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大小便不通

經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此謂五實。夫脾胃氣滯不能轉輸。加以痰飲食積阻礙清道。大小便秘澀不快。二陳湯加升、柴、二術。數服。能令大便潤而小便長。濕熱痰火結滯。脈洪盛。大小便秘赤。肢節煩疼。涼膈散、小承氣湯選用。陰囊腫脹。二便不通。

三白散。大小便俱不通。小腹膨脹。乃膀胱溺滿。支撐迴腸。故並大便不得出。用二陳倍茯苓加澤瀉、木通先利小便。迴腸得通。而大便隨出矣。風閉。用燒皂肉灰為末。粥清調下。或燒湯蒸下部良。冷閉。用連根蔥一二莖。帶土生薑一塊。淡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作餅。

白話文:

經書上說,脈象強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昏昏沉沉,頭昏眼花,這就是五實的表現。

這是因為脾胃氣機停滯,無法正常運化轉輸,加上痰飲食積阻礙了清氣流通,導致大小便阻塞不暢。可以用二陳湯加入升麻、柴胡、二術,服用幾劑,能使大便通暢潤澤,小便量增多。

如果出現濕熱痰火結聚,脈象洪大強盛,大小便赤色,肢體酸痛,則應選用涼膈散或小承氣湯。

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可能是膀胱積水過多,壓迫迴腸,導致大便也無法排出。可以服用三白散,或者在二陳湯中加入茯苓、澤瀉、木通,先利小便,讓迴腸通暢,大便自然就能排出。

風閉可以用燒焦的豬肉灰研成粉末,用稀粥調服,或用熱湯蒸敷下部。冷閉則可以用帶土的生薑、淡豆豉、鹽和蔥根一起搗爛,製成餅狀服用。

烘熱掩臍中。以帛扎定。良久於餅上灸之。熱閉。用田螺搗爛。加麝香一分。冰片半分。入臍中。以帛束之。如人行十里即通。石頑曰。肥人素多痰飲濕熱結聚。因病每致大小便不通。腹滿不食。氣逆喘急。勢盛不得不下。有屢下不得通利者。有再三下而始通者。有下之利不止者。

大抵濕熱素盛之人。大便不行。日數雖多。結糞甚少。所下不過溏糞垢膩。甚至驟下不可遏者。多有熱去寒起。正氣隨脫。即變呃逆之證。以此本屬濕熱。溫補仍助本病。苦寒徒乏胃氣。每至不可救藥。若始先知其濕熱痰積。用導痰湯多加薑汁、竹瀝。下滾痰丸。甚則下控涎丹。

白話文:

將腹部用熱敷溫熱,然後用布將肚臍包好,固定住。過一段時間,再在餅上灸灸肚臍,讓熱氣封閉。之後,將田螺搗成泥狀,加入麝香一錢、冰片半錢,一起放入肚臍中,用布捆緊。這樣走個十里路,就會通便了。

石頑說:肥胖的人天生痰濕較多,容易積聚濕熱,因此生病時常會出現大小便不通、腹脹不餓、氣喘呼吸急促等症狀。由於病勢嚴重,不得不使用通便的方法,有些人多次使用通便藥物仍然無法通便,有些人則需要使用多次才見效,還有些人則是通便過度,導致腹瀉不止。

總之,濕熱體質的人,即使便祕,排出的糞便量也不多,大多是稀軟的糞便,還帶有油膩感,甚至突然腹瀉難以控制。這樣往往是熱氣消退,寒氣侵入,導致正氣外泄,出現打嗝反胃的症狀。由於這種情況是由濕熱引起的,溫補的方法只會助長病症,苦寒的藥物則會損害胃氣,最終導致病情無法挽回。因此,一開始就要知道這是濕熱痰積引起的,可以使用導痰湯,多加薑汁和竹瀝,或者服用滾痰丸,情況嚴重就服用控涎丹。

方為合法。若遲則濕熱上湧勢劇。胃中津液盡變濁穢。雖有合劑。不能取效也。凡大便不通而腹中雷鳴者。下之必無結糞。蓋肥人下後。多有脫泄不止之虞。瘦人汗後。每多幹熱不止之患。不可不知。

丹溪治一老人。因內傷挾外感。自誤發汗。脈浮數。年高誤汗。必有虛證。乃與參、朮、歸、耆、甘草、陳皮等。自言從病不曾更衣。今虛迸痛不堪。欲用利藥。朱謂非實秘。氣因誤汗而虛。不得充腹。無力可努。仍用前藥。間與肉汁及鎖陽粥。濃煎蔥椒湯浸下體。下軟塊五六枚。

白話文:

藥方要合適,如果延誤時間,濕熱上涌就會更嚴重,胃裡的津液都會變成濁穢。即使有合適的藥方,也無法奏效。凡是大便不通,肚子裡卻有雷鳴聲的,下瀉後一定沒有宿便。因為肥胖的人下瀉後,容易出現拉肚子不止的情況;瘦弱的人出汗後,容易出現燥熱不止的症狀,這點必須要注意。

丹溪醫治一位老人,他因內傷又加上外感,自己錯誤地發汗,脈象浮數。年紀大了誤用發汗藥,必然有虛證。於是丹溪用人參、白朮、當歸、黃耆、甘草、陳皮等藥。老人自述從生病後就沒有換衣服,現在虛弱疼痛難忍,想要用瀉藥。朱丹溪認為這不是實秘,而是因誤用發汗藥導致氣虛,無法充實腹部,沒有力氣用力排便。所以還是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並間隔著服用肉汁和鎖陽粥,濃煎蔥椒湯浸泡下半身,排出了軟塊五六枚。

脈大未斂。血氣未復。又與前藥。二日。小便不通。小腹滿悶煩苦。仰臥則點滴而出。朱曰。補藥未至。倍參、術。服二日。小便通。半月而愈。

又治一婦人脾疼。後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脘。氣聚上焦。二陳加木通。初服探吐。再服而愈。

汪石山治一婦。因憂懼勞倦。小腹脹滿。大小便秘結不通。醫以硝、黃三下之。隨用隨秘。反增胸腹胃脘脹痛。自汗食少。汪診之。脈皆濡細而數。曰。此勞倦憂懼傷脾也。蓋脾失健運之職。故氣滯不行。前藥但利血而不能利氣。遂用人參二錢。歸身錢半。陳皮、枳殼、黃芩各七分。煎服而愈。

白話文:

脈搏洪大而未歸於正常,血氣尚未恢復。又服用前藥兩天,小便不通,小腹飽脹悶痛難受,仰臥時才滴滴落下。朱氏說:補藥尚未到達,要加倍人參和黃芪,服用兩天,小便就會通暢,半個月後就能痊癒。

又治療一位婦人脾臟疼痛,後來導致大小便不通,這是痰氣阻塞中脘,氣機停滯上焦。用二陳湯加木通,第一次服用就探吐出來,第二次服用就痊癒了。

汪石山治療一位婦人,因憂慮勞累導致小腹脹滿,大小便不通。醫生用硝石和黃連治療三次,服用後反而更加便秘,胸腹胃脘脹痛加劇,自汗食少。汪石山診脈,發現脈象細弱而數。他說,這是勞累憂慮損傷脾臟,脾臟失於健運,所以氣機停滯不通。之前的藥物只是瀉血,不能通氣。於是用人參二錢,當歸半錢,陳皮、枳殼、黃芩各七分,煎服後痊癒。

喻嘉言治一人。大小便俱不通。因新秋病瘧。三五發後。用藥截住。遂覺胸腹間脹滿日增。不旬日外。腹大胸高。上氣喘急。二便全無。食飲不入。能坐不能臥。能俯不能仰。屢服下藥不應。商用大黃二兩作一劑。喻曰。此名何病。而敢放膽殺人耶。醫曰。傷寒腸結。下而不通。

惟有大下一法。何謂放膽。曰。世間有不發熱之傷寒乎。傷寒發熱。津液枯槁。腸胃乾結。故用下藥以開其結。然有不轉失氣者不可攻之戒。正恐誤治太陰之腹脹也。此因腹中之氣。散亂不收。津水隨氣橫決四溢而作脹。全是太陰脾氣不能統攝所致。一散一結。相去天淵。再用大黃猛劑大散其氣。

白話文:

喻嘉言治療一位病人,大小便都無法通暢。病人是因為新秋患了瘧疾,發作三次五次後,用藥物截斷了病症,結果感到胸腹間脹滿日漸加重。不到十天,肚子變得很大,胸口也高高隆起,呼吸急促,大小便完全不通,飲食無法進食,能坐不能躺,能俯不能仰。多次服用藥物都無效。商用大黃二兩作為一劑。喻嘉言說:「這病叫什麼名字,你竟敢放膽殺人嗎?」醫生回答:「傷寒腸結,下不通,唯有大下這一方法。何謂放膽?世間有不發熱的傷寒嗎?傷寒發熱,津液枯竭,腸胃乾燥結實,所以用下藥來打開結滯。然而有不轉失氣的病人不可攻之,正恐誤治太陰的腹脹。這是因為腹中之氣散亂不收,津水隨著氣橫流四溢而引起脹滿,都是太陰脾氣不能統攝所致。一散一結,相差懸殊。再用大黃猛藥大量散氣,恐有危險。」

若不脹死。定然腹破。遂以理中湯少加黃連。疾勢略減。次日用五苓散本方。藥才入喉。病者即索穢桶。小便先去。大便隨之。腹中原是大黃推落之泄糞。其所以不出者。以膀胱脹大。腹內難容。將大腸撐緊。無隙可出耳。石頑治楊松齡。夏月感冒。曾服發散藥十餘劑。大小便俱閉澀不通。

更一醫。用硝、黃下之。少腹左畔遂脹起如墩。不赤不熱。有時嘩嘩作聲。復延瘍醫。以敷藥治其外。以解毒利水藥治其內。藥未進而躁擾不寧。因延石頑診之。六脈緊細而快。此過汗津液大傷。又與苦寒攻裡。致陰邪內結。膀胱不化。溺積不通。法在不救。幸胃氣有權。形神未槁。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因腹脹而死,必定會因為肚子破裂而亡。於是用理中湯加入少許黃連,病情稍微減輕。第二天用五苓散,藥才入口,病人就想要便盆,先是小便排出,接著是大便也出來了。原來肚子裡是大黃藥性推落下去的宿便,之所以之前出不來是因為膀胱脹大,肚子裡沒有空間,把大腸撐得緊緊的,沒有縫隙可以排出。石頑醫治楊松齡,夏天感冒,曾經服用過十多劑發散藥,大小便都閉塞不通。

又找了一位醫生,用硝石和黃藥下瀉,左邊小腹就脹得像個土墩一樣,既不發紅也不發熱,偶爾還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後來又請了瘍醫,用敷藥治療外,用解毒利水藥治療內。藥還沒進,病人就開始躁動不安。於是請石頑診治,發現脈象緊細而快,這是因為出汗過多,津液受損,又加上苦寒藥物攻入內裡,導致陰邪內結,膀胱無法運化,尿液積聚不通。按照常理,已經無法救治,幸好胃氣還算強健,形神還沒有枯槁。

尚能稍進糜飲。姑許以治。因與濟生腎氣大劑。煎成入有嘴壺。托起其項。徐徐仰灌升許。頃令轉側。以鵝翎探吐。即時溲便如注。少腹頓平。更與十全大補調理而安。此證前後患者四五人。或小便淋瀝。或遺溺不止。或形羸氣脫。皆立辭不治。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位病人,雖然還能稍微吃些稀飯和喝些水,但情況仍然不容樂觀。醫生決定嘗試用「濟生腎氣大劑」來治療。

將藥煎好後,裝入有嘴的壺中,托起病人的頭部,慢慢地將藥灌入病人嘴裡,直到喝下一定份量。之後讓病人翻身,用鵝毛探查口腔,清理嘔吐物。很快地,病人就開始排尿排便,而且排得非常順暢。肚子也馬上消平。最後再用「十全大補」調理,使病人恢復健康。

醫生提到,類似這種病症的患者,他已經治療過四五位了。他們有的排尿困難,有的尿失禁,有的身體虛弱,元氣耗損。這些病人原本都已經放棄治療,但經過醫生的治療後,都得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