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8)
卷七 (8)
1. 痢
如無表證。則必由口腹。悉屬內傷。但傷於內者極多。因於表者。則間或有之。此內外之不可不辨也。以寒熱言之。則古以赤者為熱。白者為寒。至劉河間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豈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至丹溪則因之曰。赤痢乃是小腸來。白痢乃是大腸來。皆濕熱為本。
自二子之言出。則後世莫敢違之者。愚見則有不然。夫痢起夏秋。濕蒸熱鬱。本乎天也。因熱求涼。過吞生冷。由於人也。氣壯而傷於天者。鬱熱居多。氣弱而傷於人者。陰寒為甚。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矣。如頭疼身熱。筋骨痠痛者。實也。
脹滿惡食。急痛拒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而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別虛實也。以腹痛為實熱似矣。
不知痢出於內。腸胃必傷。膿血稠黏。安能不痛。更當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臟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涸與不涸。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
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至於治法。須求何邪所傷。何臟受病。如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新感而實者。可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
可塞因塞用。皆是常法。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而醫之治痢。百無一補。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甚乎。中本虛寒。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欲推蕩。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與滲利。津不轉耗乎。世有庸工專守痛無補法。
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補耳。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矣。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弱者可補。口腹素慎者可補。胸膈寬快者可補。病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後重之可補者。陷則升而補之。熱則涼而補之。腹痛之可補者。滑泄則澀而補之。虛寒則溫而補之。
然而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二臟。如瀉而後痢。脾傳腎為賊邪。難療。痢而後瀉。腎傳脾為微邪。易醫。是知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凡四君子、補中益氣。皆補脾虛。若病在火乘土位侮母。設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
以救脾家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因而復耶。若畏熱不前。僅以參、術補土。多致不起。大可傷已。
白話文:
如果沒有外感症狀,腹瀉必定是飲食或內傷引起的。內傷的原因很多,外感則偶爾發生。這是內外原因必須分辨清楚的。從寒熱來說,古代認為紅色的痢疾是熱證,白色的痢疾是寒證。但劉河間反駁說,如果紅白色都有,難道是寒熱一起在腸胃裡造成痢疾嗎?朱丹溪則認為,紅痢是小腸來的,白痢是大腸來的,都以濕熱為本。
自從他們說了這些話後,後代就沒有人敢反對了。但我認為不盡然。痢疾多發生在夏秋,天氣濕熱悶熱,這是天時造成的。為了涼快而過食生冷食物,這是人為造成的。身體強壯的人,多是因天時造成的,以鬱熱為主;身體虛弱的人,多是因人為造成的,以陰寒為主。要知道寒證必定是虛證,熱證必定是實證。更要仔細分辨虛實,寒熱才能更清楚。像是頭痛身熱、筋骨痠痛,就是實證。
腹脹、厭食、腹痛劇烈拒絕按壓,也是實證。煩渴想喝水、喜歡冰冷、怕熱,就是熱證。脈象強而有力,是實證。脈象快而滑,是熱證。除了這些,其他都屬於虛寒證。但有些症狀相似時,更要仔細分辨。例如口渴,看起來像是實熱證,但要知道,凡是腹瀉,都會喪失津液。津液從下方流失,上方自然乾涸,怎麼會不口渴?更要以喜歡熱或冷來區分虛實。例如腹痛,看起來像是實熱證,
但要知道,痢疾是因內傷引起,腸胃必定受損。膿血濃稠黏膩,怎麼會不痛?更要以疼痛的緩急、按壓是否舒服、內臟的陰陽、腹部脹或不脹、脈象是否有力來區分虛實。例如小便黃赤短少,看起來像是實熱證,但要知道,水分從腹瀉流失,小便一定不多。小便因陰液流失而顏色改變,更要從大便熱不熱、津液乾不乾、顏色潤不潤澤來區分虛實。
例如裡急後重,看起來像是實熱證,但要知道,氣虛下陷則腸胃無法藏納,陰液流失則肛門無法緊閉。更要從病程新舊、體質強弱、脈象盛衰來區分虛實。至於治療方法,要找出是受什麼邪氣所傷,是哪個臟腑生病。例如是濕熱引起的,就去除濕熱;是食積引起的,就去除食積;是氣的問題,就調氣;是血的問題,就和血。新發的實證,可以用疏通的方法。久病的虛證,可以用補益的方法。這些都是常用的方法。但奇怪的是,現在得痢疾的人,十個有九個是虛證,但醫生治痢疾,一百個都沒有一個用補法。氣本來就下陷,卻又去疏通它,後重不是更嚴重嗎?中焦本來就虛寒,卻又去攻伐食積,元氣不是更竭盡嗎?濕熱傷血,本來就該調血,如果過度攻伐,不是更傷血嗎?津液虧耗口渴,本來就該止瀉,如果只給予利水,津液不是更耗竭嗎?世上有庸醫只知道「痛則不補」,
還說要等到不痛才能補,卻不知道因虛而痛,越攻伐會越虛越痛。脈象微弱的可以補,身體虛弱的可以補,平時飲食謹慎的可以補,胸膈開闊的可以補,生病後才痢疾的可以補,因攻伐而病情加重的可以補。後重可以補的,就要用升提的方法來補;熱證可以補的,要用涼潤的方法來補;腹痛可以補的,如果滑脫泄瀉就要用收澀的方法來補,虛寒的就要用溫補的方法來補。
然而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脾和腎這兩個臟腑。如果先瀉後痢,是脾將病邪傳給腎,很難治療;如果先痢後瀉,是腎將病邪傳給脾,比較容易治療。可見腎是胃的關卡,在二陰開竅。沒有久痢而腎不虧損的,所以治療痢疾不知道補腎,是不對的。像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都是補脾虛的。如果病邪在火乘土位侮母,如果不用桂枝、附子大補命門,來恢復腎中的陽氣,以救脾土之母,那飲食如何能進?門戶如何能固?真元如何能恢復?如果怕熱不敢用溫補藥,只用人參、白朮補土,往往會沒有效果,這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