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暑(參緒論暑證)

伏暑霍亂。腹痛泄瀉如水。身熱足冷者。五苓散下來復丹。傷氣困倦。身有微熱。頭重吐利。小便赤澀。十味香薷飲。傷暑咳嗽發寒熱。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清暑益氣湯。冷水澡浴。致暑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發熱。五苓加羌活。吐瀉者。五苓與正氣和服。冒暑縱飲。

及飲冷酒。引暑入腹。大熱而小便如血。五苓減桂加黃連。日間冒暑經營。夜間露臥門窗。此先感暑而後感寒。去衣則凜。著衣則煩。或鼻流清涕。或寒熱如瘧。六和湯加羌活。無汗。加紫蘇。嘔吐。加藿香。兼食。加草豆蔻、砂仁。冒暑作勞。乘汗冷浴。身痹如針刺。間有赤腫處。

或發水泡者。六和湯加蒼朮、荊、防。甚則加桂。若身熱頭痛。躁亂不寧。或身如針刺。此熱傷肉分也。白虎湯加蒼朮。虛。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清燥湯。秋暑瀉利。消暑丸。疰夏病。屬陽虛元氣不足。宜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其人傷濕。

因而中暑。名曰濕溫。兩脛逆冷。胸滿頭目疼重。妄言多汗。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及煩渴引飲者。切不可汗。汗之必死。蒼朮白虎湯。

喻嘉言曰。體中多濕之人。外暑蒸動內濕。二氣交通。最易中暑。所以肥人濕多。夏月百計避暑。反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驅濕從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體盛濕多則宜之。清癯無濕之人。津液為時火所耗。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若用益元散妄利小水。

竭其下泉。枯槁立至。故凡汗多之人。即不可利其小便也。小半夏茯苓湯。治暑專治其濕也。少加甘草。即名消暑丸。是消暑在消其濕。理明辭正矣。又如益元散加辰砂。則並去其熱。五苓散加人參則益虛。加辰砂減桂則去熱。白虎湯加人參則益虛。加蒼朮則勝濕也。中暑必顯躁煩熱悶。

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除濕。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古方治暑風。用蘇合香丸。大非。今人治暑。概用香薷飲。大謬。按香薷辛淡。辛能發散。淡能滲泄。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劑。果身熱煩躁嘔吐。

小便不利者。合黃連以解暑。靡不應手獲效。若氣虛胃弱之人。食少體倦。自當多服參、耆。豈能堪此發泄。苟誤用之。是虛其虛也。至於奔走勞役而中熱者。用此溫散之劑復傷其氣。如火益熱矣。今人不分虛實當否。夏月少有不快。一概用之。所謂習俗成訛也。

夏月無故卒例。昏不知人。面垢。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搐搦。或吐瀉。或喘渴。此君相二火內外相煽。兼之素有痰鬱。因火鼓動窒礙心竅故也。宜先以熱土熨臍中。或研蒜水灌鼻中。皆取其通竅也。石頑曰。按中寒卒然倒僕如中風者。乃盛寒之氣卒犯少陰。而厥逆無脈。此陽氣大虛。

白話文:

伏暑霍亂: 腹痛、像水一樣的腹瀉、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可以用五苓散搭配來復丹。

傷氣困倦: 身體感到疲倦、微微發熱、頭部沉重、嘔吐腹瀉、小便赤澀,可以使用十味香薷飲。

傷暑咳嗽: 因傷暑引起的咳嗽,伴隨發冷發熱、盜汗不止、脈搏跳動快速,這是熱在肺經,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

冷水澡浴: 因洗冷水澡導致暑濕互相影響,全身疼痛、自汗發熱,可以用五苓散加羌活。

吐瀉: 因暑濕導致的嘔吐腹瀉,可以用五苓散搭配正氣散一起服用。

冒暑縱飲: 因貪涼飲酒,導致暑氣進入腹部,身體發熱且小便帶血,可以用五苓散減去桂枝,加入黃連。

日間冒暑,夜間露宿: 白天冒著暑氣勞動,晚上睡在門窗邊,這是先感暑後感寒。脫衣服會感到寒冷,穿衣服會感到煩躁,可能會流鼻涕或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可以用六和湯加羌活,如果沒有汗,可以加紫蘇,嘔吐可以加藿香,兼食可以加草豆蔻和砂仁。

冒暑勞動,乘汗冷浴: 因冒著暑氣勞動,出汗後又洗冷水澡,導致身體麻木像針刺一樣,有時候會有紅腫或水泡,可以用六和湯加蒼朮、荊芥、防風,嚴重的話可以加桂枝。

身熱頭痛,躁亂不安: 身體發熱頭痛、煩躁不安,或者身體像針刺一樣疼痛,這是熱傷到肌肉,可以用白虎湯加蒼朮,如果體虛可以加人參。

咳嗽發熱,盜汗不止: 因熱在肺經導致的咳嗽、發冷發熱、盜汗不止、脈搏跳動快速,可以使用清燥湯。

秋暑腹瀉: 因秋暑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消暑丸。

疰夏病: 屬於陽虛元氣不足,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

因濕中暑: 因身體濕氣重而中暑,稱為濕溫。症狀是兩小腿冰冷、胸悶、頭痛頭暈、胡言亂語、多汗、脈象浮濡而弱,陰脈細而急,以及口渴想喝水,絕對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死亡,可以用蒼朮白虎湯。

喻嘉言的觀點: 體內濕氣重的人,外面的暑氣會引動體內的濕氣,濕氣和暑氣相互影響,最容易中暑。所以肥胖的人因為濕氣多,夏天想盡辦法避暑,反而更容易中暑,是因為他們不能避開身體的濕氣,就不能避開外面的暑氣。可以使用益元散來去除濕氣,從小便排出,夏天服用可以解暑,適合體格強壯且濕氣重的人。如果是體型瘦弱且沒有濕氣的人,體內的津液會被夏天的火熱耗損,應該用生脈散來補充津液,如果用益元散來利小便,會耗盡體內的津液,導致身體枯竭。所以,經常出汗的人,不能再用利小便的方式來治療。小半夏茯苓湯是專門治療暑濕的,稍微加點甘草,就叫做消暑丸,說明消暑的重點在於消除濕氣。

中暑的症狀和治療: 中暑通常會表現出煩躁、發熱、悶熱等症狀。東垣模仿仲景的竹葉石膏湯,創制了清燥湯,仍然以去除濕氣為首要任務。燥和濕是相反的,但是清燥也要去除濕氣,說明東垣有過人的見識。古代治療暑風用蘇合香丸是錯誤的。現在人治療暑熱,普遍使用香薷飲也是錯誤的。香薷性味辛淡,辛能發散,淡能滲泄,是夏天解表利水的藥劑。如果身體發熱、煩躁、嘔吐、小便不利,可以配合黃連來解暑,通常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是氣虛胃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的人,應該多服用人參、黃耆,不能用發散的藥物,如果誤用,會讓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至於奔波勞累而中暑的人,使用這種溫散的藥物反而會傷害氣,就像火上澆油一樣。現在的人不分虛實,只要夏天身體稍微不適就一概使用香薷飲,這是一種習慣性的錯誤。

夏月卒倒: 夏天無故突然倒地,昏迷不醒,臉色汙垢,冷汗直流,手腳冰冷抽搐,或者嘔吐腹瀉,或者氣喘口渴,這是心火和相火相互煽動,加上本身有痰鬱,因火的鼓動而阻塞心竅。應該先用熱土敷在肚臍上,或者將蒜搗爛取汁灌入鼻中,都是為了開竅。石頑說,按照中寒突然倒地像中風一樣的情況,是寒氣突然侵犯少陰經,導致厥逆無脈,這是陽氣大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