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內經云。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賊風不雲實邪。而言虛邪者。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設陽氣充盛。雖有賊邪。莫能為害也。起居不時者。非特勞役失宜。而飲食失節。亦在其中矣。陽受之則入六腑者。言六腑之經氣受邪於外則營衛氣塞。而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者。邪並於氣之象也。陰受之則入五臟者。

言五臟之神氣受傷於內則水穀不能克運。留於腸胃而腹滿飧泄也。久為腸澼者。言臟氣久滯。不能統運津液。乃至移於二腸而為澼積崩迫。此則陰氣受傷所致也。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白話文:

《內經》說:賊風虛邪,陽氣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氣受之。陽氣受之則入六腑,陰氣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體發熱,時常臥床,上則喘呼;入五臟,則腹脹滿塞,下則食慾不振,久則腸道積水。

賊風不論虛實,而說虛邪者,是因為邪氣所聚的地方,其氣勢必定虛弱。假設陽氣充盛,即使有賊邪入侵,也無法為害。起居不時,不僅勞役失宜,而且飲食失節也在其中。

陽氣受之則入六腑,是指六腑的經氣受到外邪入侵,則營衛之氣阻塞,而導致身體發熱、時常臥床、上喘呼,這是邪氣侵犯氣之象。

陰氣受之則入五臟,是指五臟的神氣受到內傷,則水穀無法正常運化,停留在腸胃之中,而導致腹脹、食慾不振。久而久之,腸道積水,這是陰氣受傷所致。

腸道積水、便血,身體發熱則死,寒冷則生。

腸澼為腸胃受病。不當更見表熱。表熱則內外俱困。陽無所依。故云熱則死。寒則生耳。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白沫。為裡氣不守。反見脈浮。中宮無主。安得不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者生。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弦澀者死。以藏期之。

懸絕弦澀。皆氣血殆盡之脈。故主死。滑大為邪實可攻之象。故主生。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脾脈外鼓沉。言氣口脈盛。而按之有力。雖久可治。肝脈小緩。謂人迎緩而不大。無客邪乘脾之候。故易治。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白話文:

腸澼是腸胃生病,如果再加上表熱,就會讓身體內外都感到不適,陽氣沒有依託,所以說熱就會死,寒就會活。

腸澼伴隨白色泡沫狀的排泄物,脈象沉下去的就會活,浮起來的就會死。

腸澼伴隨白色泡沫狀的排泄物,代表內在的氣沒有守住,反而出現浮脈,中焦失調,怎麼可能不死呢?

腸澼伴隨膿血的排泄物,脈象懸絕的就會死,滑大者就會活。腸澼的病人,如果身體沒有發熱,脈象也沒有懸絕,滑大者就會活,弦澀者就會死,要根據這個時間來推斷病情。

懸絕和弦澀,都是氣血衰竭的脈象,所以主死;滑大和弦澀,是邪氣充實可以攻伐的徵兆,所以主生。

脾經的脈象外鼓沉,是腸澼的症狀,如果病程久了,自己就會好。肝經的脈象小緩,也是腸澼的症狀,比較容易治好。

脾經的脈象外鼓沉,是指氣口脈盛,按壓時有力,雖然病程久了,但仍然可以治療。肝經的脈象小緩,是指人迎脈緩慢不強,沒有外邪入侵脾臟的跡象,所以比較容易治好。

腎經的脈象小搏沉,是腸澼伴隨血便的症狀,如果血溫身體發熱,就會死。心肝澼也會導致血便,如果兩個臟腑同時生病,就可以治療。其脈象小沉澀,是腸澼的症狀,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發熱七天就會死。

腎脈小搏沉而乏陽和之氣。且見血溫身熱。為真陰下脫。故死。心肝澼亦下血。即前外鼓沉及小緩之脈證。以脾為心之子。心為肝之子。故二臟同病者可治。若見脈小沉澀。為營血內竭。加以血溫身熱。不出七日必死也。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土衰不能制水。先後天脾胃俱敗也。

陰陽虛。腸澼。死。

陰虛則血溫身熱。陽虛則支冷不食。

泄而脫血。脈實。皆曰難治。

下脫而見脈實。脈證相反。純屬邪氣用事。故為難治。

仲景云。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下痢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下痢有微熱而渴。

白話文:

腎臟的脈搏微弱而沉重,缺乏陽氣。而且還伴隨着血溫身熱,這是真陰下脫的徵兆,所以會導致死亡。心肝的熱氣也會向下導致出血,這與先前外鼓沉重和脈搏微弱緩慢的症狀一致。因為脾臟是心臟的子臟,心臟是肝臟的子臟,所以兩個臟器同時生病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搏微弱沉重且澀滯,代表營血內虛,再加上血溫身熱,不出七天必死。

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導致脾臟虛弱,引起腸道出血,最終死亡,無法治療。

脾土虛弱無法制約水氣,導致先天後天脾胃都衰敗。

陰陽虛弱,引起腸道出血,最終死亡。

陰虛則血溫身熱,陽虛則肢體冰冷,沒有食慾。

腹瀉同時伴隨失血,脈搏卻很強,都屬於難治的症狀。

下脫的症狀卻出現脈搏強勁,脈象與症狀相反,完全是邪氣作祟,所以難治。

張仲景說:六腑氣虛衰竭於外,會出現手足冰冷、上氣喘不過來、腳掌縮緊的症狀。五臟氣虛衰竭於內,會出現大便失禁、腹瀉嚴重,手足麻木的症狀。如果腹瀉的脈搏沉而弦,代表病情嚴重。脈搏強大則代表病情尚未停止。脈搏微弱而數則代表病情將要停止。即使發熱,但腹瀉導致手足厥冷,沒有脈搏,用灸法治療也不能回溫。如果脈搏無法恢復,反而出現微喘,則會死亡。少陰經負擔着趺陽經的氣血,這是正常的現象。腹瀉伴隨輕微發熱口渴,也是正常的。

脈弱者令自愈。下痢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痢脈數而渴者。命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下痢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下痢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下痢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下痢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痢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下痢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以上金匱要略。)下痢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下痢不欲食者。

白話文:

脈搏微弱的人,讓他自己自然痊癒。如果腹瀉時脈搏快速,且伴隨輕微發熱和出汗,讓他自己自然痊癒。如果脈搏緊實,表示病症尚未解除。腹瀉時脈搏快速,且口渴的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病症沒有痊癒,一定要清除膿血,因為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的緣故。腹瀉時脈搏反向彈動,伴隨發熱和出汗的人,會自然痊癒。腹瀉是由於氣虛引起的,應該讓小便順暢。腹瀉時寸脈反浮且快速,尺脈則澀滯,一定要清除膿血。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不要攻擊體表,出汗會導致腹脹。腹瀉時脈搏沉而遲緩,

患者臉色微紅,身體有輕微發熱,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一定會鬱悶發汗而解。病人可能會輕微昏厥。這是因為臉色紅潤,陽氣外浮,而下焦虛弱所致。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短時間後脈搏恢復,手腳溫暖的人會活下來。脈搏沒有恢復的人就會死亡。腹瀉腹脹疼痛,應該先溫暖內臟,再治療體表。 (以上出自《金匱要略》) 腹瀉時脈搏滑利且快速,有宿食,應該服用瀉藥。腹瀉不想吃東西的人,

有宿食。當下之。下痢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下痢腹中腎者。當下之。下痢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下痢身軀疼痛。急救里。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急投之美。下痢大孔痛者。當溫之。下痢脈大浮弦。下當已。下痢舌黃。

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此為下不盡。更下之愈。風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下痢脈浮大。此為虛。以強溫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爾腸鳴。當溫之。(以上千金參補。

白話文:

如果肚子裡有宿食,出現腹痛、腹脹、下痢的症狀,可能是寒實引起的,需要溫熱治療。如果下痢伴隨脈象遲緩緊縮,表示疼痛難以止息,也應該溫熱治療。如果患者因受涼導致腹脹,並排出腸垢,同時伴隨身體疼痛,就需要緊急治療,可以服用理中湯、四逆湯或附子湯等溫熱藥物。如果下痢伴隨肛門疼痛,也應該溫熱治療。如果下痢伴隨脈象浮大弦細,表示病邪已經要退去了。如果舌頭發黃、乾燥而不渴、胸中滿悶,下痢不止,就可能導致死亡。如果下痢痊癒後,在特定時間又復發,表示病邪未盡,需要繼續治療。如果患者體內風寒較重,就不適合下瀉治療。下瀉之後,如果心下堅痛、脈象遲緩,表示體內寒氣未除,需要溫熱治療。如果脈象沉緊,也需要溫熱治療。如果脈象浮大弦細,就應該停止下瀉。如果下痢伴隨脈象浮大,表示身體虛弱,是溫熱過度所致。如果脈象浮革,伴隨腸鳴,也應該溫熱治療。

)下痢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痢脈遲而滑者。實也。痢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痢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痢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痢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痢肺痛。紫參湯主之。氣痢。訶梨勒散主之。保命集云。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附也。凡陰陽不和。惟當分利陰陽。經云。暴泄非陽。

白話文:

如果腹瀉時三部脈搏都平穩,按壓心窩處感覺硬硬的,就要趕快通便。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腹瀉時脈搏遲緩而滑,表示是實證,腹瀉尚未停止,也需要趕快通便,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腹瀉時脈搏反而滑利,說明身體內部有東西需要排泄,排泄完之後就會好轉。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腹瀉時神志不清,說明有燥屎積在腸道內,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腹瀉時排泄物中帶有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如果腹瀉時排泄物沉重,伴隨發熱,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如果腹瀉之後更加煩躁,按壓心窩處感覺柔軟,說明是虛煩,可以使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腹瀉時排出清穀物,體內寒涼而體表發熱,還伴隨出汗和厥逆,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如果腹瀉時伴隨胸痛,可以使用紫參湯治療。如果腹瀉是因為氣虛引起的,可以使用訶梨勒散治療。保命集記載,如果腹瀉時排泄物中混雜著膿血,脈搏浮大,切忌使用大黃通便,否則會導致病人死亡,因為氣血下泄,陽氣無所依附。凡是陰陽失調的疾病,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調理陰陽。經書記載,突然腹瀉不是陽氣過盛所致。

久泄非陰。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息微者。姜附湯。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證也。

東垣云。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陽之氣。反下降而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寒冷之物傷於中。䐜滿而脹。傳為飧泄。宜溫熱以消導之。濕熱之物傷於中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以疏利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盛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

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脈細微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脈洪大有力者。下之寒之。此治痢之大法也。

白話文:

長期腹瀉,並非腎虛造成的。大便後仍有食物殘渣排出,可能是寒性或熱性。熱性的腹瀉,脈象快,身體容易動,聲音洪亮,糞便急促排出。這是陽氣亢盛的表现。寒性的腹瀉,脈象沉而細,身體不愛動,眼神呆滯,食慾不振,鼻息微弱。可以用生薑、附子煮湯治療。如果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可以使用朮附湯治療。

李東垣說,飲食不節制,起居作息不規律,會損傷胃氣,導致原本上升的清陽之氣下降,出現飧泄。久而久之,太陰脾經傳入少陰腎經,就會發展成腸澼。寒冷的食物傷及脾胃,導致腹部脹滿,進而演變成飧泄,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消導。濕熱的食物傷及脾胃,導致排泄物中有膿血,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疏導。風邪下陷者,可以用升舉之法治療。濕氣內盛者,可以用分利之法治療。裡急後重者,可以用下之法治療。

腹痛者可以用和之法治療。腹瀉伴隨腸鳴,脈象細微者,可以用溫之收之法治療。膿血稠黏,排便困難,脈象洪大有力者,可以用下之寒之法治療。這就是治療痢疾的主要方法。

張介賓曰。腸澼一證。即今之所謂痢疾也。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膿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裡急後重者。有嘔惡脹滿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熱往來者。雖其變態多端。然總不外乎表裡寒熱。而於虛實之辨。尤為切要。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證。但兼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則痢自愈。

如無表證。則必由口腹。悉屬內傷。但傷於內者極多。因於表者。則間或有之。此內外之不可不辨也。以寒熱言之。則古以赤者為熱。白者為寒。至劉河間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豈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至丹溪則因之曰。赤痢乃是小腸來。白痢乃是大腸來。皆濕熱為本。

白話文:

張介賓說:「腸澼這一症狀,就是現在所說的痢疾。患者排泄物,可能是紅色,也可能是白色,可能是膿,也可能是血。有的患者會痛,有的患者不會痛。有的患者會裡急後重,有的患者會嘔惡脹滿,有的患者會閉口不食,有的患者會寒熱往來。雖然痢疾的表現形式很多,但總的來說,不外乎表裡寒熱。而對於虛實的辨別,尤為重要。

如果邪氣由表而入,必然會有表證。只需要兼顧表證,並使其散發出去,表邪消解,痢疾自然痊癒。

如果沒有表證,則必然是由口腹而入,屬於內傷。內傷的原因很多,而由表而入的,則比較少見。這便是內外不可不辨的原因。

從寒熱的角度來說,古人認為紅色的是熱,白色的是寒。到了劉河間則反駁說:如果紅色白色兼而有之,難道是寒熱都過於嚴重,導致腸胃同時出現痢疾嗎?到了丹溪則進一步說:紅色痢疾是小腸引起的,白色痢疾是大腸引起的,都是濕熱所致。」

自二子之言出。則後世莫敢違之者。愚見則有不然。夫痢起夏秋。濕蒸熱鬱。本乎天也。因熱求涼。過吞生冷。由於人也。氣壯而傷於天者。鬱熱居多。氣弱而傷於人者。陰寒為甚。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矣。如頭疼身熱。筋骨痠痛者。實也。

脹滿惡食。急痛拒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而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別虛實也。以腹痛為實熱似矣。

白話文:

從那兩位先生的話說起,後世就沒人敢違背他們了。我愚蠢的看法卻有所不同。痢疾通常發生在夏季和秋季,是因為濕氣蒸騰,熱氣鬱結,這是天命的緣故。而人們為了消暑,過度地食用生冷食物,這是人為的因素。氣血旺盛的人,由於受到天命的影響,多半是鬱熱;氣血虛弱的人,由於受到人為的因素,多半是陰寒。要明白,寒症必然是虛症,熱症必然是實症。更要仔細分析虛實情況,才能更清楚地辨別寒熱。例如,頭痛發熱、筋骨酸痛,就是實症。

肚子脹滿、厭食、劇烈疼痛、按壓時感到疼痛,也是實症。口渴想喝水、喜歡冷怕熱,就是熱症。脈象強勁有力,就是實症。脈象快速滑利,就是熱症。除此之外,其他症狀幾乎都是虛寒。而症狀相似的狀況下,更要仔細審察。例如,以口渴來判斷為實熱症狀,這好像很合理,但其實凡是腹瀉痢疾,必然會損失津液。津液流失在下,就會導致津液枯竭在上,怎麼可能不口渴呢?更應該用喜歡熱或喜歡冷來區分虛實。以腹痛來判斷為實熱症狀,也好像很合理,但其實...

不知痢出於內。腸胃必傷。膿血稠黏。安能不痛。更當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臟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涸與不涸。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

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至於治法。須求何邪所傷。何臟受病。如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新感而實者。可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

白話文:

痢疾若不知其源於內,腸胃必已受傷,膿血稠黏,怎能不痛?更要觀察疼痛的程度、按壓腹部是否有反應、臟腑陰陽、腹部是否脹滿、脈象強弱來判斷虛實。小便黃赤、量少,似乎是實熱。痢疾會帶走水分,小便必定短少,因陰液流失,小便顏色也會改變。更要觀察小便的溫度、液體是否充足、顏色是否正常來判斷虛實。

裡急後重,也像是實熱的表現。氣虛則脾胃無力,無法收納精氣;陰液流失則精氣無法固守,就像門戶敞開。更要根據病程的新舊、體質的強弱、脈象的盛衰來判斷虛實。至於治療方法,必須先找到致病原因,找出受損的臟腑。若是濕熱導致,就要去除濕熱;若是積滯導致,就要去除積滯;若是氣虛導致,就要調和氣血;若是血虛導致,就要滋養血液。新發病且實證者,可通則通用;久病體虛者,則需根據虛實寒熱對症治療。

可塞因塞用。皆是常法。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而醫之治痢。百無一補。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甚乎。中本虛寒。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欲推蕩。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與滲利。津不轉耗乎。世有庸工專守痛無補法。

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補耳。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矣。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弱者可補。口腹素慎者可補。胸膈寬快者可補。病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後重之可補者。陷則升而補之。熱則涼而補之。腹痛之可補者。滑泄則澀而補之。虛寒則溫而補之。

白話文:

用藥就應該針對病因,這都是常規做法。奇怪的是,現在治療痢疾的病人,十之八九都是虛證,卻很少有醫生注重補益。本來氣就往下陷,再用藥引導它下降,病情豈不更嚴重?本來體內就虛寒,卻還繼續攻伐積滯,元氣豈不更衰竭?濕熱傷血的,當然應該調血,如果一味猛攻,血氣豈不更受損傷?津液流失導致口渴的,當然應該止瀉,如果只用利尿滲濕的藥,津液豈不更耗損?現在很多庸醫只會治標,根本不懂得補益之法。

他們說,等疼痛止住之後,才能補。殊不知,因虛引起的疼痛,越攻伐就越虛弱,疼痛就越厲害。脈象微弱的可以補,體形虛弱的可以補,平時飲食節制的可以補,胸膈舒暢的可以補,病後腹瀉的可以補,因攻伐而加重的可以補。對於下陷的可以升補,對於熱證的可以涼補,對於腹痛的可以澀補,對於虛寒的可以溫補。

然而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二臟。如瀉而後痢。脾傳腎為賊邪。難療。痢而後瀉。腎傳脾為微邪。易醫。是知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凡四君子、補中益氣。皆補脾虛。若病在火乘土位侮母。設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

以救脾家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因而復耶。若畏熱不前。僅以參、術補土。多致不起。大可傷已。

喻嘉言曰。內經云。下痢發熱者死。此論其常也。仲景云。下痢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此論其暴也。蓋暴病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故虛寒下痢。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或其人臟中真陽未漓。或得溫補藥後。真陽隨返。皆是美徵。此但可收拾其陽。協和其陰。若慮其發熱。

白話文:

然而,最重要的是脾腎二臟。例如,瀉後而痢,脾傳腎為賊邪,難以治療。痢後而瀉,腎傳脾為微邪,容易醫治。可見腎為胃之關口,開竅於二陰,沒有長期痢疾而腎不損的。因此,治療痢疾而不補腎,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凡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都是補脾虛的。如果病在火乘土位侮母,若不以桂枝、附子大補命門,以恢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那麼飲食如何進食,門戶如何堅固,真元如何恢復呢?如果畏熱不前,僅用人參、白朮補土,多半會導致不起,大大地傷害自己。

喻嘉言說,《內經》說:「下痢發熱者死」,這說明了痢疾的常規情況。仲景說:「下痢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這說明了痢疾的暴發情況。暴病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所以虛寒下痢,手足不逆冷,反而發熱者,可能是其人臟中真陽未盡,或者得到溫補藥物後,真陽隨之回返,都是好的徵兆。這時只需收斂陽氣,協調陰氣。如果擔心發熱,…

反如常法。行清解之藥。鮮有不殺人者矣。金匱申下痢發汗之禁。謂下痢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蓋以下痢一傷其津液。發汗再傷其津液。津液去則胃氣空。而下出之濁氣。隨勢上入胃中。遂成脹滿。求其下痢。且不可得。寧非大戒乎。傷寒厥痢發熱。與下痢發熱。迥然不同。

傷寒厥而且痢。為虛寒之極。所以反能食者則死。反發熱者不死。若痢證則能食者不死。發熱者多死也。

周慎齋曰。凡生病處。皆為陰為火。為陽氣不到。若陽氣所到之處。斷無生病之理。痢疾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蓋夏時陽氣盡發於表。太陰主裡。濕土用事。純陰無陽。或過食生冷。積而不化。積久成熱。痢之所由起也。不發於夏者。無陽則陰不運。發於秋者。陽氣入里。

白話文:

如果違反常規,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很少有不致死的人。金匱要略中申明下痢不可發汗的禁忌,說下痢是因為腸胃清淨了,不能再攻打表證。發汗會導致身體脹滿。這是因為下痢已經傷了津液,再發汗就更加傷津液。津液流失,胃氣就空虛,而原本下泄的濁氣,就會隨著氣勢上衝進胃中,導致脹滿。這樣一來,想要治好下痢就更不可能了。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大的警示嗎?

傷寒和厥痢發熱,與下痢發熱,完全不同。

傷寒厥而且痢,是虛寒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吃飯的人反而會死,反而發熱的人反而不會死。若是有痢疾,能夠吃飯的人就不會死,發熱的人大多會死。

周慎齋說:凡是生病的地方,都是陰氣和火氣,都是陽氣不到的地方。如果陽氣到達的地方,就不會有生病的道理。痢疾不發在夏天,而發在秋天,這是因為夏天時陽氣完全發散在表面,太陰主內,濕土當令,純陰無陽。或者過食生冷,積滯不化,積久生熱,這就是痢疾發生的原因。不發在夏天,是因為沒有陽氣,陰氣就不能運化。發在秋天,是因為陽氣入里。

攻之使然也。治法。宜以苦寒之藥。燥濕滌熱。佐以辛熱助陽。開鬱達氣。故曰。行血則便紅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雖然。亦有虛實之辨。淺深之別。未可以概治也。心者。血之主也。肺者。氣之主也。凝滯則傷氣。鬱熱則傷血。氣既病。則心肺亦病矣。而小腸者。心之合也。

大腸者。肺之合也。二經皆出納水穀。轉輸糟粕之官也。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司。肺移病於大腸。則氣凝澀而成白痢。心移病於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大小俱病。則赤白互下。胃土傳濕熱於大小腸者。痢色兼黃。如胃中先傷冷物。以致胃寒不能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即不能散精以上歸於肺。

白話文:

這是因為攻伐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用苦寒的藥物,燥濕滌熱,並輔以辛熱助陽,開鬱達氣。所以說,行血則便紅自癒,調氣則後重自除。不過,也要區分虛實和淺深,不能一概而論。心是血的主宰,肺是氣的主宰。凝滯則傷氣,鬱熱則傷血。氣病了,心肺也會跟著病。而小腸是心的合,大腸是肺的合,兩經都負責出納水穀,轉輸糟粕。胃又是大小腸的總司。肺病移到大腸,則氣凝澀而形成白痢。心病移到小腸,則血凝澀而形成赤痢。大小腸都病,則赤白痢交替出現。胃土將濕熱傳給大小腸,則痢色兼黃。如果胃先受了寒涼之物的損傷,導致胃寒不能遊溢精氣上輸脾臟,脾臟就不能散精向上歸於肺。

則津液留滯於胃。即為胃家之積。其證嘔逆噁心。其狀色如桃膠而不臭。右關脈沉細而緊。宜用厚朴、木香、乾薑、肉桂、吳茱萸等。虛人可用附子理中湯。非大小腸積之可比也。至於色之黑者。分為二種。如焦黑之黑者。此熱極反兼勝己之化也。黃芩芍藥湯下香連丸。如漆黑之光者。

白話文:

如果津液停留在胃裡,就會形成胃積,症狀是嘔吐、反胃、噁心,顏色像桃膠一樣,但沒有臭味,右關脈沉細而緊。可以用厚朴、木香、乾薑、肉桂、吳茱萸等藥物治療。體虛的人可以用附子理中湯。這和大小腸積不一樣。至於顏色發黑的情況,分為兩種:像焦炭一樣的黑,表示熱極反轉,勝己化熱;黃芩芍藥湯之後再服用香連丸。像漆黑發光一樣的黑,則…

此瘀血凝久而然也。桃核承氣湯。丹溪謂仲景可下者。悉以承氣下之。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盪滌腸胃。滋潤輕快。積行則止。局方例用熱藥為主。澀藥為臣。用之於下痢清白者猶可。其裡急後重者。皆屬於火。又加以溫熱之藥。

非殺而何。大凡熱痢。仲景雖有用大承氣者。然皆指傷寒熱邪傳裡致病。非滯下之謂。蓋大黃專攻濕熱。在所必需。芒硝專攻燥結。滯下總有裡急後重。其積滯已是下注。故無復用芒硝之理。若系寒積。又須薑、桂、吳茱萸以溫之。以寒積多屬於虛也。至於通因通用。原有兩法。

白話文:

瘀血積聚久了就會形成,可以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丹溪認為張仲景所說可以瀉下的情況,都可用承氣湯來瀉下。大黃性寒,善於通利,輔以厚朴溫暖,能有效去除停滯的氣血。再以甘草緩和,用湯劑服用,可以沖洗腸胃,滋潤通暢。積滯消除後自然停止。此方以熱藥為主,澀藥為輔。用於下痢清白者尚可,但如果是裡急後重者,則屬於火症,再加入溫熱的藥物才有效。

只有殺滅病邪才能治癒。一般來說,熱痢雖然張仲景也有用大承氣湯的,但都是指傷寒熱邪傳入內部導致的疾病,並非停滯在下面的情況。因為大黃專門治療濕熱,是必需的藥物;芒硝專門治療燥結,而停滯在下面總會出現裡急後重,積滯已經向下流注,所以不需再用芒硝。如果是寒積,則需用薑、桂、吳茱萸等溫熱藥物來溫暖,因為寒積多屬於虛證。至於通因通用,原本就有兩種方法。

有酒蒸大黃。有蠟丸巴豆。分析甚明。況滯下多因寒滯鬱熱而成。世俗恆用薑茶煎。赤。倍芽茶。白。倍生薑。往往獲效。豈可偏執為熱哉。積有新舊之分。舊積者。氣血食痰所化也。新積者。舊積已去。未幾而復生也。然舊積宜下。新積禁下。其故何也。蓋腸胃之熟腐水穀。

轉輸糟粕者。皆營衛灑陳於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邪。則營衛運行之度。為之阻滯。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營血澀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氣鬱血澀之積。相挾而成滯下矣。必當下之以通其壅塞。既下之後。升降仍不行。清濁仍不分。則衛氣復郁。

白話文:

古人治病時,會用酒蒸大黃,或是用蠟丸包裹巴豆來治療。這些方法都有其道理。大部分的便秘,都是因為寒氣滯留,熱氣鬱結所導致。民間常以薑茶煎來治療,用赤小豆和芽茶各一份,生薑則用兩份,常常能取得療效。所以,便秘不能一概而論都是熱症。便秘可分為舊積和新積,舊積是氣血食痰積聚而成,而新積則是舊積消除後不久又復發。舊積需要瀉下,新積則不能瀉下。原因是腸胃消化食物,運送糟粕,都是依靠營衛氣血的運行。如果腸胃有邪氣,就會阻礙營衛氣血的運行,導致衛氣鬱結不舒,營血凝滯不通。於是飲食變成痰液停留在胃裡,糟粕留在腸道,與鬱結的氣血相結合,形成便秘。必須瀉下才能疏通阻塞。但是瀉下後,升降功能仍舊失常,清濁也無法分離,那麼衛氣又會再次鬱結。

營血復澀。又成新積。烏可復下乎。但理衛氣。和營血。以調順陰陽。則升降合節。積亦不滯而自化矣。然舊積亦有不可下者。或先因脾胃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調補脾胃。兼行氣之藥。俾虛回而痢自止。世俗治痢。只守清熱破氣攻積涼血利水等法。雖朝夕更醫。出入增減。

不過如此。已瀕於危。猶曰血色依然。腹痛未減。誰敢溫補。死無後悔。傷哉。痢初起時。便見膿血者。宜調氣和血。氣分藥必不可少。若但見白膿。宜調氣消積。不可用血藥。引邪入於血分。必變膿血也。白痢初起。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才起而腹中復急。

白話文:

氣血運行不暢,又形成了新的積滯。是否可以再次服用藥物來排泄呢?應該調節氣血,使之和諧,陰陽平衡,這樣氣血就能順暢運行,積滯自然消解。然而,舊有的積滯也可能無法排出,可能是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積聚,必須調補脾胃,同時配合行氣藥物,使脾胃恢復功能,痢疾自然會停止。世俗醫治痢疾,只注重清熱破氣、攻積涼血、利水等方法,即使每天換藥,加減用量,也無濟於事。病人情況危急,卻依然說血色正常,腹痛未減,誰敢溫補呢?死後就沒有後悔的機會了,可悲啊!痢疾初期就出現膿血者,應當調氣和血,氣分藥物不可缺少。若只見白膿,應當調氣消積,不可使用血藥,以免引邪入血,造成膿血。白痢初期,裡急後重,頻繁想上廁所,排泄不多,剛起身就又腹痛,應當注意。

皆濕熱凝滯所致。胃苓湯加木香、砂仁。血痢初起。腹痛迸迫。或脈數大。身有微熱者。先與小建中湯和之。中有肉桂。伐肝和營最捷。膿血稠黏。勢甚不可遏者。黃芩、芍藥、延胡索、木香、砂仁。腹痛。少加肉桂以和之。血積稠厚。可用黃連。若略見少血。或稀淡者。不可便用苦寒。

戕犯胃氣。為害不淺也。凡血色紫黯。屢服涼藥。而所下愈多。作冷痢治。故血色如豬肝。如紫草。如莧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湯去參。加肉桂、木香、肉果、烏梅。純下血而色鮮濃厚者。此心脾伏熱也。大黃黃連瀉心湯。有食積。枳朮丸加厚朴、黃連、木香、延胡索。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濕熱凝滯導致的。可以用胃苓湯加入木香和砂仁治療。如果血痢剛開始,腹痛劇烈,脈搏快速,身體微熱,可以先用小建中湯調和,裡面有肉桂,可以快速平肝和血。如果膿血稠黏,情況嚴重,可以用黃芩、芍藥、延胡索、木香、砂仁治療。如果腹痛,可以加少量肉桂調和。如果血積稠厚,可以用黃連治療。如果血量少,或稀薄,不能使用苦寒藥物。

損傷胃氣,危害很大。如果血色紫暗,多次服用涼藥,血流不止,而且出現冷痢,血色像豬肝、紫草、莧菜汁一樣,就必須用炮姜治療。可以用理中湯去掉人蔘,加入肉桂、木香、肉果、烏梅。如果純粹下血,血色鮮紅濃稠,這是心脾伏熱,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如果有食積,可以用枳朮丸加入厚朴、黃連、木香、延胡索。

赤痢初起。宜加延胡。最散血積。小兒八歲已內者。作食積治。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濕毒下血。胃風湯加枳殼、荊、防。風入腸胃。下痢青綠雜色。神術湯。下痢腹痛異常。脈沉而緊。無熱證者。先以薑、桂之類溫之。後理積滯。裡急而至圊反不能即出者。氣滯也。疏通為主。

重則小承氣。輕則黃芩芍藥湯。裡急而頻見汙衣者。氣脫也。補中益氣去當歸加木香。濕熱下痢後重。升陽除濕湯。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以得解愈虛故也。養臟湯。白痢初起。但腹痛後重。不能食。小便卻清痢者。為虛寒。大棗加炮薑、焦朮、厚朴、木香、砂仁。能滌除痰積。

白話文:

痢疾剛開始,應該加延胡索,它最能散瘀血。八歲以下的小孩,要當作積食來治療。風邪侵入腸胃,會導致清血下瀉,或是濕熱毒邪導致下血,可以用胃風湯加入枳殼、荊芥、防風。風邪侵入腸胃,導致下痢的糞便顏色青綠雜色,可以用神術湯。下痢伴隨腹痛異常,脈象沉而緊,沒有發熱症狀的,先用薑、桂之類溫暖身體,然後再治療積滯。肛門急迫想排便,卻又不能馬上排出,這是氣滯所致,以疏通為主,嚴重者用小承氣湯,輕者用黃芩芍藥湯。肛門急迫,頻繁地弄髒衣服,這是氣虛脫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去掉當歸,加入木香。濕熱下痢之後腹重,可以用升陽除濕湯。虛寒下痢之後腹重,排便後症狀不減,這是因為虛弱才導致痊癒緩慢,可以用養臟湯。白色痢疾剛開始,只有腹痛和腹重,不能進食,小便卻清澈,這是虛寒,可以用大棗加炮薑、焦朮、厚朴、木香、砂仁,可以滌除痰積。

宜加用之。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是以用大黃、檳榔輩。此實也。若久痢後重不除。此脾氣下陷之故。宜升、柴以升提之。檳榔、枳殼皆當禁用。若肺氣鬱在大腸。腹痛後墜。理氣藥中。須加桔梗以開之。亦有積已去而過食厚味生冷復重者。建脾兼消導為主。痢如膠凍。或如鼻涕。

或如魚腦。此為冷痢。先用木香、焦朮、豆蔻、砂仁、厚朴。次用理中湯加木香。不應。更加訶子、粟殼。下痢脈遲緊。腹痛未欲止。當溫消之。枳實理中湯。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已。附子理中湯。積久冷痢。少腹痠痛。結滯不爽。及下久連年不止。千金溫脾湯。冷痢。

白話文:

如果病情需要,可以加入其他藥物。如果病患大便沉重,主要原因是邪氣壓迫大腸下墜,因此應該使用大黃、檳榔等藥物。這屬於實證。如果久痢之後,大便沉重仍然無法去除,這是脾氣下陷的緣故,應該使用升麻、柴胡等藥物來升提之。檳榔、枳殼則不應使用。如果肺氣鬱結在大腸,導致腹痛下墜,在理氣藥物中,應該加入桔梗以開之。也有些情況是積食已經去除,卻又因為過食厚味生冷食物而導致大便沉重,這時候就應該以健脾消導為主。如果痢疾的糞便像膠凍、鼻涕、魚腦一樣,這是冷痢,應該先用木香、焦朮、豆蔻、砂仁、厚朴,然後再用理中湯加木香。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加入訶子、粟殼。如果下痢脈象遲緩緊弦,腹痛未止,應該溫消之,可以使用枳實理中湯。如果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止,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如果冷痢積久,少腹痠痛,結滯不爽,或者下痢連續多年不止,可以使用千金溫脾湯。

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參。熱痢。去桂心。加大黃一錢。薑、附、人參各減一錢。久痢不瘥。雖所下漸減。而津血枯槁。肛門澀滯者。千金羊脂煎潤以導之。羊脂。本經專主下痢脫肛。腹中絞痛。而世罕知用。惜哉。暴下積日久不止。千金附子湯。久痢虛冷滑脫。脈細。

皮寒少氣。畏食不能言。或時發虛熱者。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肉果、訶子。下痢臍下攪痛。桃花丸。下痢久脫。虛冷白滯。大桃花湯。熱痢二三年不止者。厚朴湯。久痢。所食之物皆不化。四肢沉重。肌肉消盡。椒艾丸。下痢發熱。自汗脈弦者。是伏邪所發。法當從表解散。

白話文:

去除甘草,加入桂心,香附的份量加倍,人參也加倍。如果是熱痢,就去除桂心,加入大黃一錢,薑、附、人參各減一錢。如果久痢不癒,即使排泄物逐漸減少,但津液血氣枯竭,肛門澀滯,可以用千金羊脂煎潤滑腸道來幫助排泄。羊脂在《本經》中記載專門治療下痢脫肛、腹中絞痛,但世人很少知道它的用途,真是可惜。如果暴瀉持續多日不止,可以用千金附子湯。如果是久痢虛寒滑脫,脈象細弱,皮寒少氣,畏食不能說話,偶爾還會發虛熱,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肉果、訶子。如果是下痢臍下攪痛,可以用桃花丸。如果是下痢久脫,虛寒白滯,可以用大桃花湯。如果是熱痢持續兩三年不止,可以用厚朴湯。如果是久痢,所食之物都無法消化,四肢沉重,肌肉消瘦,可以用椒艾丸。如果下痢發熱,自汗脈弦,這是伏邪所發,應該按照表解散的原則治療。

倉廩湯。有一方長幼相染者。謂之時疫痢。亦宜倉廩湯。一種陰虛痢疾。切戒攻積之藥。凡見痢下五色。膿血稠黏。滑泄無度。發熱煩渴。臍下急痛。至夜轉劇而惡食。或下鮮血者。便屬陰虛。急宜救熱存陰為主。如駐車丸、阿膠丸、歸連丸、阿膠梅連丸、千金黃連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選用。下痢至夜發熱。

白話文:

倉廩湯可以用於治療大人小孩都容易感染的時疫痢,也適合治療陰虛引起的痢疾。這類痢疾要避免使用攻積的藥物。如果痢疾患者排泄物出現五種顏色,還有膿血稠黏、滑泄不止、發熱口渴、臍下疼痛、晚上症狀加重、食慾不振,甚至排出鮮血,就屬於陰虛。這時需要以救熱存陰為主要治療原則,可以選擇如駐車丸、阿膠丸、歸連丸、阿膠梅連丸、黃連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劑。如果痢疾患者晚上發熱,也要注意治療。

煩渴引飲。為津液受傷。內水虧竭。燎原之火自焚。不得不引外水以濟急。切不可用香燥之藥。錢氏白朮散加烏梅。下痢失氣者。當利小便。陰氣前通。則陽氣自化矣。五苓散加木香。痢仍不止。以訶子、厚朴、橘皮等分。丸服。下痢大孔痛。宜溫之。黃耆建中加木香、當歸。

痢後大便秘澀。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膽。此為氣虛下陷。慎勿利之。但舉其陽。則陰自降矣。變證加防風。下痢后里急後重不除。風邪傷衛。衛氣不行也。非三奇散不愈。蠱注毒痢。血如雞肝。心煩腹痛者。茜根丸。虛人。理中湯加黃連、烏梅。不應。

白話文:

口渴想喝水,是因為津液受損,體內水分不足,就像火勢蔓延,只能靠自身燃燒,不得不從外界補充水分。但不要用辛辣燥熱的藥物。可以服用白朮散加烏梅。如果拉肚子導致虛脫,就應該利尿,讓陰氣通暢,陽氣自然恢復,可以服用五苓散加木香。如果拉肚子仍然不止,可以用訶子、厚朴、橘皮等量製成丸劑服用。拉肚子肛門疼痛,應該溫敷。黃耆建中湯加木香、當歸。

拉肚子後便秘,裡急後重,多次想大便卻排不出來,或者排出一點白便,這是氣虛下陷,不要急着通便,只要扶正陽氣,陰氣自然下降。可以加服防風。拉肚子之後裡急後重一直沒有好轉,是風邪傷衛,衛氣運行不暢,需要服用三奇散治療。如果拉肚子伴隨中毒,血色像雞肝,心煩腹痛,可以用茜根丸。虛弱的人可以使用理中湯加黃連、烏梅。如果效果不好,就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用烏梅丸。下利後遍身浮腫。五苓散。用生朮、肉桂。加升、柴。利後虛浮。六君子加木香、肉桂。初利膿血稠黏。勢甚宜下者。一味大黃。酒蒸為丸。赤多。用溫酒下百丸。白多。用淡薑湯下七十丸。以奪其勢。然後調理則易愈。冷熱不調。下利赤白。兼冷食食積者。連理湯加枳實、砂仁。

下利乾嘔者。胃虛而寒熱錯雜也。外臺黃芩湯。先前白利。後變膿血者。戊己丸。先前白利。後變鮮血者。四物湯去地黃。加炮薑、炙甘草、木香。先前膿血。後變赤白青黑。腹痛倍常者。駐車丸。先前膿血。後變白沫白膿者。補中益氣加炮薑、赤石脂。下利日百度。精神委頓。

白話文:

治療腹瀉,可以用烏梅丸。腹瀉後全身浮腫,可用五苓散,加入生薑、肉桂,再加升麻、柴胡。腹瀉後虛浮,可用六君子湯,再加木香、肉桂。剛開始腹瀉,排出膿血稠黏,病情嚴重需要瀉下,可用單味大黃,酒蒸製成丸劑服用。如果排出物以紅色為主,用溫酒送服一百丸;如果以白色為主,用淡薑湯送服七十丸,以制止瀉下。瀉下後再調理,便容易痊癒。腹瀉伴有寒熱不調、排出赤白物、兼有食積者,可以用連理湯,再加枳實、砂仁。腹瀉伴有乾嘔,是胃虛寒熱錯雜,可以用黃芩湯。先前排出白色物,後轉為膿血者,可以用戊己丸。先前排出白色物,後轉為鮮血者,可以用四物湯去除生地黃,再加炮薑、炙甘草、木香。先前排出膿血,後轉為赤白青黑,腹痛加劇者,可以用駐車丸。先前排出膿血,後轉為白沫白膿者,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炮薑、赤石脂。腹瀉一天多次,精神萎靡,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反不痛者。此邪氣勝。正氣微。不能鼓激也。難治。有患利晝夜不及數度。而反發熱。心下痞悶。不能食而嘔。其有晝夜不止百度。反脈靜身涼而能食。何也。曰。利之邪客於下焦。由橫連竟傳大腸。原無反熱之理。以中焦無病。雖下利無度。不礙飲食。惟邪發於中焦。由橫連入胃。

以胃受病。自不欲食也。凡風寒傷於營衛之中。則為瘧。飲食傷於腸胃之內。則為利。而世有瘧後痢。痢後瘧者。此則表氣不固。邪氣內犯而致也。若瘧邪發泄已盡。必無復為利疾。皆由元氣下陷。脾氣不能升舉。故風寒暑濕。得以襲入而為利耳。又有利後似瘧非瘧。乃陰陽兩虛。

白話文:

如果病人沒有疼痛感,就表示邪氣很盛,正氣微弱,無法抵抗邪氣的侵襲,這種情況很難治療。有些人腹瀉頻繁,一天拉肚子好幾次,卻反而發燒,胸口悶脹,吃不下東西還想吐。但也有些人一天拉肚子上百次,脈搏卻很平穩,身體涼涼的,還能正常吃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種腹瀉是邪氣停留在下焦,透過經絡傳到腸道造成的,本來是不會發燒的。由於中焦沒有生病,即使腹瀉很多次,也不會影響食慾。但如果邪氣侵入中焦,經絡傳到胃部,就會影響胃的功能,導致病人不想吃東西。

一般來說,風寒侵襲到人體的營衛之間,就會造成瘧疾。飲食不當傷害腸胃,就會引起腹瀉。有些病人是先患瘧疾,然後再得腹瀉,或者先得腹瀉,之後又患瘧疾,這是因為人體的表氣不堅固,邪氣入侵身體造成的。如果瘧疾的邪氣已經完全排泄出去,就不會再患腹瀉。腹瀉之後又像瘧疾一樣發作,是陰陽兩虛造成的。

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故寒熱交戰似瘧也。又有瘧利齊發。瘧止而痢甚者。皆是脾胃之氣虛陷所致。並宜先與黃耆建中。加木香、厚朴之類。次與補中益氣加薑、桂。若服後痢減而瘧作。此陽氣得補而與陰爭也。再與補中益氣少加桂、附。助陽祛陰則愈。凡久痢年高。與產後病後。

諸瘡疽及瀉後作痢。慎不可用攻伐之劑。急宜醒脾崇土。補中益氣加炮薑、木香。有血。加烏梅、芍藥。下痢六七日。經盡。當有結糞。若至十三日再經。結糞不出者。此胃氣告匱也。慎不可更與攻克之劑。惟培養正氣。庶有生機。下痢以胃氣為本。胃失生長。故惡物而不欲食。

白話文:

陽虛的人容易怕冷,陰虛的人則容易發熱。因此,寒熱交戰的情況就像瘧疾一樣。還有些人同時出現瘧疾和痢疾,或者瘧疾停止後痢疾加重,這些都是脾胃之氣虛弱所導致的。治療時應該先服用黃耆建中湯,再加入木香、厚朴等藥材,接著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生薑、桂枝。如果服藥後痢疾減輕,瘧疾加重,這是陽氣得到補充後與陰氣爭奪的表現。可以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少加桂枝、附子,幫助陽氣驅散陰氣,就能痊癒。凡是長期痢疾、年紀大、產後或病後、瘡疽以及瀉後出現痢疾的患者,都要注意,不要使用攻伐的藥物。要急著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炮薑、木香,如果有血便,還要加入烏梅、芍藥。如果痢疾持續六七天,月經結束後應該會有便秘的情況。如果到第十三天再次來月經,便秘還沒有改善,就說明胃氣已經很虛弱了,絕對不能再使用攻克的藥物,要注重培養正氣,才能保住性命。痢疾以胃氣為本,胃氣失調,就會造成食物不消化,導致食欲不振。

但得思食。無分何物。與之遂獲愈者。此胃氣勝故也。凡痢下如魚腦。或如豬肝。皆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大孔開如竹筒不收者。或如屋漏水。或純下鮮血。及如赤豆汁。唇如硃紅者。皆不可治。

石頑曰。腸澼之證。內經原有下血。下白沫。下膿血之異。推詳脈證。大抵以白沫屬寒。其脈應沉。膿血屬熱。脈應滑大。若見白沫而脈反浮。見膿血而脈反弦澀懸絕。為脈不應病。故皆主死。其扼要尤在身熱則死。寒則生。為大關捩。以腸胃受病。不當更見表熱。表熱則外內俱困。

將何所恃而與攻救邪。更詳臟腑諸痢。咸以脈沉小為可治。血溫身熱主死。內經大義如此。再推仲景論痢。以身熱手足溫。為陽回可治。厥逆不返。為陽絕主死。此蓋指傷寒陰證而言。不可與夏秋腸澼並列而論也。然下痢豈無身熱得生者。凡挾邪之痢。與時行疫痢。皆有身熱。

白話文:

只要能吃東西,不論吃什麼,只要病就好了,這是胃氣旺盛的表現。但如果拉肚子像魚腦、豬肝,半死不活的,或是像塵土腐爛的顏色,肛門大開像竹筒一樣收不住,或是像屋頂漏水,或者純粹拉鮮血,以及像紅豆汁,嘴唇像硃紅色,這些都是不可治療的。

石頑說,腸澼的症狀,《內經》原本就有下血、下白沫、下膿血的區別。仔細推敲脈證,大致上白沫屬於寒症,脈象應該是沉的;膿血屬於熱症,脈象應該是滑而大的。如果看到白沫卻脈象反浮,看到膿血卻脈象反弦澀懸絕,這是脈象不應症,所以都預示死亡。重點在於身體發熱就死,發寒就活,這是關鍵所在。因為腸胃生病,不應該再出現表熱,表熱就代表内外都困乏,拿什麼來抵抗邪氣呢?再仔細看看臟腑各類痢疾,都以脈象沉而小為可治。血溫身體發熱就預示死亡。《內經》的大道理就是如此。再推敲仲景論述痢疾,認為身體發熱,手腳溫暖,代表陽氣回升可以治癒;厥逆不返,代表陽氣衰竭,預示死亡。這指的是傷寒陰證,不能和夏秋腸澼並列論述。但是拉肚子難道就沒有身體發熱還能活的嗎?凡是夾雜邪氣的痢疾,以及流行性的疫痢,都可能出現身體發熱。

但當先撤表邪。自然身涼痢止。當知內經所言血溫身熱。乃陰虛之本證。此則兼併客邪耳。及觀先輩論痢。並以白沫隸之虛寒。膿血隸之濕熱。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豈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之說。丹溪從而和之。遂有赤痢從小腸來。白痢從大腸來。皆濕熱為患。此論一出。

後世咸為痢皆屬熱。恣用苦寒攻之。蒙害至今未已。即東垣之聖於脾胃者。猶言濕熱之物。傷於中而下膿血。宜苦寒以疏利之。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脈洪大有力者下之。亦認定膿血為熱。曷知血色鮮紫濃厚者。信乎屬熱。若瘀晦稀淡。或如瑪瑙色者。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

白話文:

治療痢疾,首先要驅除表邪,身體自然就會涼下來,痢疾也會停止。要明白《內經》所說的「血溫身熱」是陰虛的本症,而這裡的情況則是兼有外邪。觀察前輩的論述,他們將白沫痢歸類為虛寒,膿血痢歸類為濕熱,而到了《守真》一書中,才出現了赤白相兼的情況。難道腸胃寒熱同時嚴重,就都屬於痢疾嗎?丹溪先生沿襲他們的觀點,說赤痢來自小腸,白痢來自大腸,都是濕熱所致。這個說法一出,後世便都認為痢疾都是熱證,濫用苦寒藥物治療,導致許多人受到傷害至今。即使像東垣先生這樣精通脾胃的人,也認為濕熱傷及中焦,導致下膿血,要用苦寒藥物疏利。膿血稠黏,多次上廁所卻無法排便,脈洪大有力者就應該服用瀉藥。他也認定膿血屬於熱證。殊不知,血色鮮紫濃厚的才是真正的熱證。如果血色暗淡稀薄,或者像瑪瑙色一樣,則屬於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的。

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理氣如爐冶分金。最為捷法。設不知此。概行疏利之法。使五液盡隨寒降而下。安望其有寧止之日哉。嘗見屢服黃連。虛陽迫外。而反發熱發斑者。亦有虛陽內擾。忽發除中。反驟能食者。有頻用大黃。開腸洞泄。甚至發呃吐蛔者。有大黃下咽。反脹閉不通。

陰氣上逆。而變中滿鼓脹水腫者。凡此之類。未遑枚舉。夫天氣之熱。四時之正令也。因熱而恣傷冰水瓜果。是逆其正氣。腑臟為寒物所傷而為患也。以逆正氣之病。又以逆病情之藥治之。何怪變證百出乎。雖是歲之熱。較他歲倍常。是以患腸澼者。較他歲亦倍常。其間總輕重不同。

白話文:

若不溫理氣血,則血液無法清淨。理氣就像冶煉金屬一樣,是快速有效的辦法。若不了解此理,只用疏利的方法,讓五臟六腑的液體都隨著寒氣向下流,又怎能期望病症會好轉呢? 我曾見過多次服用黃連的人,虛陽被逼到體外,反而出現發熱長斑的現象。也有虛陽在體內擾動,突然出現腹部疼痛,反而胃口大開的人。還有人頻繁使用大黃,導致腸道開泄,甚至出現呃逆吐蛔蟲的現象。也有服用大黃後,反而出現腹部脹滿不通的情況。

陰氣上逆,導致腹部脹滿、水腫等現象。這些情況不勝枚舉。 天氣炎熱是四季正常的現象。若因炎熱而過度食用冰水、瓜果,就會逆反正氣,內臟受到寒氣的損傷而患病。用逆反正氣的方法治病,再用逆反病情的方法用藥,怪不得會出現各種變症呢。雖然今年的炎熱程度比往年更甚,所以患腸澼的人也比往年更多,但病症的輕重程度卻有所不同。

所見之積。一皆五色。良由五臟之氣化並傷。是以五色兼見。按五色痢。古人皆為腎病。以腎為藏精之室。所居之位。最下最深。深者既病。其淺而上者。安有不病之理。精室既傷。安能任蟄藏之令乎。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臍築湫痛。命將難全者是也。夫以精室受傷。五液不守之患。

不知益火消陰。實脾堤水。兼分理其氣。使失於氣化之積隨之而下。未失氣化之津統之而安。即口噤不食者。亦不出乎此法。蓋腸澼之屬。皆緣傳化失職。津液受傷。而致奔迫無度。豈可恣行攻伐。以為不易之定法乎。歷觀時師治痢。無高下賢愚。必用橘皮、枳殼、厚朴、檳榔之屬。

白話文:

觀察到積聚的病症,往往呈現五種顏色,這是因為五臟的氣化功能都受到損傷,所以才會出現五色兼見的現象。古人認為五色痢疾都是腎臟疾病,因為腎臟是藏精之所,位於人體最下方最深處。最深處的器官生病了,那麼更淺表、更靠近表面的器官怎麼可能不受影響呢?精室受損,就無法正常地執行冬藏的功能,這正是仲景所說的「五液注下,臍築湫痛,命將難全」的情況。

由於精室受損,導致五液不守,必須要滋陰益火,健脾固水,並且調理氣機,讓失去氣化功能的積聚順利排出體外,而未失去氣化功能的津液則得以維持正常運行,即使是口噤不食的患者,也必須遵循這個原則。腸澼的病症,都是因為傳化失職,津液受傷,導致津液奔流不止,不可隨意使用攻伐之法,這並不是治療痢疾的固定法則。觀察歷代醫家治療痢疾的經驗,無論是名醫還是庸醫,都會使用橘皮、枳殼、厚朴、檳榔等藥物。

稍有赤沫。即用芩、連、芍藥。水道不利。便與木通、車前。口噤不食。不出黃連、石蓮。況世所謂石連者。皆粵中草實偽充。大苦大寒。與本草所言蓮子墮淤泥中。經歲取出者迥異也。凡遇五色噤口。及瘀晦清血諸痢。每用甘草、乾薑。專理脾胃。肉桂、茯苓。專伐腎邪。

其效如鼓應桴。初起腹痛後重者。則兼木香、檳、樸以泄之。飲食艱進者。則兼枳實、焦術以運之。陰氣上逆。乾嘔不食者。則兼丁香、吳茱萸以溫之。嘔吐涎水者。則兼橘、半、生薑以豁之。膿血稠黏者。則兼茜根、烏梅以理之。水道不通者。則兼升、柴以舉之。身熱不除者。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少量紅色泡沫,就用黃芩、黃連、芍藥。如果水道不暢,就用木通、車前子。如果嘴巴緊閉不願意進食,就不要用黃連、石蓮。市面上所謂的石蓮,大多是廣東地區的草藥偽充,性苦寒,和本草書中記載的蓮子,沉在淤泥中經年取出者截然不同。凡是遇到五色口噤,以及瘀血清血等痢疾,每次都要用甘草、乾薑來調理脾胃;用肉桂、茯苓來清除腎邪。

效果如同擊鼓應桴。初期腹痛,後期加重的,就再加木香、檳榔、樸樹皮來瀉掉。飲食難以下嚥的,就再加枳實、焦術來運化。陰氣上逆,乾嘔不食的,就再加丁香、吳茱萸來溫暖。嘔吐涎水的,就再加橘皮、半夏、生薑來疏通。膿血粘稠的,就再加茜草根、烏梅來調理。水道不通的,就再加升麻、柴胡來提升。身體發熱不退的,就再加……

則兼桂枝、芍藥、薑、棗以和之。陰虛至夜發熱痛劇者。則兼熟地、黃耆、阿膠、歸、芍以濟之。若數日不已而腹痛後重轉甚者。必須參、朮、升、柴兼補而升之。久痢噤口不食。此胃氣告匱。最為危候。較之初起口噤。尚有濁氣可破。積沫可驅。迥乎不同。非大劑參、術。

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根之屬。大補胃氣。兼行津液。不能開之。但得胃氣一轉。飲食稍進。便宜獨參湯略加橘皮或制香附。緩緩調補。兼疏滯氣。最為合劑。如茯苓之淡滲。木香之耗氣。葛根之行津。皆當屏除。即如久痢後重用三奇散。取黃耆、防風以致開闔。

白話文:

如果兼用桂枝、芍藥、薑、棗來調和;陰虛導致晚上發熱疼痛加劇的,就要兼用熟地、黃耆、阿膠、當歸、芍藥來補充。如果持續好幾天沒有好轉,反而腹痛加重,必須用人參、白朮、升麻、柴胡一起補氣升陽。久痢閉口不食,這是胃氣耗竭,最為危急的徵兆,跟一開始就閉口不食,還有濁氣可破、積沫可驅,完全不同,必須用大量的參、朮才能救治。

輔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根等藥材,可以大幅補充胃氣,並同時運行津液。如果這些都無法改善,只要胃氣稍有恢復,飲食能稍微進食,就應該用獨參湯,稍微加些橘皮或制香附,慢慢調補,同時疏通滯氣,是最合適的藥方。像茯苓的淡滲、木香的耗氣、葛根的運行津液,都應該要排除。即使像久痢之後重用三奇散,用黃耆、防風來開闔,也要注意適當調整。

枳殼以破滯氣。以為卓識不群。然後重稍減。便當改用補中益氣。轉關妙用。全在乎此。若厚朴、枳、橘、砂仁等耗氣之藥。皆戈戟也。凡脈見弦細小弱。或六部沉小。皆當準此。間有脈來滑大數實者。方可用芩、連、芍藥、澤瀉之屬。挾熱後重煩渴者。當與白頭翁、秦皮、黃連、白芍之類。

誤用大黃。變成腫脹。若其人元氣未憊。大劑人參、桂、附散其濁陰。尚可救其一二。洞泄不止。服大劑參、術。不應。用養臟湯。亦不應。惟附子理中湯調赤石脂末。間有得生者。即發呃吐蛔。尚有四逆、參附、吳茱萸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烏梅丸等法。然非平日相信之真。

白話文:

枳殼可以破除積滯之氣,這是一種獨到的見解。之後,病情減輕,就應該改用補中益氣的藥物,轉換關節的妙用,關鍵就在這裡。厚朴、枳殼、橘皮、砂仁等耗氣的藥物,就如同刀劍一樣。如果脈象弦細小弱,或者六部脈沉小,都應該依照這個原則。偶爾脈象滑大數實,就可以使用黃芩、黃連、芍藥、澤瀉之類的藥物。若伴有發熱、腹重、煩渴,則應該使用白頭翁、秦皮、黃連、白芍之類的藥物。

誤用大黃會導致腫脹。如果患者元氣未衰,可以用大劑量的人參、桂枝、附子散去濁陰,尚可挽救一二。如果腹瀉不止,服用大劑量的人參、山藥,效果不佳,用養臟湯也無效。只有附子理中湯調赤石脂末,偶爾才能救活。即使患者能活下來,也會出現打嗝、吐蛔蟲等症狀。還有四逆湯、參附湯、吳茱萸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烏梅丸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只有在平常就相信的人,才能有效。

縱有生機。亦勿許治。若至發斑發躁。久痢不食。忽發除中。從無救治之法也。嘗見痢久虛脫。六脈弦細。厥逆冷汗。煩渴躁擾。呃逆不寧。峻用理中、四逆、白通、通脈之類。雖日進人參二三兩。服之非不暫安。脈來微續。手足漸溫。稀糜稍進。去後亦稀。三四日後必然驟變。

此根氣已絕。燈盡復明之兆。切勿因其暫安。輕許以治。徒為識者鄙笑耳。至於婦人臨產下痢。最為危殆。鄭氏有胎前下痢。產後不止。七日必死之例。予嘗用甘草乾薑湯加厚朴、茯苓、木香。治妊娠白痢。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兼之利。

白話文:

即使病人還有生機,也不要輕易治療。如果出現發斑發躁、久痢不食、突然發燒等症狀,就沒有救治的辦法了。我曾經見過痢疾病人虛脫,脈搏細弱,手腳冰冷冒汗,口渴煩躁,打嗝不安。有人用理中、四逆、白通、通脈等藥物治療,雖然病人暫時好轉,脈搏略微恢復,手腳慢慢回溫,稀飯也能稍微進食,但之後又會惡化。

這是因為病人根本元氣已盡,只是回光返照的現象。絕對不能因為病人暫時好轉就輕易治療,否則會讓人嘲笑。至於婦女臨產前腹瀉,情況最危險。鄭氏醫書中有記載,孕婦在生產前腹瀉,產後腹瀉不止,七天內必死。我曾經用甘草乾薑湯加厚朴、茯苓、木香治療妊娠白痢,用三物膠艾湯治療妊娠血痢,用連理湯加膠、艾治療赤白相兼的腹瀉。

駐車丸、千金黃連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胎前產後五色諸痢。皆可選用。若胎前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未嘗不隨手獲效也。世醫治痢。專守通因通用。痛無補法之例。不知因氣病而腸中切痛。非溫理其氣則痛不止。因氣陷而濁氣下墜。

非升舉其氣則後重不除。因氣傷而津液崩脫。非調補其氣則積不已。因陰虛而至夜微熱腹痛。非峻補其陰則痢痛不息。世人見余用參、朮、薑、桂溫補氣血之藥。以為可駭。更有用黃耆、地黃滋陰膩滯之藥。益怪甚矣。且有用石脂、乾薑溫澀固脫之藥。以為劫劑。而大誹之。

白話文:

駐車丸、千金黃連湯、白頭翁加甘草湯,這些方子都可用于治疗孕妇产后各种类型的腹泻。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腹泻,产后仍未好转,情况危急,可用伏龙肝汤丸,根据症状加减药量。我用这些方子治疗,从未失手。世上的医生治疗腹泻,只着眼于通便,没有补益的方法,不知道腹痛是因为气滞,必须温理气血才能止痛;腹泻是因为气虚下陷,必须升举气血才能缓解;腹泻是因为气伤,导致津液流失,必须调补气血才能阻止腹泻加重;腹泻是因为阴虚,导致夜晚微热腹痛,必须峻补阴虚才能止痛。世人看到我用人参、白术、生姜、桂枝等温补气血的药物,感到惊讶,更有人看到我用黄芪、生地黄滋阴补气的药物,更是感到奇怪,甚至有人看到我用石脂、干姜温涩固脱的药物,以为是劫剂,纷纷指责我。

不知內經中原有澀因澀用之法。蓋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非澀而何。況因澀而過用利氣。乃致滑脫不收。安得不用澀以固之耶。更有不知調氣。但見下痢日久。便行止澀。輕以粟殼、訶子投之。閉其滯氣。迫痛愈加。愈劫愈甚。此與殺之無異也。

痢不納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者。香、連、枳、樸、橘紅、茯苓之屬。熱毒衝心。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溫暖者。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薑。此證胃口有熱。不可用溫藥。若陽氣不足。宿食未消。噫而不食。枳實理中加砂仁、陳皮、木香、豆寇。

白話文:

不知道《內經》中原本就有澀因澀用的方法。因為肚子裡急迫,排便後仍然沉重,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不是澀滯還能是什麼呢?更何況因為澀滯而過度使用利氣藥物,反而導致滑脫不收。怎麼能不用澀來固澀呢?還有的人不懂得調節氣機,只看到久瀉不止,就急著止瀉,輕易地用粟殼、訶子之類的藥物,反而閉塞了停滯的氣機,導致腹痛加劇,愈加嚴重,這與殺死病人無異。

痢疾患者不願意吃飯,俗稱「噤口」。如果因為邪氣停留在胃中,胃氣鬱結不宣,脾氣因此澀滯,可以用香、連、枳、樸、橘紅、茯苓之類的藥物。如果熱毒衝擊心臟,頭疼心煩,嘔吐不食,手足溫暖,可以用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薑。這種情況是胃口有熱,不能用溫熱的藥物。如果陽氣不足,宿食未消,打嗝卻不願意吃飯,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加砂仁、陳皮、木香、豆蔻。

或山楂、曲、糵之類。肝乘脾者。戊己丸加木香、肉桂。有水飲停聚者。心下必悸動不寧。五苓散加薑汁。有火炎氣衝者。黃連解毒湯去黃柏加枳殼、木香。有胃虛挾熱而嘔逆者。連理湯。有積穢太多。惡氣熏蒸者。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木香。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子、粳米、薑汁。

煎湯細細呷之神效。如吐。再作服之。但得一呷下咽便開。石蓮子真者絕無。余常以藕汁煮熟。稍加糖霜頻服。兼進多年陳米稀糜。調其胃氣必效。此即石蓮之意也。治噤口痢。多有用黃連者。此正治濕熱之藥。苦而且降。不能開提。況非胃虛所宜。不可輕用。大抵初痢噤口。

白話文:

像是山楂、曲、糵這類食物,會導致肝氣犯脾。可以用戊己丸加上木香、肉桂來治療。如果出現水飲停滯,心下會悸動不安,可以用五苓散加薑汁來治療。如果有火炎氣上衝,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去除黃柏,再加入枳殼、木香來治療。如果胃虛夾熱導致嘔吐,可以用連理湯。如果積食過多,惡氣熏蒸,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上木香來治療。丹溪先生用人參、川連、石蓮子、粳米、薑汁煎湯,慢慢地喝,效果很好。如果吐了,再繼續服用。只要喝一口下咽,就會開胃。真正的石蓮子非常難找,我經常以藕汁煮熟,稍微加些糖霜,頻繁服用,同時還要吃些多年的陳米稀粥,調理胃氣,效果很好。這就是石蓮子的作用。治療噤口痢,很多醫生用黃連,其實黃連是治療濕熱的藥,苦寒下行,不能開胃提氣,更不適合胃虛的人,不可輕易使用。總之,初患噤口痢,

為濕瘀胃口。故宜苦燥治之。若久痢口噤。則胃氣虛敗。即大劑獨參、理中。恐難為力也。久痢不止。諸藥不應。貧人無力服參者。烏梅、大棗各數枚。煎服屢效。

休息痢,此證多因兜澀太早。積熱未盡。加以調攝失宜。不能節食戒欲。所以時止時作。補中益氣加肉果、木香。吞駐車丸。亦有陰虛多火。不能勝任升、柴、木香、白朮者。只用駐車丸加人參、肉桂、烏梅之類。有積。可加枳實、炮黑楂肉。有服補中益氣數服。不應。反下鮮紫血塊者。

此久風成飧泄。風氣通於肝。肝傷不能藏血也。三奇湯倍防風加羌、葛、升、柴。其一切利水破氣藥。皆為切禁。

白話文:

濕氣瘀積導致胃口不佳,因此應該用苦燥之物來治療。如果久痢口噤,則胃氣虛敗,即使服用大量人參、理中湯,恐怕也無濟於事。久痢不止,各種藥物都無效,貧窮的人无力服用人參,可以用烏梅、大棗各數枚煎服,屢試屢效。

休息痢,此症多半是因為過早收澀,積熱未盡,再加上調養不當,不能節制飲食,縱欲無度,因此才會時好時壞。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果、木香,並服用駐車丸。也有些人是陰虛火旺,無法承受升麻、柴胡、木香、白朮,就只能用駐車丸加人參、肉桂、烏梅之類。如果有積滯,可以加枳實、炮黑楂肉。如果服用補中益氣湯多次,仍然無效,反而排出鮮紫血塊,則說明情況比較嚴重。

這種久風導致飧泄的病症,是風氣侵入肝臟,肝臟受損,不能藏血所致。可以用三奇湯加倍防風,再加上羌活、葛根、升麻、柴胡。所有利水破氣的藥物,都要嚴格禁止使用。

蟯蟲痢,其證腹大。皮膚黃粗。循循慼慼然。得之於寒濕。寒濕之氣。菀篤不發。化為蟲。此九蟲之一。其形極細。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或癢。或從穀道中溢出。倉公以芫花一撮主之。烏梅丸、黃連犀角散亦主之。然蟲盡之後。即用六君子加犀角、黃連、烏梅肉丸服。以補脾胃。兼清濕熱。庶不再發。若一味攻蟲。愈攻愈盛。漫無止期也。

痢後風,因痢後不善調攝。或多行。或房勞。或感風寒。或受濕氣。致兩腳痿軟腫痛。用大防風湯。痢後變成痛風。皆調攝失宜所致。補中益氣加羌活、續斷、虎骨。

白話文:

['蟲痢',其症狀腹部膨大,皮膚呈黃色且粗糙,病者表現出不安和煩躁。這種病症是因為受到寒濕侵襲所導致,寒濕之氣滯留於體內,久而未能排出,轉化成蟲類,這是九種蟲病中的一種。蟲子的形狀極細小,當胃弱腸虛時,蟲子便會趁機侵入。可能會引起瘙癢,或者從肛門處溢出。名醫華佗使用「芫花」一撮來治療。烏梅丸、「黃連犀角散」也能對此病進行治療。然而,在蟲子清除完畢後,應當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犀角」、「黃連」和「烏梅肉丸」進行調理,用以補充脾胃功能,同時清解濕熱,避免再次發作。如果單純使用藥物攻擊蟲子,反而會讓蟲子越攻越多,並且沒有停止的時間。'

'痢疾後風',是指在痢疾後,由於調養不當,可能出現多種情況如過度活動、房勞、感受風寒或是受濕氣影響,導致兩腳疲軟、腫痛。使用「大防風湯」進行治療。痢疾後轉變為痛風,這都是由於調養不當所引起的。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續斷」和「虎骨」進行調理。']

痢後呃噦,此乃胃氣虛寒之極。最為惡候。急宜橘皮乾薑湯主之。下痢而渴。誤食冷物水果而噦者。理中湯加丁香十五粒。柿蒂五枚。水煎熱服。兼寒熱往來者。小柴胡加丁香。血痢嘔噦而渴。心煩不得眠。小便不通者。豬苓湯。白痢嘔噦。用五苓散。以中有肉桂可通逆氣也。

〔診〕下痢白沫。初起脈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難治。久痢脈微弱小細者即愈。數實或虛大無根者危。下痢膿血。初起脈小滑。或弦軟。身不熱者易治。數實滑大而身熱者。勢雖甚。猶或可治。若先不熱。五六日後。反發熱脈大者必死。久則脈宜芤遲虛細。

白話文:

痢疾之後出現呃逆,這是胃氣虛寒的極致,屬於非常不好的徵兆。應急用橘皮乾薑湯治療。如果痢疾後感到口渴,誤食冷的食物或水果而呃逆,則可以用理中湯加入丁香十五粒、柿蒂五枚,水煎熱服。如果同時出現寒熱往來的情況,則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丁香。如果血痢伴隨呃逆和口渴,心煩難眠,小便不暢,則要用豬苓湯。如果是白痢伴隨呃逆,則可以用五苓散,因為其中含有肉桂,可以通逆氣。

診斷方面,如果痢疾伴隨白色泡沫,初期脈象小而滑,並且能吃東西,則比較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洪大急促,四肢厥冷,則難以治癒。久痢之後脈象微弱細小,則預示著病情將要痊癒。如果脈象數而實,或者虛大無根,則病情危重。如果痢疾伴隨膿血,初期脈象小而滑,或者弦而軟,身體不發熱,則比較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數而實,滑而大,並且身體發熱,雖然病情嚴重,但仍有可能治癒。如果一開始不發熱,五、六天后突然發熱,脈象變大,則必然死亡。久病之後,脈象宜芤而遲,虛而細。

不宜數盛滑實。或身熱不止。口噤不食者皆死。久痢脈結代。反驟能食。為除中者必死。大抵下利之脈。初起雖實大不妨。六七日後最忌強盛。凡下痢脈浮身熱。作風治。脈沉身重。作濕治。下痢為腸胃病。雖頻迸而能食則吉。若噤口痢。初起脈數實可治。久痢而反不能食。

脈見有餘者死。惟小弱流利者。當作胃虛治之。

海藏治楊師。屢大醉後渴飲冷水冰茶。後病大便鮮血甚多。先以吳茱萸溫藥。次與胃苓湯。血止後白痢。又與溫下藥四服乃止。或曰。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反用溫熱之劑。曰。血為寒所凝。漬入腸間而便下。得溫乃行。若用寒涼。即變證難療矣。

白話文:

飲食不要過於油膩、滑膩、飽滿,或是有持續發燒、嘴巴緊閉不能進食的情況,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可能導致死亡。如果腹瀉時間長了,脈象呈現結代,反而突然能吃東西,這表示病情已深入內部,也可能致命。一般來說,腹瀉的脈象,初期即使強勁有力也沒有關係,但六七天后如果仍然強勁,就要注意。腹瀉伴隨脈象浮動、身體發熱,則應採取「風寒」治療;脈象沉重、身體沉重,則應採取「濕邪」治療。腹瀉屬於腸胃疾病,即使頻繁腹瀉但仍然能進食,預後良好。如果伴隨嘴巴緊閉、無法進食,初期脈象強勁有力可以治療,但如果腹瀉時間長了反而不能吃東西,脈象呈現「有餘」狀態,就會導致死亡。只有脈象虛弱,排泄物稀薄流利的情況,才適合用「胃虛」治療方法。

海藏醫治楊師,他多次醉酒後大量飲用冷水、冰茶,之後出現大便鮮血不止的情況。海藏先用吳茱萸等溫藥治療,之後又用胃苓湯,鮮血止住後出現白色痢疾,又用溫和瀉下的藥物,服用四劑後才痊癒。有人問,為什麼不用黃連等藥物解毒,反而用溫熱藥物?海藏回答,血因為寒氣凝結,沉積在腸道中導致血便。溫熱藥物可以促進血液運行,寒涼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使之難以治療。

汪石山治一婦。病痢半載余。服四物、香連愈劇。腹痛後重。咳嗽煩熱。脈皆細弱而數。以補中益氣去歸。加茯苓、芍藥為散。日用米飲調下。三次而安。

吳茭山治一婦。長夏患痢。痛迫。下黃黑。曾服香薷、枳殼、黃連愈劇。其脈兩尺緊澀。此寒傷血也。問其由。乃行經時渴飲冷水一碗。遂得此證。與桃仁承氣加延胡索一服。次早下黑血升許痛止。次用調脾活血之劑而痊。此蓋經凝作痢。不可不察也。

李士材治屯田孫侍御夫人。久痢不止。口乾發熱。飲食不進。猶服香、連等藥。完穀不化。尚謂邪熱不殺穀。欲進芩、連。數日不食。熱甚危迫。診之。脈大而數。按之極微。詢之小便仍利。腹痛而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內真寒而外假熱也。小便利則無熱可知。腹喜按則虛寒立辨。急進附子理中湯。待冷與服。一劑而痛止。連進二十餘劑。兼進八味丸而康。

白話文:

汪石山治療一位女性,患痢疾半年有餘,服用四物湯、香連散後病情加重,腹痛且下墜,咳嗽煩熱,脈象細弱而數。醫生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去歸芪,加入茯苓、芍藥製成散劑,每日用米湯調服。三次後病情穩定。

吳茭山治療一位女性,夏季患痢疾,疼痛難忍,排出黃黑色糞便。曾服用香薷、枳殼、黃連後病情加重,脈象兩尺緊澀。醫生診斷為寒傷血證,詢問病因得知她在月經期間口渴喝了一碗冷水,因此引起病症。醫生給予桃仁承氣湯加延胡索一劑,次日早上排出黑色血塊,疼痛減輕。之後再用調脾活血的藥方治療,最終痊癒。此病例說明經血凝滯導致痢疾,不可不察。

李士材治療屯田孫侍御夫人,久痢不止,口乾發熱,飲食不進,仍服用香連等藥。食物無法消化,仍認為是邪熱未除,想要繼續服用芩連。數日不食,熱症加劇,危在旦夕。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大而數,按之極微,詢問得知小便通暢,腹部疼痛但喜歡用手按壓。醫生診斷為火衰不能生土,內虛寒而外假熱。小便通暢則說明沒有熱證,腹部喜按則說明虛寒,於是立即使用附子理中湯,待藥湯冷卻後服用。一劑藥後疼痛停止,連續服用二十多劑,並服用八味丸,最終康復。

石頑治春榜項鳴先尊堂。下痢血色如莧汁。服消克苦寒芩、連、大黃之類愈甚。不時發熱痞悶。六脈瞥瞥虛大。右關獨顯弦象。然按之則芤。此氣虛不能統血之候。與補中益氣加炮薑、肉桂。四劑而安。

又治郭然明之室。患五色痢。晝夜數十次。兼帶下如崩。誤服大黃、黃連之屬十餘劑。遂隔塞不通。口噤不食者半月餘。至夜必大發熱躁渴。六脈弦細而疾。此足三陰俱虛之候。與理中加桂、苓、木香、烏梅以調其胃。次與加減八味作湯。導其陰火而痊。

刑部郎中申勖庵高年久痢。色如莧汁。服芩、連、芍藥之類二十餘劑。漸加呃逆。乃甥王勤中。邀石頑往診。六脈弦細如絲。惟急進辛溫峻補。庶合病情。遂疏理中加丁香、肉桂方。諸醫咸謂血痢無用薑、桂、人參之理。遲疑不敢服。仍啜芩、連、芍藥。遷延五日。病愈甚而驟然索粥。

白話文:

石頑醫生治療一位姓春的病人,他患有頸部發出響聲的病症,還伴隨痢疾,排泄物像莧菜汁一樣。患者之前服用過寒涼的黃芩、黃連、大黃等藥,反而病情加重,並出現發熱、胸悶的症狀。脈象虛弱无力,且右關脈特別突出,但按下去卻又空虛無力。這是氣虛無法統攝血液的表現。石頑醫生為他開了補中益氣湯,加了炮薑和肉桂,四劑藥後患者病情就穩定下來。

另一個案例是郭然明家中的女眷,患有五色痢疾,一天要拉肚子數十次,還伴有白帶如崩一樣的現象。她之前誤服了大黃、黃連等藥十多劑,導致腸胃不通,嘴巴緊閉,無法進食半月之久。晚上還會發熱、躁動、口渴,脈象弦細而急。這是足三陰經虛弱的表現。石頑醫生先用理中湯加桂枝、茯苓、木香、烏梅調和她的胃氣,接著再用加減八味湯,引導陰火,最終治癒。

刑部郎中申勖庵年紀大了,患有長期痢疾,排泄物像莧菜汁一樣。他服用過黃芩、黃連、芍藥等藥二十多劑,病情卻逐漸加重,還出現呃逆的症狀。他的外甥王勤中請石頑醫生前來診治。石頑醫生發現他的脈象弦細如絲,認為應該採用辛溫峻補的方法。於是,他開了理中湯加丁香、肉桂的方子。當時很多醫生都認為血痢不能用生薑、肉桂、人參等藥,石頑醫生的方子引起了他們的質疑。患者也因為擔心而遲遲不敢服用,繼續服用黃芩、黃連、芍藥等藥,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最終不得不求醫,吃了粥才逐漸康復。

舉家及諸醫。皆以能食為慶。復邀石頑相商。而脈至如循刀刃。此中氣告竭。求救於食。除中證也。世人但知下痢能食為向愈。曷知其有除中之例乎。因表出以為後學之鑑。

褚某水尊堂。深秋久痢。口噤不食者半月餘。但飲開水及爪瓤汁。啜後必嘔脹腸鳴。絞痛不已。煩渴悶亂。至夜轉劇。所下皆膿血。晝夜百餘次。小水涓滴不通。諸醫束手告辭。始邀石頑。切其六脈。皆弦細乏力。驗其積沫。皆瘀淡色晦。詢其所服。皆芩、連、檳、樸之類。

因謂之曰。所見諸證俱逆。幸久痢脈弱。尚宜溫補。姑勒一方。用理中加桂、苓、紫菀調之。服後小便即通。便得稍寐。三四日間糜粥漸進。痢亦漸減。更與理中倍參。伏龍肝湯泛丸。調理而痊。

白話文:

一家人都很高兴褚某能吃东西,还特地请石顽来商议。然而,褚某的脉象细弱,像是沿着刀刃行走,说明他的中气已经耗尽,只能依靠食物来求生,这是在去除病邪。世人只知道痢疾能吃东西就是好转,却不知道还有去除病邪的例子。我将这件事记录下来,以作为后学的借鉴。

褚某深秋患了久痢,半个月都无法进食,只能喝白开水和瓜瓤汁,喝完就呕吐胀气,肚子绞痛不止,口渴烦躁,夜里症状更加严重,排泄物全是脓血,一天一夜要拉上百次,小便也滴滴答答,断断续续。几个医生都束手无策,离开了。于是请来了石顽,石顽把脉,发现脉象细弱无力,查看褚某的呕吐物,发现都是淤血,颜色暗淡。询问他服用的药物,都是黄芩、黄连、槟榔、厚朴之类。

石顽说,褚某的症状都是逆向的,幸好久痢脉象虚弱,还应该温补。于是开了一张方子,用理中汤加上桂枝、茯苓、紫菀调理。服药后,褚某的小便就通了,也能稍微睡一会儿。三四天后,他开始慢慢吃点稀粥,痢疾也逐渐减轻。后来,石顽又用理中汤加倍参,再加上伏龙肝汤,做成丸剂,调理后痊愈了。

又治同川春榜陳穎雍。觸熱錦旋抵家。即患河魚腹疾。半月以來。攻克不效。遂噤口粒米不入。且因都門久食煤火。肩背發癰。不赤不疼。陷伏不起。發呃神昏。勢日瀕危。內外醫科。互相推委。因命楫相邀石頑。就榻診之。六脈弦細欲絕。面有戴陽之色。所下之物。瘀晦如爛魚腸腦。

證雖危殆。幸脈無旺氣。氣無喘促。體無躁擾。可進溫補。但得補而癰腫焮發。便可無虞。遂疏保元湯。每服人參三錢。生黃耆二錢。甘草、肉桂各一錢。伏龍肝湯代水煎服。一啜而稀糜稍進。再啜而後重稍輕。三啜而癰毒賁起。另延瘍醫敷治其外。確守前方。服十餘服而安。

白話文:

陳穎雍住在同川,春天時,他外出遊玩,回來後就染上了河魚腹疾,病了半個月,吃了很多藥,卻不見好轉,甚至連一口米飯都吃不下。加上他在外長期吃煤炭生火做飯,導致肩背長了個膿包,不紅不痛,而且身體虛弱,起不來,還經常打嗝,神志不清,情況十分危急。當時各科醫生都推來推去,沒人敢治,最後只能請石頑醫生來診治。石頑醫生診脈發現脈象細弱,快要斷了,臉色呈現戴陽之狀,排泄物污濁不堪,像爛魚腸和腦漿一樣。

雖然病情十分危險,但還好脈象沒有旺盛的氣,也沒有呼吸急促和身體躁動的症狀,可以服用溫補藥物。只要補藥能讓膿包發作,就可以痊癒。石頑醫生於是開了保元湯,藥方如下:人參三錢,生黃耆二錢,甘草、肉桂各一錢,伏龍肝用湯代水煎服。喝下一碗後,病患的稀粥稍微能吃一點了,喝完第二碗後,病情開始好轉,喝完第三碗後,膿包就開始冒出來了。石頑醫生又請了外科醫生治療膿包,自己則繼續服用保元湯。服藥十幾劑後,陳穎雍就痊癒了。

前後未嘗更易一味也。

一大兵船上婦胎前下痢。產後三日不止。惡露不行。發熱喘脹。法在不救。有同道誤許可治。與藥一服。次早反加呃逆。計無所施。乃同兵丁。託言貨船。拉石頑往診。其脈三至一代。直以難治辭之。彼則留住前醫。不使上涯。方知其意原欲巧卸。恐余不往。故不明言其故。

當此急迫之際。不與解圍。必致大傷體面。因謂之曰。此證雖危。尚有一線生機。必從長計議。庶可圖治。彼聞是言。始放其醫抵家。而求藥於余。遂與盞一枚。錢數文。令習砂糖熬枯。白湯調服。既可治痢。又能下瘀。且不傷犯元氣。急與服之。彼欣然而去。其醫得脫。閉戶挈家而遁。

白話文:

這個大夫一直以來都堅持使用同一種藥方,從未改變過。

有一艘軍艦上的婦女,懷孕期間就開始腹瀉,生完孩子三天了,腹瀉還沒有停下來,惡露也沒有排出,還發燒喘不過氣,情況十分危急,幾乎無藥可救。當時有位同行大夫誤以為可以治療,就給了病人一劑藥,結果第二天早上病人反而開始打嗝,病情更加嚴重,令人束手無策。這位大夫就和軍隊裡的人商量好,假裝去貨船拉石頭,其實是去探望病人。他把脈後發現脈象十分微弱,直接說這個病很棘手,治不好。病人就留下了先前的那個大夫,不讓他離開。後來才知道,原來病人想巧妙地將先前的那位大夫推脫掉,擔心他不會來,所以才沒有明說病情。

當時情況十分緊急,如果不幫忙解圍,必定會嚴重損害我的聲譽。我就跟他們說,雖然病症很危急,但還有一線生機,一定要從長計議,才能想辦法治療。他們聽到我的話後,就放先前的那位大夫回家,並向我求醫。我給了一枚小瓷杯和幾文錢,讓他們用砂糖熬成焦糖,再用白開水調服,既能治療腹瀉,又能排出瘀血,而且不會損傷元氣。病人高興地拿著藥離開了,先前的那位大夫得以脫身,趕緊收拾東西逃跑了。

直至數日。大兵去後寧家。即過我而謝曰。若非金蟬脫殼。不免為螳臂所執也。

飛疇治朱元臣子。患五色痢。二十餘日。胸膈脹滿。而粥飲不進。服藥罔效。別延兩醫診視。一用大黃。一用人參。元臣不能自主。因執治於予。予曰。用大黃者。因其脈滿脈大也。用人參者。因其痢久不食也。痢久不食。大黃斷斷難施。膈滿作脹。人參亦難遽投。今擬伏龍肝為君。

專溫土臟。用以濃煎代水。煎焦朮、茯苓、甘草、廣藿、木香、炒烏梅。一劑痢減食進。再劑而止。遂不藥調理而起。

白話文:

過了幾天,大軍離開寧家,經過我這裡,便向我道謝說,如果不是金蟬脫殼之計,免不了被螳臂當車。

飛疇治療朱元臣的兒子,患了五色痢,二十多天了,胸膈脹滿,吃不下粥,服藥無效。另外請了兩個醫生診視,一個用大黃,一個用人參。元臣無法做主,便請我治療。我說,用大黃是因為他的脈象滿而大,用人參是因為他痢疾久治不愈,吃不下東西。痢疾久治不愈,大黃很難輕易使用。膈滿脹痛,人參也不能立即使用。現在我打算用伏龍肝為主藥,

專門溫補脾胃,用它濃煎代替水。再煎焦朮、茯苓、甘草、廣藿香、木香、炒烏梅,一劑藥痢疾減輕,食慾恢復。再服一劑就止住了。之後不藥而愈,調養身體就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