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1. 卷十二
2. 嬰兒門下
夫人習尚不同。趨舍各異。痘疹一門。向得涵高兄採輯諸家方論。備列醫通。其間方藥多有以意參易者。惜乎筆削未竣。完璧難求。志兒心折其學。因命續貂。系以麻疹諸例。庶不失先哲二者併名之義云。
白話文:
人們的習慣和偏好各不相同,對於事物的取捨也有差異。就痘疹這一疾病來說,之前我的兄長涵高搜集了各家醫學典籍的方劑和理論,整理成《醫通》一書。但書中有些方藥是經過他個人修改和理解的,可惜的是,他還沒完成修訂就去世了,使得這本書沒能達到完美。我(志兒)很欽佩他的醫學研究,所以決定接續他的工作,加入一些關於麻疹的案例,希望能夠不違背前人將痘疹和麻疹兩者並列研究的意義。
3. 錢氏痘疹論
小兒在胎時,食母五臟血穢,生後其毒當出。故痘疹所發,皆五臟之液。肝水泡,其色青小;肺膿泡,色白而大;心為斑,其色赤小;脾為疹,其色赤黃。瘡疹欲出,五臟證具,惟腎無候,但耳涼尻冷是也。瘡疹出時,辨視輕重。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
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疹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甚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極也。凡瘡疹當令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冷,致歸腎變黑難治也。有大熱當利小便,有小熱宜解毒。
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時月輕重,大抵痘疹屬陽,出則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又當辨春膿泡,夏黑陷,秋斑,冬疹,亦不順也。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急宜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汗出,耳尻反熱者死,腎氣大旺,
脾虛不能制故也。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脾旺勝腎,寒去而溫熱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下則內虛,多歸於腎。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四順清涼飲下之。若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若五六日痂不焦,
是內發熱,熱濕蒸於皮中,故痂不得焦,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便熱退痂脫矣。瘡疹欲出,先欠呵頓悶,肝也;時發驚悸,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多睡,脾也;面腮頰赤,咳嗽噴嚏,肺也。此四臟證俱見,惟黑者屬腎也。瘡疹乃五臟之毒,內一臟受穢多者,出則歸其臟矣。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吃了母親五臟的血污,出生後這些毒素就會發出來,所以長出的痘疹,都是五臟的液體所化。肝臟對應的是像水泡一樣的疹子,顏色青色且小;肺臟對應的是膿泡,顏色白色且大;心臟對應的是斑點,顏色紅色且小;脾臟對應的是疹子,顏色紅黃。當痘疹快要出來的時候,五臟的症狀都會出現,只有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可以從耳朵冰涼、屁股冰冷來判斷。
痘疹出來時,要分辨輕重。如果一發出來就全部出來的,一定是重症。如果是痘夾雜著疹子的,是半輕半重。如果出得稀疏的,是輕症。皮膚內外都只有一點點微紅的,是輕症。如果外表黑色,裡面紅色的,是稍微重一點。如果外表白色,裡面黑色的,就是非常重。疹子頂端裡面有像針孔一樣的黑點,情況就很嚴重了。如果疹子呈現青色、乾燥、紫色、凹陷,並且出現昏睡、汗流不止、煩躁口渴、肚子脹氣、啼哭喘氣、大小便不通等情況,那就是非常危急了。
凡是長痘疹的時候,要讓哺乳的母親注意飲食,不能讓她肚子餓,也不能讓她受風寒,否則會導致毒素歸於腎臟而變成黑色,難以治療。如果發高燒,應該利小便;如果只是微微發燒,就應該解毒。如果痘疹呈現黑色、紫色、乾燥、凹陷,可以用百祥丸來攻下,如果不是黑色的,就千萬不要亂用攻下藥。還要看當時的季節和病情的輕重來判斷。
一般來說,痘疹屬陽,在春夏出是順應天時的,在秋冬出就是逆反天時的。還要分辨春天是出膿泡,夏天是黑陷,秋天是斑,冬天是疹,這些也都是不順應天時的。疹子呈現黑色,無論什麼時候都難以救治,十個裡面大概只能救一個。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會有寒戰、牙齒緊咬,或是身體發黃、腫脹、發紫等症狀,要趕快用百祥丸攻下。如果攻下後仍然怕冷,身體冰冷出汗,耳朵和屁股反而發熱,那就表示快要死了,這是因為腎氣太旺,脾虛不能克制腎的緣故。攻下後如果身體發熱,氣息溫和,想要喝水,表示可以治療,這是因為脾氣旺盛勝過了腎,寒氣消退而出現溫熱的現象。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解毒,不能亂用攻下藥,亂用攻下藥會導致身體內虛,讓毒素更容易歸於腎。如果能進食,而且結痂的頭部開始焦黑豎起,或是還沒焦黑但出現喘氣的,屬於實證,可以用四順清涼飲來攻下。如果身體發熱、煩躁口渴、肚子脹滿且喘氣、大小便不順暢、面色赤紅、胸悶煩亂且大吐,這種情況應該利小便,如果沒有好轉,就用宣風散來攻下。如果五六天痂還沒有焦黑,那是因為體內發熱,熱濕蒸騰在皮膚中,所以痂無法焦黑,應該用宣風散來疏導,用生犀牛角磨成汁液來解毒,這樣發熱就會消退,痂也會脫落。
痘疹快要出來的時候,會先出現打哈欠、精神不振,這是肝臟的症狀;有時會出現驚嚇、心悸,這是心臟的症狀;有時會覺得忽冷忽熱,手腳冰冷,嗜睡,這是脾臟的症狀;臉頰發紅、咳嗽、打噴嚏,這是肺臟的症狀。這四個臟腑的症狀都出現了,只有黑色的疹子是屬於腎臟的。痘疹是五臟的毒素,哪一個臟腑受到的毒素多,痘疹發出來就會歸屬於那個臟腑。
4. 丹溪參補陳氏痘疹論
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有因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瘀血而得。或為竄眼驚搐如風狀。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自汗。或下利。
或潮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須以耳冷尻冷足冷驗之。蓋瘡疹屬陽。腎臟無證。耳與尻足俱屬腎。故獨冷。又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候。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
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營衛一虛。開泄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毒根於裡。如苟妄下。則內氣益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作振寒。耳尻反熱。腹脹黑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以此視之。瘡疹證狀。
雖與傷寒相似。而治法實不同。傷寒從表入里。瘡疹從里出表故也。如欲解肌。葛根、紫蘇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便秘。則犀角地黃湯。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少與大黃。尤宜斟酌。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出。凡熱不可驟遏。但宜輕解。
若無熱。又不能起發也。瘡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凡已發未發。但覺身熱。證似傷寒。疑似未明。先與惺惺散、參蘇飲。熱甚。則升麻湯、人參敗毒散。(張涵高曰。上方俱難應用。當以輕劑透表為妥。)一見紅點。便忌葛根。恐發則表虛也。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熱鼻尖冷。
呵欠咳嗽面赤。便宜升麻湯加山楂、大力子。則瘡稀疏易愈。凡痘瘡發熱時。法以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囟門。免有患眼之疾。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稠密。急宜消毒飲加楂肉、黃芩、紫草。減食。禁加人參。初出之時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參、耆、朮、草、桂、芍、芎、歸。
若大便瀉。加木香、肉豆蔻。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然。有初起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凡瘡已出。可頻與化毒湯。(當去升麻。)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或紫草飲、紫草木通湯。及快斑湯。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
色赤。犀角地黃湯。疏則無毒。密則毒盛。宜多服涼藥解之。庶無害眼之患。爐灰色白靜者作寒看。齊湧者燥者焮發者作熱治。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先。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凡痘瘡分表裡虛實。吐瀉少食為裡虛。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毒。
陷伏倒黶灰白者為表虛。紅活綻起為表實。表實而復補表。則潰爛不結痂。痘瘡分氣血虛實。虛則黃耆養營活血之劑。佐以風藥。實則芍藥、黃芩為君。佐以白芷、連翹之類。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兼而治之。溫如當歸、黃耆。涼如前胡、葛根。佐以川芎、白芍、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
則可以調適矣。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紫草、人參輩。黑陷甚者。用燒人矢。蜜水調服。癢塌者。於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紅紫。虛則脈無力。色淡平塌。虛癢。以參、耆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少與大黃寒涼之藥下其結糞。
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瘡干宜退火。只用輕劑。荊芥、防風、牛蒡之類。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佐以貝母、忍冬、白芷、栝蔞之類。若咽喉痛者。鼠黏子湯、如聖飲選用。喘滿氣壅者。麻黃湯加黃芩、白芍、石膏。煩渴瀉利者。烏梅與綠豆、黑豆作湯。
時溫服之。瀉利嘔逆者。理中湯加木香。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氣。芎、歸、芍藥、紅花之類。將欲成就卻色紫者。宜涼血解毒。生地、芩、連、連翹之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淡白色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為倒靨。但服實表之劑。消息二便。
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小便赤澀。大連翹湯、甘露飲。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加枳殼最當。或少與四順清涼飲。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自下黃黑。則毒已成。不必多與湯劑。但稍與化毒湯。不用亦可。二便一或閉焉。則腸胃壅遏。
脈絡凝滯。毒無從泄。眼閉聲啞。不旋踵而告變矣。陷入者。加味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厚敷其足。噴其衣被。並厚蓋之。若猶未也。獨聖散入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皮。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
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寒戰者為逆。知其脾強。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太峻。宜以宣風散代之。瀉後溫脾。當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厚朴、木香減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為主。脾土一溫。胃氣隨暢。何憚不消弭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其壞瘡者。
一曰內虛泄瀉。二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近時痘疹。多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嚴冬大寒鬱遏。痘瘡不得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冬矣。夫渴者用溫藥。癢塌者用補藥。自陳氏發之。迥出前輩。然其立方多用燥熱。
或未適中。恐其立方之際。必有挾寒而虛者設也。痘疹多是毒氣盛。便先宜解毒。然恐氣血周貫不定。故隨後亦宜兼補。以助成膿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