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衄血

(大衄,舌衄,齒衄,耳衄,眼衄,肌衄)

衄者。血從經絡中滲出而行於清道也。傷寒衄血。責熱在表。有麻黃、越婢等法。雜病衄血。責熱在裡。經絡熱甚。陽氣壅重。迫血妄行而出於鼻。從無發散之理。若因七情喜怒。勞役過傷而致者。無論是何經絡。並宜茅花煎湯。調止衄散。或四物加犀角、丹皮、沉香。六脈弦細而澀。

按之空虛。色白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理中湯加黃耆。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心動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火旺。而上熏於肺脈也。三黃補血湯。實熱衄血。脈實大便秘者。犀角地黃湯加木香、大黃。衄血過多。屢服犀角地黃湯不止。此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千金當歸湯。

兼標本而治之。若至夜發。此因多汗。衛氣大虛。不能固其營血也。當歸補血湯。不效。加木香。更不效。必是血虛火旺。大劑保元湯。若誤用涼血藥。致瘀熱內結。胸中作痛者。一味木香酒磨。頓服錢許立效。內傷勞役之人。喘嗽面赤。發熱頭痛而衄。此肺經氣虛。失護衛之職。

致心包火炎。經脈熱甚。故行清道。當歸補血湯加薄荷、荊芥。不應。補中益氣倍黃耆。慎不可用辛熱之藥。兼有風寒。小建中加蔥、豉。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出清血。或衄血不盡。瘀積停留。致面目痿黃。大便黑色者。犀角地黃湯。攧撲而衄不止。小烏沉湯調黑神散。

伏暑而衄。五苓散加茅花。久衄不止。熱在下焦血分。六味丸加五味子作湯。不效。加童便。有先因衄血。衄止而變生諸證。或寒熱間作。或喘急無寐。病狀不一。漸成勞憊。當於虛損諸證詳之。曾病衄。後血因舊路。或一月三四衄。又有洗面即衄。日以為常。並宜止衄散。

茅花煎湯調下。大衄不止。面浮腫者。蘇子降氣湯。使血隨氣下。得力全在肉桂一味。久衄不已。須加氣藥。如木香、香附之類。蓋血無氣引。則血不歸經也。有頭風才發。則衄不止。用童便浸川芎一兩。童便制香附二兩。炙甘草半兩。共為末。每服三錢。清茶調下。間用搐鼻法。

〔診〕衄血脈浮大數者。為邪伏於經。宜發汗。大而虛者。為脾虛不能統攝。宜補氣。小而數者。為陰虛火乘。宜攝火。弦澀為有瘀積。宜行滯。凡衄血之脈。數實或堅勁。或急疾不調。皆難治。久衄脈虛大。頭額痛甚。鼻流淡黃水者死。

大衄,大衄血者。口鼻俱出也。此積勞傷脾所致。補中益氣倍黃耆、當歸。不應。歸脾湯加童便、藕節。

舌衄,舌上忽出血如線。先用蒲黃煎湯漱之。次用槐花炒研摻之。黃耆六一湯合生脈散服之。熱壅舌上出血如泉。用文蛤一味為散摻之。虛熱舌脹大。出血不止。生乾薑末、蒲黃末摻之。

齒衄,血從齒縫中或齒齦中出者。曰齒衄。又謂牙宣。有風壅。有腎虛。有胃火。風壅者。或齒齦微腫。或牽引作痛。消風散加犀角、連翹。外擦青鹽、藁本末。腎虛者。口不臭。齒浮動。齒縫中點滴而出。若隱隱作痛者。虛風襲入腎經。腎主骨。齒乃骨之餘也。宜鹽湯下小安腎丸。

不痛。腎虛而有火也。六味丸加骨碎補。外用青鹽炒香附末擦之。胃熱者。牙疼而齦間出血如湧。齒不動搖。其人必好飲。或多啖炙爆所致。口臭不可近。宜清胃散。甚者服調胃承氣湯。

耳衄,耳中出血為耳衄。兩關弦數。飲酒多怒人屬肝火。柴胡清肝散。尺脈弱或躁。屬陰虛。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更以龍骨燒灰。吹入即止。

眼衄,血從目出。乃積熱傷肝。或誤藥擾動陰血所致。暴病發熱見此。梔子豉湯加犀角、秦皮、丹皮、赤芍。誤藥成壞病見之。雖用獨參、保元、生料六味。皆不可救。

肌衄,血從毛孔出者為肌衄。脈數。當歸補血湯。脈浮。黃耆建中湯。脈弱。保元湯。脈盛。當歸六黃湯。滑伯仁治一婦。體肥氣盛。因無子。常服暖子宮藥。積久火盛迫血。上行為衄。衄必升余。醫者猶以為上實下虛。用丹劑鎮墜之。經云。上者下之。今血氣俱盛。溢而上行。

法當下導。奈何實實耶。即與桃核承氣三四下。瘀積既去。繼服既濟湯二十餘劑而愈。

一膏粱過飲致衄。醫曰。諸見血為熱。以清涼飲子投之即止。越數日其疾復作。又曰。藥不勝病故也。遂投黃連解毒湯。或止或作。易數醫。皆用苦寒之劑。向後飲食起居。漸不及初。肌寒而躁。言語無聲。口氣穢臭。其衄之餘波未絕。或曰。諸見血為熱。熱而寒。正理也。

今不愈而反害之。何耶。蓋醫惟知見血為熱。而以苦寒攻之。不知苦寒專瀉脾土。脾土為人之本。火病而瀉其土。火未除而土已病。病則胃虛。虛則營氣不能滋榮百脈。元氣不循天度。氣隨陰化。故聲不揚而肌寒也。惟當甘溫大補脾土。斯可向安矣。

石頑治朱聖卿。鼻衄如崩。三日不止。較之向來所發之勢最劇。服犀角、地黃、芩、連、知、柏、石膏、山梔之屬轉盛。第四日邀余診之。脈弦急如循刀刃。此陰火上乘。載血於上。得寒涼之藥。轉傷胃中清陽之氣。所以脈變弦緊。與生料六味加五味子作湯。另用肉桂末三錢。

飛羅麵糊。分三丸。用煎藥調下。甫入喉。其血頓止。少頃。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自此數年之患。絕不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