雲霧中一樣,必須緊閉雙眼,才感覺稍微舒服一些。白天煩躁,夜晚則安靜。專門治療婦科疾病的醫生使用四物湯等補血藥物,結果嘔吐、食慾不振。另一位醫生使用姜、附子等熱性藥物,結果更加煩躁不安。她的脈象虛大且數,輕輕按壓則脈象散開,用力按則脈象明顯。這是心火浮散的跡象。
因爲分娩困難受到驚嚇,痰飲乘虛而入,侵入心包絡中,留在膈上,只進不出,因此病情持續不斷。睜眼時所有孔竅都打開,痰火堵塞心竅,所以意識混亂。閉眼時所有孔竅關閉,痰火潛伏不動,因此能稍微安心。這與東垣所說閉眼時陽氣不運行導致的麻木完全不同。況且白天症狀嚴重,夜晚較輕,明顯是上焦陽位的問題。使用理痰清火的藥物,各種症狀逐漸減輕。
然而,有時因爲驚嚇或飲食不當,症狀會再次發作。這是因爲潛伏在膈上的痰溼沒有得到徹底清除。在症狀發作時,使用獨參湯配合紫雪丹打開膈膜,繼續使用之前的藥物,調養半年後康復。 ]
2. 痿(痿厥)
素問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戴人云。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皆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者。則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步尫然也。腎乃肺金之子。今腎水衰少。隨火上炎。腎水既衰。則骨髓衰竭。由使內太過所致。直斷曰。痿病無寒。故痿之作也。
五六七月。皆其時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軟。今之行藥者。凡見腳膝痿弱難於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濕腳氣治之。驟用烏、附、乳、沒、威靈仙之類。燔針艾火。湯蒸袋蒸。痿弱轉加。如此而死。豈非夭乎。夫治痿與治痹頗異。風寒濕痹。猶可蒸湯灸燔。時或一效。惟痿用之轉甚者。
何也。蓋痿以肺熱葉焦而成。以此傳於五臟。豈有寒者歟。若痿作寒治。是殺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皆藥之誤也。
石頑曰。痿證臟腑病因。雖曰不一。大都起於陽明濕熱。內蘊不清。則肺受熱乘而日槁。脾受濕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濕之候。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陽明濕熱。從無齒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屬濕熱。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熱而愈者。殊不知濕熱沉滯既久。非借辛熱之力。不能開通經隧。
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若真陽未衰。概行溫補。而不知清熱滲濕。寧無反助濕熱之患耶。
凡人自覺兩足熱如火炙。自足踝下上衝膝腿。且痿弱軟痛。能行而不能久立。脈濡而數。乃陰虛而挾濕熱也。虎潛丸。不應。少加附子。骨痿不能起於床者。金剛丸。經言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
則骨枯而水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此濕熱成痿。多發於夏。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東垣獨得其秘。而用清燥之劑。主以清暑益氣湯。屬濕痰者。手足軟弱。脈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腫。二陳湯加二朮、羌活、黃柏、竹瀝、薑汁。黑瘦人脈澀弱。或左脈大而無力。
行步艱難。或兼盜汗陰虛等證者。是血虛有火。四物加牛膝、肉桂、黃柏、蒼朮。陰血衰弱。不能養筋。筋緩不能自收持。故痿弱無力。補血榮筋丸。氣虛痿弱無力。四君子加蒼朮、黃柏、肉桂、黃耆。肥白人脈沉緩。或滑。噁心。胸膈不利。屬氣虛有痰。六君子加蒼朮、黃柏、竹瀝、薑汁。
兼食積。即氣口弦滑。腹脹惡食。是食積妨礙。脾氣不得運於四肢。導痰湯加楂、曲、木瓜、防己。挾死血者。脈沉澀或弦。而按之則芤。為惡血流於腰膝。或因產後。或跌撲傷損而得者。不可作虛治。
痿厥,足痿弱不收為痿厥。有二。一屬腎與膀胱。經云。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腎傷精脫也。都氣丸。審系陽虛。用八味丸。又云。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是膀胱在下發病也。五苓散。一屬脾濕傷腎。經云。凡治痿厥發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
腎著湯加萆薢。又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浩。腎虛之人。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濕熱相合。痿厥之病大作。脈沉濡而數。小水赤澀。或作腫痛。腰以下痿軟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清燥湯。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腳腫痛。行步艱難。
安腎丸。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耳鳴耳聾。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腳欹側。臥而多驚。腰膝無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潛丸。凡老人痿厥。累用虎潛丸不愈。即於本方加附子立愈。蓋附子有反佐之力也。又有腳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脈沉數有力。
此為膏粱厚味所致。火鬱於內。逼陽向外。即陽盛拒陰。滋腎丸苦寒下之。肥盛蒼黑人。足膝痿耎。皆屬濕熱。潛行散、二妙散。誤用溫補必殆。
子和云。風痹痿厥四證。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為辨。一概作風冷治之。下虛補之。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動而或勁者為風。不仁或痛者為痹。弱而不用者為痿。逆而寒熱者為厥。其狀未嘗同也。故其本源又復大異。風者必風熱相兼。痹者必風寒濕相合。
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熱。皆從下起。今治之者。不察其源。見於手足嚲曳。便謂之風。左傳雖謂風淫末疾。不知風暑燥濕火寒六氣。皆能為四末之疾也。
祝仲寧治一人。病腰膝痹痛。皆以為寒。率用烏、附、蛇酒藥。盛暑猶著綿。如是者三載。祝診之。曰。此濕熱相搏而成。經所謂諸痿生於肺熱也。即令褫其綿。與清燥湯飲之。曰。疾已深。又為熱藥所誤。非百帖不效。服三月餘而痊。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患兩足痠軟。神氣不足。
向服安神壯骨之藥不效。改服滋腎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屬。又不效。純用血藥。脾胃不實。診之。脈皆沖和。按之亦不甚虛。惟脾部重取之。澀而無力。此土虛下陷。不能制水。則濕氣墜於下焦。故膝脛為患耳。進補中益氣倍用升、柴。數日即愈。夫脾虛下陷之證。若誤用牛膝等下行之劑。
則愈陷。此前藥之所以無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