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泄瀉

靈樞云。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熱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世醫治病。但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外此總不講也。設病中熱消癉而見懸心善飢。洵為熱證無疑。然必審其臍以上皮熱。方是胃中熱氣蘊隆。若出黃如糜。不但胃中有熱。而腸中亦為熱邪奔迫可知。倘臍以下皮寒而見腹脹。有似乎實熱固結。實為胃中虛寒之候。或見腸鳴飧泄。

非特胃中有寒。且移寒於二腸矣。蓋熱泄則腸垢黃赤。寒泄則鶩溏清冷。此病機之最顯著者。可以明辨。況有脹而泄利黃赤。此脹為胃寒陽氣不布之脹。泄為腸熱便垢之泄。復有消穀易飢小腹脹痛之病。豈非胃中有熱腸中有寒之一驗乎。若此種種。苟未明仲景三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乾薑人參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語至治也。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如果體內有熱氣,會導致腹部出現寒冷症狀;相反,如果體內有寒氣,則會導致腹部出現熱症狀。胃部熱氣過盛,會導致消化功能強烈,讓人感到飢餓;而腹部上部皮膚熱時,腸道中可能出現黃色黏稠物質排出。若腹部下部皮膚呈現寒冷狀態,可能引起腹部脹大;腸道中寒氣過盛,會造成腸鳴和腹瀉。當胃部和腸道同時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可能會引起腹部脹大與腹瀉,或者快速飢餓和小腹疼痛。

現今醫學界治療疾病時,通常只根據熱病用寒藥,寒病用熱藥來進行治療,對於其他情況則不加以考慮。然而,若在病人出現腹部上部皮膚發熱,並伴隨懸心善飢的症狀時,這很可能是熱症狀,但必須進一步確認胃部是否真的有熱氣積聚。若腸道中出現黃色黏稠物質排出,不僅表明胃部有熱氣,腸道中也可能受到熱邪的影響。若是腹部下部皮膚呈現寒冷狀態,伴隨腹部脹大,這可能是胃部虛寒的徵兆。若出現腸鳴和腹瀉,除了胃部有寒氣之外,還有可能是腸道受到了寒氣的影響。

胃部和腸道同時存在寒熱交錯的情況,會導致腹部脹大與腹瀉,或是快速飢餓和小腹疼痛。若要對這些複雜的病症進行有效的治療,則必須瞭解並應用張仲景的三種方劑: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乾薑人參半夏丸等方法。如果不瞭解這些高級的治療方法,那麼就無法進行精確的治療。

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風木之邪內乘濕土也。)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邪氣留連既久。則中氣失職而為洞泄無度矣。)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下焦虛寒。火不生土。則中氣不治而為飧泄食不化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胃脈虛則泄。(脈者氣血之先。脈虛則胃虛。

二腸失其上源而為泄瀉矣。)濕勝則濡泄。(脾惡濕。濕勝則綿綿而瀉無止期矣。)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脾腎俱虛則陽氣不能運於四末。故厥冷沉固而泄瀉清冷也。)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暴泄而肛門迸迫。此屬火化。若暴泄而肛門不禁。即屬陰寒。久泄而肛門不禁。

又屬陽虛。所謂暴泄非陽。久泄非陰是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火氣炎上。寒性潤下。加以澄澈清冷。安得不為寒乎。)

白話文:

經書提到,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夏天會產生飧洩症狀(即大便溏稀)。這是因為風和木的邪氣進入了濕潤的土質中。邪氣長期停留,就會造成洞洩(即大便頻繁、量多)。如果清氣下降到下焦,也會導致飧洩。這通常是因為下焦虛弱、寒氣侵襲,火不能生土,導致中氣失調,食不化而引起飧洩。

大腸和小腸都與胃相連,胃脈虛弱就會導致洩瀉。脈象是氣血的先導,脈虛就代表胃虛。兩條腸道失去了上部的供應源,就會出現洩瀉。濕氣過盛會導致滲漏洩瀉,因為脾臟畏懼濕氣,當濕氣過盛時,就會持續不斷地洩瀉。各種寒厥和洩瀉,都和下部有關(脾腎功能不足,陽氣不能流通全身,導致四肢冰冷,洩瀉清冷)。

突然的大量洩瀉和肛門緊迫,通常是由於熱邪所致。突然且肛門緊迫的洩瀉,是熱邪的表現;如果肛門不受控制,可能是陰寒之邪;長期的肛門不受控制,是陽虛的表現。這些並不是簡單的熱邪或陰寒所導致的。

所有與水分有關、清澈冷冽的病症,通常都是由寒邪引起的。因為火氣上昇,寒性會使水分下流,再加上清澈冷冽的表現,當然會被認為是寒邪所致。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為風。黃赤黑皆為熱也。大抵瀉利。小便清白不澀。穀不化而色不變者。寒也。穀雖不化而色變黃赤。煩渴小便赤澀者。熱證也。寒泄而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傳化失常。穀雖不化。而暴泄臭穢色黃者有之。仲景云。邪熱不殺穀。以熱得濕。則飧泄也。

東垣云。夏間淫雨陰晦。時行瀉利。予一日體重肢痛。泄利而小便閉澀。思其治法。必用淡滲以利之。今受寒濕之邪。若從淡滲。非暮年所宜。行年五十以上。降氣多而升氣少。得淡滲之劑。是降之又降。陽氣愈弱。精神愈短矣。合用風藥。以羌、獨、升、柴、甘、防同煎。

白話文:

根據古籍所述: 瀉白表示體內有寒氣,青色表示風邪,黃、赤、黑三色都表示有熱氣。 大致來說,如果瀉吐後尿液清澈且沒有澀感,食物沒有消化但顏色沒有變化,這就是寒症。即使食物沒有消化,但尿液顏色變為黃赤色,伴有口渴和尿液赤澀,這就是熱症。並不存在瀉吐後仍能正常消化的情況。有些熱性急疾,轉移和轉換失常,食物雖然沒有消化,但突然大量排出且有惡臭、顏色變為黃色的確存在。張仲景指出,邪熱不會使食物被殺死,因為熱會引發濕氣,導致飧洩。 李東垣提到,夏季因陰雨天氣導致流行性瀉吐,他本人體重增加、四肢疼痛,瀉吐同時伴有小便閉塞、澀感。考慮到治療方法,應使用淡滲藥物來幫助排泄。然而,如果受到寒濕之邪,使用淡滲藥物可能對年紀較大的人不太適合。對於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下氣多而上氣少,服用淡滲藥物會進一步抑制陽氣,使得精神更加衰弱。因此,可以結合使用風藥,如羌活、獨活、升麻、柴胡、甘草、防風一同煎煮。

所謂濕寒之勝。以風平之。又曰。下者舉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若不達升降之理而一概施治。安得愈乎。李士材云。內經之論泄瀉。或言風。或言濕。或言熱。或言寒。此明四氣皆能為泄也。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名脾虛下陷之泄也。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泄。故曰濕多成五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如農夫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監。不憂巨浸。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一曰升提。氣屬於陽。性本上升。胃氣注迫。

白話文:

"濕寒之勝"指的是濕寒邪氣的侵襲,要以風氣來調和,這就是「以風平之」的意思。古人還有一句話說:「下者舉之」,意思是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就像把彎曲的事物變直一樣。如果不懂得如何調節身體的升降功能,就一概使用同一種治療方式,那怎麼可能痊癒呢?

李士材曾指出,《內經》對於洩瀉的討論,時而提到風,時而提到濕,時而提到熱,時而提到寒,這說明瞭四季的氣候變化都能影響到洩瀉的產生。另外,如果清氣下降,就會引起飧洩(一種消化不良的症狀),這是因為脾虛導致的下陷型洩瀉。總的來說,如果脾氣強健,自然能夠抵抗濕邪。沒有濕邪,就不會出現洩瀉的情況,所以有「濕多成五洩」的說法。但如果脾虛不能控制濕邪,那麼風寒和熱邪都有可能乘機而入,造成疾病。對於這樣的疾病,有九種治療方法:一是「淡滲」,即通過利尿的方式排除體內的濕氣,像是農夫治理水漬,導引水流,即使處於低窪地帶,也不用擔心大規模的洪水。《內經》中提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就是這個道理。另一種方法是「升提」,氣屬陽性,本來就有上升的特性,胃氣的運轉受阻時,就需要使用升提的方法來調理。

輒爾下陷。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勝。則注下自止。又如地土淖澤。風之即干。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能勝濕。所謂下者舉之是也。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諸劑。用滌燔蒸。猶當溽暑鬱蒸之時。而商飈颯然倏動。則炎熇如失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

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勿使稽留。經云。實者瀉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且稼穡作甘。甘為土味。所謂急者緩之是也。一曰酸收。瀉下有日。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

白話文:

這些中醫理論主要談論了四種治療方法:引導、升提、燥化和調節,以及對應的藥物使用原則。

  1. 引導:當體內的氣血出現下陷的情況,例如胃氣下陷導致腹瀉,可以使用如升麻、柴胡、羌活、葛根等藥物來提振胃氣,促使胃氣上行,這樣就能夠幫助止瀉。這就像土地潮濕,風吹過就會變乾燥一樣。風藥多具有燥性,能夠抑制濕邪,因為風能勝過濕邪。這就是所謂的「下者舉之」。

  2. 清涼:當身體受到熱邪的侵擾,造成突然的腹瀉,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熱邪,這就像在炎熱的夏天突然吹來涼風,使人感到舒適一樣。這就是「熱者清之」的道理。

  3. 疏利:對於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等導致的腹瀉,應根據症狀進行排除,不要讓病邪停留。這符合經典中的「實者瀉之」、「通因通用」原則,即針對實症進行排泄處理。

  4. 甘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會導致氣體散失,無法被收納。這種情況下,使用甘味藥物可以緩和中焦,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並且因為甘味能滋養土氣,對調節脾胃功能有幫助。這就是「急者緩之」的原則。

  5. 酸收:長期腹瀉後,氣體容易散失,無法被收納。使用酸味藥物可以幫助收納氣體,防止其進一步散失。這就是「瀉下有日,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的對策。

這些都是中醫在治療不同腹瀉情況時,根據病情和體質選擇相應藥物和療法的原則。

注泄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攝之權。經云。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土德無慚。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經云。虛者補之是也。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雖屬水。而真陽寓焉。少火生氣。火為土母。

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熟腐水穀乎。故腎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母。經云。寒者溫之是也。一曰固澀。注泄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揆度合節。所謂滑者澀之是也。以上九治。治瀉之大法。至於先後緩急之權。豈能豫設。須臨證之頃。

白話文:

關於排泄,這段話主要談論了九種治療洩瀉的方法:

  1. 酸性物質有助於收縮。《經》書中提到,散開的東西需要收縮,也就是酸性物質能夠幫助收縮。另一個觀點認為它能燥脾,使脾臟功能正常運作,防止水分過多,因為脾臟是消化系統中的濕氣來源。

  2. 妥善管理糧食,使食物和水分得以正確分離。如果脾虛,無法妥善儲存糧食,濕氣會變得更嚴重。因此,當我們感到虛弱且沒有能力培養身體,濕氣就會加重。《經》書中提到,對虛弱的人應該進行補充。

  3. 加溫腎臟。腎臟控制大小便,是藏納的基礎,雖然它屬水,但真正陽氣藏於其中。少量的火可以生氣,火是土的母親。若腎虛,會伴隨著寒氣;若脾虛,則需補充腎母(即腎臟)。

  4. 針對長期的排泄問題,幽門處可能變得滑膩。即使使用溫補方法,也可能未能取得成效。此時,需要使用止瀉藥物,以保持平衡。這是根據《經》書中提到的「滑者澀之」原則。

以上九種方法是治療洩瀉的主要原則,但在實際應用時,需要根據症狀的輕重緩急來調整,並非可以預先設定好的。在臨牀診斷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

圓機靈變耳。

戴復庵云。瀉水而腹不痛者。濕也。升陽除濕湯或胃苓湯。飲食入胃。輒後便完穀者。氣虛也。香砂六君子。或枳實理中湯。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黃芩芍藥湯。痰留於肺。大腸不固。或時瀉。或時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脈必弦滑。其人神色不瘁。二陳加蒼朮、木香。

或探吐之更佳。腹痛甚而不泄。泄後痛減者。食積也。保和丸消導之。餐泄者。史記名迥風。水穀不化。濕兼風也。風邪干胃。木來賊土。清氣在下。升陽除濕湯。若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死。溏泄者。汙積黏垢。濕兼熱也。黃芩芍藥湯加香、連。鶩溏者。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鴨糞。

白話文:

圓機靈變耳。

戴復庵說:如果瀉肚子但腹部沒有疼痛,這是因為體內有溼氣。可以使用「升陽除濕湯」或者「胃苓湯」進行調治。如果食物進入胃部後很快就排出了穀物,這表明是因為氣虛。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或者「枳實理中湯」進行調治。如果腹部疼痛並且有拉肚子和腸鳴的現象,疼痛一陣子後再接著拉肚子,這可能是因爲火氣。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進行調治。如果大腸內積聚了痰液,導致排便不穩,有的時候會拉肚子,有的時候不會,而且排便量不定,這可能是因為痰液。脈搏通常會呈現弦滑狀,患者的精神和麪色看起來都不會很疲憊。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蒼朮」和「木香」進行調治。或者可以嘗試催吐的方法來改善情況。如果腹部疼痛但並未排便,排便後疼痛減輕,這可能是因爲食物積滯在胃部。可以使用「保和丸」進行消化調節。如果餐後立即就出現拉肚子,這可能是因為「史記」中提到的「迥風」,即食物和穀物無法消化,這可能同時存在濕氣和風邪。如果飲食下嚥後立即排出且不留下來,這是致命的徵兆。如果溏洩(即大便稀薄),這可能因為濕氣和熱氣混雜。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加上香料和連翹進行調治。如果大便像鵝蛋一樣,這可能因為中寒,使得食物和糟粕無法消化,大便顏色類似鴨糞。

所以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附子理中湯。洞泄者。即名濡泄。體重軟弱。瀉下多水。濕自盛也。胃苓湯。水液去多。甚而轉經血枯。故筋急也。升陽除濕湯。滑泄者。久下不能禁。濕勝氣脫也。四柱飲。不應。用六柱飲。熱瀉。糞色赤黃。彈響作疼。糞門焦痛。糞出穀道。

猶如湯熱。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瀉水多者亦必用之。若去桂。即不效。寒瀉。腹脹泄注。食即嘔吐。理中湯加肉桂、訶子、升麻。食久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脈沉遲。身冷不渴。溲清。或綿綿腹痛。附子理中湯加肉果。夏暑暴瀉如水。周身疼痛汗出。脈弱少氣。甚者加吐。

白話文:

因此,尿液清澈而涼爽,是因為體內有濕寒之氣。使用「附子理中湯」來調和體內的寒氣與濕氣。如果出現腹瀉,稱為「濡洩」,會伴有身體沈重、疲軟乏力、腹瀉帶有多量水分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盛。使用「胃苓湯」可以減少水分的排出,但可能會導致經血減少,進而引起筋肉緊繃。使用「升陽除濕湯」則可以治療長期腹瀉無法控制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盛導致氣體流失。如果上述方法無效,則需要使用「六柱飲」。對於熱性腹瀉,糞便顏色呈紅黃,伴有腹痛,糞便出口會感到灼熱疼痛。這時需要使用「五苓散」來減輕腹瀉情況,如果去除桂枝,效果可能不佳。對於寒性腹瀉,會伴有腹脹、腹瀉和食後嘔吐的情況,需要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訶子和升麻以增強效果。如果腹瀉持續時間長,大便呈白色,腸鳴聲劇烈且疼痛,脈搏沈遲,身體發冷,尿液清澈,或者腹痛持續不斷,需要使用「附子理中湯」加上肉果來治療。夏季因突然受熱而引起的腹瀉,全身疼痛並伴有出汗,脈搏微弱,氣息短促,嚴重時還會伴有嘔吐。

此名緊病。漿水散。盛暑逼於外。陰冷伏於其中。非連理湯不可。氣虛而瀉。四君子加升、柴、肉果、訶子。傷食泄瀉。必噯氣如敗卵臭。保和丸。虛者。治中湯加減。積滯泄瀉。腹必絞痛方泄者是也。平胃散加磨積藥。傷酒瀉。葛花解酲湯。痰瀉。則頭暈噁心。胸腹迷悶。

或時瀉甚。或時不瀉。二陳湯加海石、香附、星、香、芩、連。薑汁調。神麯糊丸服。有人患早起泄瀉。或時有血。午後仍便結糞。能食善飲。此是酒積作瀉。二陳加炮薑、酒炒川連、紅曲。陳酒麴糊丸。烏梅湯下。有血。去半夏加麝少許。晨夕各一服。日間無事。將晡腹膨。

白話文:

  1. 此為急性的疾病,需要使用漿水散。在炎熱的夏天,外面的燥熱會逼迫身體,而體內則有陰寒之氣潛藏,這種情況下,只有連理湯才適合使用。如果氣血虛弱並伴有腹瀉,可以使用四君子加升、柴、肉果、訶子。

  2. 因食物過量導致的腹瀉,通常會伴隨著惡心,感覺像壞掉的食物的臭味。這時候可以使用保和丸。如果是體質虛弱導致的腹瀉,可以使用治中湯進行治療,根據病情適度調整藥方。

  3. 時常出現腹瀉或者時常沒有腹瀉的情況,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海石、香附、星、香、芩、連,並以薑汁調製。神麯糊丸可服用。有人在早晨容易出現腹瀉,偶爾伴有血跡,但到了下午便出現便祕。這可能是由於飲酒過量所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二陳湯加炮薑、酒炒川連、紅曲,並以陳酒麪糊丸形式服用,配合烏梅湯下肚。如果有血跡,可以去掉半夏,加入少量麝香,早晚各服用一次,白天無事,傍晚時分腹部會感到脹滿。

請注意,以上藥方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和調配,不可自行試用。

一夜腸鳴不得寬泰。次早洞泄。此名頓瀉。是脾虛濕盛也。胃苓湯加木香、砂仁。虛者。理苓湯加木香。氣泄。腸鳴失氣。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稍安。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致。木香調氣散。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

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湯。五苓散。並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之病也。泄而口渴引飲。小便短澀。此為津液內亡。錢氏白朮散。腎水不足之人患泄。或過服分利之劑而渴者。加減八味丸。失治。必致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證成矣。凡大便泄。服理中湯。

白話文:

一夜腸鳴無法得到平靜,隔天早晨出現嚴重腹瀉,這種現象稱為頓瀉,表明脾虛且濕氣過盛。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加了木香和砂仁的胃苓湯來治療。若症狀為虛弱型,則可以使用加了木香的理苓湯來治療。如果出現氣體流失,腸鳴失去氣息,胸部和喉嚨感到壓迫,腹部緊張且疼痛,腹瀉後腹部會稍微舒緩,但不久又會感到急迫。還有一些人會感到腹部緊張且呼吸困難,這是由於中間部位積聚了阻礙物,導致氣流無法流通,食物與水分不能區分造成的。可以使用木香調氣散來幫助氣流通暢。如果水分進入胃部,稱為溢飲滑洩。

如果感到口渴並且能夠喝水,水喝下去後再次腹瀉,腹瀉後感到非常口渴,則可以使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並灸大椎穴三到五次,這是督脈的問題。如果腹瀉時感到口渴並想喝水,尿液短少,這表明體內的津液正在流失。對於腎水不足導致的腹瀉,或者因過量服用利尿藥物而感到口渴的人,可以使用加減八味丸來治療。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導致小便不順暢、水腫和脹滿等症狀。對於大便經常腹瀉的狀況,可以考慮使用理中湯來進行治療。

小便不利。大便反泄。不知氣化之故。本肺不傳化。以純熱之藥治之。是以轉泄。少服則不止。多服則愈。熱所以不分。五苓散加人參、炙甘草。名春澤湯。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瀉而腹熱。脈滑堅者。屬實。當與消導。不應。是食積發熱也。

加香連。更不應。加大黃微下之。瀉而經年不止者。屬寒積。備急丸神效。泄瀉噁心欲吐。或水土不伏。或感山嵐瘴氣而瀉。藿香正氣散。脾胃虛弱。內挾風冷。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臍下㽲痛。腹中雷鳴。乃積寒久利。腸滑不禁。木香散。若藥與食入口即瀉下者。名直腸瀉。

白話文:

小便困難,大便卻反而拉稀,這是因為氣化失調所致。原本肺部功能不夠傳化,使用了過熱的藥物治療,結果導致大便拉稀加重。少量服用藥物不能改善,大量服用後情況反而好轉。這是因為藥物中的熱性成分沒有得到適當的分佈。可以使用「五苓散」加入「人參」和「炙甘草」,命名為「春澤湯」。經典上提到,膀胱是儲存水分的地方,當氣化正常時,水分就能順利排出。如果大便拉稀且腹部發熱,脈搏滑動且堅硬,這代表病情是實證,應該進行消導療法。如果上述方法不見效,可能是因食積導致的發熱。

如果加上「香連」仍然無效,可以加入「大黃」以輕微地通便。如果大便拉稀持續數年,這可能是寒積所致,可以使用「備急丸」來治療。如果出現腹瀉伴有噁心想吐的情況,或者對水土不適,或者是受到山嵐瘴氣的影響,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來調理。如果脾胃虛弱,內部又夾帶風冷,導致腹瀉頻繁,食物無法消化,肚臍下方疼痛,腹內有如雷鳴般的聲音,這可能是長期積寒引起的腸道寒溼,需要使用「木香散」來治療。如果藥物和食物一進口就馬上被排出,這稱為直腸瀉。

難治。本方加人參、白朮。用伏龍肝湯煎服。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逍遙散去歸加升麻、木香。或越鞠、枳朮相和服。不應。用補中益氣加木香。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乃元氣下陷。大腸不行收令而然。補中益氣加訶子、肉果、五味。烏梅肉為丸。

或四君子加防風、升麻。老人消運不及。而膨脹作瀉。九味資生丸加木香。善飲者。加澤瀉、肉桂。凡瀉多因於濕。分利小水為上。若老人氣虛下陷。又宜風藥以勝之。如補中益氣加羌、防之類。或升陽除濕湯升舉脾胃。所謂下者舉之。濕寒之勝。以風平之是也。大瀉氣脫而不知人。

白話文:

治療困難的病症,可以考慮在基本方劑中加入人參、白朮。使用伏龍肝湯煎煮後服用。憂慮過度導致脾氣鬱結,無法正常升舉,導致下焦積滯,引發洩瀉。可以使用逍遙散去掉當歸,加入升麻、木香。或者使用越鞠、枳朮混合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可以改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木香。長期的洩瀉導致肛門失常,或是脫肛現象,這可能是因為元氣下陷,大腸功能失調所致。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訶子、肉豆蔻、五味子。烏梅肉可以做成丸狀服用。

對於年老體弱消化能力不足,導致腹脹洩瀉的情況,可以使用九味資生丸加上木香。喜歡飲酒的人,可以加入澤瀉、肉桂。大部分的洩瀉都與濕氣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利尿來解決。但如果是年老體虛導致的下陷,則需要使用風藥來治療,例如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防風等。或者使用升陽除濕湯來調理脾胃。這是所謂的「下者舉之」,利用風性來克服濕寒。嚴重的洩瀉可能導致氣血耗盡,患者甚至會失去意識。

口眼俱閉。呼吸欲絕。急灸氣海穴。大進參、附輩溫補之。稍遲即不可救。

五更瀉。是腎虛失其閉藏之職也。經曰。腎司開闔。腎開竅於二陰。可見腎不但治小便。而大便之開闔。皆腎操權也。今腎既衰。則命門之火熄而水獨治。故令人水瀉不止。其瀉每在五更。天將明時。必洞泄二三次。以腎旺於亥子五更之時。故特甚也。惟八味丸以補其陰。則腎中之水火既濟。

而開闔之權得宜。況命門之火旺。則能生土。而脾亦強矣。有用六味丸加沉香、砂仁。以山藥末打糊。代蜜為丸。以攝火歸源而愈者。有用六味丸加遠志、益智。兼調脾腎而愈者。有用六味丸七分。雜二神丸三分。服之而愈者。有用五味子煎湯送四神丸者。有用二神丸加五味子、山茱萸、肉桂、茴香。

白話文:

當出現嘴巴和眼睛都閉合,呼吸瀕臨終止的情況時,應緊急灸氣海穴,並使用如人參、附子等溫補類藥物。如果稍有遲延,情況可能就無法輓回了。

五更時的頻繁排尿,反映的是腎虛導致閉藏功能失常。經典指出,腎主開闔,其通風口在兩處陰道。這顯示腎不僅管理小便,大便的開閉也由腎掌控。現在腎功能衰退,命門之火熄滅,只剩下水液在主導,因此使人不斷排尿。這種排尿通常在黎明前的五更時段,天快亮的時候,會發生兩到三次的大排泄。因為腎在亥子時(五更)最旺盛,所以特別嚴重。只有服用八味丸來補充陰液,使腎中的水與火達到平衡,開闔功能適度。若命門之火旺盛,就能滋養土(脾胃),使脾胃更強壯。

有幾種治療方式:可以使用六味丸加上沈香、砂仁,用山藥粉做成糊狀,代替蜂蜜製成丸子,來收斂火源;或者使用六味丸加上遠志、益智,同時調整脾和腎,使病情得到恢復。還有人用六味丸七分量,加上二神丸三分量,服用後病情得到改善。有用五味子煎湯送服四神丸的方式,也有使用二神丸加入五味子、山茱萸、肉桂、茴香的配方。

陳米飲糊為丸服者。亦有屬酒積食積者。蓋一日進取之物。至此時皆下大府而急奔也。但食積之瀉。其腹必脹滿。瀉後則頓減。瀉下皆是稀糞。酒積瀉下。都是稀沫。或有兼血積者。與腎瀉之純清水液。迥乎不同也。審系何積。即以何積治之。石頑曰。泄瀉諸治法頗詳。何獨不及虛損之泄瀉也。

蓋腎臟真陰虛。則火邪勝。火邪上升。必傷肺而為咳逆。真陽虛則水邪勝。水氣內溢。必漬脾而為泄瀉。既嗽且泄。上下俱病先後天之氣並傷。故虛損關捩。全系乎此。余嘗用理中丸加五味子以治下泄。異功散加細辛以治上咳。每每獲效。若服之作脹發熱者。終難挽回。不可以其咳瀉俱緩。

白話文:

古人曾用陳米煮成粥狀物質,再做成丸狀來服用,這方法適用於處理因飲酒或食物過量導致的問題。通常,在一天內攝入的食物會在此時被排出體外,快速通過消化系統。然而,食物過量所導致的腹脹會在排便後立刻得到緩解,排泄物通常是稀便。飲酒過量所導致的排泄物則多為泡沫狀,偶爾還可能伴有血塊,與單純由水分造成的洩瀉有著顯著不同。

對於確定是哪種積聚(飲食積聚或酒積聚)所導致的問題,應對症下藥進行治療。石頑指出,各種治療洩瀉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卻很少提及因虛弱所引起的洩瀉。

如果腎臟的真正陰性元素不足,就會讓火邪佔優勢,火邪上行,會導致肺部受損,引發咳嗽;如果真陽性元素不足,就會讓水邪佔優勢,水氣在內部積聚,導致脾臟受損,引發洩瀉。咳嗽和洩瀉同時發生,表示身體的上下兩部分都受到了影響,先後天的氣血都受到了損傷,因此虛弱的狀態主要就是由這些因素造成的。我曾使用「理中丸」加上五味子來治療下洩,以及將「異功散」加上「細辛」來治療上部的咳嗽,這些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如果服藥後出現腹脹和發熱的反應,則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不能因為咳嗽和洩瀉有所緩解就認為病情已經得到了控制。

輕許其治也。

〔診〕內經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死。其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泄而脈大者難治。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者易已。脈經云。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又洞泄食不化。脈微小留連者生。緊急者死。

脈滑按之虛者。必下利。腎脈小甚為洞泄。脾脈小為泄瀉。仲景云。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腹鳴而滿。四肢清。診其脈。洪大者死。腹大脹。四肢清。脫形。泄甚。不及一時而死。下則泄瀉。上則吐痰。皆不已。為上下俱脫。死。

滑伯仁治一人年老色蒼。夏月與人爭辨。冒雨勞役受飢。且犯房事。夜半忽病發熱惡寒。上吐下瀉。昏悶煩躁。頭身俱痛。因自發汗。汗遂不止。脈皆洪數。蓋吐瀉內虛。汗多表虛。兼之脈不為汗衰瀉減。法在不治。姑以大劑參、耆。兼白朮、乾薑、甘草、茯苓、陳皮。水煎不時服。

白話文:

"輕許其治也。"

內經中提到,脈搏細弱、皮膚寒冷、氣息微弱、排便不順,飲食無法吸收,這是五種虛弱的表現,預示著死亡。如果飲食漿粥進入胃部後,排便停止,那麼虛弱的人可能會活下來。如果排便時脈搏大,則較難治療。如果大便呈紅色,且有食物未消化的情況,脈搏細弱,手腳冰冷,這種情況較難痊癒。如果脈搏細弱但手腳溫暖,則病情較易痊癒。脈經中提到,排便時脈搏緩慢,偶爾有結節出現,這代表生存機會。如果脈搏浮動、大、快速,則代表死亡。另外,如果出現劇烈腹瀉,但食不消化,脈搏微弱、停留不變,則生存機會存在;若脈搏緊繃,則可能面臨死亡。脈滑但按下去感覺虛弱,則必定會出現腹瀉的情況。腎脈細小,代表嚴重的腹瀉;脾脈細小,代表腸胃消化不良。如果一天腹瀉超過十次,脈搏反而強大,則代表死亡。腹部膨脹,四肢清爽,脈搏洪大,代表死亡。腹部膨脹,四肢清爽,身體消瘦,腹瀉嚴重,不到一個小時就死亡。下痢時腹瀉,上吐時咳嗽,都無法痊癒,這代表上下的生命都處於危險之中,預示死亡。

"滑伯仁治一人年老色蒼。"

一位年老面色蒼白的人,在夏季與人爭論,冒雨勞累,又餓著肚子,還違反了房事規矩。半夜忽然發熱畏寒,上吐下瀉,頭腦混亂、煩躁不安,全身疼痛。他自行發汗,結果出汗不斷。脈搏都是洪大、數量增加。這是因為吐瀉導致內部虛弱,出汗使表皮虛弱。加上脈搏沒有因出汗而減少腹瀉的情況,按照醫學理論,這種情況不宜治療。因此,他暫時以大量的人參、黃耆、白朮、乾薑、甘草、茯苓、陳皮進行藥物治療,並不時服用調理身體。

至七劑見面赤。四肢發出紅斑。凡斑證自吐瀉者吉。謂邪從上下出也。但傷寒發斑。胃熱所致。今之發斑。由胃虛而無根之火遊行於外。可補不可泄。可溫不可涼。若用化斑、升麻、黑參之類。則死生反掌矣。仍服前方十餘劑而愈。

又治一人。每日早起大瀉。或時腹痛。或不痛。空心服熱藥不效。令至晚食前服即效。以暖藥一夜在腹。可勝陰氣也。與酒客濕泄。服湯藥不效。服丸散即效同意。

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病。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氣口大三倍於人迎。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與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瀉利未已。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利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

白話文:

服用藥物到第七劑,就會看到臉色發紅,四肢出現紅斑。如果這些斑點是因腹瀉吐出來而出現的,預後良好,代表邪氣從上下排出。不過,傷寒發斑是因為胃熱導致,而現在這種發斑情況,是因胃虛,無根之火在體內遊走所致,需要補益,不可泄瀉,宜溫不宜涼。如果使用化斑、升麻、黑參等藥物,那便凶險萬分,猶如生死只在一瞬間。仍然服用前面的藥方十多劑,就能痊癒。

還有一個人,每天早上起床就拉肚子,有時肚子會痛,有時不痛。空腹服用熱藥沒有效果,等到晚上吃飯前服用,就有效。這是因為溫熱藥物在肚子裡停留一整夜,可以抵禦陰寒之氣。這跟嗜酒者濕氣過盛導致腹瀉,服用湯藥無效,而服用丸散藥卻有效的道理一樣。

石頑醫治總戎陳孟庸,他腹瀉腹脹,服用了黃芩、白芍等藥物後,反而更加脹痛。他的脈象洪大而數,按壓下去又濕潤,氣口比人迎脈大三倍。這是濕熱之氣傷及脾胃所致。於是石頑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服用了兩劑,腹痛停止,腹脹減輕,但腹瀉未止。接着他又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服用了兩劑,腹瀉停止,但沒有食慾。最後用半夏瀉心湯,服用了兩劑,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