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蓄血

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節。皆能使血瘀滯不行也。衄者。血蓄上焦。犀角地黃湯。心下手不可近者。血蓄中焦。桃核承氣湯。臍腹下腫大便黑者。血蓄下焦也。抵當湯丸、下瘀血湯。及代抵當湯。隨輕重選用。三焦蓄血。俱見左脈。以肝主諸血故也。登高墜下。重物撞打。箭簇刃傷。

胸腹積血不散。以童便同酒煎大黃。隨輕重下之。或香殼散加童便。腰脅滯痛。復元通氣散去牽牛。加枳殼、柴胡、牡丹皮。惡血留於腹脅。痛不可忍。復元活血湯。挾血如見祟狀。當歸活血湯。醉飽入房。竭力傷肝。蓄血在胃口者。韭汁、童便下越鞠丸。不應。合平胃散去蒼朮加桃仁、丹皮相和服。

虛人。理中、越鞠相和服。在少腹。代抵當丸加熟附子三分。虛者。必加人參錢許以助藥力。身有寒熱發黃。脈弦細而伏。服補瀉諸藥不應。千金用大黃、芒硝、歸尾、桃仁、人參、桂心為散。酒服二方寸匙。藉參、桂之力以攻之。膏粱肥盛。多味痰濕熱。血蓄胃口。或兼脅滿。

或少腹結痛。朝用浚血丸。兼培胃氣。夕用變通抵當丸。專散蓄血。方得峻藥緩攻之妙。虛人雖有瘀血。其脈亦芤。必有一部帶弦。宜兼補以去其血。桃核承氣加人參五錢。分三服緩攻之。可救十之二三。又中氣虛人。胃脘有死血。每食薑湯必呃。宜人參、云術各二兩為末。

桃仁一兩。同乾漆炒。去漆研細。蜜丸彈子大。早晚細嚼一丸。醇酒下。

石頑曰。蓄血下黑如漆。最為危殆。但下後神氣稍寧。脈無變異。即為可療。若下後神氣昏憒。脈見虛脫。加以厥冷呃逆。多不可救。如針工戚文郁。停食感冒後。大便下黑如漆。煩擾不寧。脈來弦勁而數。此瘀垢未盡。與歸、丹、苓、桂、牛膝、鯪鯉之屬。復下瘀黑升許而瘥。

嚴文式泰山。(失記姓氏。)積勞發熱。七八日間。亦下黑如漆。兩日後神識稍安。脈來濡弱。知瘀黑已盡。與獨參湯、童便。調補而痊。目科鄒泰甫。怒氣傷肝。嘔逆不食。五六日後下血如漆。脈得弦小而疾。按之則衰。此瘀去而肝氣未平也。沉香降氣散疏之愈。禮科姜如農。

氣竭肝傷。而下瘀血。光亮如漆。三四日連綿不已。神識昏迷。時加微呃。脈來弦大而芤。此正氣告匱。脈隨虛陽鼓激而見虛大也。雖倉扁復生。奚益哉。

李士材治張鳴之。吐血兩年。面色痿黃。潮熱咳嗽。膈有微痛。脈數而沉且搏。其痛不可按。而甚於夜分。是堅血蓄積。非大下之不可。又以久病未敢峻攻。用鬱金、降真、歸、地、山甲、蓬朮、人參。下血如漆者數次。而痛減。月餘復痛。此病重而藥輕也。乃以大黃、乾漆、蓬朮、鬱金、山甲、肉桂、歸尾、桃仁、虻蟲為丸。

每日服參、耆之劑。午後服丸藥錢許。十日。血積大下。數次而安。

盧不遠治來熙庵廉憲乃侄。身體豐碩。傷寒已二十八日。人事不省。不能言語。手足揚擲。腹脹如鼓而熱烙手。目赤氣粗。齒槁舌黑。參、附、石膏、消、黃、芩、連。無不遍服。諸名公已言旋矣。診之。脈濁鼓指。用大黃一兩。佐以血藥一劑。下黑臭血一二斗少蘇。四劑始清。

夫治病用藥。譬之飲酒。滄海之量。與之涓滴。則喉唇轉燥矣。顧若大軀體。病邪甚深。不十倍其藥。何能克效哉。

2. 諸痛

素問云。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澀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澀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返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岐伯歷舉卒痛一十三條。屬熱者止一條。余皆屬寒。辨之之法。當知按之痛緩者為純寒。痛甚不可按者為寒伏火邪。以能閉塞陽氣最甚也。

張介賓曰。後世治痛之法。有曰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曰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皆以為不易之定法。不知形實病實。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或形虛脈弱。食少便泄者。豈容混治。觀王荊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諸痛為實。痛隨利減。世俗以利為下也。

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裡者。實也。痛在血氣者。亦實也。故在表者。汗之則愈。在裡者。下之則愈。在氣血者。散之行之則愈。豈可以利為下乎。宜作通字訓則可。此說甚善。已得治實之治矣。然痛證亦有虛實。治法亦有補瀉。辨之不可不詳。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

不脹不閉者。多虛。扼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

脈多沉微。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肝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亦泥痛無補法。則殺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