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15)
卷二 (15)
1. 濕(濕熱)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陽受風氣。陰受濕氣。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濕勝則濡瀉。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卻被濕土之獨氣熏蒸。清道不通。故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弱痿。素嘗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全以風治者誤矣。
風寒暑皆能中人。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故能中。非如中風寒暑之暴也。外中濕者。或山嵐瘴氣。或天雨濕蒸。或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則濕從外中矣。其證關節疼重。頭重體疼。腹脹煩悶。昏不知人。或四肢倦怠。腿膝腫痛。身重浮腫。大便泄瀉。小便黃赤。羌活勝濕湯。
若一身盡痛。為風濕相搏。除風濕羌活湯。肢體煩疼。頭重鼻塞。或見泄利。或下清血。為風木之邪內乾溼土。神術湯。濕毒下血。大便泄瀉。四肢沉重。升陽除濕防風湯。若腰以下重著。為濕滯經絡。滲濕湯。然病有傷中之不同。傷濕者。足太陽膀胱經也。中濕者。足太陰脾經。
或足少陰腎經。傷膀胱則煩渴引飲。小便不利而腫脹。五苓散。著脾則四肢浮腫。不能屈伸。大便多溏。此醇酒厚味水濕等物所傷。濕從內中也。除濕湯。著腎則腰疼身重。小便不利。此醉臥濕地。或下體濕衣所傷。濕從外中也。腎著湯。濕盛身疼。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
五苓散加羌活。治濕在上在外者當微汗。羌活勝濕湯。在下在內者。當利小便。五苓散。東垣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亦不可過治。病去六七。即當改用理脾之劑。如水去其地猶濕。若過用之。腎水受虧矣。
羅謙甫云。春夏之交。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側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飲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初虞世云。醫者不識。妄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己未京師大疫。
正為此。羅得其說。救人甚多。大抵五苓散能分水去濕。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五苓散最妙。以中有桂。辛溫能散肝脾之結耳。戴復庵云。五苓散。仲景本治太陽汗濕之邪自經犯本。故取治風濕自汗。肢體重痛。渴而小便不利者最宜。若無煩渴小便不利者。此邪猶在經。
宜用羌活勝濕湯。或除風濕羌活湯選用。不必拘於前說也。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因濕氣引起的腫脹,都與脾有關。地面的濕氣侵入人體,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經脈。身體的陽氣會感受風邪,陰氣會感受濕邪。如果濕氣侵入身體下半部,就是濕氣侵襲的結果。受到濕邪傷害,通常是下半身先出現症狀。說話聲音像從密室裡傳出來一樣,這是濕邪阻礙了中焦氣機。濕邪過盛就會導致腹瀉。因為濕邪,頭會感覺像被東西包裹住一樣。如果濕熱不能被排除,就會導致大筋攣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筋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則會導致痿軟。濕氣導致氣機不暢就會引起腫脹,四肢不斷受到濕邪的侵襲,陽氣就會衰竭。
頭部是各個陽經匯聚的地方,位置最高,氣清澈,體質相對虛弱,所以與人的聰明才智有關。但如果被濕氣所困,阻礙清陽之氣的運行,就會感覺頭部沉重不適,好像被東西蒙住一樣。如果不及時治療,濕氣會鬱積化熱。熱邪滯留在體內,會損傷血液,無法滋養筋脈,導致拘攣。濕邪會損傷筋脈,無法束縛骨骼,導致肢體軟弱無力。如果本來就有氣機不暢的問題,又加上濕熱,氣、濕、熱三者相互鬥爭,就會導致腫脹。各個陽經都從四肢吸收陽氣。現在的人看到膝蓋等關節腫痛,就全部用治療風邪的方法,這是錯誤的。
風、寒、暑都能侵犯人體,但只有濕氣會長期積聚在關節部位,所以濕邪能夠侵犯關節,不像風寒暑邪那樣來勢凶猛。外感濕邪,可能是因為山嵐瘴氣、陰雨天氣、長途跋涉涉水、或長期睡在潮濕的地方,導致濕邪從外部侵入人體。症狀表現為關節疼痛沉重、頭重身體疼痛、腹脹煩悶、神志不清,或者四肢倦怠、腿膝腫痛、身體沉重浮腫、大便泄瀉、小便黃赤。可以用羌活勝濕湯來治療。
如果全身疼痛,這是風邪和濕邪相互搏擊所致,可以用除風濕羌活湯來治療。如果肢體煩躁疼痛,頭重鼻塞,或者出現腹瀉,甚至下血,這是風木之邪侵入脾土,可以用神術湯來治療。如果濕毒導致下血、大便泄瀉、四肢沉重,可以用升陽除濕防風湯來治療。如果腰部以下感覺沉重,這是濕邪滯留在經絡,可以用滲濕湯來治療。然而,病邪侵襲的部位不同。濕邪侵襲到足太陽膀胱經,就會導致煩渴飲水、小便不利而腫脹,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濕邪侵襲到足太陰脾經,就會導致四肢浮腫、無法彎曲伸展、大便多溏,這是因為飲酒過度、食用肥膩食物等導致的濕邪從內部產生,可以用除濕湯來治療。如果濕邪侵襲到足少陰腎經,就會導致腰痛身重、小便不利,這是因為醉臥在潮濕地方或者下身穿著濕衣服導致的濕邪從外部侵入,可以用腎著湯來治療。如果濕邪過盛導致身體疼痛、小便不利、身體沉重發渴,可以用五苓散加羌活來治療。治療上部或外部的濕邪,應該用微汗的方法,可以用羌活勝濕湯;治療下部或內部的濕邪,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可以用五苓散。李東垣說,治療濕邪,不利用小便來排除,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也不可過度使用利小便的方法。病症減輕六七成,就應該改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就像水退去後地面仍然潮濕一樣。如果過度使用利小便的方法,腎水就會受損。
羅謙甫說,春夏交替之際,如果出現類似傷寒的症狀,表現為自汗、肢體沉重疼痛、轉身困難、小便不利,這不是傷寒,而是風濕。在陰雨之後或潮濕的地方,或者飲水過多,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只要服用五苓散,小便通暢,濕邪就會消除。切記不能用瀉下或發汗的方法治療,否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初虞世說,有些醫生不認識這種病,誤以為是傷風來治療,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死亡,用瀉下的方法也會導致死亡。己未年京城發生的大瘟疫,正是這種情況。羅謙甫懂得這個道理,救活了很多人。總的來說,五苓散可以分利水濕。如果胸中有停飲,或者小兒想吐或將要發生癇症,用五苓散最為有效。因為五苓散中有桂枝,具有辛溫之性,可以疏散肝脾的鬱結。戴復庵說,五苓散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太陽經受濕邪侵犯的方劑,所以用來治療風濕自汗、肢體沉重疼痛、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最為適宜。如果沒有口渴小便不利的症狀,說明濕邪還停留在經絡,宜用羌活勝濕湯或除風濕羌活湯來治療,不必拘泥於前面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