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原病式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乃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也。蓋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乎寒濕。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風熱勝。則水竭而為燥也。燥之為病。皆屬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故繫辭曰。

燥萬物者。莫暵乎火。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而受燥氣。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灌溉周身。榮養百骸。色干而無潤澤皮膚者。有自來矣。或大病克伐太過。或吐利津液內亡。或養生誤餌金石。或房勞致虛。補陽燥劑。辛熱太多。皆能偏助狂火而損真陰。陰中伏火。

日漸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熱轉甚。而為諸病。在外則皮膚皴揭。在上則咽鼻生干。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在下則腸胃枯涸。津不潤而便難。在手足則痿弱無力。在脈則細澀而微。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法當治以甘寒滋潤之劑。甘能生血。寒能勝熱。陰陽滋而火殺。液得潤而燥除。

源泉下降。精血上榮。如是則陰液宣通。內神茂而外色澤矣。

盛啟東云。浚治之法。其理不出乎滋榮潤燥。流通血氣而已。且人身之中。水一火五。陽實陰虛。皆緣嗜欲無節。以致腎水受傷。虛火為患。燥渴之病生焉。或前後秘結。或痰在咽喉干咯不出。此皆津液不足之故。而火動元傷。腎虛惡燥也。理宜補養水中金。使金水相生。出入升降。浚澤流通。何燥之有。

喻嘉言曰。燥之與濕。有霄壤之殊。春月地氣動而濕勝。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故春分以後之濕。秋分以後之燥。各司其正。奈何內經獨遺燥氣。詳病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二條明指燥病而言。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

可一言而終。只緣內經失卻長夏傷於濕句。致誤傳秋傷於燥為傷濕。而解者競指燥病為濕病。宜乎經旨之不明也。戴人有云。休治風兮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斯治燥之要。亦一言而終也。老人多有大便後寒熱。發作有時。頗似外感。實非外感也。大便努掙傷氣。故便出則乘於陽而寒。

頃之稍定。則陽勝陰而熱。若果外感之寒熱。何必大便後始然耶。世醫遇此證。每謂濕熱內蘊。而用滑利之劑以驅之。不知瘦人身中。以濕為寶。有濕則潤。無濕則燥。今指燥為濕。是欲出而反閉其戶也。

石頑曰。夫燥有臟腑之燥。有血脈之燥。燥在上必乘肺經。故上逆而咳。宜千金五味子湯。若外內合邪者。千金麥門冬湯。風熱心煩。脾胃熱壅。食不下者。千金地黃煎。積熱煩渴。日晡轉劇。喘咳面青。能食便秘者。生地黃煎主之。燥於下必乘大腸。故大便燥結。然須分邪實津耗血枯三者為治。

白話文:

病理說,所有乾澀、枯竭、乾硬、皮膚龜裂等現象,都屬於「燥」的範疇,這主要是因為陽明燥金(指肺和大腸)的氣出了問題。風、熱、火都屬於陽性的,而寒、燥、濕則屬於陰性。然而,燥金雖然屬於秋季的陰氣,卻和寒濕不同,反而與風熱相似。因此,火熱過盛會導致金氣衰弱而生風,風熱過盛則會使體內水分枯竭而產生燥。

燥病都是因為燥金的變化所引起的。然而,能使金氣乾燥的因素是火。所以《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強烈的了。」金是陰氣的主導,也是水份的來源。當它受到燥氣的影響,寒水生成的根源就會在上部斷絕,無法灌溉全身、滋養各個器官,導致皮膚乾燥無光澤。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是因為大病後過度攻伐身體、或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導致體液大量流失、或是誤食了金石類藥物、或是房事過度導致虛損、或是過多服用補陽的燥熱藥劑,這些都會助長體內的火氣,損耗真陰,陰氣中潛藏火氣,日漸煎熬,消耗血液,使燥熱更加嚴重,而引起各種疾病。表現在外,皮膚會龜裂脫屑;表現在上,咽喉和鼻子會乾燥;表現在中,體內水分減少而感到煩渴;表現在下,腸胃會枯竭乾燥,津液不足導致大便乾硬難解;表現在手腳,則會感到痿軟無力;在脈象上,則會呈現細澀而微弱。這些都是因為陰血受到火熱的傷害。治療上應該使用甘涼滋潤的藥劑,甘味能滋養血液,寒性可以制約熱邪。當陰陽得到滋養,火氣就會被消除;體液得到潤澤,乾燥就會被去除。

這樣一來,水分能下行,精血就能上榮,陰液就能暢通,內在精神旺盛,外在氣色也會變得光澤潤澤。

盛啟東認為,治療乾燥的方法,不外乎滋養潤燥、流通氣血而已。人體內,水分屬一,火氣屬五,陽氣偏盛而陰氣不足,大多是因為慾望無度,導致腎水受損,虛火產生,進而引發口渴乾燥的疾病。或是出現大便或小便秘結,或是喉嚨有痰,但卻因為乾燥而難以咳出,這些都是因為津液不足所導致的。火氣妄動又會傷及元氣,導致腎虛而更加畏懼乾燥。治療上應該補養腎水中的金氣,使金水能夠相互滋生,維持體內的升降出入,疏通水液,這樣乾燥的問題自然就能解決。

喻嘉言說,乾燥和潮濕,有天壤之別。春季,地氣萌動,濕氣旺盛;秋季,天氣肅殺,乾燥旺盛。因此,春分之後濕氣較重,秋分之後乾燥較重,各自有其規律。然而,《黃帝內經》獨獨遺漏了燥氣的記載,只是詳細說明了各種疾病的氣機鬱滯,多屬於肺,以及各種痿症、喘咳、嘔吐,多屬於上方,這兩條明明都是指乾燥的病症。在《生氣通天論》中提到,秋天如果受到燥邪的傷害,會導致氣機上逆而咳嗽,進而引發痿症或厥症,這就點明了燥病的核心要點。只不過因為《黃帝內經》遺漏了「長夏傷於濕」這句話,導致後人誤以為「秋傷於燥」是指受濕,而將燥病誤認為濕病,難怪經文的旨意會被曲解。戴人說:「不要忙著治風,也不要忙著治燥,只要能把火氣治好,風和燥自然就會平息。」這也是治療燥病的核心要點。老年人很多在大便後會出現忽冷忽熱,發作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看起來像外感,但其實不是外感。是因為大便時用力過度,損傷了氣,所以大便排出時,陽氣虛弱而感到寒冷,過一會兒,陽氣恢復而感到發熱。如果是外感的寒熱,怎麼會在排便後才發生呢?世俗的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常常認為是體內濕熱,而使用滑利之劑來祛濕,卻不知道瘦弱的人,體內的濕是寶貴的,有濕才能潤澤,沒有濕就會乾燥。現在把燥當作濕來治療,就好比想打開門卻反而把它關上了。

石頑說,乾燥有臟腑之燥,也有血脈之燥。乾燥如果發生在上部,必定會侵犯肺經,所以會出現氣機上逆而咳嗽,可以使用《千金方》中的五味子湯治療。如果外邪和內邪同時存在,可以使用《千金方》中的麥門冬湯治療。如果是風熱導致心煩、脾胃熱盛、吃不下東西,可以使用《千金方》中的地黃煎治療。如果體內積熱導致煩渴,在午後加重,伴隨喘咳、面色發青、能吃但便秘,可以使用生地黃煎來治療。乾燥如果發生在下部,必定會侵犯大腸,所以會出現大便乾結,但必須區分是邪氣實盛、津液耗損還是血枯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