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一 (6)
卷十一 (6)
1. 睡中驚動
小兒睡中驚動,由心腎不足所致。蓋臟腑脆弱,易為驚恐。夫人之神氣,寤則行於目,寐則棲於腎。今心腎既虛,則不能寧攝精神,故睡中驚動也。治宜清心安神。亦有驚嚇而作者,因擊動其肝,故魂不安也。宜抱龍丸以豁痰鎮驚。若食鬱生痰,驚動不安者,用四君子以健脾,加神麯、半夏以化痰,山梔、柴胡以清熱。
白話文:
小孩睡覺時容易驚醒,是因為心腎功能不足所導致。這是因為他們的臟腑比較虛弱,容易受到驚嚇。人的精神,清醒時會表現在眼睛,睡著時則會藏在腎臟。現在心腎兩者都虛弱,就無法安定精神,所以睡覺時才會容易驚醒。治療上應該清心安神。另外,也有因為受到驚嚇而造成的,這樣會牽動到肝臟,導致魂魄不安。可以使用抱龍丸來化痰鎮驚。如果因為飲食積滯而產生痰,導致驚醒不安,可以用四君子湯來健脾,再加入神麯、半夏來化痰,並用山梔子、柴胡來清除熱氣。
2. 目動咬牙
小兒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經虛熱生風者,宜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
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而肝腎有熱也,地黃丸。
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
若因肝胃虛熱,補中益氣加芍藥、山梔;實熱,瀉黃散。以牙齦屬手足陽明故也。
白話文:
小孩受到驚嚇後,如果眼睛微微顫動而且咬牙,大多是因為生病後體內津液耗損,無法滋養筋脈所導致。也有可能是肝經虛熱而生風的緣故。應該仔細分辨他的氣血是偏盛還是不足,再來進行治療。如果是白天發熱而且喜歡喝冷飲時發作,那是因為氣有餘的緣故,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是夜間盜汗或者睡不安穩時發作,那是因為血不足而且肝腎有熱,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肝經的風邪傳到脾腎所引起的咬牙,可以先用柴胡清肝散,接著使用五味異功散和六味地黃丸。如果是因為肝胃虛熱引起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和山梔子來治療。如果是實熱引起的,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因為牙齦屬於手足陽明經的範圍,所以要這樣治療。
3. 搖頭便血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屬木,木得風則搖動,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便血者,風木搖動,則土受凌虐而不能統血也。或因乳母恚怒,風熱熾盛,肝木傷脾,使清陽不升;亦有風邪侵入大腸者。
治法:若因風熱,柴胡清肝散;若因怒火者,小柴胡湯加白芍、丹皮;若清氣不升,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肝經血熱妄行者,六味地黃丸;脾土不能培肝木者,六君子加柴胡、鉤藤。
白話文:
經書上說:「所有因為風引起的頭暈目眩,都歸屬於肝。」肝屬木,木遇到風就會搖動,這是因為肝經火氣旺盛而產生虛風。至於便血,是因為風木搖動,導致脾土受到欺凌而無法統攝血液。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哺乳的母親生氣,風熱熾盛,肝木傷害到脾,使得清陽之氣無法上升。也有可能是風邪侵入大腸所致。
治療方法是,如果是因為風熱,可以用柴胡清肝散;如果是因為怒火,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白芍、丹皮;如果是清氣無法上升、脾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肝經血熱亂行,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脾土無法培補肝木,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鉤藤。
4. 偏風口噤
小兒偏風者,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
口噤者,由風木太甚而乘於脾,則筋燥而急,然燥令主於收斂勁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
若足陽明胃經氣虛,風邪所乘,其筋脈偏急者,屬內因;若脾肺虛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吐瀉後,內亡津液,不能養肝致口眼喎斜,皆屬肝血不足。
內火生風,宜滋腎水、養肝血、壯脾土。
治法:脾胃虛而動風者,異功散加柴胡、鉤藤鉤;肝肺虛而外邪所乘者,鉤藤飲。
若兼目緊上視,寒熱往來,小便淋瀝,面青脅脹,皆肝經本病也;或唇口喎斜,腹痛少食,目胞浮腫,面色青黃,肢體倦怠,皆肝木乘脾證也。當審五臟相勝而主之。
設執其見證,概投風藥,反成壞證矣!
白話文:
小兒偏風,是少陽、厥陰肝膽兩條經絡的病症。口噤(嘴巴緊閉)的情況,是因為風邪過盛而侵犯到脾臟,導致筋脈乾燥、繃緊。這種乾燥會使身體收縮、僵硬,不論是左側或右側,病因都是相同的。如果是足陽明胃經氣虛,風邪乘虛而入,導致筋脈偏向一側的繃緊,這屬於內因。如果是脾肺虛弱,皮膚腠理不夠緊密,外邪入侵,或是嘔吐、腹瀉後體內津液不足,無法滋養肝臟,導致口眼歪斜,這些都屬於肝血不足。
內熱產生風邪,應當滋養腎水、養肝血、強壯脾土。治療方法,若是脾胃虛弱而導致風邪,用異功散加上柴胡、鉤藤;若是肝肺虛弱而受到外邪侵襲,用鉤藤飲。如果兼有眼睛緊閉、向上看、忽冷忽熱、小便不順、臉色發青、脅肋脹痛,這些都屬於肝經本身的病變。若是嘴唇歪斜、腹痛、食慾不振、眼皮浮腫、臉色青黃、四肢疲倦,這些都是肝木侵犯脾臟的症狀,應當仔細辨別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來治療。
如果只根據表面看到的症狀,就一概使用祛風藥物,反而會使病情惡化。
5. 角弓反張
角弓反張,即是痙病。經脈空疏,虛風襲入,而致筋脈拘急;或因驚駭停食,肝脾受困,內動虛風,皆能致此。若身反張強直,發熱不搐者,風傷太陽也,人參敗毒散、小續命湯。因驚駭目直,呵欠項強頓悶者,為木風內病,鉤藤散。因暴怒擊動肝火者,瀉青丸。若服前劑,其證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也,異功散加芎、歸補之。若氣血素弱,或服攻伐之劑,而手循衣領,咬牙呵欠者,肺經虛甚也,兼進六君子、地黃丸補之。
白話文:
角弓反張,就是痙攣病。因為經脈空虛疏鬆,虛弱的風邪侵入,導致筋脈拘攣、緊張。也可能是因為受到驚嚇、飲食停滯,使肝脾功能受阻,體內產生虛風,這些都可能導致角弓反張。如果身體向後彎曲、僵硬,並且發燒但不抽搐,這是風邪侵犯太陽經所致,可以用人參敗毒散或小續命湯來治療。如果因為驚嚇而眼睛直愣愣的、打呵欠、脖子僵硬、感到頭暈胸悶,這是屬於肝木內風的病症,可以用鉤藤散來治療。如果因為暴怒引發肝火旺盛,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服用前面的藥方後,症狀反而更加嚴重,這表示邪氣已經去除,但脾氣變得虛弱,可以用異功散加入川芎、當歸來補益。如果患者本身氣血虛弱,或者服用過於攻伐的藥物,導致手抓著衣領、咬牙、打呵欠,這是肺經虛弱過於嚴重的表現,可以同時服用六君子湯和地黃丸來補益。
6. 急驚
錢氏云:小兒急驚,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搐止如故,此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甚則發搐,蓋熱盛生風,陽盛而陰虛也。《經》曰:「熱則生風,風則痰動。」痰熱客於心膈間,風火相搏,故抽搐發動,當用抱龍丸、瀉青丸除其痰熱,不可用巴豆之藥。
樓全善云:急驚屬木火土實。木實則搐有力及目上視;火實則動札頻睫;土實則身熱面赤而不吐瀉,偃睡合睛。治法:宜涼宜瀉,用利驚丸等。
亦有因驚而發者: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毛眨引,口中熱氣,頰赤唇紅,二便秘結,脈浮洪數緊,此內有實熱,外挾風邪。
當截風定搐。若痰熱尚作,仍微下之;痰熱既泄,急宜調養脾氣。此肝膽血虛,火動生風,蓋風生則陰血愈散,陰火愈熾。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不愈,便宜認作脾虛血損,急以六君子湯補其脾胃,否則必變慢驚也。
急驚而兒目睛翻轉,足擺跳搐,忽大叫吐逆,藥不得入,搐鼻無嚏者不治。
白話文:
錢氏說,小兒急驚風,是因為聽到巨大聲響或受到驚嚇而引發抽搐,抽搐停止後又恢復正常。這是因為心臟有熱,導致身體發熱、臉色發紅、想喝水、口中氣熱、大小便顏色黃紅,嚴重時就會抽搐。這是因為熱太盛而產生風,陽氣太盛而陰氣虛弱。《黃帝內經》說:「熱就會生風,風就會使痰液移動。」痰熱停留在心胸之間,風與火互相搏擊,所以就會發作抽搐。應該使用抱龍丸、瀉青丸來去除痰熱,不能使用巴豆等藥物。
樓全善說,急驚風屬於肝木、心火、脾土的實證。肝木實證,就會抽搐有力而且眼睛向上看;心火實證,就會頻繁眨眼;脾土實證,就會身體發熱、臉色發紅,而且不會嘔吐或腹瀉,會仰臥睡覺、眼睛閉合。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涼性的藥物來瀉火,可以使用利驚丸等。也有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的,會牙關緊閉、高燒、流口水、眼睛亂動、身體反張、抽搐顫動、嘴唇和眉毛抽動、口中有熱氣、臉頰發紅嘴唇紅潤、大小便不通暢,脈象浮大、洪數且緊。這是因為體內有實熱,體外又夾雜風邪。
這時應該先截斷風邪、平息抽搐。如果痰熱還在發作,就要稍微使用瀉下藥物。痰熱排出後,就要趕快調養脾胃。這是因為肝膽血虛、火氣妄動而生風。風邪產生就會使陰血更加耗散,陰火更加熾盛。如果多次服用祛風化痰、瀉火辛散的藥物都無法治好,就要考慮是脾虛血損,趕快使用六君子湯來補養脾胃,否則一定會轉變成慢驚風。急驚風的小孩如果眼睛翻轉、雙腳擺動抽搐、突然大叫嘔吐、藥物無法餵入,如果抽搐卻沒有打噴嚏的現象,就表示無法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