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7)
卷六 (7)
1. 痛風(歷節)
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證。多有晝輕而夜重者。正陰邪之在陰分也。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此正陰邪侮陽之證也。或得暖遇熱而甚者。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有火者宜從清涼。有寒者宜從溫熱。若筋脈拘滯。伸縮不利者。此血虛血燥證也。非養血養氣不可。遍身骨節疼痛。
肢節如槌。晝靜夜劇。如虎齧之狀。乃痛風之甚者也。必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寒則倉公當歸湯、千金大棗湯、防己湯選用。熱則千金犀角湯、當歸拈痛湯加薑汁炒黃柏。掣者為寒。腫者為濕。汗者為風。三氣雜至。傷於血脈之中。營衛澀滯不行。故痛。用虎骨、犀角、沉香、青木香、當歸、羌活、桂枝、秦艽、牛膝、骨碎補、桃仁、甘草。
水煎入麝少許。歷節風毒攻注。骨節疼痛。發作不定。烏藥順氣散。不應。五積散。四肢歷節疼。其人短氣脈沉。為留飲。導痰湯加減。身體腫痛。一味木通。用二兩煎服。身必發出紅丹。汗出至足。頃時即愈。外治之法。以蘄艾斤許。先以一半焙乾。攤痛處。外鋪燈心草一層。
以指甲在痛傍。不時攢之。冷則更遞焙用。三次少歇。又頃如前再用。自四五度效。不可撫摩。撫摩則七竅閉郁也。又法。好陳醋五大碗。煎沸。入蔥白一斤。將蔥裹痛處熨之。著即麻木也。
石頑曰。按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名曰歷節。後世更名白虎歷節。多由風寒濕氣。乘虛襲於經絡。氣血凝滯所致。近世邪說盛行。而名之曰箭風。風毒腫潰。乃謂之曰箭袋。禁絕一切湯藥。恣行艾熨針挑。此雖靈樞刺布衣之法。而藥熨之方。世絕不聞。使既病之肌肉。復受無辜之痛楚。奈何懵懂無知。甘受其惑。良可慨夫。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概是講述痛風這種疾病的總體情況。痛風這種病,大多屬於痛痹的範疇,通常白天比較輕微,晚上會加重,這是因為陰邪在陰分作祟。如果遇到風雨陰天會更加嚴重,這就是陰邪欺負陽氣的表現。如果覺得溫暖或遇到熱就更嚴重,這是濕熱傷陰的火熱證狀。有火熱症狀的,應該用清涼的方法治療;有寒冷症狀的,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筋脈拘攣僵硬,難以伸展彎曲,這是血虛血燥的症狀,必須要補養氣血。
全身骨節疼痛,肢體關節像被錘子敲打一樣,白天安靜,晚上劇烈疼痛,像被老虎咬一樣,這是痛風非常嚴重的表現。這種病通常是因為飲酒後又吹風,出汗後又受涼,這樣就形成了這種疾病。如果是寒症引起的,可以選用倉公當歸湯、千金大棗湯、防己湯等方劑。如果是熱症引起的,可以用千金犀角湯、當歸拈痛湯,可以再加薑汁炒過的黃柏。如果關節會抽搐是寒症的表現,如果腫脹是濕症的表現,如果出汗是風症的表現,當寒、濕、風三種邪氣同時侵襲,損傷血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就會產生疼痛。可以用虎骨、犀角、沉香、青木香、當歸、羌活、桂枝、秦艽、牛膝、骨碎補、桃仁、甘草等藥材煎湯服用,再加入少許麝香。
如果因為風毒侵入關節,導致骨節疼痛,發作不定,可以用烏藥順氣散,如果沒有效果,就用五積散。如果四肢關節疼痛,並且病人會氣短,脈搏沉弱,這是體內有痰飲的表現,可以用導痰湯加減治療。如果身體腫痛,可以用木通二兩煎服,煎服後身體會出現紅疹,汗流到腳部,過一會兒就會好轉。
外治的方法,可以用一斤左右的蘄艾,先將一半烤乾,鋪在疼痛的地方,外面再鋪一層燈心草,用指甲在疼痛的地方旁邊不時地按壓,如果冷了就換烤過的艾草,反覆三次,休息一下,再照之前的方法使用,大概四五次就會有效。切記不要撫摸,撫摸的話會導致七竅閉塞。還有一個方法,用五大碗好陳醋煮沸,加入一斤蔥白,將蔥白包在疼痛的地方熨燙,很快就會麻木。
石頑說,痛風這種病,《靈樞》中稱之為賊風,《素問》中稱之為痹,《金匱要略》中稱之為歷節,後世又稱之為白虎歷節。大多是由於風寒濕邪,趁虛進入經絡,導致氣血凝滯所致。現在有許多荒謬的說法,稱之為箭風,如果風毒導致腫脹潰爛,就稱之為箭袋,禁止服用一切湯藥,隨意用艾灸和針挑來治療。這雖然是《靈樞》中刺法的一個例子,但是關於藥物熨燙的方法卻沒有人知道,讓已經生病的肌肉,再承受無端的痛苦。實在是太過無知,竟然甘願被迷惑,實在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