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13)
卷二 (13)
1. 暑(參緒論暑證)
不勝陰寒厲氣也。必口鼻氣冷而無痰聲。雖盛暑中亦有之,以其人真陽素虛之故,不可拘於時月也。
中暑卒然暈倒如中風者,乃酷暑之氣鼓運其痰壅塞心胞;此腎水素虧,不勝時火燔灼也。必喘乏而無痰聲。若中風卒倒,則必手足搐引,痰聲湧塞於喉中,甚則聲如拽鋸,為中風之真候。以此辨之,萬無差誤也。
或問:暍暑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法,何以為辨?石頑曰:中暍用白虎湯,熱傷形之治也;用人參白虎湯,兼傷無形之氣也;中暑用生脈散,暑傷無形之氣也;用清暑益氣,暑傷於氣兼挾風熱乘虛而傷其經也;傷暑用十味香藿,風熱濕雜合而傷形氣也;偏於表,則變香薷飲為消暑十全;偏於里,則變香薷飲為六和湯。此夏月鼎峙三法也。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濕氾濫而為痞滿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熱阻滯而為溺澀也;用大順散者,冰果內傷於脾也;用冷香飲者,冷食內傷於腎也;用來復丹者,陰氣固結於下也;用五苓散者,陽氣遏絕於內也。近世醫人治夏月諸病,不論虛實寒熱,概用香薷飲;既開汗孔,複利水道,且克中氣;況於方中必除去人參,增入枳殼、檳榔輩重耗其氣;而痞滿發熱煩躁愈劇。此際補之不可,瀉之不可;惟梔子豉湯隨證加入甘草、生薑等味以和之;夜甚者,導赤散加丹皮、白芍以調之;次以生料六味調之;虛甚躁渴者,合生脈以滋金水之源。此前賢未之及也。當知治暑暍諸證,汗液大泄,中氣先傷;雖有膈滿潮熱,最忌攻下;以無形之熱不能隨藥下散也;即有頭額重痛,最忌發汗;凡表藥皆能升舉痰食濁氣支撐膈上也。而肥人濕熱素盛,加以暑氣相搏,則為濕溫;證必自汗足冷漉漉如從水中出;脈雖沉細,而小便必赤澀;不可誤認陰寒而與溫藥;亦不可因其頭重身疼而與發汗;誤汗身青面色變者,大劑竹葉石膏湯可救之;亦有因其痞滿喘脹誤與下藥者,大劑桂苓丸可療之;惟誤用附子者,雖有合劑,不能起矣。至於觸熱勞形,卒然倒僕;方書用道途中熱土置當臍,更使聚溺其腹,並搗生蒜汁注鼻孔;其立法最精,惜乎未經闡發,世都不解。殊不知此雖酷烈為患,良由其人真元素虧,加以時火亢極,鼓激命門之虛陽,歘然離根;非藉道途中之熱土、往來人之熱溺,不能護衛其陽使之歸源;用蒜汁注鼻孔者,取蒜以開竅,溫散其鬱閉之熱;所謂熱因熱用,溫能除大熱也。若與冷水灌之、潠之、漬之,則氣隨焰息,而暴絕不返矣。間有元氣不大虛人,真火原未離根,不勝亢暵而倒者;用水灌漬,亦有得蘇者;因是愚夫一見熱倒,便以水灌;既灌不蘇,雖盧扁不能復圖矣。
〔診〕經去,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此暑傷元氣也。仲景以弦細芤遲為傷暑;以暑傷氣而不傷形,所以氣消而脈虛弱也。大抵脈來虛大無力,或小弱,皆本氣虛而為暑所中,不足之證也。若得洪盛數疾之脈,皆熱氣燔灼而為時氣所傷,為有餘之邪。至若內傷寒冷,及中寒脈沉緊之類,雖當夏月,卻與暑證無預。
白話文:
暑證概要
「暑」這種病,並不是因為身體受不了寒冷的陰氣,而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虛弱。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會出現口鼻氣息寒冷,但沒有痰的症狀。即使在盛夏也可能發生,因為這是個人體內陽氣本就虛弱的緣故,不能單單看發病的時間來判斷。
有一種「中暑」的狀況,是突然暈倒,看起來像中風。這是因為天氣太熱,暑氣推動體內的痰,壅塞在心包的部位。這種情況通常是腎水不足,無法承受暑熱的焚燒。病人會喘氣,但沒有痰聲。而真正的中風,也會突然昏倒,但會伴隨手腳抽搐,喉嚨有痰,甚至發出像拉鋸子的聲音,這才是中風的典型症狀。透過這些細節來辨別,就不會有錯誤了。
有人問,治療「暍暑」會用到白虎湯、清暑益氣湯、香薷飲等方劑,該如何區分呢?我認為,用白虎湯治療暍暑,是因為暑熱傷到了身體;用人參白虎湯,是因為暑熱既傷到身體,也傷到無形的氣;用生脈散治療中暑,是因為暑熱傷到了無形的氣;用清暑益氣湯,是因為暑熱傷了氣,同時又夾帶著風熱,趁著身體虛弱侵入經絡;用十味香藿散治療傷暑,是因為風熱和濕氣混雜在一起,傷害了身體和氣,而且偏重於體表。如果病邪偏重於體表,就將香薷飲調整為消暑十全方;如果病邪偏重於體內,就將香薷飲調整為六和湯。這就是夏天常見的三種治療方法。至於使用消暑丸,是因為體內濕氣過多,導致腹部脹滿;使用益元散,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阻礙了小便的排泄;使用大順散,是因為吃了過多冰冷的瓜果,傷害了脾胃;使用冷香飲,是因為吃了過多生冷的食物,傷害了腎臟;使用來復丹,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凝結在下部;使用五苓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壓制在內。現在的醫生,治療夏天各種疾病,不論病人的體質虛實寒熱,都使用香薷飲。這種藥物既能打開毛孔使人出汗,又能利小便,並且還會傷害中氣。更糟糕的是,他們還會在方子中去掉人參,加入枳殼、檳榔等藥物,更加耗損病人的氣。這樣一來,病人腹部脹滿、發熱、煩躁的情況會更加嚴重。這時,既不能用補藥,也不能用瀉藥,只能用梔子豉湯,並根據病人的情況加入甘草、生薑等藥來調和。如果夜間症狀加重,就用導赤散,並加入丹皮、白芍來調理。之後,再用生料六味地黃丸來調理。如果虛弱又煩躁口渴,可以合併使用生脈散,來滋養肺金和腎水。這是前人沒有提到的。要知道,治療暑熱相關的疾病,汗液會大量流失,中氣最先受到傷害。即使出現胸膈脹滿、潮熱的症狀,也要避免使用攻下藥,因為無形的熱邪是無法用藥物瀉出的。即使出現頭部和前額疼痛,也要避免發汗,因為所有發散的藥物都會使痰濁之氣上升,阻礙胸膈。肥胖的人,體內濕熱本就旺盛,再加上暑氣侵襲,就形成了濕溫。這種情況下,病人一定會自汗,而且腳會冰冷,感覺像從水裡出來一樣。即使脈搏微弱細小,但小便一定是赤澀的。不能誤以為是陰寒而使用溫熱的藥物,也不能因為病人頭痛身疼而使用發汗的藥物。如果誤用發汗的藥,導致病人面色青紫,就要趕緊使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來救治。還有些醫生,因為病人腹部脹滿、喘氣而誤用攻下藥,可以用大劑量的桂苓丸來治療。如果誤用附子,即使有其他藥物也無法挽回了。
至於因為過度勞累而突然昏倒的情況,古書記載,可以將路上的熱土放在肚臍上,並讓路人對著肚子小便,還可以用搗碎的生蒜汁滴入鼻孔。這些方法非常精妙,可惜沒有被深入闡述,所以現在的人都不了解。殊不知,雖然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嚴重,但其實是因為病人體內陽氣本就虛弱,加上暑熱過盛,激發了腎臟虛弱的陽氣,使其突然脫離根本。所以必須藉助路上的熱土,和路人熱的尿液,來保護陽氣,使其回歸本源。用蒜汁滴入鼻孔,是利用蒜的辛溫來開竅,驅散體內鬱積的熱邪,這就是所謂的「熱因熱用」,溫熱的藥物反而能消除大熱。如果用冷水灌洗,陽氣就會隨著熱氣消散,導致人突然死亡。有時候,體質不太虛弱的人,陽氣沒有完全脫離根本,只是無法承受過度的暑熱而昏倒,用水灌洗也可能恢復。因此,有些愚笨的人一看到有人熱倒,就馬上用水灌洗,如果灌洗後沒有醒過來,即使是名醫也無能為力了。
脈象診斷
如果病人已經經歷過經期,同時出現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就是因為暑熱損傷了元氣。張仲景認為,弦細芤遲的脈象,是暑熱傷氣的表現,因為暑熱傷的是氣,而不是身體的形體,所以氣耗損了,脈象才會虛弱。總的來說,脈象虛大無力,或者細小虛弱,都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而受到暑熱侵襲,屬於虛弱的表現。如果脈象洪大盛數而急促,則是因為熱邪過盛,屬於實邪的表現。至於因內傷寒冷、或者感受寒邪而導致的脈象沉緊,即使在夏天,也和暑證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