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7)
卷七 (7)
1. 痢
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痢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下痢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以上金匱要略。)下痢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下痢不欲食者。
有宿食。當下之。下痢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下痢腹中腎者。當下之。下痢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下痢身軀疼痛。急救里。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急投之美。下痢大孔痛者。當溫之。下痢脈大浮弦。下當已。下痢舌黃。
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此為下不盡。更下之愈。風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下痢脈浮大。此為虛。以強溫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爾腸鳴。當溫之。(以上千金參補。
)下痢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痢脈遲而滑者。實也。痢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痢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痢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痢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痢肺痛。紫參湯主之。氣痢。訶梨勒散主之。保命集云。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附也。凡陰陽不和。惟當分利陰陽。經云。暴泄非陽。
久泄非陰。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息微者。姜附湯。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證也。
東垣云。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陽之氣。反下降而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寒冷之物傷於中。䐜滿而脹。傳為飧泄。宜溫熱以消導之。濕熱之物傷於中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以疏利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盛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
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脈細微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脈洪大有力者。下之寒之。此治痢之大法也。
張介賓曰。腸澼一證。即今之所謂痢疾也。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膿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裡急後重者。有嘔惡脹滿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熱往來者。雖其變態多端。然總不外乎表裡寒熱。而於虛實之辨。尤為切要。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證。但兼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則痢自愈。
白話文:
這個人臉色稍微有點紅,身體微微發熱,拉肚子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這情況如果出現昏厥、出汗就會好轉。病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四肢冰冷,這是因為臉部有虛火,而下方虛弱的緣故。拉肚子後,如果脈搏消失、手腳冰冷,過一段時間脈搏恢復、手腳回溫,就能活;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就會死亡。拉肚子肚子脹滿、身體疼痛,要先調理身體內部,再處理表面的問題。(以上出自《金匱要略》)
拉肚子,脈象滑而快,如果體內有積食,應該要用藥排泄。拉肚子不想吃東西,也是體內有積食,應該用藥排泄。拉肚子並且腹痛脹滿,屬於寒邪實證,應該用藥排泄。拉肚子,腹部深處疼痛,也要用藥排泄。拉肚子脈象遲緩而緊,表示疼痛還沒有停止,應該用溫熱藥物來治療。如果因為受寒,導致腹部脹滿並且排出大便穢物,拉肚子全身疼痛,要趕快調理內部,用溫熱藥物,像是理中湯、四逆湯、附子湯之類的熱藥,趕快服用效果才好。拉肚子肛門疼痛劇烈,也應用溫熱藥物治療。拉肚子脈象大、浮、弦,表示拉肚子快要好了。拉肚子,舌苔黃色、乾燥而不口渴,胸部感到阻塞,如果拉肚子持續不止,就會死亡。拉肚子已經痊癒,在相同年月日時又復發,這是因為體內還沒完全清除乾淨,應該再次用藥排泄。如果風寒比較嚴重,不可以隨便用藥排泄。如果用藥排泄後,心下(胃部)感到堅硬疼痛,脈象遲緩,這是寒邪引起的,應該用溫熱藥物來治療。脈象沉而緊,用藥排泄也是如此。脈象大、浮、弦,用藥排泄就會好。拉肚子脈象浮大,這是虛弱的表現,是由於過度使用溫熱藥物引起的。如果脈象浮而像鼓皮,是因為腸鳴,應該用溫熱藥物來治療。(以上出自《千金方》)
拉肚子,寸關尺三部脈都正常,按壓心下感覺堅硬的,要趕快用藥排泄,可以用大承氣湯。拉肚子,脈象遲緩而滑,是實證,表示拉肚子還沒停止,要趕快用大承氣湯來排泄。拉肚子,脈象反而滑,表示體內有東西需要排除,排除後就會好,可以用大承氣湯。拉肚子並且說胡話,表示腸道有乾燥的大便,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拉肚子排出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熱痢,拉肚子時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拉肚子之後更加煩躁,按壓心下感覺軟弱,是虛煩的表現,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拉肚子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出汗且四肢冰冷,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拉肚子並且肺部疼痛,可以用紫參湯治療。氣痢,可以用訶梨勒散治療。《保命集》中說,拉肚子排出膿血,脈象浮大,不可以隨便用大黃來排泄,用了會死亡,這是因為氣虛,陽氣沒有依附的緣故。總之,陰陽不調,就要區分陰陽來調和。《黃帝內經》說,突然腹瀉,不是陽證;長期腹瀉,不是陰證。大便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有寒有熱。熱證的表現是脈象快、身體好動、聲音響亮、突然腹瀉,這是陽證。寒證的表現是脈象沉而細、身體不愛動、眼睛無神、吃不下飯、鼻子呼吸微弱,可以用薑附湯。如果身體沉重、四肢無力,是術附湯的適應證。
李東垣說,飲食不當、作息不規律,損傷胃氣,導致本來上升的清陽之氣,反而下降,引起腹瀉。時間久了,太陰病傳到少陰病,就會變成腸澼。寒冷食物損傷身體內部,會導致腹部脹滿,進而變成腹瀉,應該用溫熱藥物來幫助消化。濕熱食物損傷身體內部,導致拉肚子排出膿血,應該用苦寒藥物來疏通。風邪下陷,要用藥物來提升。體內濕氣太重,要用藥物來分利。裡急後重,可以用藥排泄。腹痛,可以用藥調和。腹瀉,腸鳴,脈象細弱,要用溫熱藥物來收斂。膿血黏稠,頻頻跑廁所卻排不出來,脈象洪大有力,要用藥物排泄並用寒涼藥來治療,這是治療痢疾的大原則。
張介賓說,腸澼這種病,就是現在所說的痢疾,排泄出來的可能是紅色或白色,可能是膿或血,有的會痛,有的不會痛,有的會裡急後重,有的會噁心脹滿,有的會不想吃東西,有的會發冷發熱。雖然症狀多樣,但總歸不出表裡寒熱,尤其要分辨清楚虛實。如果病邪從體表進入,一定會有體表的症狀,只要在治療體表的同時疏散病邪,體表的病邪解除了,痢疾自然就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