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潮熱

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有虛有實。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涼膈散、大柴胡輩下之。若胃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尫羸,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

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不應,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

有潮熱似瘧,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屬飲證,隨氣而潮,故熱亦隨飲而潮,於痰飲門求之。氣口脈滑,內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傷飲食門求之。

白話文:

潮熱是時發時止的,就像潮水一樣準時到來,通常是每天發作一次。如果一天發作三到五次,那就是普通的發燒,不能稱為潮熱。潮熱有虛有實兩種情況。只有在患傷寒病時,每天下午發熱,這是因為胃部實火旺盛,這種情況下沒有虛弱的症狀。除此之外,出現潮熱的狀況,要審視是虛是實。如果大便乾硬,喜歡冷飲怕熱,胸口悶悶的,睡眠不好,這都是氣血旺盛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實性潮熱。可以使用涼膈散、大柴胡湯等藥物治療。但如果是胃氣衰竭,精神萎靡,食慾下降,身體逐漸消瘦,雖然疾病暫時緩解,但是手腳心和胸口常常有持續的低燒,這就是虛弱導致的潮熱,適合使用逍遙散、小柴胡湯等藥物,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劑量。有的患者在夜晚會輕微發熱,自己卻感覺不到,第二天起牀後活動自如,飲食正常,沒有其他異常症狀,這是由於血虛導致陰陽失調,早上服用加味逍遙散,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嘗試當歸補血湯或加減八味丸。有的患者潮熱像瘧疾一樣,胸部和背部疼痛,氣息微弱,脈搏細弦,服用補藥無效,這可能屬於飲證,即潮熱隨著氣血運行而來,因此熱度也隨飲食而潮。對於這種情況,需要從調理飲食入手。如果脈搏滑數,表示體內有積食,常在傍晚發熱,第二天又恢復正常,這就需要從飲食過量的角度來考慮治療方法。

2. 惡寒(背惡寒)

經云: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而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惡寒者,雖當夏月,若遇風霜,欲得重綿,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此熱伏於裡,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

或曰:往往見有服熱藥而愈者,何也?曰: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有衛氣虛衰,不能實表分肉而惡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不能升發出表而惡寒者;有酒熱內郁,不得泄而惡寒者。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身前寒屬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理中丸。

表虛惡賊風;上焦不通,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升陽益胃湯,開發上焦,以升陽明,出外溫之也。外感、內傷、傷食、濕痰、火鬱,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

若脈浮緊、頭痛拘急、身疼微惡寒熱起,是外感,審時令輕重發散之。脈緩弱,或氣口虛大,按之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熱,是內傷元氣證,補中益氣湯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參、耆之力,且益陽氣也。脈弦滑、噁心頭痛、飽悶溢酸,是內傷宿食,從傷食治。或脈來澀伏、腹滿煩熱喘促者,是冷食結滯於內也,當與溫消:枳實理中湯。審系肉食,加炮黑山楂一二錢。

脈滑或沉、周身疼痛而惡寒者,屬濕痰,乃痰在上焦,遏絕陽氣而然。肥人多此。宜二陳加二朮、羌、防,少佐桂枝。甚者先吐之。

惡寒非寒,不戰而慄,從火鬱治:火鬱湯。若郁遏陽氣於脾土,令人惡寒者,東垣升陽散火湯。內虛里急、惡寒少氣、手足厥冷、少腹攣急、足脛疼酸,此陽不足也:大建中湯。

背惡寒、脈浮大而無力者,為氣虛。脈弦緊、寒熱兼作,乃瘡腫之候,須問身中有無腫處。大抵惡寒證,除陽虛外,屬表證者多,乃表中陽氣不得發越而然,須辛散之。惡寒家不可過覆近火。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營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祝仲寧治一貴婦病惡寒,日夜以重裘覆其首,起躍入沸湯中不覺。醫以為寒,祝持之曰:此痰火上騰,所謂陽極似陰也;非大下之則火不殺。下經宿而撤裘,呼水飲之,旬日氣平乃愈。

李士材治吳文邃眩暈三載,雖戰慄惡寒而不喜飲熱湯,五月向火,數妾擁居帷幔,屢服薑、桂不效。脈浮之細小,沉之搏堅,是鬱火內伏,不得宣越也。用金花湯加柴胡、甘草、生薑,乘熱飲之。移時而惡寒減;再劑而撤火爐;逾月而起。更以人參湯進六味丸,兩月全安。

白話文:

經文說:「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外寒冷。」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陽氣是從上焦(胸腔)獲得,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如果寒氣侵襲體表,導致上焦的氣機不暢通,寒氣就會停留在體外,導致發冷顫抖。這種怕冷的人,即使在夏天,如果遇到風吹或寒冷,也會想穿上厚重的棉衣,感到寒冷顫抖,好像失去了精神一樣。這其實是體內有熱,反而感覺到寒冷,並不是真正的寒冷。

有人問:「常常看到有人服用熱性藥物而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體內有熱的人,氣機向上升騰,鬱積成為痰飲,阻礙了清陽上升的通道,導致陰氣無法升發,使得體內熱更加嚴重。痰積聚遇到熱,也會暫時消退,但熱勢助長邪氣,病情反而加深。

有人又問:「寒冷表現得這麼明顯,誰敢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呢?豈不是會導致死亡?」古人遇到寒冷顫抖的症狀,有使用大承氣湯來排出腸道燥屎而痊癒的,說明寒冷顫抖明顯是熱證,只是有虛實之分而已。

有些人是因為衛氣虛弱,不能夠溫養體表的肌肉而感到寒冷;有些人是因為上焦的邪氣阻隔了營衛之氣,無法散發到體表而感到寒冷;還有些人是因為酒熱內鬱,無法宣洩而感到寒冷。背部怕冷是痰飲的緣故,《傷寒論》說:「心下有痰飲,這個人會背部怕冷,冷得像冰一樣。」可以用指迷茯苓丸來治療。身體前部怕冷是胃的原因,經文說:「胃屬於足陽明經,如果氣虛,身體前部都會感到寒冷顫抖。」手掌怕冷是腹部寒冷的表現,如果魚際部位的白肉上有青色血管,說明胃中有寒,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體表虛弱容易感受賊風,上焦氣機不通暢,陽氣被抑制,皮膚肌肉得不到溫養,所以會感到寒冷顫抖,可以用升陽益胃湯來開通上焦,提升陽明之氣,使之溫暖體表。

外感風寒、內傷、飲食不節、濕痰、火鬱等都可能導致怕冷,並不僅僅是陽虛。如果脈象浮緊,頭痛拘急,身體疼痛,稍微怕冷發熱,這是外感風寒,要根據時令和病情輕重來發散。如果脈象緩弱,或者寸口脈虛大,按之無力,同時感到倦怠、手心發熱,這是內傷元氣的表現,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桂枝、附子二三分,以增強人參、黃耆的藥力,並且補益陽氣。如果脈象弦滑,噁心頭痛,飽脹,吞酸,這是內傷宿食,要從飲食積滯來治療。如果脈象澀伏,腹滿煩熱,喘促,這是吃了寒冷食物導致積滯在體內,應當用溫性的藥物來消食,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如果是因為吃了肉食導致的積滯,可以加入炮製過的黑山楂一兩錢。

如果脈象滑或沉,全身疼痛而且怕冷,這是因為濕痰,是因為痰液阻礙了上焦的陽氣,肥胖的人多有這種情況,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白朮、羌活、防風,少加桂枝,嚴重者可以先用催吐法。怕冷不是因為寒冷,而是不戰慄的寒冷,要從火鬱來治療,可以用火鬱湯。如果火鬱遏制了脾土的陽氣,也會使人感到怕冷,可以用東垣的升陽散火湯來治療。內裡虛弱,感覺到緊急,怕冷,氣短,手足冰冷,小腹攣急,腿腳疼痛酸脹,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可以用大建中湯來治療。背部怕冷,脈象浮大而無力,這是氣虛。脈象弦緊,寒熱交替發作,這是瘡腫的徵兆,要詢問身體是否有腫脹的地方。

總體來說,怕冷的症狀,除了陽虛之外,多屬於表證,是因為體表的陽氣無法發越而導致,需要用辛散的藥物來發散。怕冷的人不能捂得太嚴實,也不能靠近火爐,如果寒熱相搏,導致脈象沉伏,反而會使病人更加怕冷,只要去掉覆蓋的被子和火爐,配合服用調和營衛的藥物,自然就不會怕冷了。婦女怕冷尤其不能靠近火爐,如果寒氣進入腹部,導致血室積聚,針藥都無法治療了。

祝仲寧曾經治療一位貴婦,得了怕冷的病,整天用厚重的裘皮覆蓋頭部,甚至在沸水中跳躍而不自知。醫生認為是寒證,祝仲寧卻認為是痰火上騰,這就是所謂的「陽極似陰」,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才能去除火邪。用藥後第二天就撤去了裘皮,喝了水,十天后氣機平和就痊癒了。

李士材治療吳文邃眩暈三年,雖然戰慄怕冷,卻不喜歡喝熱湯,五月天還向火取暖,幾個妾侍擁在帷幔內。多次服用薑桂類的藥物都沒有效果。診脈發現脈象浮而細小,沉按則搏動有力,這是鬱火內伏,無法宣洩的緣故。用金花湯加柴胡、甘草、生薑,趁熱服用,過了一會兒,怕冷的症狀就減輕了,再服一劑就撤掉了火爐,過了一個月就能起床了。接著用人參湯加六味丸來調養,兩個月後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