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20)
卷二 (20)
1. 燥
邪實則大煩渴。躁悶腹脹。通幽湯、潤燥湯、清涼飲、四順清涼飲、麻仁丸。大腸風秘血燥。潤腸丸加郁李仁、防風。名潤燥丸。潤而下之。能食熱盛。可用豬膽導法。津耗者。屢欲便而不可得。圊欲了而不了。便出仍是大塊。異功散加二冬、沉香。用麻仁擂水煎服。兼嚼蘇子、胡麻之類。
外用蜜煎導。或削陳醬瓜導之亦佳。血枯者。嘔逆食不下。大便日漸燥結如慄。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生何首烏、當歸煎服。或生料六味丸加肉蓯蓉、桃仁擂水煎服。兼食人乳酥蜜之類。但蓯蓉咸腐。服之每令嘔吐。不可不知。老人氣血俱耗竭者。固本丸作膏服。若至嘔逆不食。
便如羊矢。不可治矣。燥在血脈。多見風證。木無所畏也。燥本火氣之餘。故以滋燥養營湯治外。大補地黃湯治內。潤燥養陰為第一義。火熱亢甚。津液耗竭。不能榮養百骸。手足痿弱。不能收持。反似痹濕之證。養陰藥中。必加黃柏以堅之。如虎潛丸之類。若誤作風治則殆矣。
〔診〕凡物近火則潤。離火則燥。猶金之投入烈火而化為液也。故燥證多有反似痹弱之證者。熱傷陰血也。燥有內外諸證。不能盡述。其在皮膚。則毛焦皴揭。在大腸。則脾約便難。在肺經。則乾咳痰結。在肺臟。則悲愁欲哭。證雖各異。而脈之微細澀小則一。間有虛大數疾浮芤等狀。
以意察之。重按無有不澀不細不微者。則知諸燥之證。皆肺金之一氣。亦不出肺金之一脈也。
白話文:
[燥]
如果邪氣太盛導致實熱,就會感到非常煩躁口渴,胸悶腹脹。可以用通幽湯、潤燥湯、清涼飲、四順清涼飲或麻仁丸來治療。
大腸因為風邪而乾燥便秘,並且有血燥的現象,可以使用潤腸丸,並加入郁李仁和防風,稱為潤燥丸,以潤滑腸道並幫助排便。如果食慾好但體內熱氣過盛,可以用豬膽汁來導瀉。
如果體內津液虧耗,會頻頻想排便卻排不出來,想排完卻又排不乾淨,排出的大便仍然是一大塊。可以使用異功散,並加入麥冬和天冬,以及沉香,用麻仁磨成水煎服,同時咀嚼蘇子、胡麻之類的食物。
外用可以使用蜂蜜煎熬成膏來導瀉,或者用削好的陳年醬瓜來導瀉效果也不錯。如果因為血枯導致噁心嘔吐、吃不下東西,大便一天比一天乾燥結塊像栗子一樣,可以用生地黃等組成的六味丸,去掉山茱萸,加入生何首烏、當歸煎服。或者用生料六味丸,加入肉蓯蓉、桃仁磨成水煎服,同時吃人乳、酥油、蜂蜜等食物。但是肉蓯蓉味道鹹而且腐爛,服用後容易引起嘔吐,必須要知道這一點。
老年人如果氣血都衰竭,可以用固本丸做成膏服用。如果到了嘔吐、吃不下東西、大便像羊糞一樣的情況,就無法治療了。
燥在血脈中,大多會出現類似風邪的症狀,但其實並不是風邪。燥的根源是火氣的殘餘,所以外治可以用滋燥養營湯,內治可以用大補地黃湯,潤燥養陰是最重要的治療原則。如果火熱過盛,導致津液大量耗竭,無法滋養全身,手腳會變得痿弱無力,難以控制,反而會像痺證濕證的樣子。在養陰的藥方中,必須加入黃柏來加強固澀的作用,例如虎潛丸之類的藥方。如果誤診為風邪來治療,那就危險了。
[診斷]
凡是靠近火的東西都會變得濕潤,離開火就會變得乾燥,就像金屬投入烈火中會融化成液體一樣。所以燥證很多時候會呈現出類似痺弱的症狀,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陰血。燥證有內在和外在的多種表現,無法全部列舉。如果燥表現在皮膚上,會出現毛髮乾枯、皮膚乾裂脫皮的情況;如果在大腸,會出現脾約便秘的症狀;如果表現在肺經,會出現乾咳、痰液粘稠的情況;如果表現在肺臟,會感到悲傷想哭。雖然症狀各不相同,但脈象都呈現微細澀小的特點,偶爾也會有虛大、數疾、浮芤等脈象出現,需要用心去分辨。但只要是重按脈象,都無法擺脫澀、細、微的特點,就知道這些燥證都是因為肺金一氣失調引起的,也是肺金經脈出現問題。
2. 火
經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為少火。少火則生氣。離丹田而上者。是為壯火。壯火則食氣。食氣之火。是為邪火。生氣之火。是為真火。故少火亢極。則為壯火。夫五行之道。亢極則承。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理也。六氣雖屬外因。而火氣鬱發。未有不因諸內者。內經除亢則害一說。屬諸六氣勝復。余皆不離身中偏勝之機也。
丹溪云。火水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府。心包絡者腎之配。三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屬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或曰。相火天火所同。何東垣謂為元氣之賊。蓋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火之動也。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火皆出於臟腑者然也。按心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於肝腎。即內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五性之火。為物所感而動。即內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也。又凡動皆屬火。故氣鬱火起於肺。
大怒火起於肝。醉飽火起於脾。思慮火起於心。房勞火起於腎。此五臟所動之火也。然而六腑皆然。如牙痛齦宣。腮頰頤腫。此胃火之所傷也。目黃口苦。坐臥不寧。此膽火之所動也。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腸之火動也。癃閉淋瀝。赤白帶濁。此小腸之火動也。小腹作痛。
小便不利。此膀胱之火動也。頭眩體倦。手足心熱。此三焦之火動也。凡人一身。只陰陽二氣。陽氣生髮。陰氣皆化為血。陽氣不足。陰氣皆化為火矣。陰虛火動者難治。如八味丸桂附之類。虛火可補。如保元湯參耆之類。實火可瀉。如解毒湯三黃之類。鬱火可發。如火鬱湯升柴之類。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必兼辛散。如瀉陰火升陽湯、升陽散火湯之類。氣壯脈實。火盛顛狂者。可用硝、黃正治。如虛火盛而狂亂。以生薑湯從治之。若投以硝、黃正治。立危。一切壯火狂陽痰氣上衝膈膜。流入心包。諸藥不效。內外熱熾者。和劑紫雪可以平之。積熱咽腫。
口舌生瘡。煩躁妨悶。水漿不下。碧雪主之。好餌丹石。藥毒迅發。壯熱不已者。千金朴硝煎主之。凡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佐金丸、當歸龍薈丸。從臍下起者。陰火也。八味丸、黑錫丹。五志過度。喜怒悲思不節。正氣亢郁。變而為火者。於郁門求之。此治火之大略也。
白話文:
醫書上說,旺盛的火氣會使人衰弱,微小的火氣會使人強壯。旺盛的火氣會消耗人體的能量,能量會滋養微小的火氣。旺盛的火氣會使能量散失,微小的火氣能產生能量。火氣過於旺盛就會造成傷害,順應自然規律就能加以控制,控制就能使身體正常運作。外在表現是盛或衰,傷害會導致身體機能紊亂,失常會引發大病。
在丹田下方(肚臍下方)的火氣,是微小的火氣,微小的火氣能產生能量。離開丹田向上走的火氣,是旺盛的火氣,旺盛的火氣會消耗能量。消耗能量的火氣是邪火,產生能量的火氣是真火。所以微小的火氣過度旺盛,就會變成旺盛的火氣。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規律是,過於旺盛就會被制約。過於旺盛就會傷害到它所能剋制的元素,而其所制的元素,必定會來制衡它,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六種外來氣候因素雖然是外因,但火氣鬱積爆發,沒有不是因為體內因素的。內經(醫書)提到過於旺盛就會造成傷害,這歸屬於六氣的勝負關係,其他都離不開體內陰陽偏盛的機制。
丹溪(朱震亨,名醫)說,金、木、水、火、土,各有其性質,只有火有兩種,一種是君火,是人體本身的火;另一種是相火,是自然的火。在自然界,龍捲風雷電是木的氣,海裡的波浪是水的氣。在人體內,相火寄存在肝臟和腎臟,肝臟屬木,腎臟屬水。膽是肝的附屬器官,膀胱是腎的附屬器官,心包絡是腎的配合器官,三焦負責肝腎的功能,它們都屬於陰性,但卻有火的性質。自然界沒有這種火就不能產生萬物,人體沒有這種火就不能有生命。有人問,相火和天火是相同的,為什麼東垣(李杲,名醫)說相火是元氣的賊?因為相火容易被引發,五種性質的陽氣互相煽動就會妄動。火從妄動而起,變化莫測,無時不在,煎熬真正的陰氣。陰氣虛就會生病,陰氣耗盡就會死亡。所以說,相火是元氣的賊。岐伯(醫書《黃帝內經》作者)列舉了十九種病機,其中有五種與火有關。《原病式》(醫書)說,各種風邪引起的眩暈,都與肝有關,是肝火在動;各種氣機阻塞不暢,都與肺有關,是肺火上升;各種濕氣腫脹,都與脾有關,是脾火過盛;各種疼痛搔癢、瘡瘍,都與心有關,是心火的作用。這些火都來自於臟腑。心屬於君火,但也有相火寄存在肝腎,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一水不能勝二火」的意思。五種性質的火,被外物感應而發動,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一水不能勝五火」的意思。凡是動的都屬於火,所以氣機鬱結火從肺而起,大怒火從肝而起,酒足飯飽火從脾而起,思慮過度火從心而起,房事過度火從腎而起,這是五臟所引動的火。然而六腑也是這樣,例如牙痛、牙齦紅腫、腮部臉頰腫大,這是胃火損傷;眼睛發黃、口中發苦、坐立不安,這是膽火妄動;舌苔厚、喉嚨痛、便秘不通,這是大腸火妄動;小便不暢、淋漓澀痛、白帶或赤白帶,這是小腸火妄動;小腹疼痛、小便不利,這是膀胱火妄動;頭暈體倦、手足心熱,這是三焦火妄動。人體只有陰陽二氣,陽氣產生和發散,陰氣轉化為血液。陽氣不足,陰氣就會轉化為火。陰虛火旺難以治療,可以使用八味丸、桂附地黃丸之類的藥物來補陰,虛火可以用保元湯、參耆之類的藥物來補氣。實火可以用解毒湯、三黃湯之類的藥物來瀉火,鬱火可以用火鬱湯、升柴之類的藥物來疏散。
凡是火氣過盛,不可馬上用寒涼的藥物,必須配合辛散的藥物,例如瀉陰火升陽湯、升陽散火湯之類的藥方。氣血強壯、脈象有力,火氣旺盛到精神錯亂,可以用硝石、黃連來治療。如果是虛火旺盛而精神錯亂,可以用生薑湯來治療。如果用硝石、黃連來治療,會馬上危險。一切旺盛的火氣、狂躁的陽氣、痰氣上湧衝擊膈膜,進入心包絡,各種藥物都無效,體內外熱勢很盛,可以使用和劑紫雪來平息。積熱導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煩躁不安,吃不下東西,可以使用碧雪來治療。如果長期服用丹石等藥物,藥毒迅速發作,壯熱不止,可以使用千金朴硝煎來治療。凡是氣有餘,就會轉化為火。氣從身體左側升起,是肝火,可以使用佐金丸、當歸龍薈丸。氣從肚臍下方升起,是陰火,可以使用八味丸、黑錫丹。如果情緒過度,喜怒哀樂不加節制,正氣鬱結,轉化為火,應該從治療鬱結的角度去考慮。這就是治療火的大致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