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6)

1.

內經云: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賊風不云實邪,而言虛邪者,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設陽氣充盛,雖有賊邪,莫能為害也。起居不時者,非特勞役失宜,而飲食失節,亦在其中矣。陽受之則入六腑者,言六腑之經氣受邪於外,則營衛氣塞,而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者,邪並於氣之象也。陰受之則入五臟者,言五臟之神氣受傷於內,則水穀不能克運,留於腸胃而腹滿飧泄也。久為腸澼者,言臟氣久滯,不能統運津液,乃至移於二腸而為澼積崩迫;此則陰氣受傷所致也。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為腸胃受病,不當更見表熱;表熱則內外俱困,陽無所依;故云「熱則死,寒則生」耳。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白沫,為裡氣不守;反見脈浮,中宮無主,安得不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者生。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弦澀者死。以藏期之。

懸絕、弦澀,皆氣血殆盡之脈,故主死;滑大為邪實可攻之象,故主生。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脾脈外鼓沉,言氣口脈盛而按之有力,雖久可治。肝脈小緩,謂人迎緩而不大,無客邪乘脾之候,故易治。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腎脈小搏沉而乏陽和之氣,且見血溫身熱,為真陰下脫,故死。心肝澼亦下血,即前「外鼓沉」及「小緩」之脈證;以脾為心之子,心為肝之子,故二臟同病者可治。若見脈小沉澀,為營血內竭;加以血溫身熱,不出七日必死也。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土衰不能制水,先後天脾胃俱敗也。

陰陽虛,腸澼,死。

陰虛則血溫身熱;陽虛則支冷不食。

泄而脫血、脈實,皆曰難治。

下脫而見脈實,脈證相反,純屬邪氣用事,故為難治。

仲景云:「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下痢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痢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痢脈數而渴者,命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下痢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下痢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下痢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下痢脈沉而遲。」

白話文:

痢疾

《內經》說:「外感風邪等虛弱的邪氣,通常會侵犯陽氣;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通常會侵犯陰氣。邪氣侵犯陽氣就會進入六腑,邪氣侵犯陰氣就會進入五臟。進入六腑,身體會發熱、坐立難安、上氣不接下氣;進入五臟,就會腹脹、排便不暢、腹瀉不止,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腸澼(痢疾)。」

之所以說外感的是「虛邪」而不是「實邪」,是因為邪氣侵入的地方一定是人體氣虛的時候。假設人體陽氣充足,即使有外邪入侵,也不會造成傷害。所謂「作息不規律」,不僅指勞累過度、休息失宜,也包括飲食不節制。邪氣侵犯陽氣進入六腑,是指六腑的經氣受到外邪侵擾,導致營衛之氣阻塞,所以身體發熱、坐立難安、上氣不接下氣,這是邪氣侵犯氣分的表現。邪氣侵犯陰氣進入五臟,是指五臟的神氣受到內傷,導致水穀無法正常運化,停留在腸胃中,造成腹脹和腹瀉。久而久之形成腸澼(痢疾),是指臟氣長期停滯,無法正常運送津液,導致津液下移到腸道,形成膿血性大便,這主要是陰氣受損造成的。腸澼(痢疾)如果出現大便帶血、身體發熱的症狀,通常會死亡;如果出現怕冷發冷的症狀,通常可以存活。

腸澼(痢疾)是腸胃生病的表現,不應該再出現體表發熱。體表發熱就表示內外都虛弱了,陽氣無所依附,所以說發熱就會死,怕冷發冷就可以活。

腸澼(痢疾)如果排出白色黏液,脈象沉緩,通常可以存活;脈象浮動,通常就會死亡。

腸澼(痢疾)排出白色黏液,表示體內正氣不足,反而出現脈象浮動,說明中焦沒有主導的能力,所以才會死亡。

腸澼(痢疾)如果排出膿血,脈象虛弱甚至摸不到,通常會死亡;如果脈象滑數有力,通常可以存活。患有腸澼(痢疾)的人,如果沒有發熱,脈象不是虛弱到摸不到,且脈象滑數有力,通常可以存活;如果脈象細而澀,通常會死亡,可以以此判斷預後。

脈象虛弱甚至摸不到、細而澀,都表示氣血已經衰竭,所以主死。脈象滑數有力,表示邪氣充盛,可以用攻邪的方法治療,所以主生。

如果脾脈浮取時感覺不強,但按下去卻感覺沉實有力,這表示患有腸澼(痢疾),即使病程較長,也能痊癒;如果肝脈微弱而和緩,這表示患有腸澼(痢疾),比較容易治療。

脾脈浮取時感覺不強,但按下去卻感覺沉實有力,是指寸口脈旺盛有力,雖然病程長也可以治療。肝脈微弱而和緩,是指人迎脈和緩而不大,沒有外邪侵犯脾胃的跡象,所以容易治療。

如果腎脈微弱而沉,這表示患有腸澼(痢疾)並伴有便血,如果出現便血發熱的症狀,通常會死亡。如果心、肝兩臟也同時患有痢疾並伴有便血,這樣的患者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象沉細而澀,這表示患有腸澼(痢疾),如果出現身體發熱的症狀,通常會死亡,如果發熱持續七天,必定死亡。

腎脈微弱而沉,表示陽氣不足,再加上便血發熱,是真陰下泄的表現,所以會死亡。心、肝兩臟也同時患有痢疾並伴有便血,是指前面提到脾脈浮取不強而按下去沉實有力以及肝脈微弱而和緩的脈象,因為脾是心的兒子,心是肝的兒子,所以心肝兩臟同時患病可以治療。如果脈象沉細而澀,表示營血內竭,再加上便血發熱,不出七天一定會死亡。

如果腎的熱邪轉移到脾,導致脾虛,會發展成腸澼(痢疾),這種情況通常會死亡,無法治療。

這是因為脾土衰弱無法制約水邪,先天和後天的脾胃功能都衰敗了。

如果陰陽兩虛,患上腸澼(痢疾),通常會死亡。

陰虛會導致便血發熱,陽虛會導致肢體冰冷、沒有食慾。

腹瀉導致脫血,如果脈象實大,都表示難以治療。

腹瀉脫血,脈象卻呈現實大,表示脈象和症狀相反,純粹是邪氣在作祟,所以難以治療。

張仲景說:「六腑的陽氣衰竭於外,會導致手足冰冷、呼吸急促、雙腿蜷縮;五臟的陰氣衰竭於內,會導致腹瀉不止,嚴重者甚至會手足麻木。腹瀉、脈象沉弦,表示腹部有墜脹感;脈象洪大,表示腹瀉還沒有停止;脈象微弱而數,表示腹瀉將要停止。雖然發熱但不會死亡。如果腹瀉導致手腳冰冷、脈搏消失,用艾灸也無法回溫,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就會死亡。如果少陰脈的趺陽脈(足背動脈)比較強,則表示情況尚可。腹瀉有輕微發熱和口渴的症狀,如果脈象虛弱,就會自行痊癒。腹瀉、脈象數快,伴有輕微發熱、出汗的症狀,也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弦緊,表示病邪沒有解除。腹瀉、脈象數快、口渴的症狀,也會自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必定會排出膿血,這是因為體內有熱。腹瀉、脈象反而呈現弦緊,但身體發熱、出汗,就會自行痊癒。如果腹瀉以排氣為主,應該利小便。如果腹瀉,寸脈(手腕橈動脈)浮數,尺脈(手腕尺動脈)反而澀,必定會排出膿血。如果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發汗必定導致腹脹。腹瀉、脈象沉而遲,表示情況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