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9)
卷四 (9)
1. 霍亂(乾霍亂、吐利)
經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行。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厥氣上逆則霍亂。
傷寒吐利。由邪氣所傷。霍亂吐利。由飲食所傷。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是傷寒霍亂也。原仲景之意。豈非在飲食。如為是病。彼以寒邪傳入下焦。胃氣因之不和。陰陽痞膈者。安得不有以致之乎。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治之耶。此病多發於夏秋之交。
在寒月亦間有之。昔人云。多由伏暑所致。然亦未必皆爾。大抵濕土為風木所克則為是證。故嘔吐瀉泄者。濕土之變也。轉筋者。風木之變也。合諸論而求之始為活法。然多有鬱結傷脾。飲食停滯。一時停塞。氣不升降而然。夏月霍亂吐瀉作渴。胃苓湯加半夏、藿香。面赤口乾。
加炒川連。春夏秋三時。飲食後觸冒暴寒成此證者。藿香正氣散。若吐利轉筋。為風木行脾。平胃散加木瓜。夏秋感冒。吐瀉霍亂。六和湯為要藥。身熱煩渴。氣粗喘悶。或吐瀉厥逆躁擾者。此傷暑霍亂。宜香薷飲沉冷服。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而吐出酸穢。
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於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夏秋霍亂。多食冷水瓜果所致。宜木香、藿香、陳皮、厚朴、蘇葉、生薑。四肢重著。骨節煩疼。此兼濕也。二朮、二苓、厚朴、陳皮、澤瀉。七情鬱結。宜烏藥、香附、木香、厚朴、枳殼、陳皮、紫蘇。
夏秋之交。傷暑霍亂。大忌朮、附、薑、桂種種燥熱之藥。誤服必死。凡夏秋霍亂。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熱。不可用溫理脾胃藥。如燥渴小便不利。五苓散為主。本方中肉桂亦宜酌用。惟泄瀉不渴。二便清利。不甚臭穢者。方可用理中溫之。吐瀉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
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慄。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揭去衣被。此內虛陰盛。不可以其喜冷去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四逆湯。加食鹽少許。若暴瀉如水。周身汗出盡冷。脈弱不能言語。急投漿水散。並須冷服。若冒暑伏熱。腹痛作瀉。或利或嘔者。木瓜、吳茱萸。
食鹽同炒。煎湯溫服。胎前產後霍亂。另詳本門。凡霍亂新定。周時內慎勿便與穀氣。多致殺人。以胃氣反逆。不能平復也。如吐瀉已多。元氣耗極。審無邪者。方與米飲補養。舉世治霍亂吐利。不問虛實寒熱。概用藿香正氣。不知此方專主胃氣不和。陰陽錯亂。或夏秋寒熱交加。
飲食冷熱並進。及水土不伏之吐利霍亂。固為合劑。如見厥逆冷汗。虛煩喘噦。面赤戴陽。脈來虛微。弦細無力。此脾腎俱虛。火衰不能生土。虛陽失守之候。在嚴冬見之。尤為最劇。猛進理中、四逆。尚恐不救。況堪從事藿香正氣等耗氣之劑乎。
〔診〕脈伏或微澀者霍亂。脈長為陽明本病。霍亂脈洪大吉。虛微遲細兼喘者凶。氣口脈滑。乃膈間有宿食。雖吐猶當以鹽湯探吐之。吐盡。用和中藥。凡吐瀉脈見結促代伏。皆不可便斷為死。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不知。或氣怯不語。或膏汗如珠。如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舌卷囊縮。皆為死候。
乾霍亂,心腹脹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躁悶亂。俗名攪腸痧。此土鬱不能發泄。火熱內熾。陰陽不交之故。或問方論皆言宿食與寒氣相搏。何以獨指為火耶。曰。昏亂躁悶。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但攻之太過則脾愈虛。溫之太過則火愈熾。
寒之太過則反捍格。須反佐以治。然後火可散耳。古法有鹽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血。不可廢也。一法。以鹽湯探吐。並用鹽填臍中。以艾灸二七壯屢效。
吐利,吐利者。言嘔吐而利是也。上吐下利。煩擾躁亂。乃謂之霍亂。與但稱吐利者有異。蓋暴於旦夕者為霍亂。可延至數日者為吐利耳。有吐瀉及痢疾。進湯藥太驟。以致嘔逆。二陳加豆蔻、砂仁。甚則加沉香。有熱。加薑汁炒川連。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上吐下瀉不止。
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或渴不能飲。脈細數。連理湯。夏月泄瀉。或嘔吐。生薑汁調天水散。有痰積泄利不止。甚則嘔而欲吐。利下不能飲食。由風痰羈絆脾胃之間。導痰湯加羌、防。瀉屬脾。宜升胃。補中益氣湯。吐屬胃。宜醒脾。六君子加香、砂。吐瀉並作。
宜升胃醒脾。二湯各半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