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

1. 脈法

小兒三歲以內。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已。若連卯關者難愈。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最劇。其脈紋見五色。如因驚必青。熱則赤。風熱瀉利色紫。當以類推之。又紋色顯而有縈紆者。為有胃氣。易治。紋色細淡而直如刀刃者。乃正氣之虛。

難治。紋上另有一點如流珠者為宿食。紋傍另有一條如絲縷者為風痰。紋斜向內者易已。斜向指甲者難愈。三歲後則以一指轉側辨其脈。五六歲後脈六七至為平脈。浮為風。浮大而數為風熱。沉細為寒。沉澀為傷食。伏結為物聚。微細為疳積。為腹痛。浮而洪為有熱。浮而遲為有寒。

弦急為氣不和。促結為虛驚。脈亂不治。此論脈之大端也。

白話文:

幼兒三歲以內,診斷病情要看虎口食指的寅、卯、辰三個關節處的脈紋。脈紋從寅關開始,沒有延伸到卯關的,病容易好;如果連到卯關,就比較難治;如果從寅關侵入到卯關,又從卯關侵入超過辰關的,病情最嚴重。脈紋會呈現五種顏色,如果是受到驚嚇,脈紋會呈現青色;有熱則會呈現紅色;風熱導致的腹瀉,脈紋呈現紫色,應該根據這些情況來類推判斷。另外,脈紋顏色明顯而且彎彎曲曲的,表示有胃氣,比較容易治療;脈紋顏色細淡而且像刀刃一樣筆直的,是正氣虛弱,比較難治療。脈紋上如果另外有一點像流動的珠子,表示有宿食;脈紋旁邊另外有一條像細絲的紋路,表示有風痰;脈紋斜向內側的,病容易好;斜向指甲方向的,病比較難好。三歲以後,就用一根手指頭在手腕處轉動來辨別脈象。五六歲以後,脈搏跳動每分鐘六七次是正常的。脈搏浮在表面表示有風;脈搏浮大而且跳動很快表示有風熱;脈搏沉在深處而且很細表示有寒;脈搏沉在深處而且澀滯表示消化不良;脈搏沉伏而且結代表示體內有東西積聚;脈搏微弱而細小表示有疳積,或腹痛;脈搏浮在表面而且來勢洪大表示有熱;脈搏浮在表面而且跳動緩慢表示有寒。脈搏像琴弦一樣又緊又急表示氣機不調;脈搏跳動急促而且有間歇表示受到虛驚;脈象紊亂的就難以治療。以上是關於診脈的重要綱要。

2. 面目證

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上屬心。鼻屬脾。頤屬腎。青主驚積不散。紅主痰積驚熱。黃者食積癥癖。白主泄瀉水穀。黑主腎氣受傷。目內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若目無大眥者。五臟皆不滿。兒多不育。

白話文:

左邊臉頰對應肝臟,右邊臉頰對應肺臟,額頭對應心臟,鼻子對應脾臟,下巴對應腎臟。臉色呈現青色,表示有驚嚇造成的積滯未消散;臉色呈現紅色,表示有痰積聚並引起驚恐發熱;臉色呈現黃色,表示有飲食積滯或形成腫塊;臉色呈現白色,表示有腹瀉、消化不良的現象;臉色呈現黑色,表示腎氣受到損傷。

眼睛內側呈現紅色,表示心臟有實熱;呈現淡紅色,表示心臟有虛熱;呈現青色,表示肝臟有實熱;呈現淡青色,表示肝臟有虛熱;呈現黃色,表示脾臟有實熱;呈現白色且混濁,表示肺臟有實熱;眼睛沒有神采,表示腎臟虛弱。如果眼睛沒有明顯的內眼角,表示五臟功能皆不足,這樣的孩子大多發育不良。

3.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而悸。心熱則合面睡,或上竄咬牙。心氣實則喜仰臥。

肝主風。實則面青目直,叫哭壯熱,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呵欠。肝熱則手循衣領,及亂捻物,壯熱飲水喘悶。肝有風則目連札,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緊而直視。肝熱則目赤,兼青則發搐。風甚則身反張強直。

脾主困。實則身熱引飲;虛則吐瀉生風。若面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者,脾胃虛寒也。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肺主喘。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虛則哽氣出息。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肺臟怯則唇白。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肺虛而邪實也。

腎主噓。皆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則身縮也。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惟痘瘡有實則黑陷證,乃邪火亢盛,非正氣之實也。

白話文:

心臟主管驚恐。心火旺盛時,會大聲哭叫、發熱、喝水後抽搐;心氣虛弱時,則會疲倦想睡、心悸。心有熱時,會合著臉睡覺,或者向上竄動、磨牙。心氣強盛時,喜歡仰臥。

肝臟主管風。肝氣過盛時,會面色發青、眼睛直瞪、哭叫、高熱、脖子僵硬、胸悶;肝氣虛弱時,則會磨牙、打呵欠。肝有熱時,會用手摸索衣領、亂抓東西、高熱、喝水後喘不過氣。肝有風時,眼睛會頻繁眨動,若加上心火旺盛,則會抽搐,或筋脈緊繃、眼睛直視。肝有熱時,眼睛會發紅,若兼有青色,則會抽搐。風邪嚴重時,身體會向後反弓僵直。

脾臟主管困倦。脾氣過盛時,會發熱、喜歡喝水;脾氣虛弱時,會嘔吐、腹瀉、生風,若面色蒼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想吃東西、或吐出清水,則是脾胃虛寒。打呵欠、嗜睡,是脾氣虛弱將要發驚的徵兆。

肺臟主管喘息。肺氣過盛時,會胸悶、煩躁、呼吸急促、喘氣、想喝水;肺氣虛弱時,則會呼吸困難、只能呼氣。肺有熱時,會用手掐眉毛、眼睛、鼻子、臉部。肺氣旺盛又感受風寒時,則會胸悶、呼吸急促、喘咳、呼吸不順。肺氣虛弱時,嘴唇會蒼白,若胸悶、煩躁、呼吸粗重、喘氣、呼吸困難,則是肺氣虛弱而邪氣旺盛。

腎臟主管發出虛弱的聲音。這些都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神氣不足,所以眼睛無神、臉色蒼白、頭骨鬆解。這些情況都難以養育,即使長大也很難長壽。若眼睛怕光、向下竄動,是因為骨頭沉重導致身體萎縮。磨牙,是因為腎水不足而無法制約心火。只有在痘瘡時,出現黑陷的症狀,是邪火過於旺盛,並非身體正氣強盛。

4. 變蒸

小兒變蒸。變者,變其情智;蒸者,蒸其血脈。大抵三十二日為一變。每經變畢,則情智異常。《全嬰方論》云:變蒸者,以長氣血也。變者上氣,蒸者發熱。輕則體熱虛驚,耳冷䯌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熱,脈亂,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五七日方愈。變蒸之時,

不欲驚動。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熟視之。若良久不已,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而得時行病者,其證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歇便瘥。若猶不除,乃與紫丸微下之。

小兒稟虛,在所不免,勿藥可也。嘗見小兒變蒸發熱有痰,投以抱龍丸,卒至不救。若不熱不蒸,略無證候而暗變者,稟氣壯實故也。

白話文:

小孩子會經歷變蒸的過程。「變」是指心智和情緒的變化,「蒸」是指氣血的蒸騰。一般來說,大約每隔三十二天就會經歷一次「變」。每次「變」結束後,孩子的心智和情緒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全嬰方論》說,「變蒸」是用來增長氣血的。「變」是向上升發氣,「蒸」是發熱。輕微的症狀會出現身體發熱、容易受到驚嚇、耳朵和屁股冰冷、稍微出汗、嘴唇上長出白色小泡,大約三天就會好。嚴重的症狀則會出現忽冷忽熱、脈象紊亂、肚子疼痛啼哭、無法喝奶進食、吃東西就吐,大約五到七天才能好。在變蒸期間,不要驚動孩子。如果變蒸時出現輕微發熱、受到驚嚇,千萬不要隨意治療或針灸,只要密切觀察就好。如果觀察一段時間症狀沒有緩解,可以稍微給予紫丸來幫助排泄,等熱退了就停止用藥。如果在變蒸期間又感染了時行溫病,或者不是變蒸而是得了時行病,這些症狀都很相似。但是時行病會出現耳朵和屁股都發熱、嘴上沒有白色小泡的現象。這時應該先服用黑散來發汗,出汗後用溫粉塗抹身體,熱退了就會好轉。如果還沒有好,再給予少量的紫丸來幫助排泄。

小孩子體質虛弱,變蒸是難免的,不需要用藥治療。我曾經看過有小孩變蒸發熱有痰,給他吃了抱龍丸,結果卻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如果沒有發熱或蒸熱,也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但還是經歷了「暗變」,這表示孩子先天體質強壯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