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 (6)
卷十 (6)
1. 經候
逍遙、歸脾間服。陰虛經脈不通。小便澀。身體疼痛。以四物倍芍藥。加肉桂、丹皮、香附、甘草。經行之際。與產後一般。將理失宜。為病不淺。若被驚則血氣錯亂。漸止不行。或逆於上而從口鼻中出。或逆於身而為血分勞瘵。若其時勞力太過。則生虛熱。亦為疼痛之根。
若鬱怒則氣逆。氣逆則血滯於腰腿心腹背肋之間。遇經行時則痛而重。經過則安。若怒極而傷於肝。則又有目暈嘔吐之證。加以血不循經。遂成淋漓不止。凡此之類。感風則病風。感冷則病冷。久而不治。崩漏帶下。七癥八瘕。皆從此而成矣。
薛立齋治一婦。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或痛作聲。吞酸痞悶。月經不調。小便不利。面色青黃相兼。已二年餘。此肝脾氣滯。以六君子加芎、歸、柴胡、炒川連、木香、吳茱萸二劑。次與歸脾湯下蘆薈丸。月餘肝脾和而諸證退。又與補中益氣加茯苓、丹皮。中氣健而經自調。
又治一中年婦。素性急。先因飲食難化。月經不調。服理氣化痰藥。反肚膨脹。大便泄瀉。又加烏藥、蓬朮。肚腹愈脹。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痰喘氣急。手足厥冷。頭面肢體腫脹。指按沉而屈。脈沉細。右寸為甚。此脾肺之氣虛寒。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滲泄之令不行。
生化之氣不運。東垣所云。水飲留積。若土之在雨中。則為泥矣。得和風暖日。水濕去而陽化。自然萬物生長。喜其證脈相應。遂與加減腎氣丸。小便即通。數劑腫滿消半。四肢漸溫。自能轉側。又與六君子加木香、肉桂、炮姜而愈。
崩漏,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又云。陰絡傷則血內溢。又云。脾統血。肝藏血。崩之為患。或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或肝經有火。血熱妄行。或怒動肝火。血熱沸騰。或脾經鬱結。血不歸經。或悲傷胞絡。血崩下脫。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六君子加芎、歸、柴胡。脾胃虛陷者。
補中益氣加酒炒白芍。肝經血熱者。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肝經怒火。小柴胡加山梔、芍藥、丹皮。脾經鬱火。歸脾湯加山梔。故先哲云。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哉。若大脫血後。毋以脈診。急用獨參湯加當歸救之。其發熱潮熱。咳嗽脈數。乃是元氣虛弱。
假熱之脈也。尤當加用人參。此等證候。無不由脾胃先損而患。故脈洪大。察其中有胃氣。受補可救。誤投寒涼之藥。復傷脾胃生氣。使血反不歸源也。暴崩下血不止者。乃血不歸經。陰血隨陽盛之勢。妄行下漏也。身熱不痛者。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不應。此血熱沸騰也。
四物加芩、連、肉桂。按東垣云。經漏不止有二。皆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伏於中也。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病熱明矣。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先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脾胃證見。
白話文:
經候(月經)
月經來潮時,可以服用逍遙散或歸脾湯。如果因為陰虛導致經脈不通暢,小便不順,身體疼痛,可以用四物湯加倍芍藥,再加肉桂、丹皮、香附、甘草。月經來的時候,跟產後一樣需要注意調養,如果沒有好好調理,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疾病。如果受到驚嚇,會導致氣血錯亂,月經會漸漸停止,或者逆行向上從口鼻流出,或者逆行於身體成為血分勞瘵(類似於肺結核)。如果月經期間過於勞累,會產生虛熱,也是導致疼痛的根源。
如果情緒鬱悶、發怒,會導致氣逆,氣逆就會導致血液停滯在腰、腿、心腹、背部、肋部之間。到了月經來時就會感到疼痛加重,月經過後就會緩解。如果怒氣達到極點而傷害到肝臟,還會有頭暈、想吐的症狀。加上血不按照經絡運行,就會形成淋漓不盡的狀況。總之,這些情況,如果感受到風就會得風病,感受到寒冷就會得寒病。如果長時間不治療,就會導致崩漏(大量出血)、帶下(分泌物異常),以及各種腫塊等疾病,都是從這些原因引起的。
薛立齋曾經治療一位婦女,她腹內有一個腫塊,時不時向上竄動,有時候會疼痛出聲,同時有吞酸、胸悶的感覺,月經也不規律,小便不利,面色青黃交雜,已經兩年多了。這是肝脾氣滯引起的。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柴胡、炒黃連、木香、吳茱萸,服用兩劑後,再用歸脾湯配合蘆薈丸。一個多月後,肝脾功能調和,各種症狀都消退了。接著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丹皮,中氣健旺,月經自然就規律了。
他又治療一位中年婦女,她平時性情急躁,先前因為消化不好導致月經不調,服用理氣化痰的藥反而導致肚子脹滿,大便泄瀉。又加上烏藥、蓬朮,肚子更加脹滿,小便更加不順。再加豬苓、澤瀉,又出現了痰喘氣急、手腳冰涼、頭面肢體腫脹的情況,按壓身體腫脹的地方會凹陷且難以復原,脈象沉細,右寸脈更加微弱。這是脾肺之氣虛寒,無法疏通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生化之氣也無法運行。就像東垣所說的,水液積聚,就像泥土在雨水中一樣變成泥漿。要像陽光和煦,才能使水濕散去,陽氣化生,萬物才能生長。這個病人的症狀和脈象符合這個道理。於是給予加減腎氣丸,小便馬上就通暢了,服用幾劑後腫脹消退了一半,四肢也逐漸溫暖,身體可以自由翻身了。再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肉桂、炮姜,病就好了。
關於崩漏,醫書上說,陰虛陽亢就會導致崩漏。又說,陰絡受損,血就會溢出體外。還說,脾統攝血液,肝臟儲藏血液。崩漏的發生,有的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統攝血液;有的是因為肝經有火,血熱妄行;有的是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血熱沸騰;有的是因為脾經鬱結,血液沒有回到正常的經絡;有的是因為悲傷導致胞絡受損,血崩脫落。治療的方法,脾胃虛弱的,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柴胡;脾胃虛陷的,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酒炒白芍;肝經血熱的,用四物湯加上柴胡、山梔、丹皮;肝經怒火的,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芍藥、丹皮;脾經鬱火的,用歸脾湯加上山梔。所以古人說,凡是出血的疾病,必須用四君子湯收尾,這句話很有道理。如果大量失血之後,不要依靠脈象判斷,要趕緊用獨參湯加上當歸來救治。如果出現發熱、潮熱、咳嗽、脈搏跳動快等症狀,這是元氣虛弱導致的假熱現象,尤其要加用人參。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胃先受損而引起的。所以脈象洪大,如果能觀察到其中有胃氣,就可以用補法來救治。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再次損傷脾胃的生氣,使血液無法回歸原位。突然大量出血不止的,是因為血液沒有回到正常的經絡,陰血隨著陽盛的趨勢而妄行流出。如果身體發熱卻不感到疼痛,可以用逍遙散加上熟地、川芎,如果沒有效果,那就是血熱沸騰,要用四物湯加上黃芩、黃連、肉桂。按照東垣的說法,月經淋漓不止有兩種情況,都是由於脾胃虧虛,導致精氣下陷到腎,與相火結合,濕熱向下迫使月經淋漓不止,這種情況的出血顏色是紫黑色,像夏天腐肉的味道,裡面還會有白帶,脈象一定是弦細的,這是寒邪潛伏在體內。如果有赤帶(紅色分泌物),脈象洪數,就是熱病明顯,必定會腰痛,或者肚臍下疼痛,月經將要來的時候,會先出現忽冷忽熱,兩脅拘急,同時還伴有脾胃方面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