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17)
卷二 (17)
1. 濕(濕熱)
濕襲精竅也。虎潛丸。或拈痛加龜板、白朮、牡蠣。濕熱之屬於里者。則水腫小便不利。當與五苓、神芎輩。分輕重以泄之。後用實脾之劑調理。若夫陰水腫脹。另詳水腫本門。
石頑曰。昔人有云。濕熱一證。古所未詳。至丹溪始大發其奧。故後世得以宗之。殊不知其悉從東垣痹證諸方悟出。然其所論。皆治標之法。絕無治本之方。及讀仲景書至痞論中。則濕熱治本之方具在。蓋傷寒誤下。則有痞滿之變。然亦有不經攻下而痞者。皆由痰氣逆滿之故。
故仲景特立瀉心湯諸法。正以祛逆上之濕熱也。濕熱證類最多。如鼓脹水腫。嘔逆吞酸。黃癉滯下。腰腿重痛。腳氣痹著等候。悉屬濕熱為患。然皆別有所致而然。咸非濕熱之本病也。嘗見蒼黑肥盛之人。及酒客輩。皆素多濕熱。其在無病之時。即宜常服調氣利濕之劑。如六君子加黃連、沉香、澤瀉之類。
夏秋則清燥湯。春夏則春澤湯加薑汁、竹瀝。使之日漸消弭。此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及乎五旬內外。氣血向衰。漸至食少體倦。或胸腹痞滿。或肢體煩疼。或不時舉發。或偶有所觸而發。忽然胸高喘脹。煩悶嘔遂。甚至上下不通者。須乘初起元氣未衰。急投控涎丹十餘粒。
不下。少頃再服。當此危急之時。不下必死。下之庶或可生。此係專攻濕熱痰涎之藥。不可與硝、黃輩同視也。世醫舍此而用香燥之劑。未有不相引喪亡而已。以與身偕老之固疾。因元氣衰憊而驟然僭發。已為九死之候。更兼誤治。必無生理。慎勿復藥。自貽其咎也。又有素稟濕熱而挾陰虛者。
在膏粱輩。每多患此。以其平時嬌養。未慣馳驅。稍有憂勞。或縱恣酒色。或暑濕氣交。即虛火挾痰飲上升。輕則胸脅痞滿。四肢乏力。重則周身疼重。痰嗽喘逆。亦有血溢便秘。面赤足寒者。甚則痿厥癱廢不起矣。大抵體肥痰盛之人。則外盛中空。加以陰虛。則上實下虛。
所以少壯犯此最多。較之中年以後觸發者更劇。而治又與尋常濕熱迥殊。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於僭上。淡滲利水。陰津易於脫亡。專於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用滋陰。反助痰濕上壅。務使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始克有賴。如清燥湯、虎潛丸等方。皆為合劑。復有陰陽兩虛。
真元下衰。濕熱上盛者。若乘於內。則不時喘滿眩暈。溢於外。則肢體疼重麻瞀。見此即當從下真寒上假熱例治之。否則防有類中之虞。即如痰厥昏僕。舌強語澀。或口角流涎。或口眼喎斜。或半肢傾廢。非內熱招風之患乎。歷觀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薑汁。
送下黑錫丹。差堪對證。服後半日許。乘其氣息稍平。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薑汁、童便。晬時中。分三次服之。喘滿多汗者。生脈散以收攝之。若過此時。藥力不逮。火氣復升。補氣之藥。又難突入重圍矣。服後元氣稍充。喘息稍定。更以濟生腎氣丸。雜以黑錫丹一分。緩圖收功可也。
白話文:
濕(濕熱)
濕氣侵襲精竅。可以使用虎潛丸來治療。如果疼痛明顯,可以加入龜板、白朮、牡蠣等藥材。濕熱在體內,會導致水腫、小便不順暢,應該使用五苓散、神芎等藥方,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幫助排出濕氣。之後,再使用具有健脾功效的藥方來調理。如果出現陰性水腫,需要參考水腫相關的專門論述。
過去有人說,濕熱這種病症,古時候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是朱丹溪才開始深入研究的,後代醫家都以他的理論為準。但是,實際上他的理論都來自李東垣治療痺症的相關方劑。不過,他所提出的治療方法,大多都是針對症狀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讀到張仲景的書中關於痞證的論述,才發現治療濕熱的根本方法就在其中。因為傷寒病錯誤地使用瀉下藥,會導致痞滿的症狀。但也有一些人沒有經過瀉下,也會出現痞滿,都是因為痰氣逆行上滿造成的。
因此,張仲景特別創立了瀉心湯等方法,正是用來去除向上逆行的濕熱。濕熱證的種類非常多,例如腹脹、水腫、嘔吐、吞酸、黃疸、腹瀉、腰腿沉重疼痛、腳氣、麻木等症狀,都屬於濕熱引起的,但這些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並非濕熱的本質。經常看到一些皮膚黝黑、肥胖的人,或是愛喝酒的人,通常體內都比較多濕熱。在沒有生病的時候,就應該經常服用調理氣機、利濕的藥物,例如六君子湯加上黃連、沉香、澤瀉等。
在夏天和秋天,可以服用清燥湯;在春天和夏天,可以服用春澤湯,並加入薑汁、竹瀝等。讓濕熱逐漸消除,這就是所謂的「未病先防」。等到五旬左右,氣血開始衰退,逐漸出現食慾不佳、身體疲倦、胸腹脹滿、肢體疼痛、不時發作等情況。或是偶爾遇到某些誘因就會發作,突然出現胸悶氣喘、煩躁嘔吐、甚至上下都不通暢的症狀。應該趁著剛開始發作,元氣還沒有衰竭的時候,趕緊服用控涎丹十幾粒。
如果藥效沒有發揮,過一會兒再服用一次。在這個危急時刻,如果藥效不發揮,可能會導致死亡。服用藥物,或許還有一線生機。這類藥物是專門用來攻破濕熱痰涎的,不能和硝石、大黃等瀉下藥相提並論。如果醫生不使用這個方法,反而使用溫燥的藥物,沒有不加速死亡的。原本是和身體一同變老的頑疾,因為元氣衰弱而突然加重發作,已經是九死一生的狀況。如果再錯誤治療,就一定無法治癒,一定要謹慎用藥,不要自找麻煩。還有一種情況,是原本體內就濕熱,同時又夾雜陰虛的,
這種情況在經常吃大魚大肉的人身上比較常見,因為他們平時嬌生慣養,不習慣勞動,稍微憂愁勞累,或是過度飲酒作樂,或是暑濕交替,就會虛火挾帶痰飲上衝。輕微的會感到胸脅脹滿、四肢乏力,嚴重的會全身疼痛、痰多咳嗽、氣喘,甚至會出現吐血、便秘、面色赤紅、手足冰冷等症狀,更嚴重的還會導致痿軟、癱瘓、無法動彈。通常體型肥胖、痰多的人,屬於外實內虛的體質,再加上陰虛,就會形成上實下虛的狀況。
因此,年輕人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比中年以後才發作的更為嚴重,治療方法也和一般的濕熱證完全不同。如果使用祛風勝濕的藥物,虛火容易向上竄;如果使用淡渗利水的藥物,陰津容易散失;如果過度使用燥濕的藥物,會導致真陰耗盡;如果單純使用滋陰的藥物,反而會幫助痰濕向上壅塞。必須要潤燥結合,剛柔並濟,才能有效治療。像是清燥湯、虎潛丸等方劑,都屬於這種綜合性的方劑。另外還有陰陽兩虛,
真元衰竭,但濕熱卻向上亢盛的情況。如果濕熱在體內,就會出現不時氣喘、眩暈;如果濕熱表現在外,就會感到肢體沉重疼痛、麻木昏亂。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按照下真寒上假熱的原則來治療,否則可能會出現類似中風的危險。例如痰厥導致昏迷、舌頭僵硬、說話困難、嘴角流口水、口眼歪斜、半身癱瘓等,不都是內熱導致風邪入侵的緣故嗎?縱觀古人的治療方法,只有用真地黃飲子,並加入竹瀝、薑汁,
再送服黑錫丹,勉強可以對症治療。服用半天左右,等到氣息稍微平穩後,立即服用大量人參,加入竹瀝、薑汁、童便,在一天內分三次服下。如果氣喘、多汗,可以用生脈散來收斂固澀。如果錯過這個時間,藥效就會不足,火氣也會再次上升,補氣的藥物也難以突破重重包圍。服用後,元氣稍微恢復,氣喘稍微平息,再用濟生腎氣丸,摻入少許黑錫丹,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