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三·專方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專方 (11)

1. 燥門

黃連,黃芩,薄荷,黑參,當歸,赤芍藥(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

水煎。入生白蜜一匕。熱服。大便秘結。加酒蒸大黃。

四順清涼飲(一名四順飲。),治血熱便秘脈實者。

當歸,赤芍,甘草,大黃(酒蒸。各一錢五分)

水煎。入生白蜜一匕。熱服。按清涼飲治上焦之燥熱。故用薄荷之辛散。四順飲主下焦之燥結。故用大黃之苦寒。功用天淵。

麻仁丸(玉函),治脾約。大便燥結。

厚朴(姜汗炒。),芍藥,枳實(炒。各二錢),大黃(四錢),麻仁泥,杏仁(泡。去皮尖。各錢半)

上六味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飲服五十丸。日三服。以利為度。

潤腸丸,治大腸風熱血秘。

麻仁,桃仁(另研。各一兩。),羌活,當歸(各半兩),大黃(綠礬水浸。濕紙裹煨。半兩。),皂角仁,秦艽(各半兩。一作防風。)

除二仁另研外。為細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下。本方加郁李仁、防風。名潤燥丸。

豬膽導(玉函)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虛人不可用膽導。陳醬薑、陳醬瓜皆可削為導。濕熱肥盛痰悶。可用黃瓜根浸濕削之為導。此即土瓜根導也。

蜜煎導

白蜜七合。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五寸。當熱時急作。冷則硬。納穀道中。以手急抵。欲大便去之。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固本丸(二冬膏下),滋燥養營湯(四物湯下),大補地黃丸(四物湯下),虎潛丸(大補丸下)

白話文:

燥門

第一方:

用黃連、黃芩、薄荷、黑參、當歸、赤芍藥(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加水煎煮。煮好後加入一湯匙生白蜂蜜,趁熱服用。如果大便乾燥難解,可以加入用酒蒸過的大黃。

第二方:四順清涼飲(又名四順飲)

這個方子是針對血熱導致便秘,且脈象強實的人。用當歸、赤芍、甘草、酒蒸大黃(各一錢五分),加水煎煮。煮好後加入一湯匙生白蜂蜜,趁熱服用。

清涼飲主要治療上焦(身體上部)的燥熱,所以用了薄荷這種辛散的藥物;而四順飲主要治療下焦(身體下部)的燥結,所以用了大黃這種苦寒的藥物。這兩個方子的作用和用法差異很大。

第三方:麻仁丸(出自《玉函》)

這個方子治療脾約(一種因脾虛導致的便秘)。用厚朴(用薑汁炒過)、芍藥、炒過的枳實(各二錢)、大黃(四錢)、麻仁泥、杏仁(泡過,去皮尖,各一錢半),將以上六味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煉過的白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開水送服,每日三次,以能順利排便為度。

第四方:潤腸丸

這個方子治療因大腸風熱導致的血秘(便秘)。用麻仁、桃仁(另研磨,各一兩)、羌活、當歸(各半兩)、用綠礬水浸泡後再用濕紙包裹煨過的大黃(半兩)、皂角仁、秦艽(各半兩,也有一種說法是用防風)。除了桃仁和麻仁另外研磨外,將其他藥材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溫酒送服。這個方子如果再加入郁李仁、防風,就叫做潤燥丸。

第五種方法:豬膽導(出自《玉函》)

取一個大豬膽,擠出膽汁,加入少許醋,灌入肛門。過一會兒就會排便。身體虛弱的人不適合用豬膽導。可以用陳醬薑、陳醬瓜削成條狀,作為導劑。對於濕熱肥胖,痰多胸悶的人,可以用黃瓜根浸濕後削成條狀,作為導劑,這也就是土瓜根導。

第六種方法:蜜煎導

用七合(古代容量單位)白蜂蜜放入銅器中,用小火煎煮,等到蜂蜜稍微凝固成像麥芽糖的狀態,要不斷攪拌,以免燒焦。稍微冷卻後,用手搓成頭部尖、底部圓,像手指頭粗細,長約五寸的條狀。趁熱趕快製作,冷卻後就會變硬。將它插入肛門,用手按住,等到有便意就取出。

其他相關方劑:

  • 異功散(四君子湯的基礎方劑)
  • 錢氏六味丸(在崔氏八味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固本丸(在二冬膏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滋燥養營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大補地黃丸(在四物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虎潛丸(在大補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