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惡寒(背惡寒)

石頑曰。凡病但惡寒而不發熱者。多屬火鬱之證。舉世一以陽虛為治。誤人多矣。如墅關謝君宣之病。七月間寒熱如瘧。因服芩、知、石膏輩。稍間數日。後因小便。精大泄。遂腦痛如破。惡寒振振欲擗地。醫用八味、六君。三倍參、附而寒不除。繼用大建中。每服人參五錢。

熟附二錢。其寒益甚。春旺人日。始延治於余。診之脈僅三至。弦小而兩寸俱伏。但舉指忽覺流利。審其證。雖五襲重裘。大畏隙風如箭而不喜近火。惡寒雖劇而忽重忽輕。口鼻氣息全冷而胸中時覺上衝。小腹堅滿而塊壘如石。大便堅硬而欲了不了。小便短數而時白時黃。陽道雖痿而緩縱不收。

氣色雖憔悴而不晦暗。此證起先本屬陽虛。因加用參、附陽藥過多。壯火不能化陰。遂鬱伏土中。反致真陰耗竭。是以二便艱澀。所謂陰虛自致泉竭也。法當升發其陽。先與火鬱湯六服。繼進升陽散火、補中益氣。而惡寒微除。重裘漸解。肢體微汗。口鼻氣溫。脈復五至。二便調適。

小便微和。陽亦漸舉。嗣後令服六味丸、生脈散。異功散。調理而康。

背惡寒,背為陽位。背上惡寒。陽受病而陰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陰寒。四肢厥冷而背惡寒。脈必沉細。附子湯溫散之。一者素稟陽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脈來微弱。八味丸溫補之。一者熱邪內伏。煩渴引飲而背惡寒。脈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鬱於內也。熱病初發多此。

白虎湯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熱。亦多有背惡寒。人參白虎、清暑益氣。按證清解之。一者濕痰內郁。肢體疼重而痞悶頭汗。其人必肥盛。其脈或緩滑。或澀滯。滑則指迷茯苓加膽星。澀則苓桂術甘加半夏、廣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內滯而頭汗目黃。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左脅中脘有疼處。

脈必關尺弦緊。或帶芤狀。桃核承氣、犀角地黃。隨上下虛實清理之。一者無故脈數。而背惡寒疼重寒熱者。為發癰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遲延難療也。

白話文:

惡寒(背部惡寒)

石頑說:「凡是生病只怕冷而不發燒的,多半是體內陽氣被鬱住的現象。世上的人都把它當作陽虛來治療,真是大錯特錯,誤導太多人了。就像墅關謝君宣的病,七月時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吃了黃芩、知母、石膏等藥,稍微好幾天,後來因為小便失禁,大量遺精,接著頭痛欲裂,怕冷得發抖,想倒在地上。醫生用了八味丸、六君子湯,又用三倍的人參、附子,卻無法止住寒冷。接著用大建中湯,每次服用人參五錢、熟附子二錢,寒冷反而更加嚴重。到了春旺日這天,才來找我治療。把脈發現脈搏跳動很慢,只有三下,脈弦細而且兩寸的脈都沉伏著,但指尖一按又覺得脈搏滑動有力。仔細看他的狀況,雖然穿了五層厚厚的衣服,還是很怕有縫隙的風像箭一樣射進來,卻不喜歡靠近火爐。怕冷的狀況雖然很嚴重,但卻忽重忽輕,口鼻呼出的氣息都是冷的,但胸中時常覺得有氣往上衝,小腹脹滿且有硬塊像石頭,大便乾硬想解卻解不出來,小便量少而且顏色時白時黃。雖然性功能衰退,但陰莖鬆弛無法收縮。氣色雖然憔悴,但不至於暗沉。這個病一開始本來是陽虛,因為過度使用人參、附子等補陽藥,導致體內陽火過盛而無法化生陰液,反而把陽氣鬱積在體內,造成真陰虧損,所以大小便都困難。這就是所謂的陰虛導致體內水分枯竭。治療方法應該要升發陽氣,先開火鬱湯六帖,接著用升陽散火湯和補中益氣湯,怕冷的情況才稍微解除,厚重的衣服慢慢脫下,四肢稍微出汗,口鼻的氣息也溫暖了,脈搏恢復到五下。大小便也恢復正常,小便也變得比較順暢,性功能也慢慢恢復。之後再服用六味丸、生脈散、異功散調理身體,就康復了。

背部怕冷,背部屬於陽位,背部怕冷是陽氣受病而陰邪反逆的緣故。背部怕冷的原因有七種:第一種是突然遭受陰寒侵襲,四肢冰冷而且背部怕冷,脈象一定是沉細的,可以用附子湯來溫散寒邪。第二種是原本體質陽虛而背部常常微微怕冷,脈象虛弱,可以用八味丸來溫補陽氣。第三種是體內潛伏熱邪,出現煩躁口渴想喝水而且背部怕冷,脈象大多沉滑或是伏在裡面,這是熱鬱在體內的現象,熱病剛發作時多半是這種情況,可以用白虎湯來解熱。第四種是中暑導致的熱病,也常會出現背部怕冷的現象,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按照情況來解熱。第五種是體內有濕痰鬱積,四肢痠痛沉重而且胸悶,頭部容易出汗,這種人通常比較肥胖,脈象可能緩慢滑動,或是澀滯不順,如果是脈滑就用指迷茯苓丸加膽星,脈澀就用苓桂術甘湯加半夏、廣陳皮來化痰濕。第六種是體內有瘀血阻滯,導致頭部出汗,眼睛發黃,小便清澈,大便稀黑,小腹偏左側或左邊的肋骨下方,或上腹部有疼痛感,脈象一定是關尺弦緊,或是像蔥管一樣空空的,可以用桃核承氣湯、犀角地黃湯,依照體內上下虛實的情況來清理瘀血。第七種是無緣無故脈搏跳動很快,而且背部怕冷疼痛、忽冷忽熱,這是快要長癰瘡的徵兆,吃太多肥甘厚膩食物的人常常這樣,不可以輕忽而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