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32)
卷二 (32)
1. 勞倦
惡寒。八味丸。腹痛少食。理中丸。作瀉。六味去熟地加遠志、沉香、砂仁。不應。加補骨脂、肉豆蔻。倘病顛倒難明。必從脾胃調理。凡用補中。病熱已退。升、柴不可用也。若大便燥結。小便不利。或平常見此證。此清氣下陷。補中雖數帖無妨。如熱甚不去者。甘草少故也。
如用補中。汗少肺氣不開。加用黃耆。汗多里氣不守。加用人參。熱不退。加用甘草。臍以下無汗。加酒黃柏三分。渾身拘急作脹。系風寒。宜加羌、防。但作脹不拘急。為內寒。宜加附子。內傷大便閉者。補中加蘇子、枳殼、杏仁。小便不利。加牛膝。汗多。加白芍減升麻。
口乾。加煨葛根、五味子。無汗。加用升麻。久病而熱不退。氣短促。用保元、桂、附。煩躁、加當歸、白芍、麥冬、五味。大便欲去而不去。或著而不出為氣虛。了而不了為血虛。俱宜補中。氣虛。加用人參。血虛。加用當歸。裡急後重。初起皆屬於熱。日久作陽氣虛陷治之。
前湯加用升、柴。內傷久而不愈。潮熱微汗咳嗽。不思飲食。補中加乾薑、五味自愈。不必理痰治嗽。正氣足。則痰嗽自除矣。凡用補中。下體痿軟。或虛弱者。不可用。當與八味丸。凡內傷作瀉。藏附子於白朮中。令其守中以止瀉也。表熱。藏附子於黃耆中。欲其走表以助陽也。
凡內傷調理脾胃。必用羌活散其肝邪。此為正治。內傷用補中。十餘劑而無汗。及汗不至足者。難治。然亦有服至二三十劑而汗出者。若服後遍身疼痛者。亦難治。氣虛作脹而脈虛。用補中等和中藥。脈反有力者。不治。內傷寒熱間作。氣血兩虛。一不宜頭痛。二不宜便秘。
三不宜絕谷瀉利。三者皆難治。凡內傷誤用竹葉石膏。須防失血。過二十日必有反復。誤服黃柏、知母等藥。須防泄瀉嘔吐。二三日便見。內傷身無大熱。頭不甚疼。胸膈飽悶。大便不通。庸醫下之而閉。閉而復下。下而不愈。陽已將去。或遍身疼痛。不能轉動。腹脹內有積血。
雖神氣清爽。飲食可進。亦不能治。或問素有病人。過勞役動作。反覺精神強健何也。曰。此陰火沸騰。扶助於內。不覺元氣之不足也。若靜養調適。反覺神倦氣弱。此陰火已退。陽無以復。本相透露故也。
〔診〕氣口脈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氣口脈大而時顯一澀者。為內傷於血。氣口脈大而澀。人迎及尺弦者。為醉飽入房。肝脾氣血俱傷。人迎脈弦而數者。為瘀血。氣口脈滑而實者。為宿食也。
汪石山治一人。形長而瘦。色白而脆。年三十餘。得奇疾。遍身淫淫如蟲行。從左腳腿起。漸次而上至頭。復下至右腳。自覺蟲行有聲之狀。醫多不識為何病。汪診其脈浮小而澀。按之不足。兼察形視色。知其為虛。仲景曰。身如蟲行。汗多亡陽也。遂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酒炒黃柏五分。服至二十餘劑而愈。
白話文:
勞倦
怕冷。適合服用八味丸。肚子痛且食慾不佳,適合服用理中丸。如果出現腹瀉,則用六味地黃丸去掉熟地黃,加入遠志、沉香和砂仁。如果效果不佳,再加入補骨脂和肉豆蔻。如果病情複雜難以判斷,一定要從調理脾胃著手。凡是使用補氣藥,如果發熱已經退去,就不要再用升麻、柴胡等藥。如果出現大便乾燥、小便不暢,或者平時就經常出現這些症狀,這是清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多服幾帖。如果熱勢很盛,持續不退,可能是因為甘草用量太少。
如果使用補中益氣湯,汗少導致肺氣不暢,可以加用黃耆;如果汗多導致裡氣不固,可以加用人參。如果熱不退,可以加用甘草。如果肚臍以下無汗,可以加用酒黃柏少許。如果全身拘緊、脹痛,是風寒引起的,可以加用羌活、防風;如果只是脹痛但不拘緊,是內寒,可以加用附子。如果是內傷導致大便不通,補中益氣湯可以加入蘇子、枳殼、杏仁。小便不暢,可以加入牛膝。汗多,可以加入白芍,減少升麻的用量。
口乾,可以加入煨葛根和五味子。無汗,可以加入升麻。如果久病發熱不退,氣短急促,可以用保元湯、桂枝、附子。如果煩躁,可以加入當歸、白芍、麥冬、五味子。如果想大便卻排不出來,或者拉不乾淨,這是氣虛導致的,如果想大便卻拉不出,是血虛導致的,都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氣虛可以加入人參,血虛可以加入當歸。裡急後重,剛開始都屬於熱證,時間久了轉為陽氣虛陷,要進行治療。
之前的藥方可以加入升麻、柴胡。內傷很久都沒痊癒,出現潮熱、微汗、咳嗽、食慾不佳,補中益氣湯加入乾薑、五味子,就能自行痊癒,不需要特別治療痰和咳嗽,因為正氣充足,痰和咳嗽自然會消失。凡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出現下身痿軟或虛弱,就不能使用,應該改用八味丸。凡是內傷導致腹瀉,要把附子藏在白朮中,讓它固守中焦以止瀉。如果是外表發熱,要把附子藏在黃耆中,讓它走表以助陽。
凡是治療內傷,調理脾胃,一定要用羌活來疏散肝邪,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內傷使用補中益氣湯,服用十幾劑都沒出汗,或汗出不到腳底的,就比較難治。但也有服用二三十劑後出汗的。如果服藥後全身疼痛,也難以治癒。氣虛導致腹脹,脈象虛弱,使用補中益氣湯等平和的藥物,脈象反而變有力,就屬於難治。內傷出現寒熱交替,氣血兩虛,有三種情況難以治療:一是頭痛,二是便秘,三是絕食導致腹瀉。凡是內傷誤用竹葉石膏湯,要提防失血;如果超過二十天一定會有反覆。誤服黃柏、知母等藥,要提防腹瀉嘔吐,兩三天就會出現。內傷導致身體沒有明顯發熱,頭也不太痛,只是胸膈飽悶、大便不通,庸醫使用瀉藥反而導致閉塞,這樣閉塞後又瀉,瀉了又不能痊癒,這表示陽氣快要消散了。或者全身疼痛,不能轉動,腹脹,內部有瘀血,即使神智清醒、飲食正常,也無法治癒。有人問:平時有病的人,過度勞累反而感覺精神健旺,這是為什麼?答:這是陰火旺盛,在內部扶助,所以感覺不到元氣不足。如果靜養調息,反而會覺得精神疲倦、氣弱,這是陰火消退,陽氣無法恢復,本來的情況就顯露出來了。
診斷:如果寸口脈大而虛,是內傷於氣;如果寸口脈大且有時顯現澀滯,是內傷於血;如果寸口脈大而澀,人迎脈和尺脈弦硬,是酒足飯飽後行房事導致的肝脾氣血俱傷;如果人迎脈弦而數,是瘀血;如果寸口脈滑而實,是宿食積滯。
汪石山曾治療一人,身形瘦長,膚色白皙而脆弱,年約三十多歲,得了怪病,感覺身上像有蟲子爬行,從左腿開始,逐漸向上爬到頭頂,又向下爬到右腳,自覺有蟲子爬動的聲音。很多醫生不知道這是什麼病。汪石山診斷他的脈象浮小而澀,按下去不足,又觀察他的體型和膚色,知道他是虛症。張仲景說:“身如蟲行,汗多亡陽。”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參、白朮,再加入酒炒黃柏少許。服用二十多劑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