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9)

1. 痿(痿厥)

痿厥,足痿弱不收為痿厥。有二。一屬腎與膀胱。經云。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腎傷精脫也。都氣丸。審系陽虛。用八味丸。又云。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是膀胱在下發病也。五苓散。一屬脾濕傷腎。經云。凡治痿厥發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

腎著湯加萆薢。又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浩。腎虛之人。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濕熱相合。痿厥之病大作。脈沉濡而數。小水赤澀。或作腫痛。腰以下痿軟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清燥湯。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腳腫痛。行步艱難。

安腎丸。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耳鳴耳聾。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腳欹側。臥而多驚。腰膝無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潛丸。凡老人痿厥。累用虎潛丸不愈。即於本方加附子立愈。蓋附子有反佐之力也。又有腳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脈沉數有力。

此為膏粱厚味所致。火鬱於內。逼陽向外。即陽盛拒陰。滋腎丸苦寒下之。肥盛蒼黑人。足膝痿耎。皆屬濕熱。潛行散、二妙散。誤用溫補必殆。

子和云。風痹痿厥四證。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為辨。一概作風冷治之。下虛補之。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動而或勁者為風。不仁或痛者為痹。弱而不用者為痿。逆而寒熱者為厥。其狀未嘗同也。故其本源又復大異。風者必風熱相兼。痹者必風寒濕相合。

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熱。皆從下起。今治之者。不察其源。見於手足嚲曳。便謂之風。左傳雖謂風淫末疾。不知風暑燥濕火寒六氣。皆能為四末之疾也。

祝仲寧治一人。病腰膝痹痛。皆以為寒。率用烏、附、蛇酒藥。盛暑猶著綿。如是者三載。祝診之。曰。此濕熱相搏而成。經所謂諸痿生於肺熱也。即令褫其綿。與清燥湯飲之。曰。疾已深。又為熱藥所誤。非百帖不效。服三月餘而痊。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患兩足痠軟。神氣不足。

向服安神壯骨之藥不效。改服滋腎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屬。又不效。純用血藥。脾胃不實。診之。脈皆沖和。按之亦不甚虛。惟脾部重取之。澀而無力。此土虛下陷。不能制水。則濕氣墜於下焦。故膝脛為患耳。進補中益氣倍用升、柴。數日即愈。夫脾虛下陷之證。若誤用牛膝等下行之劑。

則愈陷。此前藥之所以無功也。

白話文:

痿厥,指的是腳軟弱無力,無法控制的病症。這種病症有兩種主要原因:

第一種原因是腎臟和膀胱的問題。《黃帝內經》說:「恐懼不解除就會損傷精氣,精氣受損就會導致骨頭痠痛、腳軟無力。精液時常自動流出,這是腎臟受損、精氣耗盡的表現。」這種情況可以用都氣丸來治療。如果確定是陽氣虛弱,則用八味丸。此外,《黃帝內經》還提到:「三陽經生病會發寒發熱,下方會出現癰腫,或是出現腳軟無力、小腿抽筋等症狀。」這代表膀胱在下方發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第二種原因是脾臟濕氣損傷腎臟。《黃帝內經》說:「凡是治療痿厥,還會出現嘔吐逆氣的症狀,通常是生活富裕、飲食過於肥膩的人容易得這種病。」這種情況可以用腎著湯加上萆薢來治療。此外,《黃帝內經》又說:「秋天感受濕邪,會導致氣逆而咳嗽,進而發展成痿厥。」這種情況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加上羌活來治療。腎虛的人,在農曆六、七月間,濕氣旺盛,濕熱結合,痿厥的病情會更加嚴重,脈象呈現沉濡而數,小便赤黃且澀痛,或出現腫痛,腰部以下軟弱無力,不能活動,走路歪斜,兩腳傾側。這種情況可以用清燥湯來治療。患者會出現腿腳僵硬,伸不直也彎不了,腰膝腿腳腫痛,行走困難。

安腎丸可以治療因腎虛引起的眼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疲倦乏力、盜汗怕風、行走不穩、兩腳傾側、睡覺容易驚醒、腰膝無力、腰部以下消瘦等症狀。如果使用加味虎潛丸治療老年痿厥沒有效果,可以在原方中加入附子,通常會有明顯的療效,這是因為附子具有反佐的作用。還有一種情況是腳膝軟弱無力,臀部冰冷,陰部出汗且有臊臭味,精液容易滑洩不固,脈象沉數有力,這是因為長期食用肥膩食物導致體內火氣鬱結,逼迫陽氣向外發散,導致陽氣過盛而拒絕陰氣,這種情況可以用滋腎丸來降火。肥胖且皮膚黝黑的人,腳膝痿軟,通常是濕熱引起的,可以用潛行散或二妙散來治療。如果誤用溫補的藥物,病情會更加嚴重。

朱丹溪認為,風痹、痿厥這四種病症,本質上是不同的,但是現代醫生無法分辨,一概當作風寒來治療,或以補虛的方式來處理,所以才會拖延多年無法治癒。手腳四肢的疾病,活動時會抽動或有力的是風,感覺麻木或疼痛的是痹,軟弱無力的是痿,發病時忽冷忽熱的是厥。這四種病症的症狀並不相同,病因也大不相同。風病通常與風熱同時存在,痹病通常與風寒濕同時存在,痿病通常是火邪克制肺金所導致,厥病則可能是寒或熱引起的,但都是從下半身開始發病。現在的醫生不了解病因,看到手腳拖曳就當作是風病,但是《左傳》說「風淫末疾」的意思是,風、暑、燥、濕、火、寒這六種邪氣都可能導致四肢的疾病。

祝仲寧治療一位病人,腰膝疼痛,都被醫生當作是寒症,一直使用烏頭、附子、蛇酒等藥物,即使在盛夏也穿著厚棉衣,這樣過了三年都沒有好轉。祝仲寧診斷後認為,這是濕熱相互搏結所引起的,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諸痿生於肺熱。」他讓病人脫掉棉衣,服用清燥湯。他說,病已經很深了,又被熱性藥物耽誤,不是一百帖藥不可能有效。病人服藥三個月後痊癒。李士材治療一位軍官高玄圃,他雙腳痠軟無力,精神不振,服用安神壯骨的藥物沒有效果,改服滋腎牛膝、薏苡仁、二妙散等藥物也沒有效果,純用補血藥,脾胃虛弱。李士材診脈,發現脈象平和,按下去也不太虛弱,只有脾部的脈象重按時澀而無力。他認為這是脾氣虛弱下陷,無法控制水濕,導致濕氣下墜到下焦,所以膝蓋和小腿才會發病。他給病人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倍使用升麻和柴胡,數日後就痊癒了。脾氣虛弱下陷的病症,如果誤用牛膝等向下走的藥物,病情會更加嚴重,這也是之前的藥物無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