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三·專方 (7)
卷十三·專方 (7)
1. 傷寒門
以葳蕤為少陰厥陰二經之嚮導也。麻黃為發汗之重藥。得石膏則有分解寒熱互結之功。倘病勢較輕。不妨於中裁去麻黃、石膏、獨活、芎藭、杏仁等味。合以蔥白、香豉之類。未為不可。如果熱勢紛糾急須開泄者。麻黃、石膏又所必需。在用方者臨病之權衡耳。
犀角地黃湯(千金),治傷寒溫病。一應發汗而不得汗。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血面黃。或中脘作痛。
犀角,生地黃(酒浸。另搗),牡丹皮,白芍(等分。)
上四味。水煎去滓。入地黃。再煎數沸。濾清服。喜忘如狂。加大黃、黃芩。脈大來遲。腹不滿而自言滿者。加當歸、肉桂。吐衄。加藕汁、扁柏、童便。
豬膚湯(玉函),治少陰經伏熱咽痛。豬膚(五兩。撏光後以湯泡刮下者。),水煎。濾去滓。加白蜜、白粉。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黃連阿膠湯(玉函),治熱傷陰血便紅。
黃連(二錢五分),黃芩(一錢。),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子黃(一枚。生)
上三味。水煎去滓。入阿膠烊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玉函),治誤下痢不止。脈促喘而汗出。
葛根(半兩。),黃芩(二錢。),黃連(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先煮葛根。次納諸藥。去滓。分溫再服。
人中黃散,治疙瘩溫。
人中黃(一兩。),雄黃,辰砂(各一錢。)
為散。每服二錢。薄荷、桔梗湯下。日三夜二服。
導赤瀉心湯,治熱傳手少陰。神昏。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山梔(薑製。炒黑),滑石(碎),知母,犀角,甘草(生),人參,麥門冬(去心),茯神(各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擘),燈心(一握)
水煎熱服。此湯專治傷寒熱傳手少陰心經之證。蓋取金匱瀉心湯為主。以其熱在上而不在下。病在氣而不在血。故於本方裁去大黃。易入山梔以清包絡之熱。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煩。人參、麥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滑石為導赤之嚮導。薑、棗為散火之間使。用犀角者。
即導赤散中之地黃。用滑石者。即導赤散中之木通。雖無導赤散中藥味。而導赤散之功效備其中矣。嘗見時師畏人參助火。除去不用。此與驅飢疲而御大敵何異哉。
桂枝湯(方祖),麻黃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五苓散(方祖),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黃龍湯(小承氣湯下),小承氣湯(方祖。),小柴胡湯(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半夏瀉心湯(方祖),大黃黃連瀉心湯(伊尹三黃湯下),附子瀉心湯(伊尹三黃湯下),梔子豉湯(方祖),枳實梔子豉湯(梔子豉湯下),四逆湯(方祖),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白通湯(四逆湯下),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黃耆建中湯(桂枝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越婢湯(麻黃湯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白虎湯(方祖),涼膈散(方祖),雙解散(涼膈散下),黃連解毒湯(伊尹三黃湯下),三黃石膏湯(伊尹三黃湯下),三黃梔子豉湯(伊尹三黃湯下),清熱解毒湯(白虎湯下),人中黃丸(伊尹三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乾薑人參半夏丸(理中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附子湯(朮附湯下),回陽返本湯(四逆湯下),生地黃黃連湯(四物湯下),生脈散(方祖)
白話文:
傷寒門
葳蕤這種藥材,可以引導藥力進入少陰經和厥陰經。麻黃是發汗作用很強的藥,如果和石膏一起使用,可以分解寒熱交雜的情況。如果病情比較輕微,可以減少方劑中麻黃、石膏、獨活、芎藭、杏仁等藥材,改用蔥白、豆豉等藥材,也是可以的。如果熱勢很急迫,需要快速疏泄,麻黃、石膏又是必須要使用的。這些都取決於醫生根據病人情況來權衡用藥。
犀角地黃湯(出自《千金方》),可以治療傷寒或溫病,凡是發汗卻沒能發汗出來,體內有淤血、鼻出血、吐血等症狀沒有完全清除,體內還殘留淤血,導致大便出血、臉色發黃,或者胸腹部疼痛等情況。
組成為:犀角、生地黃(用酒浸泡後另外搗成泥)、牡丹皮、白芍(各等分)。
將以上四味藥用水煎煮後去渣,加入地黃泥再煮數次,濾清後服用。如果出現健忘、躁狂等症狀,可以加大黃、黃芩;如果脈象大而遲緩,胸腹部沒有脹滿卻自覺脹滿,可以加當歸、肉桂;如果吐血或鼻出血,可以加藕汁、扁柏、童便一起服用。
豬膚湯(出自《玉函方》),可以治療少陰經有潛伏熱邪導致的咽喉疼痛。用豬皮(五兩,刮去油脂後用熱水泡過再刮下),用水煎煮後去渣,加入白蜜、白粉熬製至濃稠,冷卻後分六次溫服。
黃連阿膠湯(出自《玉函方》),可以治療因熱邪損傷陰血而導致便血。
組成為:黃連(二錢五分)、黃芩(一錢)、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子黃(一枚,生的)。
將黃連、黃芩、芍藥用水煎煮後去渣,加入阿膠融化,稍微冷卻後加入生雞蛋黃攪拌均勻後服用。
葛根黃芩黃連湯(出自《玉函方》),可以治療因誤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同時伴有脈搏急促、喘息、出汗等症狀。
組成為:葛根(半兩)、黃芩(二錢)、黃連(三錢)、炙甘草(二錢)。
先煮葛根,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去渣後分兩次溫服。
人中黃散,可以治療皮膚發熱起疙瘩的溫病。
組成為:人中黃(一兩)、雄黃、辰砂(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薄荷、桔梗湯送服,每日三次,晚上兩次服用。
導赤瀉心湯,可以治療熱邪傳入到手少陰心經而導致神志不清的症狀。
組成為:黃連(用酒洗過)、黃芩(用酒洗過)、山梔子(用薑製過後炒黑)、滑石(搗碎)、知母、犀角、生甘草、人參、麥門冬(去心)、茯神(各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掰開)、燈心草(一小把)。
用水煎煮後熱服。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傷寒熱邪傳到手少陰心經的病症,主要參考了《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但因為熱邪在上而不在下,病在氣而不在血,所以去掉了原方中的大黃,改用山梔子來清除心包的熱邪,用知母、犀角來解除肺胃的煩躁,用人參、麥冬、甘草、茯神來安定心神,用滑石來引導藥力下行,用生薑、大棗來調和藥性。使用犀角,就如同導赤散中的生地黃;使用滑石,就如同導赤散中的木通。雖然藥材不完全相同,但具有導赤散的功效。我經常看到現在的醫生害怕人參會助長火氣而不使用,這和一個人肚子餓、身體疲勞,卻要對抗強敵一樣,是不明智的。
接下來列出一些常用的方劑,包括: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五苓散、桃核承氣湯、黃龍湯、小承氣湯、小柴胡湯、藿香正氣散、半夏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梔子豉湯、枳實梔子豉湯、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黃耆建中湯、枳實理中湯、越婢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黃芩湯、白虎湯、涼膈散、雙解散、黃連解毒湯、三黃石膏湯、三黃梔子豉湯、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錢氏六味丸、四逆加人參湯、保元湯、異功散、乾薑人參半夏丸、附子理中湯、附子湯、回陽返本湯、生地黃黃連湯、生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