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諸見血證

經云。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吐。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失血氣於氣。異名同類。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奪血者無汗。(奪血者不可復發其汗。奪汗者不可復取其血。)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鉤浮為常脈。(言脈來虛浮。按之傍指屈曲而出。形容芤脈之象也。)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菀積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金匱云。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白話文:

經書上說,太陽經氣逆亂,人會僵直倒地,嘔血且容易流鼻血。陽明經氣逆亂,會喘咳發燒,容易驚恐、流鼻血和嘔吐。血氣喜歡溫暖,害怕寒冷。寒冷會讓血氣凝結,無法流動;溫暖則會讓血氣消融而去。若失去氣血中的氣,就會造成血氣失衡。營衛和血氣同屬一類,只是名稱不同。營衛是精氣,血是神氣。因此,奪取血液的人不會出汗。奪取血液的人不能再讓他們出汗,奪取汗水的人也不能再取他們的血。

脾臟的熱氣移到肝臟,就會造成驚恐和流鼻血。

脈搏有力,且伴隨流鼻血和發燒,就會死亡。脈搏虛浮,按下去會感覺指頭彎曲,像弦一樣,這種脈象就是芤脈。過度憤怒會導致氣血逆流,血氣上涌。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後,陽氣就會向內移動,表現為心下疼痛、頻頻小便出血。胞絡的熱氣移到膀胱,就會出現尿頻和血尿。

《金匱要略》上說,老師說:「尺脈浮,眼白發黃,流鼻血還沒止住,眼白變白了,眼睛明亮了,就知道鼻血現在已經止住了。」

尺以候腎。腎虛則相火擾其陰血。從膀胱而升。故脈浮也。腎之精。上營瞳子。膀胱之脈下額中。二經中有不歸經之血。故暈黃。黃退則血亦散。所以知衄止也。明理論云。傷寒衄血。責邪在表。雜病衄血。責邪在裡。此曰尺浮。不言寸浮。知為腎虛血逆。非外邪也。

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渴者必吐血。(一作病人面無血色。)

面者血之華。血統則華鮮。若有寒熱。為傷其血而致。今無寒熱。則是因血脫而然矣。夫脈浮以候陽。沉以候陰。若但見沉弦。輕取絕無者。是無陽也。無陽知血之上脫。若止見浮弱。重按絕無者。是無陰也。無陰知血之下脫。而煩渴嘔血者。以火氣擾亂則神煩。火動於膈則咳逆。

白話文:

觀察尺脈可以推測腎臟的狀況,腎虛會導致相火擾動陰血,從膀胱上行,所以脈象浮。腎精向上滋養眼睛,膀胱經脈在額頭中央,兩條經脈中都有不歸經的血,因此臉色發黃。黃色褪去,血也就散開,所以知道鼻血會止住。明理論說,傷寒引起的鼻血要責怪外邪在表,雜病引起的鼻血要責怪外邪在裡。這裡說尺脈浮,不說寸脈浮,就知道是腎虛血逆,不是外邪導致。

病人面色蒼白,沒有寒熱,脈象沉弦,這是鼻血;脈象浮弱,按下去就消失,這是下血。病人煩渴,一定會吐血。

面部是血的華彩,血充足則面容光鮮。如果有寒熱,是傷了血導致的。現在沒有寒熱,就是因為血虛導致的。脈象浮來判斷陽氣,沉來判斷陰氣。如果只見沉弦,輕輕按下去就消失,說明沒有陽氣。沒有陽氣就知道血向上流失。如果只見浮弱,重按下去就消失,說明沒有陰氣。沒有陰氣就知道血向下流失。病人煩渴嘔血,是因為火氣擾亂導致神志煩躁,火氣動於膈肌,所以咳嗽逆氣。

咳則湧血而上越也。然則沉之無浮。浮之無沉。何便見為脫血乎。以其面無血色而脈弦弱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脈虛沉弦者。以按之則少神。且無寒熱。明非外感之邪也。其短氣裡急。少腹滿。小便不利。而面色白。皆內傷於氣之候。故雖時目瞑而衄。洵為勞役所致而然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虛者。裡虛也。

心主血。心虛則脈虛。上句以面色薄。而主心血不榮於外。下句以喘悸脈浮。而主心氣不充於裡。皆由心神耗散。血亡津傷所致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咳嗽時會吐血,血往上涌。然而,沉下去的卻不會浮起來,浮起來的卻不會沉下去,怎麼能說這是血虛脫呢?因為患者臉色蒼白,脈搏弦細无力。

男人的脉搏虛弱沉细而弦紧,没有寒热,呼吸短促,小便不畅,面色苍白,有时昏迷且流鼻血,小腹胀满,这是过度劳累所致。

脉搏虛弱沉细而弦紧,按下去时感觉无力,而且没有寒热,说明这不是外感寒邪所致。他呼吸短促,小便不畅,少腹胀满,面色苍白,这些都是内伤气血的症状。所以,即使偶尔昏迷并流鼻血,也是过度劳累造成的。

男人的面色苍白,主症是口渴和失血,突然喘不过气,脉搏虛弱,这是内虚的表现。

心脏主血,心虚则脉虚。上面说面色苍白,主要是因为心血不能滋养颜面;下面说喘悸脉浮,主要是因为心气不能充实内脏。这些都是心神耗散,血虚津液受损所致。

如果有人吐血、咳嗽逆气、上气不接,并且脉搏快速还有发热,不能平卧,就会死亡。

此金水二臟不足故也。水不足。則火獨光。而金傷矣。夫陰血之安養內外者。皆腎水主之也。腎水虛。則不能安靜。而血被火逼。遂溢出。血出則五臟內外之陽皆失其配。失配之陽。無根之狂陽也。有升無降。炎爍肺金而為咳逆上氣。肺腎之陰。有絕無復耳。脈數身熱。陽獨勝也。不能臥。陰已絕也。陰絕則陽不能獨生。故曰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酒性大熱傷胃。胃氣不守。亂於胸中。中焦之血。不布於經絡。因熱射肺而為咳逆。隨氣溢出也。此即千金所謂由傷胃吐血也。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白話文:

這是因為金水二臟不足。水不足,則火獨自旺盛,而金受傷了。陰血內外安養,都由腎水主導。腎水虛弱,則不能安靜,而血被火逼迫,於是溢出。血出則五臟內外的陽氣都失去配偶,失去配偶的陽氣,無根的狂妄之陽,有上升而無下降,炎熱灼燒肺金,而導致咳嗽逆氣上涌。肺腎的陰氣,已經絕滅而無法恢復。脈搏數,身體發熱,陽氣獨盛。不能臥床,陰氣已經絕滅。陰氣絕滅,則陽氣不能獨存,所以稱為死亡。

喝酒的人咳嗽,必定會導致吐血,這是因為過度飲酒所導致的。

酒性大熱傷胃,胃氣不能守住,在胸中亂竄。中焦的血氣,不能布散到經絡中,因為熱氣射入肺部,而導致咳嗽逆氣,隨氣而溢出。這就是《千金方》中所說的因傷胃而吐血。

吐血不止,可以用柏葉湯治療。

夫水者。遇寒則堅冰潛於地中。遇風則洶湧起於平陸。人之吐血。皆風火使然。柏葉稟西方金氣。可制肝木之逆。則血有所藏。艾葉之溫。可使火反歸陰而宿藏於下。用馬通以降血逆。尤屬相宜。家秘多阿膠三錢。時珍綱目有阿膠無艾。總取辛溫之力以和苦寒之性。不獨治吐血不止。而下血者亦可用之。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凡內外諸邪。有血相搏。積而不行者。即為瘀血。血積則津液不布。是以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以潤其燥。血為陰邪。且內無熱。故不欲咽也。脈大為熱。遲為寒。今無寒熱之病而微大者。乃氣並於上。故胸滿也。遲者。血積膈下也。積在陰經之隧道。不似氣積於陽之肓膜。

白話文:

水遇冷會凝結成冰沉入地底,遇風則會波濤洶湧,泛起平地。人吐血都是因為風火所致。柏葉具西方金氣,能抑制肝木的逆氣,使血有所藏。艾葉溫熱,能使火氣回歸陰氣,藏於下方。用馬通來降血逆,十分相宜。家中常用阿膠三錢,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阿膠沒有艾葉,其實是取其辛溫之力,以調和苦寒的特性。不只治吐血不止,下血者也可以用它。

病人胸部滿悶,嘴唇乾枯,舌頭青紫,口乾舌燥,只想要漱口而不願吞咽,沒有寒熱症狀,脈象微大而遲緩,腹部不滿。患者自述胸滿,是因為有瘀血。

凡是內外各種邪氣,與血氣相搏,積聚而不流通,就會形成瘀血。血氣積聚,津液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嘴唇乾枯,舌頭青紫,口乾舌燥,只想要漱口潤燥。血氣屬陰邪,而且體內沒有熱症,所以不願意吞咽。脈象大則為熱,遲則為寒,現在沒有寒熱症狀,卻微大,是因為氣血上衝,所以胸部滿悶。脈象遲緩,是因為血氣積聚在膈膜下方,積聚在陰經的通道,不像氣血積聚在陽經的肓膜。

然陽道顯。陰道隱。氣在肓膜者。則壅脹顯於外。血積隧道。惟閉塞而已。故腹不滿。因閉塞自覺其滿。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血陰也。配於陽。氣得之以和。神得之以安。咽得之以潤。經脈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可斯須離也。今因血積。神無以養則煩。氣無以和則滿。口無以潤則燥。胃無以澤則渴。是皆陽失所配。營衛不布。津液不化。而為是證也。非陽之自強而生熱比。故曰如熱狀。脈反無熱。陰邪不能鼓激其脈。故為陰伏。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亦止吐血衄血。

白話文:

如果陽氣旺盛,則表現明顯,陰氣潛藏則表現隱晦。當氣滯留在肓膜時,就會造成外在的壅脹。血液積聚在經脈通道,則只有阻塞,而不會流暢。因此,腹部雖然並不飽滿,但卻因阻塞而感覺到滿脹,由此可知是瘀血造成的。

病人雖然有發熱的症狀,如煩躁、滿脹、口乾舌燥,但脈象卻沒有熱象,這是陰邪潛伏,也就是瘀血的表現,應該要趕快治療。

血液屬陰,與陽氣相配,氣才能和順,神才能安寧,咽喉才能滋潤,經脈才能流通,在身體中不可片刻離開。現在由於血液積聚,神沒有營養就會煩躁,氣沒有和順就會滿脹,口沒有滋潤就會乾燥,胃沒有滋養就會口渴,這些都是陽氣失卻配偶,營氣衛氣不能布散,津液不能化生而引起的症狀。並不是陽氣自身強盛而生熱,所以說「如熱狀,脈反無熱」。陰邪無法鼓動脈搏,所以稱為「陰伏」。

下血的現象,先大便後出血,屬於遠血,可用黃土湯治療。黃土湯也能止吐血、鼻出血。

經言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又云。陰絡傷則血內溢。今因胃中寒邪。並傷陰絡。致清陽失守。迫血下溢二陽。遂成本寒標熱之患。因取白朮附子湯之溫胃助陽祛散陰絡之寒。其間但去薑、棗之辛散。而加阿膠、地黃以固護陰血。其妙尤在黃芩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標熱。灶土領附子直溫中土之本寒。

使無格拒之虞。然必血色瘀晦不鮮者為宜。若紫赤濃厚光澤者。用之必殆。斯皆審證不明之誤。豈立方之故歟。千金用續斷止血湯。方用續斷、當歸、桂心、蒲黃、阿膠、甘草、乾薑、生地黃八味。附此以備按證取用。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又說,陰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外溢。現在因為胃中寒邪,同時傷了陰絡,導致陽氣失守,迫使血液下溢到二陽經絡,於是形成了本寒標熱的病症。因此,要使用白朮附子湯溫暖胃氣、助陽氣,驅散陰絡的寒邪。但要去除薑、棗的辛散之性,加入阿膠、地黃以固護陰血。其妙處在於黃芩輔佐地黃分解血室的標熱,灶土領導附子直接溫暖中土的本寒。

這樣一來,就能避免藥物產生抵抗。但是,必須是血色瘀晦不鮮的患者才適合使用此方。如果血色紫赤濃郁光澤,用此方則必有危險。這是由於沒有審慎辨證所導致的錯誤,並非方劑本身的問題。千金方中所用續斷止血湯,方劑使用續斷、當歸、桂心、蒲黃、阿膠、甘草、乾薑、生地黃八味藥。這裡附上這個方劑,以備日後根據病情需要而選用。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此方在狐惑例中。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全是濕熱傷血。菀化為膿之候。此先血後便。乃小腸熱毒流於大腸。為火剋金之象。故亦主此方。以赤小豆之清熱利水為君。且浸令芽出以發越蘊積之毒。使丙丁之火。疾趨水道而降。

佐以當歸司統握之權。使血有所歸。而不致於散漫也。千金用伏龍肝湯。即治先便後血之黃土湯中除去朮、附。加乾薑、牛膝、地榆、發灰。與金匱主治則有寒熱之殊。不可不辨。可見治血。但使歸經。不必論其遠近也。

白話文:

下血先於便血,表示血熱已近。赤小豆當歸散主治此症。此方出自狐惑例,用於治療脈象數而無熱,微煩,沉默欲臥,汗出,病初起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眼四眥發黑,這些都是濕熱傷血,化為膿的徵兆。下血先於便血,是因為小腸熱毒流入大腸,火剋金的表現,所以也用此方。赤小豆清熱利水,浸泡發芽,發散蘊積之毒,使丙丁之火快速降入水道。當歸司統血脈,使血歸經,不致散漫。千金方用伏龍肝湯,治先便後血的黃土湯,去掉朮、附,加入乾薑、牛膝、地榆、發灰。與金匱方主治有寒熱之別,不可不辨。可見治血,只要歸經,不必論其遠近。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言陰津不足。非心火之不足也。故以大黃導蘊結之火。芩、連瀉心下之熱。而血自安矣。

趙養葵曰。凡腎經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熱。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之假證。世人不識。而為所誤者多矣。吾獨窺其微。而以假寒治之。蓋真陰失守。命門火衰。火不歸源。陰邪逼其浮游之火於上。上焦咳嗽氣喘。惡熱面紅。嘔吐痰涎出血。此係假陽之證。須用八味丸引火歸源。

水探冷服。下嗌之後。冷性既除。熱性始發。因而嘔噦皆除。即仲景人尿豬膽汁加於白通湯中以通格拒之意也。倘一服寒涼。頃刻立化。慎之哉。

白話文:

心氣不足容易導致吐血、流鼻血,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心氣不足指的是陰津不足,並非心火不足,所以用大黃導泄積聚的熱氣,黃芩、黃連瀉去心下之熱,血自然就會止住。

趙養葵說,所有腎經吐血的患者,都是下寒上熱,陰盛於下,逼迫陽氣上浮的假象。世人大多不了解這個道理,反而誤用藥物。只有我能夠洞悉其中奧秘,用假寒治療。這是因為真陰失守,命門火衰,火不歸源,陰邪逼迫浮游的火氣上浮,導致上焦咳嗽氣喘,怕熱面紅,嘔吐痰涎出血,這是假陽的症狀,需要用八味丸引火歸源。

喝冷水時,水探入喉嚨後,冷性消失,熱性才開始發作,因此嘔吐、乾嘔都消失了。這就是仲景在白通湯中加入豬膽汁,想要通暢阻塞的意思。如果服用寒涼藥物後,立刻就見效,一定要小心謹慎。

人有偏陰偏陽者。此氣稟也。太陽之人。雖冬月身不須綿。口常飲水。色欲無度。大便數日一行。芩、連、知、柏、硝、黃。恬不知怪。太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食飲稍涼。便覺腹痛泄瀉。參、朮、薑、桂。時不絕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此兩等人。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

與之談醫。各執其性之一偏。面目為全體。今之為醫者。不鑑其偏之弊。而製為不寒不熱之方。舉世宗之。以為王道。豈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感於寒則偏於寒。感於熱則偏於熱。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哉。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方士之繩墨也。然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

白話文:

人類中有偏向陰性或陽性的人,這是由於氣質的特點所決定的。太陽型的人即使在冬天也不需要穿太多衣服,經常喝水,對性慾的需求很大,大便可能幾天才排一次。對於他們來說,使用像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硝石和大黃這樣的藥物是正常的,不會感到奇怪。太陰型的人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穿多層衣服,稍微吃點涼東西就會覺得肚子痛、拉肚子。對於他們來說,像是人參、白術、薑和肉桂這樣的藥物必須隨時含在口中。如果有任何事情需要做,他們會不停地呻吟。這兩種人分別是偏向陰性和陽性的。

當與他們談論醫學時,他們各自只看到自己性情的一面,忽略了全面。現今的醫生們不顧及他們的偏見,製造出既不寒又不熱的藥方,全社會都推崇這種方法,認為這是王道。但他們不知道,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自身的偏見所致,遇到寒氣就變得更寒,遇到熱氣就變得更熱。用既不寒又不熱的藥物去治療,如何能補充他們的偏見並解決問題呢?因此,用寒藥來治熱病,用熱藥來治寒病,這是醫生們遵循的規則。然而,如果過量服用苦寒藥物,反而會導致熱氣更加熾烈。

辛熱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此不知陰陽之屬也。凡治血證前後調理。須按心脾肝三經用藥。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一方。三經之藥也。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補心以生脾土。參、耆、甘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者。香先入脾。總欲使血歸於脾。故曰歸脾。

凡有鬱怒傷肝。思慮傷脾者尤宜。火旺者。加山梔、丹皮。火衰者。加肉桂、丹皮。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無餘法矣。血溢血瀉。諸蓄妄證。其始也。宜以行血破瘀之劑折其脫氣。而後區別治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答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

白話文:

辛辣燥熱的藥物長期服用會導致身體寒涼虛弱,而寒涼滋潤的藥物長期服用則會使身體變得溫熱而強壯,這是為什麼呢?這說明你不了解陰陽的特性。治療血症需要前後調理,必須根據心、脾、肝三經的特性用藥。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這一方藥就包含了三經的藥物。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補心以生脾土,人參、黃芪、甘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香味先入脾,總是要讓血液歸於脾,所以叫做歸脾。

凡是因鬱怒傷肝、思慮傷脾的人,尤其適合服用歸脾湯。如果患者火旺,可以加山梔、丹皮;如果火衰,可以加肉桂、丹皮。還有八味丸可以滋養先天之本,治療血症幾乎沒有其他方法了。血溢血瀉,以及各種蓄積的病症,一開始應該用行血破瘀的藥物來止住脫氣,之後再區別治療。有人會問,失血又導致下瀉,虛弱如何應對?答曰:血氣妄行,迷失了正常的運行軌跡,不清除蓄積的病邪,就會以妄為常。

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蓋施之於蓄妄之初。亡血虛家不可下。蓋戒之於亡失之後也。

或問人身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為陽氣之依歸。何為清濁相干。亂於中外。而致血不歸經。則有上溢下脫之患。其血或從吐出。或從嘔出。或從咯出。或從鼻出。或從眼耳齒舌出。或從津唾而出。或從肌膚而出。或從二便而出。復有蓄積不行者。為患各有不同。願一一顯示至理。

條分臟腑經絡之源。以啟學人矇昧。石頑答曰。經言血之與氣。異名同類。雖有陰陽清濁之分。總由水穀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區。未分清濁。得脾氣之鼓運。如霧上蒸於肺而為氣。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血不瀉。歸精於心。得離火之化。

白話文:

如何應對呢?離開的自然就離開,活著的自然就活著,哪裡有什麼虛呢?失血的人家必須使用下劑破血,因為這是針對血瘀於初始階段的治療。失血虛弱的人家不可使用下劑,因為這是針對血已經流失之後的警示。

有人問人體的陽氣是陰血的引導,陰血是陽氣的依歸。為什麼會出現清濁相干,混亂於內外,導致血液不歸經絡,出現上溢下脫的病症呢?血液可能從口吐出,或從嘔吐物中吐出,或從咳嗽時咳出,或從鼻子流出,或從眼睛、耳朵、牙齒、舌頭流出,或從唾液中流出,或從皮膚流出,或從大小便流出,還可能蓄積在體內無法排出。這些病症的危害各不相同,希望一一闡明其道理。

要條理分明地解釋臟腑經絡的來源,以啟發學者們的蒙昧。石頑回答說:經書上說血液和氣,雖然名字不同,但同屬一類。雖然有陰陽清濁的區分,但都源於水穀精微的轉化。一開始都是混雜在一起的,尚未分清清濁。得到脾氣的推動,就像霧氣上蒸到肺部而變成氣一樣。氣不耗散,就歸精於腎而變成精。精不泄漏,就歸精於肝而化為清血。血不瀉漏,就歸精於心,得到離火的轉化。

而為真血。以養脾臟。以司運動。以奉生身。莫貴乎此。雖經有上注於肺。乃化為血之說。而實不離五行之氣化。轉註如環也。如上所云。不過統論營衛血氣之大端。乃節文耳。夫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雖氣稟陽和。血稟陰質。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不能截然兩分。其至清至純者。得君主之令。以和調五臟。藏而不失。乃養臟之血也。其清中之濁者。秉輸運之權。以灑陳六腑。實而不滿。則灌注之血也。其清中之清者。會營周之度。流行百脈。滿而不泄。此營經之血也。其源則一。析而為三。各有司屬。若各守其鄉。則陰平陽秘。

白話文:

真血滋養脾臟,負責身體運動,供給生命能量,其重要性無與倫比。雖然經絡記載血液由肺部轉化而來,但實際上與五行氣化的轉換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以上所述僅是概括性地論述營氣、衛氣、血氣的大致方向,只是一些要點。營氣和衛氣屬於精氣,而血液屬於神氣。氣負責溫煦,血負責滋潤。雖然氣屬陽性,血屬陰性,但陰中帶陽,陽中帶陰,不能完全分開。其中最清純的血液,受到君主之令,協調五臟,貯藏而不散失,這就是養臟之血;清中帶濁的血液,掌握著輸送和運行的功能,滋養六腑,充實而不滿溢,這就是灌注之血;清中更清的血液,遵循營氣周行的規律,流遍全身經脈,充滿而不外洩,這就是營經之血。血液的源頭只有一種,分化成三種,各有不同的職責。若各自守住本位,則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安有上溢下脫之患乎。蓋緣人之稟賦。不無偏勝。勞役不無偏傷。其血則從偏衰偏傷之處而滲漏焉。夫人稟賦既偏。則水穀多從偏勝之氣化。而勝者愈勝。弱者愈弱。陽勝則陰衰。陰衰則火旺。火旺則血隨之而上溢。陰勝則陽微。陽微則火衰。火衰則火失其統而下脫。其上溢之血。

非一於火盛也。下脫之血。非一於陽衰也。但以色之鮮紫濃厚則為火盛。色之晦淡無光即為陽衰。究其所脫之源。或緣臟氣之逆。或緣腑氣之乖。皆能致病。後上溢者。勢必假道肺胃。從下脫者。勢必由於二腸及從膀胱下達耳。蓋出於肺者。或緣龍雷亢逆。或緣咳逆上奔。血必從之上溢。

白話文:

有沒有人會患上上溢下脫的病症呢?這都是因為人體的稟賦,天生就存在著偏勝,加上勞役時也容易造成偏傷。因此,血液就會從偏衰偏傷的地方滲漏出去。

人體稟賦如果天生偏向某一方面,水穀的精華就會偏向那一方轉化,於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陽氣過盛,陰氣就會衰弱,陰氣衰弱,火氣就會旺盛,火氣旺盛,血液就會隨之向上溢出。反之,陰氣過盛,陽氣就會虛弱,陽氣虛弱,火氣就會衰退,火氣衰退,就無法統攝血液,導致血液向下脫落。

上溢的血液,不一定是火氣過盛引起的;下脫的血液,也不一定是陽氣衰弱造成的。只是血液顏色鮮豔紫紅濃稠,就說明火氣過盛;顏色晦暗無光,就說明陽氣衰弱。

探究血液脫落的根源,可能是臟腑之氣逆亂,也可能是腑氣失調,這些都會導致疾病。向上溢出的血液,必然要經過肺胃;向下脫落的血液,必然要經過二腸,或是從膀胱向下排泄。

至於從肺部溢出的血液,可能是由於龍雷亢逆,也可能是由於咳嗽逆氣上衝,血液才會向上溢出。

多帶痰沫及粉紅色者。其出於心包。亦必上溢。色必正赤如朱漆光澤。若吐出便凝摸之不黏指者。為守藏之血。見之必死。出於脾者。或從胃腕上溢。或從小腸下脫。亦必鮮紫濃厚。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澤也。出於肝者。或從上嘔。或從下脫。血必青紫稠濃。或帶血縷。或有結塊。

出於腎者。或從咳逆。或從咯吐。或稀痰中雜出如珠。血雖無幾。色雖不鮮。其患最劇。間有從精竅而出者。若氣化受傷。則從膀胱溺孔而出。總皆關乎臟氣也。其出於胃者。多兼水液痰涎。吐則成盤成盞。汪洋滿地。以其多氣多血。雖藥力易到。不若藏血之篤。然為五臟之本。

白話文:

痰液中帶有大量泡沫且呈粉紅色的,是心包病變引起的,必定會上溢,顏色鮮紅,宛如朱漆般光澤。如果吐出來後凝固且不黏手的,則是守藏之血,看見這種情況就必定會死。脾臟病變導致的吐血,可能是從胃脘上溢,也可能是從小腸下瀉,顏色鮮紫且濃稠,但沒有心包血的光澤。肝臟病變導致的吐血,可能是從上嘔吐,也可能是從下瀉,血色青紫且濃稠,可能帶有血絲或結塊。

腎臟病變導致的吐血,可能是從咳嗽或咯吐中帶出,也可能是稀痰中夾雜著血珠。雖然血量不多,顏色也不鮮豔,但病情最為嚴重。有時也可能從精竅中排出。如果氣化受損,則可能從膀胱溺孔中排出。總之,這些都是與臟腑氣機相關的。胃病導致的吐血,往往伴隨著水液痰涎,吐出來後像盤子、碗一樣,到處都是,因為胃氣血多,藥力容易到達,但不像藏血那樣病情嚴重。然而,胃是五臟之本。

亦不可忽。其衄血種種。各有所從。不獨出於鼻者為衄也。鼻衄皆火乘肺金。亦有陰盛迫其虛陽而脫者。雖經有臟腑諸衄不同。然不離手太陰之經。所以治有從陰從陽。順治逆治之辨別。證有久衄暴衄。宜補宜瀉之懸殊。其齒衄。有陽明少陰及風熱之辨。但從板齒出者為牙宣。

屬陽明。齒動搖者為骨病。屬少陰。齦腫上壅者。少陽風熱也。耳衄則有肝腎二經之殊。但以常有不多不腫不疼者。為少陰之虛。暴出疼腫者。則厥陰經火也。眼衄亦屬厥陰。但以卒視無所見者為實火。常流血淚者。素患之風熱也。其有諸竅一齊湧出。多緣顛撲驟傷。或藥毒所致。

白話文:

鼻出血的原因很多,不只是鼻孔出血才算鼻衄。一般鼻衄都是因為火氣上衝,侵犯肺部所致,但也可能因陰氣過盛,逼迫虛弱的陽氣而導致出血。雖然經書上記載了各個臟腑的出血部位有所不同,但都與手太陰肺經有關。因此治療方法要分陰陽,順逆,以及久病、急症,補瀉等不同情况。

牙齦出血要分屬陽明、少陰以及風熱等不同情况。如果血從牙齒縫隙流出,屬於陽明經;如果牙齒鬆動,屬於骨病,屬少陰經;牙齦腫脹,屬於少陽風熱。

耳朵出血則要分肝經和腎經。如果經常少量出血,沒有腫痛,屬於腎經虛弱;如果突然大量出血並伴隨腫痛,則屬於厥陰經火。

眼睛出血也屬於厥陰經,如果突然失明,伴隨流血,屬於實火;如果經常流血流淚,屬於風熱。

如果所有孔竅都同時出血,大多是因為突然受傷或中毒所致。

若因肝腎疲極。五臟內崩。多不可活。舌衄皆手厥陰心包之火旺。但以舌尖破碎者為虛火。脈大滿口者。挾龍雷之勢而上侮君主也。涎中見血為唾衄。足太陰經氣不約也。汗孔有血為肌衄。足陽明經氣不固也。如上諸衄。皆緣營氣之逆滿。衛氣之疏豁。不能固護而行清道。總無關乎臟氣也。

其下行之血。見於魄門者。則以便前便後分遠近。近則大腸。遠則小腸也。以濺灑點滴分風濕。濺則風淫。滴則濕著也。以鮮紫清晦分陰陽。鮮則陽盛。晦則陽衰也。與腸澼之血。痔漏之血。婦人經癸胎產之血無異。雖由二腸。頗關經絡。是以隨經下趨。各有不同。至於崩淋下脫。

白話文:

如果因為肝腎功能極度疲勞,五臟受到嚴重損傷,這種情況下的病況往往難以治癒。舌頭出血通常是由心包之火旺盛所導致,但是要區分舌頭破損是虛火還是實火。脈搏過大且滿口的情況,代表身體內部有強烈的熱勢,侵犯到心君主,表現為龍雷之勢上犯。口水中有血跡,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不能控制消化液。出汗時有血跡,則是因為肺部功能不穩,不能控制血液流通。這些出血症狀都和五臟的氣機失調、衛氣疏漏有關,導致不能正常保護身體並清除毒素。

而從肛門排出的血,會根據出血位置的遠近來判斷是出自大腸還是小腸。出血時會分佈在風濕病的部位,風邪所致的出血會散發,濕邪所致的出血則會黏附。血液呈現鮮紅或暗紅色,可以分辨出陰陽的不同狀態,鮮紅代表陽氣過盛,暗紅則代表陽氣不足。這類出血和腸道疾病、痔瘡、婦女月經、生產等引起的出血相似,都是由腸道問題引起,但也可能影響到經絡系統,因此出血位置和性質會有所不同。另外,還有一種出血情況,指的是大出血、尿瀉或失禁等症狀。

倒經上溢。雖下上之歧路攸分。然皆衝脈為病。而崩淋皆脾氣下陷。倒經則肝血上逆。以脾為身之津梁。沖為肝之血海。是皆關乎臟氣。更有肝脾受傷。血雖不下。而氣色痿黃。大便稠黑。乃蓄血之徵驗。為患種種。難以悉陳。如內傷發黃。鼓脹喘滿。腹大青筋。及產後敗血流於經絡。

皆蓄血致病。但證有虛中挾實。治有補中寓瀉。從少從多之活法。貴乎臨病處裁。大抵血氣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此軒岐密旨。但世之名於醫者。一見血證。每以寒涼濟陰為務。其始非不應手。而取效於一時。屢發屢折。而既病之虛陽愈衰。必致嘔逆喘乏。

白話文:

女子月經逆流上溢,雖然經血流向不同,但都是衝脈出了問題。崩漏都是脾氣下陷,而倒經則是肝血上逆。脾臟是人體的營養運輸通道,衝脈是肝臟的血液儲存庫,這些都與臟腑功能息息相關。此外,肝脾受傷,血液無法正常流下,就會出現面色萎黃、大便黑稠等蓄血症狀,引發各種病症,難以一一列舉。比如內傷導致黃疸、腹部脹滿喘不過氣、腹壁筋脈隆起,以及產後血瘀流入經絡,都是因為蓄血導致的。

治療蓄血症,要根據虛實情況,採用補中寓瀉的治療方法,從少到多,循序漸進。關鍵在於臨症處方,靈活運用。總體而言,血氣喜歡溫暖,怕冷,寒冷就會阻礙血液運行,溫暖則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這是醫學先賢的精妙之處。但現今不少醫生遇到血症,就一味地用寒涼藥物來滋陰,雖然短期內見效,但久而久之,會導致虛陽更衰,出現嘔吐、喘息、疲乏等症狀。

奪食泄瀉。尚以為藥力未逮。猛進苦寒。在陰不濟陽而上溢者尚為戈戟。況陽不統陰而亡脫者。尤為砒鴆。蓋因陽藥性暴。稍有不順。下咽立見其害。不若陰柔之性。至死不知其誤。而免旁人譏謗也。噫。醫之弊。僅為知己道。難為世俗言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說,如果病人因為吃東西過多而導致腹瀉,尚且認為是藥力不足,那如果再服用猛烈的寒涼藥物,對於那些陰氣不足,陽氣上溢的病人來說,就像刀劍一樣危險。更何況對於陽氣無法統御陰氣,導致精氣外泄的病人來說,這種藥物就如同砒霜毒藥一樣致命。

這是因為陽性藥物性質猛烈,稍有不慎,服用下去就會立刻顯現出危害,不像陰性藥物溫和柔順,即使病人服藥後致死,也不一定會察覺到錯誤,也就免除了旁人的責難和指責。唉!醫術的弊端,只適合讓自己了解,卻難以用世俗的語言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