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蓄血

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節。皆能使血瘀滯不行也。衄者。血蓄上焦。犀角地黃湯。心下手不可近者。血蓄中焦。桃核承氣湯。臍腹下腫大便黑者。血蓄下焦也。抵當湯丸、下瘀血湯。及代抵當湯。隨輕重選用。三焦蓄血。俱見左脈。以肝主諸血故也。登高墜下。重物撞打。箭簇刃傷。

胸腹積血不散。以童便同酒煎大黃。隨輕重下之。或香殼散加童便。腰脅滯痛。復元通氣散去牽牛。加枳殼、柴胡、牡丹皮。惡血留於腹脅。痛不可忍。復元活血湯。挾血如見祟狀。當歸活血湯。醉飽入房。竭力傷肝。蓄血在胃口者。韭汁、童便下越鞠丸。不應。合平胃散去蒼朮加桃仁、丹皮相和服。

白話文:

女士們的飲食起居,只要有一點點不合節度,都會導致血液瘀滯不通。鼻子出血,是血積聚在心肺之間的上焦。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心臟下方有瘀血,不能靠近,是血積聚在中焦。可以服用桃核承氣湯。肚臍下方腫脹,大便發黑,是血積聚在下焦。可以服用抵當湯丸、下瘀血湯或代抵當湯,根據病情輕重選用。三焦積血,都會在左手脈上顯現,因為肝臟主管全身血液的關係。從高處跌落,被重物撞擊,被箭簇刀刃刺傷,胸腹積血不散,可以用童便和酒煎大黃,根據病情輕重服用。也可以用香殼散加入童便。腰肋疼痛,可以用復元通氣散去除牽牛,加入枳殼、柴胡、牡丹皮。惡血停留於腹肋,疼痛難忍,可以服用復元活血湯。血氣凝滯,出現鬼祟般的症狀,可以服用當歸活血湯。酒足飯飽後馬上房事,過度勞累傷肝,積血在胃口,可以用韭菜汁、童便服用越鞠丸。如果無效,可以服用平胃散去蒼朮,加入桃仁、丹皮,一起服用。

虛人。理中、越鞠相和服。在少腹。代抵當丸加熟附子三分。虛者。必加人參錢許以助藥力。身有寒熱發黃。脈弦細而伏。服補瀉諸藥不應。千金用大黃、芒硝、歸尾、桃仁、人參、桂心為散。酒服二方寸匙。藉參、桂之力以攻之。膏粱肥盛。多味痰濕熱。血蓄胃口。或兼脅滿。

或少腹結痛。朝用浚血丸。兼培胃氣。夕用變通抵當丸。專散蓄血。方得峻藥緩攻之妙。虛人雖有瘀血。其脈亦芤。必有一部帶弦。宜兼補以去其血。桃核承氣加人參五錢。分三服緩攻之。可救十之二三。又中氣虛人。胃脘有死血。每食薑湯必呃。宜人參、云術各二兩為末。

白話文:

體虛的人,可以用理中湯和越鞠湯一起服用,藥效會更好,主要針對少腹部位。可以參考抵當丸的藥方,再加入三分熟附子。體虛的人,一定要加一點人參,來增強藥效。如果身體有寒熱發黃的症狀,脈象細弱隱沒,服用補瀉藥物沒有效果,可以參考千金方,用大黃、芒硝、歸尾、桃仁、人參、桂心一起服用,以酒送服,每次服用兩方寸匙。借助人參和桂心的力量來攻克病症。

如果平時飲食過於油膩,導致痰濕熱盛,血瘀積聚在胃部,可能會伴隨脅肋脹滿、少腹結痛等症狀,早上可以用浚血丸來清除瘀血,同時補益胃氣;晚上可以用變通抵當丸專門散瘀血。這樣既能用峻猛藥物快速攻邪,又能緩解藥性,達到最佳效果。虛弱的人即使有瘀血,脈象也會虛弱,但會帶有一絲弦脈,應該同時補益氣血來去除瘀血。可以用桃核承氣湯加上五錢人參,分三次服用,緩緩攻邪,可以改善病情。

另外,中氣虛弱的人,胃脘部位如果有瘀血,每次喝薑湯都會呃逆,可以用人參和雲術各兩兩研末服用。

桃仁一兩。同乾漆炒。去漆研細。蜜丸彈子大。早晚細嚼一丸。醇酒下。

石頑曰。蓄血下黑如漆。最為危殆。但下後神氣稍寧。脈無變異。即為可療。若下後神氣昏憒。脈見虛脫。加以厥冷呃逆。多不可救。如針工戚文郁。停食感冒後。大便下黑如漆。煩擾不寧。脈來弦勁而數。此瘀垢未盡。與歸、丹、苓、桂、牛膝、鯪鯉之屬。復下瘀黑升許而瘥。

嚴文式泰山。(失記姓氏。)積勞發熱。七八日間。亦下黑如漆。兩日後神識稍安。脈來濡弱。知瘀黑已盡。與獨參湯、童便。調補而痊。目科鄒泰甫。怒氣傷肝。嘔逆不食。五六日後下血如漆。脈得弦小而疾。按之則衰。此瘀去而肝氣未平也。沉香降氣散疏之愈。禮科姜如農。

白話文:

桃仁一兩,與乾漆一起炒,去除乾漆後研磨成細粉,用蜜做成彈子般大小的丸子,早晚各服用一丸,用醇酒送服。

石頑說,積聚在體內的血液排出後,顏色黑如漆,是最危險的。但排出後精神稍稍好轉,脈象沒有變化,就能治療。如果排出後精神昏迷,脈象虛弱,還伴有厥冷、呃逆,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救治。比如針灸師戚文郁,吃飽後感覺不適,大便排出黑色如漆,煩躁不安,脈象弦緊而數,說明瘀血未盡。他服用含有歸、丹、苓、桂、牛膝、鯪鯉等藥物的藥方,又排出一些黑色的瘀血後才痊癒。

嚴文式,泰山人,姓氏失憶,因勞累過度發熱,持續七八天,也排出黑色如漆的便血。兩天後精神稍稍安定,脈象濡弱,說明瘀血已盡。他服用獨參湯和童便,調補身體後痊癒。眼科醫生鄒泰甫,由於怒氣傷肝,嘔吐腹脹,不願進食,五、六天後排出黑色如漆的血液,脈象弦小而疾,按之則衰,說明瘀血已去,但肝氣未平。服用沉香降氣散疏解肝氣後痊癒。禮科姜如農,……

氣竭肝傷。而下瘀血。光亮如漆。三四日連綿不已。神識昏迷。時加微呃。脈來弦大而芤。此正氣告匱。脈隨虛陽鼓激而見虛大也。雖倉扁復生。奚益哉。

李士材治張鳴之。吐血兩年。面色痿黃。潮熱咳嗽。膈有微痛。脈數而沉且搏。其痛不可按。而甚於夜分。是堅血蓄積。非大下之不可。又以久病未敢峻攻。用鬱金、降真、歸、地、山甲、蓬朮、人參。下血如漆者數次。而痛減。月餘復痛。此病重而藥輕也。乃以大黃、乾漆、蓬朮、鬱金、山甲、肉桂、歸尾、桃仁、虻蟲為丸。

白話文:

氣力耗盡,肝臟受損,導致瘀血下行,血色漆黑,連續三四天不止,神智昏迷,偶爾輕微呃逆,脈象弦數而虛,這表示正氣已經衰竭,脈象隨虛陽鼓動而呈現虛大。即使是扁鵲再世,也無濟於事。

李士材治療張鳴之,吐血兩年,面色萎黃,潮熱咳嗽,胸口略微疼痛,脈象數而沉,並且搏動有力,疼痛難以按壓,尤其在夜間加重。這是由於堅硬的瘀血積聚,必須用猛烈的藥物才能清除。但因為是久病,不敢貿然使用峻猛的藥物,便使用鬱金、降真香、當歸、生地黃、山甲、蒼朮、人參等藥物,幾次下血如漆,疼痛減輕。一個多月後疼痛再次發作,這是因為病症嚴重,藥物卻輕微的緣故。於是使用大黃、乾漆、蒼朮、鬱金、山甲、肉桂、當歸尾、桃仁、虻蟲等藥物製成丸劑。

每日服參、耆之劑。午後服丸藥錢許。十日。血積大下。數次而安。

盧不遠治來熙庵廉憲乃侄。身體豐碩。傷寒已二十八日。人事不省。不能言語。手足揚擲。腹脹如鼓而熱烙手。目赤氣粗。齒槁舌黑。參、附、石膏、消、黃、芩、連。無不遍服。諸名公已言旋矣。診之。脈濁鼓指。用大黃一兩。佐以血藥一劑。下黑臭血一二斗少蘇。四劑始清。

夫治病用藥。譬之飲酒。滄海之量。與之涓滴。則喉唇轉燥矣。顧若大軀體。病邪甚深。不十倍其藥。何能克效哉。

白話文:

每天服用人參、黃耆的藥方,下午再服用丸藥,連續服用十天,積在血裡的污穢便大量排出,幾次後身體就恢復正常了。

盧不遠來找熙庵廉憲的侄子看病,病人體型壯碩,傷寒已經持續二十八天,神智不清,無法言語,手腳胡亂揮舞,肚子脹得像鼓一樣,而且摸起來很燙,眼睛紅腫,呼吸急促,牙齒乾枯,舌頭黑紫。他已經服用過人參、附子、石膏、甘草、黃芩、黃連等各種名貴藥材,許多名醫都說他沒救了。我診斷後發現他脈象混濁,有力地跳動,就開了大黃一兩,配合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結果排出黑臭的污血兩三斗,才算解了毒。服用四劑藥後,病情終於好轉了。

治療疾病用藥就像喝酒一樣,如果用滄海般巨大的容量,卻只給他一滴水,那喉嚨和嘴唇反而會更乾燥。同樣的,如果一個體型健壯的人,病情嚴重,藥量不夠十倍,又怎麼能治好呢?

2. 諸痛

素問云。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

白話文:

《素問》說:寒冷傷及形體,熱邪傷及氣機,氣機受傷則疼痛,形體受傷則腫脹。因此,先痛後腫是氣傷形,先腫後痛是形傷氣。

寒氣侵犯脈外,則脈象寒涼,脈寒則收縮蜷縮,蜷縮則脈道狹窄急促,脈道狹窄急促則牽引小絡血管,因此突然疼痛。遇熱則疼痛立刻止住。如果長時間受寒,則疼痛會持續很久。

寒氣侵入經脈之中,與溫熱之氣相搏,則脈象充盈,充盈則疼痛而且按壓不能缓解。

寒氣停滯,溫熱之氣從上而下,則脈象充盈粗大,血氣紊亂,因此疼痛劇烈,按壓不能缓解。

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液不能散布,小絡血管急劇收縮牽引,因此疼痛。按壓則血液散開,因此按壓疼痛止住。

寒氣侵入脊柱兩側的經脈,則疼痛位置較深,按壓不能触及,因此按壓無效。

寒氣侵入衝脈,衝脈起於關元穴,沿腹部直上,寒氣侵入則脈道不通,脈道不通則氣機受阻。

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澀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澀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返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白話文:

所以喘息應當立即治療。寒氣侵襲背部的俞脈,導致血脈阻塞,脈象澀滯,血虛,進而疼痛。背俞穴位連通心臟,因此疼痛會相互牽引。按壓時,熱氣會到達疼痛處,熱氣到達疼痛就會停止。寒氣侵襲厥陰脈,厥陰脈絡陰部,與肝臟相連。寒氣停留在脈中,會造成血澀脈急,導致脅肋和少腹相互牽引疼痛。寒氣停留在陰股,寒氣上行至少腹,血澀在下部,相互牽引,所以腹痛會牽引到陰股。寒氣停留在小腸膜原之間,阻塞血液流通,血液阻塞無法注入大經脈,血氣停滯不流,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寒氣侵襲五臟,厥逆上泄,陰氣耗竭,陽氣尚未進入,所以會突然疼痛致死,失去意識。氣息恢復,就會復生。寒氣侵襲腸胃,厥逆上出,所以疼痛伴隨嘔吐。寒氣侵襲小腸,小腸無法成形,所以會腹痛腹瀉。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岐伯歷舉卒痛一十三條。屬熱者止一條。余皆屬寒。辨之之法。當知按之痛緩者為純寒。痛甚不可按者為寒伏火邪。以能閉塞陽氣最甚也。

張介賓曰。後世治痛之法。有曰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曰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皆以為不易之定法。不知形實病實。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或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觀王荊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諸痛為實。痛隨利減。世俗以利為下也。

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裡者。實也。痛在血氣者。亦實也。故在表者。汗之則愈。在裡者。下之則愈。在氣血者。散之行之則愈。豈可以利為下乎。宜作通字訓則可。此說甚善。已得治實之治矣。然痛證亦有虛實。治法亦有補瀉。辨之不可不詳。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

白話文:

當熱氣停留在小腸時,就會引起腸胃疼痛,伴隨發燒、口渴、腹脹,導致腸道阻塞,無法排泄,因此疼痛且不通暢。

岐伯列舉了十三種疼痛的原因,其中只有熱氣停滯導致的疼痛屬於熱症,其餘都是寒症。辨別疼痛的方法是,按壓時感到疼痛緩慢的是純寒症,按壓時疼痛加劇、難以忍受的是寒邪伏於體內引起的熱症,因為寒邪最容易阻塞陽氣。

張介賓指出,後世治療疼痛的方法,有些說所有疼痛都是實症,沒有補法;有些說暢通則不痛,疼痛則不通;還有些說疼痛隨著排泄物減少而減輕。這些說法互相傳承,都被視為不易改變的定論。但他們沒有考慮到,形體和病症都屬於實症,導致阻塞不通暢的,才是適合的治療方法。而對於形體虛弱、脈象微弱、食慾不振、容易腹瀉的人,就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治療。王安石對疼痛和排泄的解釋非常精妙,他說治療疼痛的方法是,所有疼痛都屬於實症,疼痛隨著排泄而減輕。世俗認為排泄是下瀉,但其實應該理解為通暢。

假設疼痛表現在外,是實症;疼痛表現在內,也是實症;疼痛表現在血氣,也是實症。所以,疼痛表現在外,就應該用汗法治療;疼痛表現在內,就應該用下法治療;疼痛表現在血氣,就應該用散法和行氣法治療。怎麼能用排泄來理解下瀉呢?應該理解為通暢才正確。這個說法非常精妙,已經掌握了治療實症的方法。然而,疼痛的病症也分虛實,治療方法也分補瀉,辨別清楚非常重要。需要知道,疼痛伴隨脹滿阻塞的,大多是實症。

不脹不閉者。多虛。扼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

脈多沉微。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肝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亦泥痛無補法。則殺人矣。

白話文:

身體不腫脹也不閉塞,通常是虛症。按壓時有阻礙感,則多為實症。按壓時沒有阻礙感,則多為虛症。喜歡寒冷的,多為實症。喜歡溫暖的,多為虛症。吃飽後症狀加重的,多為實症。飢餓時症狀加重的,多為虛症。脈象實而氣粗的,多為實症。脈象虛而氣少的,多為虛症。新發病且體壯的,多為實症。久病且體衰的,多為虛症。補益無效的,多為實症。治療反而加重的,多為虛症。疼痛位於經絡的,脈象多弦大。疼痛位於臟腑的,脈象多沉微。因此,表虛而痛的,是陽氣不足,需要溫經治療。裡虛而痛的,是陰氣不足,需要滋養營氣。上虛而痛的,是心脾受損,需要補益中氣。下虛而痛的,是肝腎虧損,需要溫補命門。如果一味只根據疼痛而用藥,不辨虛實,就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