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麻木(與痹證參看)

營衛滯而不行,則麻木。如坐久倚著,壓住一處,麻不能舉,理可見矣。麻則屬痰屬虛,木則全屬濕痰死血,一塊不知痛癢,若木然是也。脈沉滑,體厚人屬痰與濕,二朮、二陳,先少佐羌、獨、桂枝等風藥一二味,次兼參、耆補氣。脈微弱,或弦大無力,病久體羸者,屬氣虛。

補中益氣加熟附子一片,夏月對生脈散,或清燥湯。一塊不知痛癢,陰寒益甚,或日輕夜重,脈澀而芤或弦,屬痰挾死血,宜活血行氣,二陳加芎、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汁之類。大便見黑而不作瀉者,小劑桃核承氣湯微利之。十指麻木,屬胃中濕痰死血,二陳加二朮、桃仁、紅花,少加附子行經。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應,少加肉桂。東垣治閉眼則渾身麻木,開眼則漸退,久而方止,晝減夜甚,為陽氣衰而濕伏陰分也。三痹湯去烏頭,加蒼朮、黃柏。又閤眼則麻,開眼即不麻,近火則頭旋眩暈者,風氣下陷於血分,不得升越而作也。

三痹湯去烏頭,加羌活、麻黃。凡婦人素有鬱悒者,當舒郁,逍遙散加補氣行濕藥。

薛立齋治劉孟春有痰,兩臂作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薛曰:「麻屬氣虛,因前藥而復傷肝,火盛而筋攣耳!況風自火出,當補脾肺滋水,則風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三月而愈。

石頑治洋客巴慈明婦,產後眩暈心悸,神魂離散,若失臟腑之狀,開眼則遍體麻木,如在雲霧之中,必緊閉其目,似覺稍可,晝日煩躁,夜則安靜。專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藥,則嘔逆不食;更一醫用薑、附等熱藥,則躁擾不寧;其脈虛大而數,按之則散,舉之應指,此心火浮散之象。

因艱產受驚,痰飲乘虛襲入心包絡中,留伏膈上,有入無出,所以綿延不已。蓋目開則諸竅皆開,痰火堵塞心竅,所以神識無主;目閉則諸竅俱閉,痰火潛伏不行,故得稍安。與東垣所言,閤眼則陽氣不行之麻木迥殊,況晝甚夜輕,明是上焦陽位之病,與理痰清火之劑,諸證漸寧。

然或因驚恚,或因飲食,不時舉發,此伏匿膈上之痰,無從搜滌也。乘發時,用獨參湯下紫雪開通膈膜,仍與前藥,調補半載而康。

白話文:

[麻木(可與痹證一起參考)]

當身體的營衛之氣滯塞不流通時,就會出現麻木感。比如長時間坐着或者靠着某處不動,壓到某個部位,就會感到麻木,無法移動,道理很明顯。麻木通常是由於痰溼或者氣血虛弱造成的。而“木”這種感覺,完全是由溼痰和死血導致的,就像是身體某部分失去了知覺,如同木頭一樣。如果脈象顯示爲深沉且滑,身體偏胖的人可能是由痰溼引起。可以用二術、二陳湯作爲基礎,先少量加入羌活、獨活、桂枝等風藥一兩味,再逐漸加入人參、黃芪來補氣。如果脈象微弱,或者脈象弦大無力,長期病弱的人,屬於氣血虛。

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熟附子一片。夏天可搭配生脈散,或者清燥湯。如果身體某部分失去知覺,陰寒症狀加重,或者白天症狀輕晚上加重,脈象澀或芤,或者弦,這可能是由痰溼夾雜死血造成的。應該使用活血行氣的藥物,例如二陳湯加上川芎、當歸、桃仁泥、紅花、牛膝、韭菜汁等。如果大便顏色變黑但沒有腹瀉,可以使用小劑量的桃核承氣湯微微刺激腸胃。十指麻木,可能是因爲胃部有溼痰和死血,可以用二陳湯加上二術、桃仁、紅花。

稍微加入附子幫助血液循環。如果是溼熱下流,導致雙腳麻木,或者像被火燒一樣,可以用二妙加牛膝製成丸劑。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稍微加入肉桂。東垣治療閉眼全身麻木,睜眼症狀逐漸消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消失。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這是陽氣衰弱,溼氣潛伏在陰分中的表現。可以使用三痹湯去掉烏頭,加入蒼朮、黃柏。還有一種情況,閉眼就麻木,睜眼就不麻,靠近火源則頭暈目眩,這是風氣陷入血液,無法上升,從而產生症狀。

可以使用三痹湯去掉烏頭,加入羌活、麻黃。對於平時有抑鬱情緒的女性,應當舒緩情緒。逍遙散加上補氣行溼的藥物。

薛立齋治療劉孟春,他有痰溼,兩臂麻木,雙眼流淚。服用祛風化痰的藥物後,痰溼反而更嚴重,手臂疼痛不能伸展,手指都蜷縮了。薛立齋說,麻木是氣虛的表現,之前的藥物傷害了肝臟,火氣旺盛導致肌肉收縮。況且風從火出來,應當補充脾胃和肺部的水分,這樣風自然會退去,痰也會清除。於是使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三個月後痊癒。

石頑治療一位產後的婦女,她眩暈、心悸、精神渙散,好像失去了臟腑的功能。睜眼時全身麻木,就像在雲霧中一樣,必須緊閉雙眼,才感覺稍微舒服一些。白天煩躁,夜晚則安靜。專門治療婦科疾病的醫生使用四物湯等補血藥物,結果嘔吐、食慾不振。另一位醫生使用姜、附子等熱性藥物,結果更加煩躁不安。她的脈象虛大且數,輕輕按壓則脈象散開,用力按則脈象明顯。這是心火浮散的跡象。

因爲分娩困難受到驚嚇,痰飲乘虛而入,侵入心包絡中,留在膈上,只進不出,因此病情持續不斷。睜眼時所有孔竅都打開,痰火堵塞心竅,所以意識混亂。閉眼時所有孔竅關閉,痰火潛伏不動,因此能稍微安心。這與東垣所說閉眼時陽氣不運行導致的麻木完全不同。況且白天症狀嚴重,夜晚較輕,明顯是上焦陽位的問題。使用理痰清火的藥物,各種症狀逐漸減輕。

然而,有時因爲驚嚇或飲食不當,症狀會再次發作。這是因爲潛伏在膈上的痰溼沒有得到徹底清除。在症狀發作時,使用獨參湯配合紫雪丹打開膈膜,繼續使用之前的藥物,調養半年後康復。 ]

2. 痿(痿厥)

素問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戴人云: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皆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者,則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步尫然也。腎乃肺金之子,今腎水衰少,隨火上炎;腎水既衰,則骨髓衰竭,由使內太過所致。直斷曰:痿病無寒,故痿之作也。

五六七月,皆其時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軟。今之行藥者,凡見腳膝痿弱難於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濕腳氣治之,驟用烏、附、乳、沒、威靈仙之類;燔針艾火,湯蒸袋蒸;痿弱轉加,如此而死,豈非夭乎?夫治痿與治痹頗異。風寒濕痹,猶可蒸湯灸燔,時或一效;惟痿用之轉甚者,何也?蓋痿以肺熱葉焦而成,以此傳於五臟;豈有寒者歟?若痿作寒治,是殺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皆藥之誤也。

石頑曰:痿證臟腑病因,雖曰不一,大都起於陽明濕熱,內蘊不清;則肺受熱乘而日槁,脾受濕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濕之候。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陽明濕熱,從無齒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屬濕熱,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熱而愈者?殊不知濕熱沉滯既久,非借辛熱之力,不能開通經隧,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若真陽未衰,概行溫補,而不知清熱滲濕,寧無反助濕熱之患耶?

凡人自覺兩足熱如火炙,自足踝下上衝膝腿,且痿弱軟痛,能行而不能久立,脈濡而數,乃陰虛而挾濕熱也。虎潛丸;不應,少加附子。骨痿不能起於床者,金剛丸。經言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水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此濕熱成痿,多發於夏,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東垣獨得其秘,而用清燥之劑,主以清暑益氣湯。屬濕痰者:手足軟弱,脈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腫。二陳湯加二朮、羌活、黃柏、竹瀝、薑汁。黑瘦人脈澀弱,或左脈大而無力,行步艱難,或兼盜汗陰虛等證者,是血虛有火。四物加牛膝、肉桂、黃柏、蒼朮。陰血衰弱,不能養筋,筋緩不能自收持,故痿弱無力。補血榮筋丸。氣虛痿弱無力,四君子加蒼朮、黃柏、肉桂、黃耆。肥白人脈沉緩或滑,噁心,胸膈不利,屬氣虛有痰。六君子加蒼朮、黃柏、竹瀝、薑汁。兼食積,即氣口弦滑、腹脹惡食,是食積妨礙,脾氣不得運於四肢。導痰湯加楂、曲、木瓜、防己。挾死血者:脈沉澀或弦,而按之則芤;為惡血流於腰膝,或因產後、或跌撲傷損而得者。不可作虛治。

白話文:

《內經》說,肺部有熱,導致肺葉焦枯,就會使得皮膚毛髮虛弱、變薄,一旦受到外邪侵襲就會產生痿病。心氣有熱,則下肢脈氣逆行向上,導致下肢脈氣虛弱,虛弱就會產生脈痿,使得膝關節屈曲,小腿無法支撐身體。肝氣有熱,則膽汁外洩,口中發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則會導致筋脈攣急,進而發展為筋痿。脾氣有熱,則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肌肉麻木不仁,進而發展為肉痿。腎氣有熱,則會導致腰椎僵硬無法舉起,骨骼枯槁、骨髓減少,進而發展為骨痿。

戴人說,痿病的症狀是雙腳痿弱無力,不能行走,這都是因為腎水無法抑制心火。心火向上灼燒肺金,肺受到火的制約,六個肺葉都焦枯,導致皮膚毛髮虛弱、變薄,就會產生痿病。所謂「躄」,就是腳無法伸直,行走時跛行的樣子。腎是肺金的兒子,現在腎水衰弱減少,隨著火氣向上燃燒,腎水衰竭,就會導致骨髓枯竭,這是由於體內熱邪太過所致。可以直接斷定說,痿病沒有寒證,所以才會產生痿病。

五月、六月、七月都是痿病容易發作的時節。所以患有痿病的人,脈象會呈現浮軟的狀態。現在的醫生,凡是看到患者腳膝痿弱無力、行走困難,或者有一隻腳不能伸直,就把它當作寒濕腳氣來治療,馬上使用烏頭、附子、乳香、沒藥、威靈仙等溫熱的藥物,用艾灸、熱湯蒸、藥袋熱敷等方式治療,反而使得痿弱更加嚴重,像這樣治療反而導致死亡,豈不是太冤枉了嗎?治療痿病和治療痹證有很大的不同。風寒濕痹,或許還可以通過熱敷、艾灸等方式治療,有時候還能有效。只有治療痿病使用這些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

為什麼呢?因為痿病是因為肺熱導致肺葉焦枯而產生,這種熱邪會傳到五臟,怎麼會有寒證呢?如果把痿病當作寒證來治療,那簡直就是害死人。痿病本身不會致命,會死都是因為用藥錯誤導致的。

石頑說,痿病的病因,雖然說各個臟腑都有可能,但大多是因為陽明經的濕熱內蘊不清,導致肺受熱邪侵襲而日漸枯槁,脾受濕邪浸淫而日漸腫脹,最終形成上部枯槁、下部濕盛的狀況。世人大多都認為是腎虛所致,卻沒有人考慮到陽明經的濕熱。或許有人會說,既然痿病屬於濕熱,為什麼古方多用附子這種辛熱的藥物也能治癒呢?這是因為濕熱積滯太久,非要藉助辛熱藥的力量才能打通經絡。

這並非是為腎臟虛寒而設的,如果陽氣沒有衰弱,就一概使用溫補的方法,而不知道清除熱邪、滲利濕邪,難道不會反而助長濕熱之邪嗎?

凡是自覺雙腳發熱如火燒,從腳踝向下衝到膝蓋、腿部,同時伴有痿弱、軟痛,可以行走但無法久站,脈象濡而數,這就是陰虛且夾雜濕熱的表現。使用虎潛丸沒有效果,可以稍微加一點附子。如果骨痿嚴重到無法從床上起身,可以使用金剛丸。《內經》說,骨痿是由於大熱引起的。如果遠行勞累,又遇到酷熱,就會口渴,口渴則陽氣內耗,內耗則熱邪停留於腎。腎屬於水臟,現在水無法抑制火,就會導致骨枯髓虛,雙腳無法支撐身體,發展成為骨痿。這種濕熱導致的痿病,大多發生在夏季,會讓人感到骨骼乏力。所以治療痿病,要特別注重陽明經。李東垣掌握了其中的奧秘,使用清熱燥濕的藥物,主要使用清暑益氣湯。如果屬於濕痰,會出現手腳軟弱無力,脈象沉滑,同時伴有腰膝麻木,或者腫脹,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蒼朮、白朮、羌活、黃柏、竹瀝、薑汁。如果患者形體消瘦、脈象澀弱,或者左脈大而無力,行走困難,或者伴有盜汗等陰虛的症狀,這屬於血虛有火,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牛膝、肉桂、黃柏、蒼朮。陰血衰弱,無法滋養筋脈,筋脈鬆弛無法自我收縮,就會痿弱無力,可以使用補血榮筋丸。如果屬於氣虛痿弱無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蒼朮、黃柏、肉桂、黃耆。如果患者肥胖白胖,脈象沉緩或者滑,感到噁心、胸膈不適,屬於氣虛有痰,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蒼朮、黃柏、竹瀝、薑汁。

如果同時有食積,就會出現氣口脈象弦滑,腹脹、厭食,這是因為食積阻礙了脾氣運化到四肢,可以使用導痰湯加上山楂、神曲、木瓜、防己。如果夾雜有死血,脈象沉澀或者弦,按下去又感覺是空的,這是因為惡血流於腰膝,可能是因為生產後或者跌打損傷所致,不可以當作虛證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