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溲血

經云。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可知溺血之由。無不本諸熱者。多欲之人。腎陰虧損。下焦結熱。血隨溺出。脈必洪數無力。治當壯水以制陽光。六味加生牛膝。溺血不止。牛膝一味煎膏。不時服之。有氣虛不能攝血者。玉屑膏最妙。方用人參、黃耆等分為末。以白萊菔切片蜜炙。

不時蘸末食之。豈非虛火宜補宜緩之意歟。然痛屬火盛。則謂之血淋。不痛屬虛。謂之溲血。二者不可不辨。溲血。先與導赤散加桂、苓作湯。若服藥不效。此屬陰虛。五苓散加膠、艾。下四味鹿茸丸。小便自利後有血數點者。五苓散加桃仁、赤芍。暴病脈滑實者。加大黃、滑石、甘草、延胡索下之。

白話文:

經書上說:「胞宮的熱氣移到膀胱,就會導致小便困難且帶血。由此可知,小便帶血的原因,都源於熱。」

經常縱慾的人,腎陰虛損,下焦積聚熱氣,導致血隨小便流出。脈象必定是洪數無力。治療應當滋補腎陰,以制止陽氣過盛。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生牛膝。如果小便帶血不止,可以單用牛膝煎膏,隨時服用。

如果出現氣虛無法攝血的情況,則以玉屑膏最為有效。方劑用人參、黃芪等量研末,用白蘿蔔切片,蜜炙後,不時蘸取藥末食用。這豈不是針對虛火,需要補益和緩解之意嗎?

然而,如果小便帶血伴有疼痛,則屬於火盛,稱為血淋。如果小便帶血沒有疼痛,則屬於虛證,稱為溲血。這兩種情況不可混淆。

對於溲血,應先服用導赤散,加桂枝、茯苓製成湯劑。如果服用藥物無效,則屬於陰虛,需要服用五苓散,加膠飴、艾葉,再服用四味鹿茸丸。如果小便通暢後,僅有少量血跡,則可服用五苓散,加入桃仁、赤芍。

如果患病突然,脈象滑實,則需要加入大黃、滑石、甘草、延胡索,一起服用。

溲血日久。元神大虛而挾虛熱。所下如砂石而色紅。有如石淋之痛。神砂妙香散加澤瀉、肉桂。病久滑脫者。去黃耆、山藥、桔梗、木香。加煅飛龍骨、益智仁。即王荊公妙香散。虛寒。以此湯吞四味鹿茸丸。老人溲血。多是陰虛。亦有過服助陽藥而致者。多難治。惟大劑六味丸加紫菀茸作湯服之。

白話文:

長期尿血,元氣大傷,並且伴隨虛熱。排出的尿液如砂石般,顏色鮮紅,疼痛如同石淋。可以用妙香散加澤瀉、肉桂治療。病程長久,症狀滑脫者,去掉黃耆、山藥、桔梗、木香,再加入煅飛龍骨、益智仁,即為王荊公妙香散。若為虛寒體質,可以用此湯吞服四味鹿茸丸。老年人尿血,大多是陰虛,也有服用過多助陽藥物導致的,比較難治。只能用大劑量的六味丸加紫菀茸煎湯服用。

咳而溲血脫形。脈小勁而搏。逆也。溲血日久。形枯六味加五味子作湯。另用肉桂末三錢。飛羅麵糊。分三丸。用煎藥調下。甫入喉。其血頓止。少頃。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自此數年之患。絕不再發。

白話文:

患者咳嗽且尿血,形體消瘦。脈象細小而有力,屬於逆氣之象。尿血已久,形體枯瘦,可用六味地黃丸加上五味子,煎湯服用。另外,取肉桂末三錢,用飛羅麵糊包成三丸,用煎藥湯汁送服。藥丸甫入喉,血便止住。過了一會兒,口鼻排出數塊血塊,病情痊癒。從此,患者多年的病症不再復發。

2. 吐血

(嘔血,唾血,咳血,咯血,血溢,九竅出血)

繆仲淳曰。吐血有三訣。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行血則循經絡。不止自止。止之則血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宜補肝。不宜伐肝。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肝則肝虛不能藏血。

血愈不止矣。宜降氣。不宜降火。氣有餘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則專用寒涼之味。如芩、連、山梔、四物、知、柏之類。

白話文:

吐血有三個要點:要讓血流通,不要止血。血不循經絡,是因為氣逆上衝。讓血流通,它就會循經絡而行,不需刻意止血,血自然會停止。如果止血,血就會凝固,血凝固就會發熱、食慾不振,病症會越來越嚴重。要補肝,不要傷肝。經書上說,五臟藏精氣而不外泄,肝臟主藏血,吐血是肝臟失職。養肝,肝氣就會平穩,血就會回歸正常。傷肝,肝臟就會虛弱,無法藏血,血就會一直流不止。要降氣,不要降火。氣盛就會化為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會上衝,血隨氣行,就不會溢出上竅。降火要用寒涼藥,反而會傷胃氣,胃氣傷,脾臟就不能統血,血就更難回歸經絡。現在治療吐血的人,最大的錯誤有兩個:一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例如黃芩、黃連、山梔子、四物湯、知母、柏樹等。

往往傷脾作瀉。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遠傷肺。咳嗽愈甚。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喘嗽。氣屬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然亦百中一二也。劉默生曰。吐血一證。人惟知氣逆血溢。火升血泛。不知血在臟腑。另有膈膜隔定。其血不能滲溢。夫膈膜者。極薄極脆。凡有所傷則破。

破則血溢於上矣。故有陽絡傷則血上溢。陰絡傷則血下滲。已傷之膜。若有復傷。其吐必多。膈膜雖傷。傷處有瘀血凝定。血來則緩。若陰火驟衝破瘀積之血。血來如潮之上湧。自覺瀝瀝有聲。彼時喘息不定。面赤如醉。煩躁不寧。心神昏亂。一皆龍雷之勢。脈亦急疾難憑。

白話文:

很多時候,傷脾導致腹瀉,最終無法救治。有些人單純服用人參,卻反而加重了肺熱,咳嗽更加嚴重。但也有服用人參而痊癒的案例,這是因為氣虛喘嗽,氣屬陽,並非陰虛火熾導致的,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劉默生說,吐血這一症狀,人們只知道氣逆血溢、火升血泛,卻不知道血液存在於臟腑中,另有膈膜隔絕,血液無法滲溢。而膈膜極薄極脆,一旦受傷就會破裂,破裂就會導致血液上溢。因此,陽絡受傷則血液上溢,陰絡受傷則血液下滲。如果已經受傷的膈膜再次受到傷害,吐血就會加重。雖然膈膜受傷,傷處會有瘀血凝固,血液來得慢,但如果陰火突然衝破瘀積的血液,血液就會像潮水般湧上來,並且伴隨瀝瀝有聲的聲音。患者此時會喘息不定,面紅如醉,煩躁不安,心神昏亂,一切表現都像是龍雷之勢,脈象也急疾難以捉摸。

少頃火退神清。面白氣平。血亦漸止。方可診切。用藥須乘此時。瘀積蕩盡。緩緩清理。徐徐調補。然不可驟壅。亦不可用耗氣之藥。悉知此義。治血有本矣。吐血者。一吐則傾血之在身。有陰有陽。陽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灑陳六腑。如是者謂之營血也。陰者居於絡脈。

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若是臟感內外之邪傷。則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阻。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著留之邪擗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世俗每見下血。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或有風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或外淫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

白話文:

不久之後,發燒退去,神志清醒,臉色恢復正常,呼吸平穩,出血也逐漸止住。此時就可以診斷病情,用藥。必須趁此機會,將瘀積清除乾淨,慢慢調理,逐漸調補身體。但是不能急於止血,也不能使用耗損元氣的藥物。明白了這些道理,治療出血就有了根基。

吐血的人,每一次吐血都會損耗體內大量的血液。血液分陰陽,陽血順著氣血運行,循著血管,調和五臟,滋潤六腑,這就是營血。陰血則居於絡脈中,專門守護臟腑,滋養精神,滋潤筋骨。如果臟腑受到內外邪氣的侵襲,循經的陽血就會流向受傷部位,被邪氣阻礙,從經脈中漏泄出來,或者原本停留在絡脈中的陰血,因為邪氣的侵襲而破裂流出,最終都會滲入腸胃,從而導致出血。世俗之人每當看到下血,就用「腸風」來稱呼,卻不知道風只是六種邪氣中的一種。有可能是風從腸胃經脈入侵身體,也有可能是外界的風邪侵入腸胃,導致下血。

則可謂之腸風。若其他不因風邪。而腸胃受火熱二淫。與寒熱燥濕。怫鬱其氣。及飲食不節。用力過度。傷其陰絡之血者。亦謂之腸風可乎。蓋腸風所下之血。清而色鮮。四射如濺。乃風性使然。素問所謂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是也。先與瀉青丸一二劑。後與逍遙散。加酒煮黃連、羌、防、烏梅。

虛人。人參胃風湯最捷。人所不知。若肛門射血如線。或點滴不已者。乃五痔之血。當詳本門治之。血濁而色黯者為臟毒。蘊積毒氣。久而始見也。宜小烏沉湯下黑神散。脈實便秘勢盛者。臟連丸。腸風挾濕毒者。下如豆汁兼紫黑瘀血。此醇酒厚味所釀之濕。由足陽明隨經入胃。

白話文:

可以稱之為腸風。如果腸胃不是因為風邪,而是受到火熱、濕熱、寒熱、燥濕等影響,以及飲食不適度、勞累過度導致陰絡受損出血,這也算腸風嗎?腸風流出的血液通常是清澈且顏色鮮豔,噴射狀如水濺,這是風性造成的現象。素問提到長期風邪進入體內,會引起腸風和飧洩(消化不良)。

首先可以試用「瀉青丸」一到兩劑,接著使用「逍遙散」,並加入酒煮製的黃連、羌活、防風、烏梅。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胃風湯」用人參是最有效的,但一般人可能不太知道。如果肛門出血如線條,或者持續滴答不停,這是五痔出血的特徵,應該詳細在相關門診治療。血液混濁且顏色晦暗,表示有臟毒,積聚的毒素,經過一段時間才顯現,應使用「小烏沈湯」和「神散」進行排滯。

脈搏強大、便祕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臟連丸」。腸風伴隨著濕毒時,排出的物質像豆汁,並帶有紫色的瘀血,這是濃厚酒菜引發的濕氣,從足陽明經脈進入胃部。

淫溢而下也。脈細有寒者。升陽除濕防風湯。脈數有熱者。去二術加黃連、當歸、甘草。腸風下血。以劉寄奴半兩。芽茶一兩。墨灰三錢為散。分三服。烏梅湯送下。其血立止。後宜多服歸脾湯調理。腸風下血。其血另作一派濺出。遠射四散如篩。腸中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

人參敗毒散。不應。用升陽除濕和血湯。宿有血證。因時熱下紫黑血。乃濕毒腸澼。陽明少陽經證也。升陽益腎湯。下血久而不已。面色痿黃。下元虛憊者。四君子加黃耆、歸、芍。下斷紅丸。虛甚。十全大補湯去茯苓加防風。潔古云。下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白話文:

分泌物過多往下流,脈象細弱且有寒氣,可用升陽除濕防風湯治療。脈象數且有熱氣,則去掉二術,加入黃連、當歸、甘草。腸風下血,可用劉寄奴半兩、芽茶一兩、墨灰三錢研成散劑,分三次服用,用烏梅湯送服,血立即可止,之後宜多服用歸脾湯調理。腸風下血,另有血液濺出,四散如篩,腸中疼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致。

人參敗毒散不適合,可用升陽除濕和血湯治療。若宿有血證,因時熱而下紫黑色血,乃濕毒腸澼,陽明少陽經證。升陽益腎湯可用於下血久而不已,面色萎黃,下元虛憊者,方劑以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芍藥。下斷紅丸。虛甚者,則用十全大補湯去茯苓加防風。潔古云:下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千金云。先見血後見便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後見血為近血。宜服赤小豆當歸散。(金匱以先便後血為遠血。先血後便為近血。傳寫之誤。因胃中受冷不能統血。失其營運而下。故宜黃土湯溫之。若大腸受熱不能攝血。營行過疾而下。故宜赤小豆當歸散清之。)色鮮紫者為熱傷陰絡。

槐花炒研。米湯服之。槐角煎膏尤妙。色稀淡者為脾虛。一味白朮。米湯丸服。色瘀晦者為積血。以亂髮二兩。紅花四兩。入煬成罐中煅過。去紅花灰。止用發灰。研細分三服。空心炒黑地榆煎湯送下。三日必效。下血雖曰大腸積熱。亦當分虛實。不可純用寒涼。必加辛散為主。

白話文:

《千金方》記載,先出血後排便者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排便後出血者為近血,宜服赤小豆當歸散。血色鮮紫者為熱傷陰絡,可用槐花炒研,米湯服用,槐角煎膏效果更佳;血色稀淡者為脾虛,可用白朮米湯丸服用;血色瘀晦者為積血,可用亂髮、紅花煅灰研細,分三次服用,空心用炒黑地榆煎湯送服,三日必見效。下血雖然說是腸道積熱,但也要分清虛實,不可一味寒涼,必須以辛散為主。

久之不愈。宜理胃氣。兼升舉藥。故大便下血。多以胃藥收功。不可徒用苦寒也。戴復庵曰。色鮮紅為熱。色瘀淡為寒。寒血因腸胃受冷。營行失度而下。四物加炮薑、炙甘草。熱血因熱毒之氣。蘊於腸胃。或飲酒過度。及啖炙爆所致。四物加茜根、槐花、酒黃連、炒黑山梔之類。

因冷飲中寒。或雜食生冷。血為寒凝而下。必腹痛色晦淡。宜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連。陰結便血者。厥陰肝血內結。不得陽氣統運。滲入腸間而下。非謂陰寒內結也。補中益氣倍黃耆加炮姜。上二證。諸家悉採寶鑑平胃地榆湯、結陰丹。從無言及其非者。敢力正之。內傷瘀血。

白話文:

如果久病不愈,應該調理胃氣,並且搭配升舉藥物。因為大便下血,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用胃藥治癒,不可單用寒涼藥物。戴復庵說,血色鮮紅是熱症,血色暗淡是寒症。寒血是因為腸胃受寒,氣血運行失常而導致下血。可用四物湯加炮薑、炙甘草。熱血是因熱毒之氣積聚在腸胃,或是飲酒過度,吃辛辣油炸食物造成的。可用四物湯加茜根、槐花、酒黃連、炒黑山梔等藥物。

如果因為喝冷飲、吃生冷食物,導致血寒凝而下血,一定會伴隨腹部疼痛,血色暗淡。可用附子理中湯,加倍炮薑、酒連。如果因為陰寒內結導致便血,是厥陰肝血內結,得不到陽氣的統攝運行,滲入腸道而下血,並不是陰寒內結。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倍黃耆、炮薑。以上兩種情況,許多醫家都採用《本草綱目》中的平胃地榆湯、結陰丹,從來沒有人提出異議。我敢於正本清源,提出以上觀點。內傷瘀血,……

胸脅小腹急痛。桃仁承氣湯、代抵當湯。隨痛之高下選用。大黃俱宜童便浸透。更用韭汁制。虛人。可略加桂、附二三分。若瘀滯色晦不鮮者。久當用溫血藥。始得奏效。血枯大便燥結而下鮮紫血者。此大腸燥結而下也。一味槐角膏涼潤之。又方。真麻油衝入腐花。空腹食之。

三日即愈。腸風便血。一味旱蓮花。濃煎蔥白湯過口。一服立效。又方。治腸風便血。劉寄奴半兩。松蘿茶一錢。烏梅肉一枚。煎服效。中蠱臟腑敗壞。下血如雞肝。如爛肉。心腹絞痛者是也。治用馬藺根末。水服方寸匙。隨吐而出。

白話文:

胸口、肋骨和下腹部疼痛,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或代抵當湯治療,根據疼痛的位置高低選擇使用。大黃最好用童子尿浸泡透,再用韭菜汁制成。體虛的人,可以適量加桂枝和附子。如果瘀血滯留,顏色暗淡不鮮豔,長期用溫血藥才能見效。如果血枯、大便乾燥且排泄出鮮紫色的血,這是大腸乾燥而導致的出血,可以用單味槐角膏涼潤治療。另外一種方法是,把真麻油倒入腐爛的花朵中,空腹食用,三天就能痊癒。

腸風便血可以用單味旱蓮花,濃煎成蔥白湯喝,一劑就能見效。另外一種方法是,治療腸風便血可以用劉寄奴半兩、松蘿茶一錢、烏梅肉一枚,煎服有效。中蠱導致臟腑敗壞,排出像雞肝一樣的血液,像是爛肉,心腹絞痛,可以用馬藺根末治療,用水服用一茶匙,隨即吐出。

李士材治一人。患腸風下血。久用四物、芩、連、槐花之屬。屢發不止。面色痿黃。診其脈。惟脾部浮而緩。此土虛而風濕交乘也。遂用蒼朮三錢。茯苓、人參、黃耆、升麻、柴胡、防風各一錢。四劑而血止。改用十全大補湯。調理而愈。石頑治吳興韓晉度春捷錦旋。患腹痛泄瀉下血。

或用香連丸。遂飲食艱進。少腹急結。雖小便癃閉。而不喜湯飲。面色痿黃。晝夜去血五十餘度。邀余診之。氣口脈得沉細而緊。詢其所下之血。瘀晦如莧汁。與理中加肉桂二錢。一劑溺通。小腹即寬。再劑血減食進。四劑泄瀉止三四次。去後微有白膿。與補中益氣加炮姜。

四劑而康。

白話文:

李士材医治一位患者,患有肠风下血,长期服用四物汤、黄芩、黄连、槐花等药,但病情反复发作,无法止住,面色萎黄。诊脉发现脾部浮而缓,这是脾虚而风湿交乘的症状。于是用苍术三钱,茯苓、人参、黄芪、升麻、柴胡、防风各一钱,四剂药后,血止。改用十全大补汤调理,最终痊愈。

石顽医治吴兴韩晋度,他患有腹痛泄泻下血,曾服用香连丸,导致饮食困难,少腹急结,虽然小便闭塞,但不喜喝汤,面色萎黄,昼夜流血五十余次。邀请石顽诊治,脉象沉细而紧,询问所下之血,瘀晦如苋菜汁。石顽用理中汤加肉桂二钱,一剂药后,小便通畅,小腹也松缓了。再服两剂药,出血减少,饮食增加。四剂药后,泄泻止住,三四次后,排出少量白色脓液。石顽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四剂药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