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三·專方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專方 (10)

1. 燥門

千金五味子湯,治傷燥。咳唾中有血。引胸脅痛。皮膚乾枯。

五味子(五分。炒研),桔梗,甘草,紫菀茸,續斷,竹茹,桑根皮(蜜炒。各一錢。),生地黃(二錢),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細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千金麥門冬湯,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須熱。渴而便秘。

麥門冬(去心。二錢),桔梗,桑根皮(蜜炙。),半夏,生地黃,紫菀茸,竹菇(各一錢。),麻黃(七分),甘草(炙。五分),五味子(十粒。碎。),生薑(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石頑曰。按千金麥門冬湯。即五味子湯中去續斷、赤小豆加門冬、麻黃、半夏、生薑。而五味子湯專治燥咳。方中反用續斷以燥濕。麥門冬湯專治火熱乘肺。咳唾有血。反用麻黃、半夏。世都莫解其故。是以並其方而置之。不知致燥之由。皆緣經脈阻滯。

非續斷不能通之。咳唾有血。是傷寒大病後。餘邪蘊釀為火而乘於肺。非麻黃不能開之。痰凝氣結。津液不行。非半夏不能祛之。與活人知母麻黃湯和劑款冬花散等立法不殊。今人每謂半夏性燥。一切渴家亡血家禁用。又謂半夏辛溫。不當與門冬、竹茹寒潤藥同用。若爾。則金匱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

俱不足法耶。

千金地黃煎,治風熱心煩。咳喘便秘。脾胃熱壅。食不下。

生地黃汁,枸杞子汁(二味酒搗。各取汁),荊瀝,竹瀝(各半斤),真酥,生薑汁(各一合。),人參,天門冬(去心。各一兩),白茯苓(八錢),大黃(酒蒸),梔子(薑汁炒黑。各五錢)

上十一味。以後五味為細末。入前六汁內。調服方寸匕。再服漸加。以利為度。

生地黃煎(千金),治積熱煩渴。日晡轉劇。喘咳面赤。能食便秘。

葳蕤,知母,茯神,栝蔞根,鮮地骨皮(各二兩),石膏(四兩。碎),生地黃汁(二升),麥門冬汁,白蜜(各一合),生薑汁(二合。),竹瀝(六合半。)

上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門冬汁。緩火煎至。四升。下煉白密、薑汁再煎數沸。

初服三合。日三夜一服。加至四合。夏月為散。收薑汁、竹瀝焙乾蜜丸服。煎膏尤妙。喻嘉言曰。此方生液涼血。制火撒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良劑。然非能食便秘者。斷不可施。

通幽湯,治大便燥結。便出堅黑。

油當歸(二錢五分。),升麻(三分。醋浸),桃仁泥(一錢),甘草(生炙。各五分),紅花(少許),熟地黃,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水煎。將成用藥汁磨檳榔五分。調入稍熱服。

潤燥湯

通幽湯加麻仁、大黃各一錢。

清涼飲,治上焦積熱。肺氣不化。口舌乾燥。

白話文:

[燥門]

千金五味子湯:這個方子治療因為乾燥引起的疾病,像是咳嗽有血絲,牽引到胸脅疼痛,皮膚乾燥枯槁。 組成:五味子(炒過磨成粉)、桔梗、甘草、紫菀絨、續斷、竹茹、蜜炒桑根皮(各一份),生地黃(兩份),赤小豆(少許)。 用法:以上九味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服用。可以加一匙蜂蜜。

千金麥門冬湯:這個方子治療大病過後,火熱之邪侵犯肺部引起的咳嗽帶血、胸膈脹滿、呼吸短促、身體虛弱消瘦、手心腳心發熱、口渴便秘。 組成:麥門冬(去心)、桔梗、蜜炙桑根皮、半夏、生地黃、紫菀絨、竹菇(各一份),麻黃(七分),炙甘草(五分),五味子(搗碎,十粒),生薑(一片)。 用法:以上十一味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服用。這個方子是將五味子湯的續斷、赤小豆拿掉,加入麥門冬、麻黃、半夏、生薑。五味子湯主要治療乾燥咳嗽,方子中卻使用續斷這種藥材來燥濕,而麥門冬湯主要治療火熱侵犯肺部,咳嗽帶血,卻反用麻黃、半夏,這是因為乾燥的原因是經脈阻滯,需要續斷來疏通。咳嗽帶血是因為傷寒大病後,殘留的邪氣化為火熱侵犯肺部,需要麻黃來宣散開通,痰液凝滯、氣機鬱結、津液不能正常運行,需要半夏來祛除。這跟活人知母麻黃湯、款冬花散等治療方式的道理相同。現在的人認為半夏性燥,口渴、失血的人不能使用,又認為半夏是辛溫的藥材,不應該跟麥門冬、竹茹等寒涼滋潤的藥材一起使用。如果這樣說,那麼《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也都不值得效法了嗎?

千金地黃煎:這個方子治療風熱引起的心煩、咳嗽、氣喘、便秘,脾胃有熱壅積,導致吃不下飯。 組成:生地黃汁、枸杞子汁(酒搗後取汁),荊瀝,竹瀝(各半斤),酥油,生薑汁(各一份),人參、天門冬(去心,各一份),白茯苓(八分),酒蒸大黃,薑汁炒黑的梔子(各五分)。 用法:將最後五味藥材磨成粉,加入前六種汁液中調和均勻,每次服用一小勺,之後逐漸增加,以排便順暢為度。

生地黃煎(千金):這個方子治療積熱引起的煩躁口渴,在午後更加嚴重,並且有喘咳、臉色發紅、能吃但便秘的症狀。 組成:葳蕤、知母、茯神、栝蔞根、鮮地骨皮(各兩份),石膏(四份,搗碎),生地黃汁(兩升),麥門冬汁、蜂蜜(各一份),生薑汁(兩份),竹瀝(六份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先用水煎煮,取汁三升,去掉藥渣後加入竹瀝、生地黃汁、麥門冬汁,用小火熬煮到四升,然後加入煉製過的白蜜和薑汁,再稍微煮沸一下。第一次服用三合,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之後逐漸增加到四合。夏天可以把藥做成散劑,把薑汁、竹瀝烘乾,用蜂蜜做成藥丸服用,做成藥膏效果更好。這個方子可以滋潤液體、涼血、抑制火熱,效果很好。如果加入人參,就是治療虛熱的好方子。但是如果不是能吃且便秘的人,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子。

通幽湯:這個方子治療大便乾燥結塊,排出的糞便又硬又黑。 組成:油當歸(兩份半),醋浸升麻(三分),桃仁泥(一份),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紅花(少許),熟地黃、生地黃(各一份半)。 用法:用水煎煮,快要煎好時,用藥汁磨入檳榔粉五分,攪拌均勻後溫服。

潤燥湯: 在通幽湯的基礎上加入麻仁、大黃各一份。

清涼飲:這個方子治療上焦積熱、肺氣不順暢,導致口舌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