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16)
卷二 (16)
1. 濕(濕熱)
戴人曰。夏月人之腠理疏豁。元氣不閉。故易於傷風傷濕。如汗出未拭而風閉之。則為風濕。素有熱而濕臨之。則為濕熱。濕久菀亦然也。元氣素虛而受濕。則為寒濕。或受於地。或受於天。或受於酒酪湩乳。治者宜分別之。如風濕。小建中加黃耆、白朮、羌活、防風。濕熱。
苓桂朮甘湯。寒濕。小青龍加減。陽虛者。去麻黃加熟附、白朮。或麻黃加朮湯。濕家無汗身煩疼者。麻黃加朮湯。傷濕而兼感風。則眩暈嘔逆煩熱。惡風不欲去衣被。或額上微汗。或身體微腫。汗漬衣濕。當風坐臥。多有此證。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或羌活勝濕湯。令微發汗。
若大發汗。則風去濕在。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防己。傷濕又兼感寒。則拳攣掣痛。無汗慘慘煩痛。五積散。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緩脈。風濕相搏。身重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白朮附子湯。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
喻嘉言曰。人身陽盛則輕矯。濕盛則重著。乃至身重如山。百脈痛楚。不能轉側。而此不用附子回陽勝濕。更欲何待。在表之濕。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在裡之濕。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之下出。在中之濕。則用附子合白朮以溫中而燥脾。
今之用白朮。雜入羌、防、枳、樸、梔、橘等藥。且無濟於事。況用檳榔、滑石、舟車、導水等法乎。濕家不可發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陽。故濕溫之證。誤發其汗。名曰重暍。故為深戒。若久冒風涼。以水灌汗。抑鬱其陽者。又不得不微汗之。濕家當利小便。此大法也。
而真陽素虛之人。汗出小便滴瀝。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若以為濕熱。恣膽利之。真陽無水維附。頃刻脫離而死矣。
濕熱,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熱能生濕。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形盛氣弱之人。易為感受。豈必水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喧。感於冥冥之中也。原病式曰。諸痙項強。
皆屬於濕。或胕腫體寒而有水氣。必小便赤少或渴。是蓄熱入里極深。非病寒也。治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證有二。濕熱證多。濕寒證少。當以脈證明辨之。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自汗。為濕熱證。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利。身疼無汗。
為寒濕也。濕熱身黃如橘子色。而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身黃小便不利而渴者。五苓散加茵陳。煩熱小便不利而渴者。桂苓甘露飲。濕熱相搏者。清熱滲濕湯。肩背沉重疼痛。上熱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者。屬外因之濕熱。當歸拈痛湯。其人平素陰虛多火。加之走精者。
白話文:
濕(濕熱)
戴人說,夏天人的皮膚毛孔比較開,身體的元氣不容易閉藏,所以容易受到風邪和濕邪的侵擾。如果流汗後沒有擦乾,又被風吹到,就會形成風濕。如果本身體內有熱,又遇到濕氣,就會變成濕熱。濕氣停留在體內久了也會變成濕熱。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又受到濕邪侵襲,就會變成寒濕。濕邪的來源可能是地面、天氣,或是酒、奶類等食物。治療的時候要仔細區分這些情況。
如果是風濕,可以用小建中湯加上黃耆、白朮、羌活、防風。如果是濕熱,可以用苓桂朮甘湯。如果是寒濕,可以用小青龍湯加減。如果體質偏陽虛,要去除麻黃,加入熟附子、白朮,或者使用麻黃加朮湯。濕氣重的人,如果沒有汗,身體又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如果受到濕氣侵擾,又同時受到風邪侵襲,就會頭暈、想吐、煩熱、怕風、不想脫衣服、額頭微微出汗、身體輕微水腫,或者衣服被汗水浸濕,這是因為在風中坐臥太久引起的。這種情況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或者羌活勝濕湯,讓身體微微發汗。
如果發汗太多,反而會導致風邪去除,但濕邪還留在體內。如果已經出汗,但發熱沒有退去,可以用敗毒散加上蒼朮、防己。如果受到濕邪侵襲,又同時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出現關節蜷縮、抽痛、沒有汗、感覺煩躁疼痛,可以用五積散。如果風濕的脈象浮起,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緩和症狀。如果風濕互相搏擊,身體沉重、煩躁疼痛,無法自行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起、虛弱又帶有澀滯,可以用桂枝附子湯。如果這個人同時有大便乾硬、小便正常的情況,可以用白朮附子湯。如果骨節煩痛、抽痛、無法彎曲伸展,靠近就更痛,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水腫,可以用甘草附子湯。
喻嘉言說,人體陽氣旺盛,身體就會輕快靈活,濕氣旺盛,身體就會沉重遲滯,甚至會覺得身體像山一樣重,全身百處疼痛,無法翻身。這種時候不用附子來恢復陽氣、祛除濕氣,還能用什麼呢?如果濕氣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式去除,可以用附子搭配桂枝湯來驅散。如果濕氣在體內,可以用瀉下的方式去除,可以用附子搭配細辛、大黃來驅逐。如果濕氣停留在體內中間部位,可以用附子搭配白朮來溫暖脾胃、去除濕氣。
現在的人使用白朮,常常會混入羌活、防風、枳實、厚朴、梔子、橘皮等藥,這樣做對病情沒有幫助。更何況使用檳榔、滑石、車前子、導水等方法呢?濕氣重的人不可以發汗,因為他們本身就容易出汗,容易導致陽氣耗損。所以濕溫的病症,如果錯誤地發汗,就會變成重暍,這是需要特別戒惕的。如果長期在風中受涼,或是用冷水沖洗汗水,壓抑體內陽氣,那又不得不微微發汗。濕氣重的人應該利小便,這是治療的大原則。
但如果本身陽氣就虛弱的人,出汗又小便滴瀝,這表示身體的精氣已經快要枯竭,陽氣也快要消散了。如果誤以為是濕熱,過度地使用利尿劑,那身體的陽氣就沒有水分可以依附,很快就會脫離而死。
關於濕熱,賈真孫說,濕氣屬於土的屬性,熱氣可以產生濕氣,所以夏天熱的時候,萬物都會濕潤,秋天涼的時候,萬物就會乾燥。濕病本身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因為熱氣的鬱積,無法順利地運行體內的水道,所以才會停滯而產生濕氣。更何況體形壯實但氣虛的人,更容易受到濕邪侵襲,難道一定要看到有水流才算是濕嗎?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厲害,卻不知道暑濕的影響,它是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人體的。
《原病式》說,各種抽搐、頸部僵硬,都屬於濕氣的範疇。或者身體浮腫、身體發冷但有水氣,一定會有小便赤紅量少,或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熱氣深入體內,並不是因為身體寒冷。治療的方法應該以調理脾胃、清除熱氣、利小便為上。治療濕氣不使用利小便的方法,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濕氣的病症有兩種,濕熱的病症比較多,濕寒的病症比較少。應該以脈象來辨別。如果脈象滑而數,小便赤澀,口渴又容易出汗,這是濕熱的病症。如果小便清澈量多,大便稀溏,身體疼痛但沒有汗,這是寒濕的病症。如果濕熱導致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的顏色,而且小便不順暢,腹部輕微脹滿,可以用茵陳蒿湯。如果身體發黃,小便不順暢又口渴,可以用五苓散加上茵陳。如果煩躁發熱,小便不順暢又口渴,可以用桂苓甘露飲。如果濕熱互相搏擊,可以用清熱滲濕湯。如果肩膀和背部感覺沉重疼痛,上半身發熱、胸膈不舒服,以及全身疼痛,這是屬於外因的濕熱,可以用當歸拈痛湯。如果是平時陰虛火旺又容易遺精的人,更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