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一 (7)
卷十一 (7)
1. 漫驚
錢氏云。小兒慢驚。因病後。或吐瀉。或藥餌傷損脾胃。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瘛瘲。昏睡露睛。此脾虛生風無陽之證也。因吐瀉脾肺俱虛。肝木所乘。或急驚屢用瀉熱。則脾損陰消。遂變慢驚而致瘛瘲微搐。樓全善所謂木虛則搐而無力。火虛則身寒。口中氣冷。土虛則吐瀉。
睡而露睛。治宜溫補脾胃。六君子薑、桂、蠍尾。或兼夾熱夾食夾痰。與外感證相似者。當審其因而治之。大率吐瀉痰鳴氣喘。眼開神緩。昏睡露睛。驚跳搐搦。乍發乍靜。或身熱肢冷。面淡唇青。其脈沉遲微緩者是也。當溫補脾氣為主。佐以安心制肝藥。若稟賦不足。或久病脾虛。
及常服克伐之藥者。多致此證。若因土虛不能生金。金不能平木。木來侮土。致成慢驚者。五味異功散加當歸、棗仁、鉤藤以補土平木。若脾土虛寒者。六君子加烏頭、蠍尾。泄瀉。加炮薑、木香。不應。急加附子以回陽氣。凡元氣虧損而致昏憒者。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
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此乃臟腑傳變已極。總歸虛處。惟脾受之。無風可逐。無驚可療。因脾虛不能攝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當依前法自效。若不審其因。泛用祛風化痰之劑。反促其危也。每見小兒脾胃弱者。一病即成慢驚。不可泥為久病。誤藥而後始成也。內經謂之慢脾風。
意可見矣。慢驚而見目不轉睛。痰鳴如拽鋸聲。項軟身冷黏汗。手足一邊牽引者不治。喻嘉言曰。小兒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臟腑血脈。俱未充長。陽則有餘。陰則不足。故易於生熱。熱甚則生痰生風生驚。亦所恆有。設當日直以四字立名。曰熱痰風驚。則後人不眩。
因四字不便立名。乃節去二字。後人不解。遂以為奇特之病。且謂此病有八候。以其頭搖手勁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而立目邪心亂搐搦之名。以其脊強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張之名。相傳既久。不知其妄造。遇此等證。無不以為奇特。而不知小兒之腠理未密。
易於感冒風寒。病則筋脈牽強。因筋脈牽強。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目。而用金石藥鎮墜。外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間有體堅證輕得愈者。又詫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專門。雖日殺數兒。不自知其罪矣。如方書中有云。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此等胡言。竟出自高明。
偏足為驚風之說樹幟。曾不思小兒不耐傷寒。初傳太陽一經。早已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勢已極於本經。湯藥亂投。死亡接踵。何由見其傳經解散耶。此所以誤言小兒無傷寒也。不知小兒易於外感。易於發熱。傷寒為獨多。世所妄稱為驚風者。即此也。小兒傷寒。
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若待經盡方解。必不能耐矣。又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肌腠不密。故剛痙少。柔痙多。世醫見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往往以慢驚風證為名。而用參、耆、朮、附等藥閉其腠理。熱邪不得外越。亦為大害。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所以凡治小兒之熱。
白話文:
錢氏說,小兒慢驚風,是因為生病後,或是吐瀉,或是吃藥傷了脾胃,導致身體四肢冰冷,呼吸微弱,手腳抽搐,昏睡時眼睛睜開。這是因為脾虛產生內風,沒有陽氣的症狀。因為吐瀉導致脾肺都虛弱,肝木趁虛而入,或是急驚風時多次使用瀉熱的藥物,則脾陰受損,進而轉為慢驚風,導致輕微抽搐。樓全善說的「木虛則抽搐而無力,火虛則身體發冷,口中氣息寒冷,土虛則吐瀉,睡覺時眼睛睜開」就是這個道理。
治療上應該溫補脾胃,用六君子湯加薑、桂枝、蠍尾。或者有夾雜熱、食物積滯、痰等情況,與外感證狀相似的,應仔細辨別病因來治療。大致上,慢驚風的症狀是吐瀉、有痰鳴、呼吸急促、眼睛睜開卻精神遲緩、昏睡時眼睛睜開、驚跳抽搐,時發時停,或者身體發熱但四肢冰冷、面色蒼白、嘴唇發青,脈搏沉遲微緩。這時應以溫補脾氣為主,輔以安定心神、抑制肝氣的藥物。如果是先天不足、久病導致脾虛,或經常服用克伐藥物的人,多會導致這種病症。如果因為脾土虛弱無法滋養肺金,肺金無法平抑肝木,肝木反過來侵犯脾土,造成慢驚風,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棗仁、鉤藤來補土平木。如果脾土虛寒,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烏頭、蠍尾。腹瀉的話,加炮薑、木香。如果沒效果,就要趕快用附子來恢復陽氣。凡是元氣虧損導致昏迷的,要趕快灸百會穴。如果等到痰消了才灸,元氣就已經耗散而難以救治了。這是因為臟腑的病情已經發展到極端,最後都歸咎於虛弱,而且是脾最虛弱。這時沒有風邪可以驅趕,也沒有驚可以治療。因為脾虛不能收攝津液,所以津液外溢而像痰一樣,可以用前面的方法來治療,就會見效。如果不辨明病因,濫用祛風化痰的藥物,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
常常看到小兒脾胃虛弱的,一病就變成慢驚風,不能認為是久病才導致的,更不能誤用藥物才造成的。《內經》把這種病叫做「慢脾風」,意思很明顯了。如果慢驚風出現眼睛不能轉動、痰鳴像鋸木頭的聲音、脖子軟無力、身體發冷出黏汗、手腳一邊牽引,這就是不治之症。
喻嘉言說,小兒剛出生,或是還在幼年,肌肉筋骨、臟腑血脈都還沒發育完全,陽氣有餘但陰氣不足,所以容易發熱。發熱嚴重就會產生痰、風、驚等症狀,這是很常見的。如果當初直接用「熱、痰、風、驚」四個字來命名,後人就不會疑惑了。因為四個字不方便命名,所以就省略了兩個字,後人不明就裡,就以為是奇特的疾病。還說這種病有八種症狀,說它頭搖手勁,就立了「抽掣」這個名稱;說它突然口噤腳攣急,就立了「目邪心亂搐搦」這個名稱;說它脊背僵硬反弓,就立了「角弓反張」這個名稱。這些說法流傳很久,卻不知道是胡亂編造的。遇到這些症狀,都以為是奇特的疾病,卻不知道小兒的肌膚腠理不緊密,容易感受風寒。生病後,筋脈就會牽強,因為筋脈牽強,就產生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等各種不通順的名目,然後用金石藥來鎮壓。這樣一來,外邪就深入到臟腑,千個裡面有千個都會死。偶爾有體質強壯、症狀輕微而痊癒的,又被誇大成再造奇功,於是大家就固守自己專長的醫術,即使每天殺死幾個小孩,也不覺得自己有罪。
像醫書上說,「小兒八歲以前不會得傷寒」,這種胡言亂語,竟然出自所謂的高明之士,反而被他們拿來作為驚風的根據。他們都不想想,小兒不能忍受傷寒,剛傳到太陽經,就已經身體僵硬、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病情已經到了極限。湯藥亂投,死亡接踵而至,怎麼還會看到它傳經解散呢?這就是誤說小兒沒有傷寒的原因。不知道小兒容易外感、容易發熱,傷寒是獨多的。世俗所說的驚風,就是傷寒。小兒傷寒,在三天內痊癒最為理想,如果等到整個病程結束才痊癒,一定無法承受。
此外,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肌膚腠理不緊密,所以剛痙少,柔痙多。世俗的醫生看到小孩汗流不止,神昏不醒,往往就以慢驚風來命名,然後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等藥來封閉腠理,讓熱邪無法外散,也是一大禍害,但比金石藥稍好一點。所以凡是治療小兒發熱,都應該讓熱邪往外散,不應該讓它留在體內。仲景原有桂枝湯的治療方法,如果捨棄不用,反而去學東垣的內傷治療法,那就像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