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18)
卷二 (18)
1. 濕(濕熱)
至於但屬陽虛。而陰不虧者。斷無是理。雖有邪濕干之。亦隨寒化。不能為熱也。即使更感客邪。自有仲景風濕寒濕治法可推。不似陰虛濕熱之動輒扼腕也。其濕熱挾外感諸例。另詳緒論本條。
〔診〕石頑曰。濕脈自緩。得風以播之。則兼浮緩。寒以束之。則兼沉細。此皆外傷於濕之診也。若濕中三陰。則脈有沉緩沉細微緩之分。治有朮附、姜附、桂附之異。蓋沉緩沉細。為太少二陰寒濕之本脈。人所易明。獨厥陰脈見微緩。世所共昧。今特申之。夫厥陰為風木之藏。
內藏生陽。雖有濕著。風氣內勝。鼓激其邪。流薄於經絡之中。所以脈不能沉。而見陽浮陰緩之象。是知微緩。亦厥陰受邪之本脈。觀仲景厥陰例中。可以類推。至於濕襲經中。得人身濁氣。蘊釀而為濕熱。則脈多軟大。若浮取軟大。而按之滑者。濕並在胃之痰也。浮取軟大。
而按之澀者。濕傷營經之血也。濕寒濕熱之辨。大略不出乎此。
羅謙甫治中山王知府子。年十三。六月中暴雨水泛。戲水濕衣。至精神昏憒。怠惰嗜臥。次日頭痛身熱。腿腳重。一醫用和解發散。重衾覆之。致苦熱不禁。遂發狂言。欲去其衾而不得。汗至四更。濕透其衾。明日循衣撮空。又以承氣下之。語言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時項強。
手足瘛瘲搐急而攣。目左視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動。羅視之。具說前由。蓋傷濕盛暑之時。過發其汗。更復誤下。虛熱生風發痙也。與保元湯加升、柴、芍藥、五味、甘草。二日語聲漸出。四肢柔和。飲食漸進而愈。
丹溪治一人。患濕氣。背如負二百斤重。以腎著湯加桂心、豬苓、澤瀉、酒芩、木通、蒼朮。服之而愈。
又治一人。腰似折。胯如冰。用除濕湯加附子、半夏、厚朴、蒼朮而愈。
石頑治沈汝檝子。夏月兩膝脛至腳痛極。僵挺不能屈者十餘日。或用敷治之法。不效。其脈軟大而數。令拭去敷藥。與當歸拈痛湯二劑。汗出而愈。
白話文:
關於濕氣(濕熱),如果說是陽虛,但身體的陰氣沒有虧損,那是不合道理的。即使有外來的濕邪侵犯,也會跟著寒冷轉化,不會變成熱。就算又感受到其他的邪氣,也有張仲景治療風濕寒濕的方法可以參考,不像陰虛濕熱那樣動不動就讓人束手無策。至於濕熱夾雜外感的情況,會在緒論中詳細說明。
〔診斷〕石頑說,濕邪的脈象通常是緩慢的,如果又感受到風邪,脈象就會變得浮緩;如果感受到寒邪,脈象就會變得沉細。這些都是外來濕邪侵犯身體的表現。如果濕邪侵入三陰經,脈象就會有沉緩、沉細、微緩的區別。治療上也有用朮附、姜附、桂附的不同。通常沉緩、沉細是太陰、少陰寒濕的脈象,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只有厥陰經的脈象呈現微緩,容易被忽略。現在特別提出來說明,因為厥陰經是風木的臟器,內藏生發陽氣的功能,即使有濕邪侵入,風氣仍然強盛,會鼓動邪氣,使其流竄到經絡之中,所以脈象不會沉,反而會出現陽浮陰緩的現象。由此可知,微緩也是厥陰經受到邪氣侵犯的表現。觀察張仲景治療厥陰病的例子,可以類推。至於濕邪侵入經絡,又加上人體內部的濁氣,醞釀變成濕熱,脈象就會多呈現軟大。如果按脈浮取是軟大,而按下去感覺滑溜的,表示濕邪停留在胃部,形成了痰。如果按脈浮取是軟大,按下去感覺澀滯的,表示濕邪損傷了營經的血液。濕寒和濕熱的區別,大致不出這些脈象表現。
羅謙甫治療中山王知府的兒子,十三歲,六月時遇到暴雨,因為玩水弄濕了衣服,導致精神昏亂、疲倦想睡。隔天開始頭痛、發熱、腿腳沉重。一位醫生用和解發散的方法,又給他蓋上厚厚的被子,導致他熱得難受,甚至開始說胡話,想把被子掀開卻沒辦法。一直到四更天出了很多汗,被子都濕透了。隔天又開始胡亂抓衣服。之後又用承氣湯瀉下,結果說不出話,四肢無力,有時候脖子僵硬,手腳抽搐,眼睛往左看,眼白很多,嘴唇肌肉蠕動。羅謙甫看了診,了解前因後果後,認為這是因為在濕熱盛暑的時候受了濕邪,又過度發汗,再加上誤用瀉下藥,導致虛熱生風,引發痙攣。於是開了保元湯,加上升麻、柴胡、芍藥、五味子、甘草,吃了兩天後,說話漸漸清晰,四肢也變得柔軟,飲食也恢復正常,病就好了。
丹溪治療一個人,患有濕氣,覺得背部好像背著兩百斤重一樣。用腎著湯加上桂心、豬苓、澤瀉、酒芩、木通、蒼朮,吃了之後就好了。
他又治療一個人,覺得腰好像要斷了,胯部冰冷。用除濕湯加上附子、半夏、厚朴、蒼朮,吃了之後就好了。
石頑治療沈汝檝的兒子,夏天時兩個膝蓋到腳踝疼痛難耐,僵硬不能彎曲,持續十多天。有人用外敷的方法治療,但沒效果。他的脈象軟大而數。石頑讓他把敷藥擦掉,給他開了兩帖當歸拈痛湯,出了汗之後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