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14)
卷二 (14)
1. 暑(參緒論暑證)
羅謙甫治一人。夏月胸項多汗。兩足逆冷譫語。關前濡。關後急。當作濕溫治。經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蒸濕也。蓋先傷濕而後傷暑。暑濕相搏。是名濕溫。先與白虎加參。次換蒼朮。三日而愈。
又治一蒙古百戶。因食酒肉湩乳。得霍亂吐瀉。從朝至午。精神憒乏。脈皆浮數無力。知所傷之物已出。即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貯新汲水。攪動一時澄定。用清者一杯。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吐瀉遂止。翌日微煩渴。遂與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而愈。
滑伯仁治一人。病自汗如雨。目赤身熱。口燥心煩。盛暑中帷幕周密。以至亡陽。服朮附數劑。脈虛而洪數。舌上苔黃。曰。前藥誤矣。令撤幔開窗。以黃連解毒、人參白虎。三進而汗止。渴。用冰水調益元散。七日而愈。
石頑治禮部員外申菽斾。觸熱過梁溪。歸而眩暈麻瞀。發熱便閉。服黃連、香薷不應。用涼膈散。便通。或時昏眩不省。或時四肢清冷。而晡時為甚。邀石頑診之。脈得弦細而芤。此暑傷心包。陽氣鬱伏。所以有似陰寒也。與生脈合保元。清理肺胃。則包絡自寧矣。
白話文:
羅謙甫治療一位病人,在夏天的時候胸口和脖子容易出汗,兩腳卻冰冷,而且胡言亂語。把脈發現寸關部位脈象濡軟,尺關部位脈象急促,應該用治療濕溫的方法來處理。醫書上說,濕溫的脈象,陽部脈象濡軟而無力,陰部脈象細小而急促。陽部出現濡軟無力的脈象,是因為濕氣與暑氣交雜所致;陰部出現細小急促的脈象,是因為暑氣蒸騰濕氣所致。這情況是因為先受到濕邪侵擾,然後才受到暑邪侵擾,暑濕相互搏擊,這就叫做濕溫。所以先給予白虎加人參湯,接著換成蒼朮,三天後就痊癒了。
他又治療一位蒙古百戶,因為吃了太多酒肉和乳製品,得了霍亂,上吐下瀉,從早到中午,精神萎靡不振,脈象都是浮數無力。知道是之前吃的東西已經排出,就在牆陰下挖了約兩尺深的坑,裝入剛打上來的井水,攪動一下讓它澄清,取用上面清澈的水一杯,加入桂苓白朮散調和,慢慢喝下,吐瀉就停止了。第二天稍微覺得口渴,就給予錢氏白朮散,時時服用就痊癒了。
滑伯仁治療一位病人,病症是自汗像下雨一樣,眼睛發紅,身體發熱,口乾心煩。在盛暑的時候,因為帳篷帷幕密不透風,導致陽氣耗散。服用數劑白朮和附子後,脈象變得虛弱而洪大且數快,舌苔發黃。滑伯仁說:「之前的藥用錯了。」於是讓人撤掉帳幔,打開窗戶,並給予黃連解毒湯和人參白虎湯,服用三次後汗就停止了。接著口渴,用冰水調和益元散,七天後就痊癒了。
石頑治療禮部員外申菽斾,在經過梁溪時因為天氣炎熱而中暑,回家後感到頭暈眼花,發熱便秘。服用黃連和香薷沒有效果,用涼膈散後,大便才通暢。有時昏迷不醒,有時四肢冰冷,而下午的時候情況最為嚴重。請石頑來診斷,脈象呈現弦細而芤(中間空虛)的狀況,這其實是暑熱侵擾心包,導致陽氣鬱結,所以才會出現類似陰寒的症狀。給予生脈散合保元湯,清肺胃之熱,這樣心包自然就會安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