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3)
卷六 (3)
1. 麻木(與痹證參看)
營衛滯而不行則麻木。如坐久倚著。壓住一處。麻不能舉。理可見矣。麻則屬痰屬虛。木則全屬濕痰死血。一塊不知痛癢。若木然是也。脈沉滑。體厚人屬痰與濕。二朮、二陳。先少佐羌、獨、桂枝等風藥一二味。次兼參、耆補氣。脈微弱。或弦大無力。病久體羸者。屬氣虛。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一片。夏月對生脈散。或清燥湯。一塊不知痛癢。陰寒益甚。或日輕夜重。脈澀而芤或弦。屬痰挾死血。宜活血行氣。二陳加芎、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汁之類。大便見黑而不作瀉者。小劑桃核承氣湯微利之。十指麻木。屬胃中濕痰死血。二陳加二朮、桃仁、紅花。
白話文:
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麻木,例如久坐倚靠、壓住某個部位,導致麻木抬不起來,道理很清楚。麻木是因為痰濕或虛弱,而木僵則是完全由濕痰和死血引起,就像一塊木頭一樣,沒有痛覺。脈象沉滑,體型肥胖的人容易有痰濕。可以用二朮、二陳先佐以少量羌活、獨活、桂枝等風藥,再加入參、耆補氣。如果脈象微弱,或者弦大無力,病程久而體弱者,屬於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熟附子一片。夏天則可以用生脈散或清燥湯。如果一塊地方完全沒有痛覺,說明陰寒更嚴重,或者白天輕晚上重,脈象澀而虛或弦,說明痰挾死血,需要活血行氣,可以用二陳湯加川芎、當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汁等。大便黑色而不瀉,可以用小劑量的桃核承氣湯微微通便。十指麻木,屬於胃中濕痰死血,可以用二陳湯加二朮、桃仁、紅花。
少加附子行經。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應。少加肉桂。東垣治閉眼則渾身麻木。開眼則漸退。久而方止。晝減夜甚。為陽氣衰而濕伏陰分也。三痹湯去烏頭。加蒼朮、黃柏。又閤眼則麻。開眼即不麻。近火則頭旋眩暈者。風氣下陷於血分。不得升越而作也。
三痹湯去烏頭。加羌活、麻黃。凡婦人素有鬱悒者。當舒郁。逍遙散加補氣行濕藥。
白話文:
若在行經期間加上附子,容易出現濕熱下流,導致雙腳麻木,甚至有如火燒般的感覺。可以服用二妙散加牛膝製成丸藥,若效果不佳,可再加些肉桂。東垣醫家曾說,若閉眼時全身麻木,睜眼後逐漸消退,持續很久才停止,白天減輕晚上加重,這是由於陽氣衰弱,濕氣停留在陰分造成的,可以服用三痹湯去除烏頭,並加入蒼朮和黃柏。另外,若閉眼時麻木,睜眼後就不麻,靠近火時頭部旋轉眩暈,這是由於風氣下陷於血分,無法上升而導致的。
三痹湯去除烏頭,加入羌活和麻黃。如果女性平時容易鬱鬱寡歡,應該舒解鬱結,可以服用逍遙散並加入補氣化濕的藥物。
薛立齋治劉孟春有痰。兩臂作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薛曰。麻屬氣虛。因前藥而復傷肝。火盛而筋攣耳。況風自火出。當補脾肺滋水則風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三月而愈。
石頑治洋客巴慈明婦。產後眩暈心悸。神魂離散。若失臟腑之狀。開眼則遍體麻木。如在雲霧之中。必緊閉其目。似覺稍可。晝日煩躁。夜則安靜。專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藥。則嘔逆不食。更一醫用薑、附等熱藥。則躁擾不寧。其脈虛大而數。按之則散。舉之應指。此心火浮散之象。
白話文:
薛立齋治療劉孟春的痰症,患者兩臂發麻,雙眼流淚。服用祛風化痰藥後,痰症加重,手臂疼痛無法伸展,手指蜷縮。薛立齋認為麻痺屬於氣虛,因服用前藥而再次傷肝,火盛導致筋攣。況且風自火出,應該補脾肺滋陰,如此風自退,痰自清。於是用六味丸和補中益氣湯治療,三個月後痊癒。
石頑治療洋客巴慈明婦女,產後眩暈心悸,神魂渙散,如同失了臟腑一般。睜開眼睛則全身麻木,像是身處雲霧之中,必須緊閉雙眼才稍微舒服。白天煩躁,夜晚安靜。專治婦科的醫生用四物湯等補血藥,患者則嘔吐腹脹,食不下嚥。另一位醫生用薑、附子等熱藥,患者更加躁擾不安。她的脈象虛大而數,按之散漫,舉之應指,這是心火浮散的徵兆。
因艱產受驚。痰飲乘虛襲入心包絡中。留伏膈上。有入無出。所以綿延不已。蓋目開則諸竅皆開。痰火堵塞心竅。所以神識無主。目閉則諸竅俱閉。痰火潛伏不行。故得稍安。與東垣所言。閤眼則陽氣不行之麻木迥殊。況晝甚夜輕。明是上焦陽位之病。與理痰清火之劑。諸證漸寧。
然或因驚恚。或因飲食。不時舉發。此伏匿膈上之痰。無從搜滌也。乘發時。用獨參湯下紫雪開通膈膜。仍與前藥。調補半載而康。
白話文:
因為生產困難受驚嚇,導致痰飲趁虛而入,侵襲心包絡,停留在膈膜之上,進不去也出不來,所以病情持續不斷。因為眼睛睜開時,全身竅穴也跟著打開,痰火堵塞心竅,所以神志不正常。眼睛閉上時,全身竅穴都關閉,痰火潛伏,無法進出,所以稍微安定些。這與東垣先生所說「閉眼則陽氣不行之麻木」截然不同。而且白天症狀嚴重,夜晚較輕,明顯是上焦陽位有病。服用理痰清火藥物,各種症狀漸漸好轉。
然而,有時因驚嚇或飲食不節,病情會突然發作。這時,停留在膈膜上的痰無法清除。發作時,要用獨參湯下紫雪開通膈膜,並配合之前的藥物,調補半年即可康復。
2. 痿(痿厥)
素問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戴人云。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皆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者。則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步尫然也。腎乃肺金之子。今腎水衰少。隨火上炎。腎水既衰。則骨髓衰竭。由使內太過所致。直斷曰。痿病無寒。故痿之作也。
白話文:
《素問》中說,肺熱導致肺葉焦灼,則皮膚毛髮虛弱、變得薄而緊繃,會導致痿躄症。心氣熱,則下肢脈搏虛弱而上肢脈搏充盈,上肢脈搏虛弱則下肢脈搏充盈,虛弱就會導致脈痿,表現為雙腿無法承受重量、彎曲而無法正常行走。肝氣熱,則膽汁外泄、口苦,筋膜乾燥,乾燥的筋膜會導致筋脈緊縮而攣縮,進而導致筋痿。脾氣熱,則胃部乾燥而口渴,肌肉麻木,會導致肉痿。腎氣熱,則腰背無力,骨骼乾燥、骨髓減少,會導致骨痿。
戴人說,痿病的症狀是雙腿無力、無法行走,都是因為腎水無法制約心火,心火上炎灼傷肺金,肺金受火克制,六葉皆焦灼,導致皮膚毛髮虛弱、變得薄而緊繃,進而導致痿躄症。躄者是指雙腳無法伸直,行走時步履蹣跚。腎是肺金之子,現在腎水衰少,隨火上炎。腎水衰竭,則骨髓也會衰竭,是由於內火過盛導致的。可以直接斷言,痿病沒有寒邪因素,所以痿病的發生都是由於內火造成的。
五六七月。皆其時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軟。今之行藥者。凡見腳膝痿弱難於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濕腳氣治之。驟用烏、附、乳、沒、威靈仙之類。燔針艾火。湯蒸袋蒸。痿弱轉加。如此而死。豈非夭乎。夫治痿與治痹頗異。風寒濕痹。猶可蒸湯灸燔。時或一效。惟痿用之轉甚者。
何也。蓋痿以肺熱葉焦而成。以此傳於五臟。豈有寒者歟。若痿作寒治。是殺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皆藥之誤也。
石頑曰。痿證臟腑病因。雖曰不一。大都起於陽明濕熱。內蘊不清。則肺受熱乘而日槁。脾受濕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濕之候。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陽明濕熱。從無齒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屬濕熱。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熱而愈者。殊不知濕熱沉滯既久。非借辛熱之力。不能開通經隧。
白話文:
五六七月,都是濕熱的季節。因此,患有痿病的人,脈象浮軟。現在的醫生,凡是看到腳膝痿弱,行走困難,或者一隻腳伸展不開,就診斷為寒濕腳氣,急忙用烏頭、附子、乳香、沒藥、威靈仙等藥物,用熱針灸,熱湯蒸、熱袋蒸。結果痿弱反而加重,最後甚至因此而死,這不是夭折嗎?
治療痿病與治療痺病方法截然不同。風寒濕痺,還可以蒸湯灸火,有時還能奏效。但痿病用這些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
為什麼呢?因為痿病是由於肺熱葉焦引起的,這種熱氣傳到五臟,怎麼會有寒症呢?如果把痿病當作寒症來治,等於是在殺死病人。痿病其實不會致命,真正導致死亡的,都是錯誤的藥物。
石頑說:痿病的病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大多是由於陽明濕熱內蘊不清所致。陽明熱氣上蒸,使肺受熱而日漸枯槁;陽明濕氣下注,使脾受濕而日漸溢出,最終形成上枯下濕的症狀。世人大多認為痿病是腎虛造成的,卻沒有人想到陽明濕熱。
有人說,痿病既然是濕熱引起的,為什麼古方中多用附子等辛熱藥物就能治癒呢?其實他們不明白,濕熱在體內沉積已久,非要借助辛熱的力量,才能打開經絡通道,才能驅散濕熱。
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若真陽未衰。概行溫補。而不知清熱滲濕。寧無反助濕熱之患耶。
凡人自覺兩足熱如火炙。自足踝下上衝膝腿。且痿弱軟痛。能行而不能久立。脈濡而數。乃陰虛而挾濕熱也。虎潛丸。不應。少加附子。骨痿不能起於床者。金剛丸。經言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
則骨枯而水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此濕熱成痿。多發於夏。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東垣獨得其秘。而用清燥之劑。主以清暑益氣湯。屬濕痰者。手足軟弱。脈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腫。二陳湯加二朮、羌活、黃柏、竹瀝、薑汁。黑瘦人脈澀弱。或左脈大而無力。
白話文:
這個方子原本不是為了治療腎臟虛寒而設計的。如果真陽氣還沒衰退,一般都會用溫補的方法,但卻不知道要清熱滲濕,這樣豈不是反而會助長濕熱的毛病嗎?
一般人如果感覺雙腳熱得像火燒一樣,從腳踝往上衝到膝蓋和腿部,而且感覺無力、軟弱、疼痛,可以走路但不能久站,脈象濡而數,這就是陰虛夾雜濕熱。這時候[虎潛丸]就不適合了,應該要稍微加點附子。如果骨頭痿弱到連床都起不來,就要用[金剛丸]。古書上說骨痿是因大熱而生,如果在長途跋涉、勞累過後遇到酷熱天氣,感到口渴,口渴就會導致陽氣內伐,內伐就會讓熱氣停留在腎臟。腎臟是水臟,現在水氣無法克制火氣,就會導致骨骼乾燥、水液虧虛,腳無法支撐身體,最後就會導致骨痿。這種濕熱引起的痿症,多發於夏季,讓人骨骼乏力無力。所以治療痿症,單單針對陽明經就可以了。東垣大師獨自領悟到這個秘密,用清燥的藥方,以[清暑益氣湯]為主。如果是濕痰引起的痿症,手腳軟弱无力,脉象沉滑,腰膝麻木或肿胀,可以服用[二陳湯]加二朮、羌活、黃柏、竹瀝、薑汁。如果是面色黑瘦、脈象澀弱,或者左脉大而无力,則需要另外調理。
行步艱難。或兼盜汗陰虛等證者。是血虛有火。四物加牛膝、肉桂、黃柏、蒼朮。陰血衰弱。不能養筋。筋緩不能自收持。故痿弱無力。補血榮筋丸。氣虛痿弱無力。四君子加蒼朮、黃柏、肉桂、黃耆。肥白人脈沉緩。或滑。噁心。胸膈不利。屬氣虛有痰。六君子加蒼朮、黃柏、竹瀝、薑汁。
兼食積。即氣口弦滑。腹脹惡食。是食積妨礙。脾氣不得運於四肢。導痰湯加楂、曲、木瓜、防己。挾死血者。脈沉澀或弦。而按之則芤。為惡血流於腰膝。或因產後。或跌撲傷損而得者。不可作虛治。
白話文:
走路困难,可能伴随盗汗、阴虚等症状,这是血虚有火,可用四物汤加牛膝、肉桂、黄柏、苍术。阴血衰弱,无法滋养筋骨,筋脉无力,无法自主收缩,因此肢体痿弱无力,可用补血荣筋丸。气虚痿弱无力,可用四君子汤加苍术、黄柏、肉桂、黄芪。肥胖的白人,脉象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适,属于气虚有痰,可用六君子汤加苍术、黄柏、竹沥、生姜汁。
如果同时伴随食积,即气口弦滑,腹部胀满,食欲不振,这是食积阻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无法输送到四肢,可用导痰汤加山楂、麦芽、木瓜、防己。如果伴随瘀血,脉象沉涩或弦,按之则虚浮,这是恶血流注腰膝所致,可能因产后或跌扑损伤引起,不可用虚证治疗。
痿厥,足痿弱不收為痿厥。有二。一屬腎與膀胱。經云。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腎傷精脫也。都氣丸。審系陽虛。用八味丸。又云。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是膀胱在下發病也。五苓散。一屬脾濕傷腎。經云。凡治痿厥發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
腎著湯加萆薢。又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浩。腎虛之人。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濕熱相合。痿厥之病大作。脈沉濡而數。小水赤澀。或作腫痛。腰以下痿軟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清燥湯。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腳腫痛。行步艱難。
白話文:
痿厥病症及治療
痿厥,是指足部痿弱無力,無法收縮的病症。此病分為兩種:
一、腎與膀胱相關
經書記載:「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氣由下而行,因此這是腎氣虛損,精氣下脫所致。
治療:
- 若屬陽虛,可用八味丸。
- 若屬膀胱虛寒,可用五苓散。
二、脾濕傷腎
經書記載:「凡治痿厥發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指的是因肥胖富貴之人,過食肥甘厚味,脾濕內蘊,久而傷腎,導致痿厥。
治療:
- 可用腎著湯加萆薢。
- 若因秋濕上逆導致痿厥,可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浩。
- 腎虛之人,在六七月濕氣盛行的季節,濕熱交蒸,容易導致痿厥。症狀表現為脈沉濡而數,小便赤澀,或有腫痛,腰以下痿軟无力,行走不稳,两足歪斜。可用清燥湯治療。
其他症狀:
- 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腳腫痛,行步困難,也是痿厥的表現。
注:
- 文中括號內的內容是中藥方劑或藥材名稱,方便查找相關資訊。
- 古文中「腨㾓」指的是類似於痿厥的病症,但更偏向於肌肉萎縮。
安腎丸。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耳鳴耳聾。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腳欹側。臥而多驚。腰膝無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潛丸。凡老人痿厥。累用虎潛丸不愈。即於本方加附子立愈。蓋附子有反佐之力也。又有腳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脈沉數有力。
此為膏粱厚味所致。火鬱於內。逼陽向外。即陽盛拒陰。滋腎丸苦寒下之。肥盛蒼黑人。足膝痿耎。皆屬濕熱。潛行散、二妙散。誤用溫補必殆。
白話文:
安腎丸是用於治療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耳鳴耳聾、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腳欹側、臥而多驚、腰膝無力、腰以下消瘦等症狀的。
加味虎潛丸是治療老人痿厥的,如果服用虎潛丸效果不佳,可以在方劑中加入附子,可以立竿見影。這是因為附子有反佐之力。另外,對於腳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脈沉數有力等症狀,也可用加味虎潛丸治療。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於過食膏粱厚味,導致火鬱於內,逼陽向外,造成陽盛拒陰所致。
滋腎丸用於治療肥盛蒼黑人、足膝痿耎等症狀,這些症狀大多是濕熱引起的。潛行散、二妙散是清熱解毒的方劑,對於濕熱引起的症狀有效,如果誤用溫補藥物,則會有危險。
子和云。風痹痿厥四證。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為辨。一概作風冷治之。下虛補之。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動而或勁者為風。不仁或痛者為痹。弱而不用者為痿。逆而寒熱者為厥。其狀未嘗同也。故其本源又復大異。風者必風熱相兼。痹者必風寒濕相合。
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熱。皆從下起。今治之者。不察其源。見於手足嚲曳。便謂之風。左傳雖謂風淫末疾。不知風暑燥濕火寒六氣。皆能為四末之疾也。
祝仲寧治一人。病腰膝痹痛。皆以為寒。率用烏、附、蛇酒藥。盛暑猶著綿。如是者三載。祝診之。曰。此濕熱相搏而成。經所謂諸痿生於肺熱也。即令褫其綿。與清燥湯飲之。曰。疾已深。又為熱藥所誤。非百帖不效。服三月餘而痊。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患兩足痠軟。神氣不足。
白話文:
子和說:風痺痿厥四種病症,本質上截然不同,然而近來醫家卻不加區分,一概當作風寒治療,下虛就補,這正是病人拖延日久而難以痊癒的原因。
四肢末端的疾病,活動時感到僵硬疼痛的稱為風,麻木或疼痛的稱為痺,無力無法使用的稱為痿,反覆發作寒熱的稱為厥。它們的症狀從來都不相同,所以它們的病根也大不相同。風症必是風熱並存,痺症必是風寒濕相互結合。
痿症必是火乘金,厥症則或寒或熱,皆由下而起。現在治療的人,不探究病根,只要看到手足彎曲拖曳,就斷定是風症。左傳雖然說風淫末疾,卻不明白風、暑、燥、濕、火、寒六氣,都能導致四肢末端疾病。
祝仲寧曾經治療一位病人,腰膝痺痛,都認為是寒症,便一律使用烏頭、附子、蛇酒等藥物,即使盛夏也讓他穿著棉衣。如此治療了三年,祝仲寧診斷後說:「這是濕熱相互搏結而成,經書上說諸痿生於肺熱。」立即叫病人脫掉棉衣,用清燥湯給他喝,說:「病症已經很深,又因熱藥誤治,非百帖藥不能奏效。」服用三個多月後才痊癒。
李士材曾經治療將軍高玄圃,他患有雙腳酸軟無力,精神不濟。
向服安神壯骨之藥不效。改服滋腎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屬。又不效。純用血藥。脾胃不實。診之。脈皆沖和。按之亦不甚虛。惟脾部重取之。澀而無力。此土虛下陷。不能制水。則濕氣墜於下焦。故膝脛為患耳。進補中益氣倍用升、柴。數日即愈。夫脾虛下陷之證。若誤用牛膝等下行之劑。
則愈陷。此前藥之所以無功也。
白話文:
服用安神壯骨的藥物無效,改用滋補腎臟的牛膝、薏苡仁以及二妙散等藥物,也無效。病人只用活血藥物,脾胃虛弱,診脈後發現脈象平和,按壓也不顯得虛弱,但只在脾臟部位用力按壓時,則感到澀滯無力。這說明患者脾氣虛弱,導致脾氣下陷,無法約束水液,濕氣下降至下焦,因此膝蓋和小腿出現病症。
因此,應該補益脾胃,增加元氣,並使用升麻、柴胡等藥物。服藥數日後病症便痊癒了。
脾氣虛弱下陷的病症,如果誤用牛膝等向下引導藥物的藥物,反而會加重下陷。這就是之前用藥無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