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喻嘉言曰:內經云:「下痢發熱者死。」此論其常也。仲景云:「下痢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此論其暴也。蓋暴病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故虛寒下痢,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或其人臟中真陽未漓,或得溫補藥後,真陽隨返,皆是美徵。此但可收拾其陽,協和其陰。若慮其發熱,反如常法,行清解之藥,鮮有不殺人者矣。

金匱申下痢發汗之禁,謂下痢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蓋以下痢一傷其津液,發汗再傷其津液。津液去則胃氣空,而下出之濁氣,隨勢上入胃中,遂成脹滿,求其下痢,且不可得,寧非大戒乎?傷寒厥痢發熱,與下痢發熱,迥然不同。傷寒厥而且痢,為虛寒之極,所以反能食者則死,反發熱者不死。若痢證則能食者不死,發熱者多死也。

周慎齋曰:凡生病處,皆為陰為火,為陽氣不到。若陽氣所到之處,斷無生病之理。痢疾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蓋夏時陽氣盡發於表,太陰主裡,濕土用事,純陰無陽。或過食生冷,積而不化,積久成熱,痢之所由起也。不發於夏者,無陽則陰不運;發於秋者,陽氣入里,攻之使然也。

治法:宜以苦寒之藥,燥濕滌熱;佐以辛熱助陽,開鬱達氣。故曰:「行血則便紅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雖然,亦有虛實之辨,淺深之別,未可以概治也。

心者,血之主也;肺者,氣之主也。凝滯則傷氣,鬱熱則傷血。氣既病,則心肺亦病矣。而小腸者,心之合也;大腸者,肺之合也。二經皆出納水穀,轉輸糟粕之官也。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司。肺移病於大腸,則氣凝澀而成白痢;心移病於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大小俱病,則赤白互下。胃土傳濕熱於大小腸者,痢色兼黃。

如胃中先傷冷物,以致胃寒不能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即不能散精以上歸於肺,則津液留滯於胃,即為胃家之積。其證嘔逆噁心,其狀色如桃膠而不臭,右關脈沉細而緊。宜用厚朴、木香、乾薑、肉桂、吳茱萸等;虛人可用附子理中湯,非大小腸積之可比也。

至於色之黑者,分為二種:如焦黑之黑者,此熱極反兼勝己之化也,黃芩芍藥湯下香連丸;如漆黑之光者,此瘀血凝久而然也,桃核承氣湯。

丹溪謂仲景可下者,悉以承氣下之。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盪滌腸胃,滋潤輕快,積行則止。局方例用熱藥為主,澀藥為臣,用之於下痢清白者猶可。其裡急後重者,皆屬於火,又加以溫熱之藥,非殺而何?

大凡熱痢,仲景雖有用大承氣者,然皆指傷寒熱邪傳裡致病,非滯下之謂。蓋大黃專攻濕熱,在所必需;芒硝專攻燥結。滯下總有裡急後重,其積滯已是下注,故無復用芒硝之理。若系寒積,又須薑、桂、吳茱萸以溫之,以寒積多屬於虛也。至於通因通用,原有兩法。

白話文:

喻嘉言說,《內經》提到「下痢發熱的人會死」,這是從一般情況來說的。張仲景則說「下痢時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的人不會死」,這是指病情突然發作的情況。一般來說,急病有陽氣就會活,沒有陽氣就會死。所以虛寒導致的下痢,如果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可能是因為體內真陽氣尚未完全耗盡,或是服用溫補藥後,真陽氣恢復。這些都是好轉的徵兆。此時應該做的是鞏固陽氣,調和陰陽。如果因為發熱就按照常規方法,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很少有不把人害死的。

《金匱要略》中強調下痢時禁止發汗,說「下痢清稀如水,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汗會導致腹脹」。這是因為下痢已經耗損了津液,發汗會再次損傷津液。津液耗盡,胃氣就會虛弱,而從下排出的濁氣會趁勢上逆進入胃中,導致腹脹。這時連下痢都止不住了,這難道不是非常嚴重的禁忌嗎?傷寒引起的厥痢發熱,與單純下痢引起的發熱,情況截然不同。

傷寒既有厥逆又有下痢,是虛寒到了極點的表現。此時如果反而能吃東西,就會死;如果反而發熱,則不會死。但如果是單純的下痢,能吃東西反而不會死,而發熱大多會死。

周慎齋說,所有生病的地方,都是因為陰氣或火氣過盛,也就是陽氣無法到達的地方。陽氣能到達的地方,就不會有生病的道理。痢疾不在夏天發作,反而出現在秋天,是因為夏天陽氣都散發到體表,太陰脾主管體內,濕土當令,純陰而無陽。或是因為過食生冷食物,積聚在體內難以消化,久而久之化為熱,這就是痢疾產生的原因。痢疾不在夏天發作,是因為沒有陽氣,陰氣無法運行;而在秋天發作,是因為陽氣開始進入體內,又被攻伐所導致。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燥濕清熱,再輔以辛熱的藥物來扶助陽氣,疏通氣機。所以說,活血可以使紅色痢疾自癒,調氣可以使裡急後重的感覺消除。雖然如此,也需要辨別虛實,區分病情的深淺,不能一概而論。心臟是血液的主管,肺臟是氣的主管。氣血凝滯會損傷氣,鬱積的熱會損傷血。氣病了,心肺也會跟著生病。小腸是心臟的配合器官,大腸是肺臟的配合器官。這兩個經絡都是負責接收和排泄水穀的器官。而胃又是大小腸的總管。如果肺臟的病邪傳到大腸,就會導致氣機凝滯,形成白痢。如果心臟的病邪傳到小腸,就會導致血瘀凝滯,形成赤痢。如果大小腸都生病了,就會出現赤白相間的痢疾。如果胃土將濕熱傳給大小腸,痢疾的顏色就會帶黃色。如果胃中先受了寒冷的食物,導致胃寒而無法將精氣上輸給脾臟,脾臟就無法將精微物質散布到肺臟,津液就會滯留在胃中,形成胃部的積滯,症狀是嘔吐噁心,顏色像桃膠但不臭。右關脈會沉細而緊。應該使用厚朴、木香、乾薑、肉桂、吳茱萸等藥物。虛弱的人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這不是大小腸的積滯可以比擬的。至於痢疾的顏色呈黑色,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像焦炭一樣的黑色,這是熱邪到了極點,反而出現了相反的變化。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或香連丸來治療。另一種是像漆一樣發亮的黑色,這是瘀血凝結時間過久所造成的,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丹溪認為張仲景可以使用承氣湯攻下的情況,都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大黃的藥性寒冷,擅長向下走;配合厚朴的溫性,可以疏通滯氣;再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藥性,用湯劑來盪滌腸胃,可以滋潤腸道,使腸胃輕快。積滯排出去後,痢疾自然就會停止。坊間醫書常用的方法是熱性藥為主,收澀藥為輔。這種方法用在下痢清白的人身上或許還可以。但如果出現裡急後重的症狀,都屬於火熱的表現,再用溫熱的藥物,豈不是會害死人?一般來說,熱痢,張仲景雖然有使用大承氣湯的例子,但都是針對傷寒熱邪傳入體內所致的疾病,而不是一般的痢疾。因為大黃專門攻克濕熱,是治療熱痢的必需藥物。芒硝專門攻克燥結,而痢疾總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說明積滯已經往下走了,所以沒有再用芒硝的道理。如果是寒積,又必須用薑、桂、吳茱萸等藥物來溫熱,因為寒積多半屬於虛證。至於通因通用的方法,本來就有兩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