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16)
卷六 (16)
1. 健忘
經云。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按內經之原健忘者。俱責之心腎不交。心不下交於腎。濁火亂其神明。腎不上交於心。精氣伏而不靈。火居上。則因而為痰。水居下。則因而生躁。躁擾不寧。是以健忘也。治法。心氣不足。妄有見聞。心悸跳動。恍惚不定。千金茯神湯。思慮過度。病在心脾者。歸脾湯。挾虛痰者。
加薑汁、竹瀝。精神短少。人參養榮湯送遠志丸。痰迷心竅者。導痰湯加木香。上虛下熱。天王補心丹。心火不降。腎水不升。神明不定而健忘。六味丸加五味、遠志。心氣不定。恍惚多忘。四君子去白朮加菖蒲、遠志、硃砂。等分。蜜丸服。心氣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盜汗。
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積於內而善忘如狂。代抵當丸。
石頑曰。因病而健忘者。精血虧少。或為痰飲瘀血所致。是可以藥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大竅疏之故。豈藥石所能療乎。故凡開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
白話文:
【健忘】
古人說,如果上部氣血不足,下部氣血過剩,會導致腸胃功能旺盛但心肺卻虛弱。這種虛弱的情況會使營衛之氣停留在下部,長時間不能正常上升,進而導致記憶力減退。
根據《內經》所述,健忘主要是因為心臟與腎臟的功能無法協調。心臟的氣血無法下達腎臟,導致心神混亂;腎臟的精氣無法上達心臟,精氣運行不順暢。火氣上沖,可能引發痰症;水氣滯下,可能產生焦躁不安。這種焦躁不安的狀態,就是健忘的原因。
治療方法如下:如果心臟氣血不足,出現幻覺或聽覺錯亂,心悸、心跳加速,精神恍惚,可以服用千金茯神湯。若是思考過度,心脾受損,可服用歸脾湯。如果伴有虛弱和痰症,可在藥方中加入薑汁和竹瀝。若精神疲倦,可用人參養榮湯配合遠志丸。若是痰液阻塞心臟通道,可用導痰湯加上木香。上焦虛弱,下焦有熱,可服用天王補心丹。心火無法下降,腎水無法上升,神智不穩定導致健忘,可用六味丸加上五味子和遠志。心臟氣血不穩定,常忘事,可服用四君子湯去掉白朮,加上菖蒲、遠志和硃砂,均勻混合後製成蜜丸服用。心臟氣血不足,精神恍惚,睡眠不足,夜晚多汗,驚恐健忘,可服用辰砂妙香散。若是體內有瘀血積聚,記憶力減退如瘋狂,可用代抵當丸。
石頑先生認為,因疾病導致的健忘,可能是精血不足或痰飲、瘀血所導致,這些情況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但如果是天生健忘,是因為心臟的感知能力較差,這種情況是無法單靠藥物治療的。因此,對於所有試圖打開混沌狀態的方法,都應該進行慎重考慮。
2. 入魔走火
人天境內。三教同源。入聖超凡。趨舍各異。醫司蒼生之命。體法王之心。凡三教九流。疾厄之苦。如萃一身。皆當貫徹其旨。庶無自欺之弊。嘗聞師尼寡婦之治。與常人有別。豈衲子參堂打七之入魔。煉士坐功運氣之走火。與常人無異耶。余雖不敏。業嘗究心斯道。遍考方書。
從無及此。每見呆修行人見性不真。往往入於魔境。或喪志如木偶。或笑啼癲妄。若神祟所憑。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詳推治例。與不得志人鬱悒侘傺之候。不甚相遠。但其間多挾五志之火。雖有虛證虛脈。一切溫補助陽澀精藥。概不可施。多有滌痰安神不應。
服大劑獨參湯而愈者。有安神補氣不應。服六味地黃兼滋腎丸而愈者。有滌痰降火不應。後服天王補心丹經歲不輟而愈者。然此皆下根人。執迷不省。隨其所著而流入識神矣。更有業種魔根。詭遇名師。為藏身悔過之地。始焉非不勇猛。善知識見其略有見地。稍加策厲。安知其進銳者其退速。
未幾本性熾然。恣行貪著。集成異端。嗔癡暴戾。淫殺盜妄。靡所不至。此宿世定業。雖諸佛不能化導。豈藥石能治乎。至於修真煉氣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納為務。乃至氣亂於中。火熾於外。而為怔忡痞逆。躁擾不寧等患。慎不可妄行耗氣散表之藥。為害莫測。況有不能秘精嗇神。
真氣不能外廓內充。為風寒所侵。水穀所犯。惟黃耆建中、枳實理中為正治。其餘七情六氣。以意逆之。或有過劑傷中。虛火為患者。大劑獨參湯以斂之。即有得其術者。真氣初調之時。一身陰氣趕散。腹痛腸鳴不已。蟲垢悉從魄門而出。自後真氣方得內守。可以結胎。可以辟穀。
當此切勿誤認為病而餌湯藥以耗真氣。不特前功盡廢。且有性命之慮。亦有居處失宜。不能調製其火。胎息不安者。獨參湯送養正丹。取丹砂、鉛汞之同氣相求。自然胎息安和。醫師不諳。見其灼熱燔蒸。誤認客邪散表。勢必昆崙飛焰。玉石俱焚矣。不特發表當禁。一切辛散走氣。
苦寒傷陽。沉降助陰藥。咸宜遠之。大抵煉氣之道。以陽為寶。純陽為仙。純陰則鬼。此理之最顯者。用藥不可不知。近世醫術淺陋。藥石無功。多有沿襲坐功卻病之法。不過欲斷除妄念。勘破關頭。昧者不能果決。每致壯火飛騰。頭面赤熱。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脫之候。
亦有陰氣消亡。強陽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脫之候。急乘欲脫未脫時。峻投保元湯下靈砂丹。以救上脫。數進生料六味下黑錫丹。以固下脫。屢奏奇功於反掌間。當知精津血液。總藉神氣之統攝也。曷觀世俗三教所習。趨舍雖異。而致病之由。皆不離於色相。苟能靜究其理。
妄希圖治。而曰無賊於人。吾未敢信以為然。
白話文:
在人與天的世界裡,儒、釋、道三家學說本源相同,進入聖人的境界超越凡人,他們追求的目標各有不同。醫生肩負著保護人們生命的重任,需體現王法之心。對於三教九流的人們,遭受疾病的折磨,如同集於一身,都應深入理解其道理,避免自我欺騙的弊端。曾聽聞師尼寡婦的治療方式,與一般人有所不同。難道和尚參禪入魔,道士打坐運氣導致走火入魔,與普通人就沒有差別嗎?雖然我不夠聰明,但已深入研究這條道路,全面考察了各種醫方。
我常見到一些修行者未能真正洞察事物本質,常常陷入魔境,有的失去意志像木偶一般,有的哭笑顛狂,好像被鬼神附身。這是因為他們心神操勞過度,心神空虛,痰火乘機侵擾所致。詳細分析治療案例,與那些心情鬱悶,失望惆悵的人,情況並無太大差別。只是他們的情況多伴有五志之火,即使有虛弱的症狀和脈象,所有溫補助陽、收澀精氣的藥物,都不能使用。很多情況下,清理痰火、安神的藥物也沒有效果。
有的服用大劑量的人參湯而痊癒。有的安神補氣的藥物沒有作用,服用六味地黃丸兼滋腎丸而痊癒。有的清理痰火的藥物不起效,後期服用天王補心丹,一年不停,最終痊癒。然而這些都是根基淺薄的人,執迷不悟,隨著自己的執著,流入識神的境界。更有甚者,帶著業障魔根,巧遇名師,作為隱匿自身錯誤的地方。一開始他們並不缺乏勇氣,善知識看到他們有些許見解,稍微加以鼓勵。然而,他們進步快,退步也快。
不久,他們的本性暴露無遺,肆意放縱慾望,形成異端,瞋恨愚癡,暴戾淫殺盜妄,無所不為。這是前世註定的業力,即使是佛陀也不能轉化,藥物又如何能治療呢?對於修煉真氣的人來說,如果不追求自然的原則,刻意進行吐納練氣,甚至導致內氣混亂,外火旺盛,出現怔忡、痞逆、煩躁不安等問題。千萬不可胡亂使用耗氣散表的藥物,危害無法預測。更何況有些人不能保精節欲,
真氣不能在外廓內充,受到風寒侵襲,飲食不節,只能使用黃耆建中、枳實理中來正確治療。對於其他情緒和氣候的影響,根據個人體質逆向調節,有時會因藥物過量傷及中焦,虛火為患者,使用大劑量的人參湯來收斂。即便有人掌握了方法,在真氣剛剛調整的時候,全身的陰氣散去,腹痛腸鳴不止,污垢全部從魄門排出。之後,真氣才能內守,可以結胎,可以闢穀。
在此期間,切勿誤以為是疾病,服用藥物來消耗真氣,不僅前功盡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也有因生活環境不合適,不能調節自身的火候,導致胎息不安的,用人參湯送服養正丹,取丹砂、鉛汞之同氣相求,自然能使胎息平和。醫生如果不懂,見到發熱蒸騰,誤以為是外邪入侵,散表藥物,必然導致昆崙山火災,玉石俱焚。不僅散表藥物應禁止,所有辛辣散氣、苦寒傷陽、沉降助陰的藥物都應遠離。總的來說,煉氣之道,以陽為寶,純陽為仙,純陰為鬼,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使用藥物時不可不知。
近世醫術淺薄,藥物無效,很多人沿襲打坐治病的方法,只不過是想消除妄念,突破關鍵。然而,愚昧的人不能果斷,往往導致壯火飛騰,頭面赤熱,胸膈堵塞,心悸喘逆,汗出如蒸,成為上脫的症狀。也有陰氣消亡,強陽失控,精髓不固,大小便急迫,成為下脫的症狀。緊急時刻,在欲脫未脫時,服用大量保元湯下靈砂丹,以救治上脫;多次服用生料六味下黑錫丹,以鞏固下脫。這些方法在短時間內屢次發揮奇效。要知道,精液、血液總是由神氣統攝的。觀察世俗中三教所習,雖然追求的方向不同,但致病的原因,都離不開色相。如果能靜下心來探究其中的道理,
妄想尋找治療方法,卻聲稱自己無病無災,我無法相信這是真實的。
3. 養性論
養性之道,從古醫林未之及也。惟孫真人千金方後,述之頗詳。近予衍釋其義,三複讀之,要非予心所謂養性之旨也。夫所謂養性者,務竭己靈,以開天下後世學道人之心眼,則吾性常留宇宙間,庶得養之之道。若從事乎煉形食氣,徒資一己之私,烏得謂之道耶。嗟予素稟矇昧,不逢名師之點勘,賴有先哲遺言,得以煥發性靈,以資利濟之用。因於千金方中檢得二方,一為耆婆大士萬病丸,一為西嶽真人靈飛散,迥出意表。其萬病丸方,業經收入局方,雖有癲癎蠱毒,黃腫水病,痺瘧痢,種種諸治,詳其方下,首治七種痞塊,因以隸諸積聚門中。
予嘗以療歷年不愈,諸治不效,蔭入骨髓諸病,靡不隨手取應,不特方下諸治也。至靈飛散方,僅見云笈七箋,方書曾未採錄。方中雲母,功專扶陽,力能闢除三尸,蕩練五臟,佐以鍾乳之補真陽,人參之安五臟,茯苓之守正氣,桂心之利關節,柏仁之益聰明,菊花之清神氣,續斷之續筋骨,地黃之填骨髓,天門冬之滋津液,與雲母同,為殺三蟲伏屍之專藥。考諸本經,一皆輕身延年之仙品,洵為修身養性靜功服食之首推。孫子餌之尸解,良由雲母性善靈飛使然。較之彭祖麋角丸,專取血肉之味,培理血肉之軀,宗旨懸殊,趨舍各別。第以石藥性悍,服之恐有未安,不無遺誤將來之慮。於是力行修制,親為嘗試。但初服兩三月間,或時稍有頭旋眼黑,服及半載,漸覺步履輕捷,足膝不能自主,此藥力僭上,無以統攝其下也。服至年餘,視聽斯聰,應酬無倦,即有六淫外侵,五味內泊,得此溫養之力,力能自散,無取他藥攻發也。
予初服此,見者莫不以之為誕,迄今三易星霜,而筋力猶然與往昔無異。是以親屬交知,互相效尤。間有服食之初,鼻中微衄二三次而止者,亦有腹中微痛,瀉下蟲血而安者,此靈藥攻逐三尸積蔭之故。積蔭蠲除,真陽日長,色力日增,靈根日固,觸境遇緣,無非至道。道在日用常行,又何必離隔陰陽,煉形食氣,方為至道哉。
白話文:
[養性論]這篇文章談的是養生的方法,這個主題在古代醫學中並未被廣泛探討。直到孫思邈的《千金方》之後,這方面的敘述才變得詳細。最近我深入研究了這些內容,反覆閱讀多次,但我認為,這仍不是我心中所想的養性的真正含義。所謂養性,應該是盡全力啟發自己的智慧,去開啟天下後世修道者的心智和眼界。這樣,我們的本性就能永存於宇宙之中,這纔是養性的真正方法。如果只是單純的鍛鍊身體,吸收氣息,那不過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怎麼能稱之為道呢?
我天生愚鈍,未曾遇到高師指點,幸虧有前人的智慧留傳,使我得以啟發心智,用於助人。我在《千金方》中找到兩個方子,一個是耆婆大士的萬病丸,另一個是西嶽真人的靈飛散,都是出乎我的預料。萬病丸的方子已經被收錄到官方的藥方中,可以治療癲狂、黃疸、水腫、痺症、瘧疾等各種疾病,詳情在方子的說明中。我曾用它來治療多年未愈、各種療法都無效的疾病,效果非常好,不僅限於方子上寫的那些病症。
至於靈飛散,只在《雲笈七籤》中有記載,其他藥方從未引用。方中的雲母能扶陽,能驅除三尸,淨化五臟;鍾乳補充真陽,人參安撫五臟,茯苓守護正氣,桂心利關節,柏仁增強聰明,菊花清神氣,續斷續筋骨,地黃填骨髓,天門冬滋潤津液,與雲母一起,是專門用來殺死三蟲和三尸的藥物。根據《本經》,這些都是可以輕身延年的仙藥,非常適合修身養性、靜功服食。孫思邈服用後,身體得到蛻變,這都是因為雲母的靈性所致。與彭祖的麋角丸相比,後者主要滋補血肉,兩者的理念完全不同。
然而,礦物藥性猛烈,服用可能有風險,可能會對未來造成誤導。因此,我努力修製,親自嘗試。開始的兩三個月,偶爾會有頭暈眼花的情況,半年後,漸漸感覺步伐輕盈,腳膝有力。一年後,視聽更清晰,應對自如,即使受到外界的侵害或內在的幹擾,也能依靠這種溫養的力量自行恢復,無需使用其他藥物。
我剛開始服用時,大家都認為這是騙人的。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個季節,我的體力依然如舊。因此,家人朋友也開始跟著服用。有些人剛開始服用時,鼻子會微微出血兩三次,有些人會感到腹部微痛,排出蟲血,這都是靈藥在攻擊三尸和積累的病氣。當這些東西清除後,真陽就會增長,體力也會增加,根基更加穩固。面對各種環境和遭遇,無不是道的體現。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何必一定要隔絕陰陽,鍛鍊身體,吸收氣息,才能達到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