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6)

1. 癰疽門

活命飲,治一切癰毒赤腫。未成者消。已成者潰。但漫腫色白不起。及膿出而痛不止。元氣虛者禁用。

穿山甲(炮),白芷,防風,乳香,沒藥,甘草節,赤芍,栝蔞根,歸身,貝母(去心。研),陳皮,皂角刺(各一錢),金銀花(三錢)

白話文:

活命飲

功效: 治理各種癰疽、毒瘡、紅腫。未化膿者可消腫,已化膿者可使之潰爛。但僅腫脹、顏色發白、無明顯疼痛,或膿液排出後疼痛不止者禁用。體虛者亦禁用。

藥材:

  • 穿山甲(炮製) 一錢
  • 白芷 一錢
  • 防風 一錢
  • 乳香 一錢
  • 沒藥 一錢
  • 甘草節 一錢
  • 赤芍 一錢
  • 栝蔞根 一錢
  • 歸身 一錢
  • 貝母(去心,研磨) 一錢
  • 陳皮 一錢
  • 皂角刺 一錢
  • 金銀花 三錢

水酒各半煎服。

清熱解毒湯,治瘡瘍焮腫赤痛。形病俱實。

黃連(酒炒),山梔(炒黑),連翹,當歸(各錢半),芍藥,生地黃(各一錢),金銀花(二錢),甘草(六分)

水煎熱服。

豆豉餅,治瘡瘍腫而不潰。潰而不斂。

江西淡豆豉

上一味為末。唾和成餅。如錢大。三四錢厚。置患處。以艾壯於餅上灸。干即易之。如瘡大作餅覆患處。以艾鋪上灸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祛逐毒邪則愈。如郁證敗痰失道。漫腫不赤不潰者。以香附一味為細末。唾調作餅。如上法灸之。或先用蔥一握。切碎焙熱熨之。冷則更迭而熨。使氣血調和。毒邪焮發。然後灸之。尤妙。

白話文:

清熱解毒湯 方劑說明及用法

清熱解毒湯,用於治療瘡瘍腫痛,表現為紅腫疼痛,屬於實證。

組成:

  • 黃連(酒炒) 半錢
  • 山梔(炒黑) 半錢
  • 連翹 半錢
  • 當歸 半錢
  • 芍藥 一錢
  • 生地黃 一錢
  • 金銀花 二錢
  • 甘草 六分

用法:

  • 水酒各半,煎煮後服用。

附方:

  • 豆豉餅:用於治療瘡瘍腫脹不破潰或破潰不癒合。
  • 取淡豆豉研磨成粉末,以唾液混合成餅,大小如錢幣,厚約三四分。
  • 將餅敷於患處,用艾條灸之,餅干即換新。
  • 若瘡瘍較大,可製作較大的餅覆蓋患處,並用艾條鋪在上面灸之。
  • 未化膿的瘡瘍可消腫,已化膿的瘡瘍可祛除毒邪而愈合。
  • 香附餅:用於治療鬱證導致的痰濁阻滯,表現為腫脹不紅不破潰。
  • 取香附研磨成細粉,以唾液混合成餅,按上述方法灸之。
  • 也可先用蔥一握,切碎焙熱熨患處,冷卻後更換繼續熨敷,使氣血調和,毒邪發散,然後再用艾灸,療效更佳。

注:

  • 以上藥量均以錢為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克。
  • 此方劑所述方法仅供参考,需根據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请勿自行使用。

竹葉黃耆湯,治氣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一握),黃耆(生),生地黃,麥門冬(去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錢半),石膏(煅。二錢)

水煎熱服。

烏金膏,治潰瘍肉死不腐。若有毒根。以紙捻蘸紝即斂。

巴豆(去心膜。炒黑)

白話文:

竹葉黃耆湯,用於治療氣虛、胃火旺盛導致口渴的症狀。

方劑組成:淡竹葉一握、生黃耆、生地黃、去心麥門冬、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錢半、煅石膏二錢。

用法:水煎熱服。

烏金膏,用於治療潰瘍肉壞死不腐,若潰瘍有毒根,可用紙捻蘸藥膏敷於傷口,可使傷口收斂。

方劑組成:去心膜、炒黑巴豆。

一味研如膏。點歹肉上。臨用修合則不幹。

珍珠散,治不拘何疾。潰爛不肯長肉者。

爐甘石(煅如目門絳雪膏法。淨八兩),珍珠(煅。淨一錢),琥珀(淨末。七分),龍骨(煅。水飛淨。四分),赤石脂(煅。水飛淨。四分),鐘乳石(甘草湯煮一伏時。水飛淨。六分),硃砂(水飛淨。五分),麒麟竭(二分),象皮(焙乾為末。五分)

白話文:

將一種藥材研磨成膏狀,塗抹在潰爛的傷口上。使用前混合調製,這樣就不會乾燥。

珍珠散,可以治療各種潰爛久不癒合的傷口。

爐甘石(煅燒成像絳雪膏那樣。淨重八兩),珍珠(煅燒。淨重一錢),琥珀(研磨成粉末。淨重七分),龍骨(煅燒,水飛過濾乾淨。淨重四分),赤石脂(煅燒,水飛過濾乾淨。淨重四分),鐘乳石(用甘草湯煮沸一伏時,水飛過濾乾淨。淨重六分),硃砂(水飛過濾乾淨。淨重五分),麒麟竭(淨重二分),象皮(烘乾磨成粉末。淨重五分)

上九味。務令極細。每藥一錢。入冰片二分。研勻和調。敷上立長。

三白丹,治黴瘡結毒。

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

上三味。納鐵銚中。以厚瓷碗合定。鹽泥固濟。壓定碗足。文火煅三炷香。升在碗內。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瓷罐收貯。經年後方可用之。每服三分。入飛面三錢。壯者分三服。中者分五服。羸者分七服。每日以土茯苓半斤。捶碎。用水七碗。煮至五碗。去滓入前丹一服。

白話文:

上列九味藥材,務必研磨至極細。每種藥材一錢,加入冰片二分,研磨均勻後混合調和。敷於患處即可迅速見效。

三白丹,用於治療黴瘡結毒。

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

將上述三味藥材放入鐵銚中,用厚瓷碗蓋好,用鹽泥封固,壓緊碗底。用文火煅燒三炷香的時間,藥物會升華到碗中。取出放置在地上一夜,以消火毒。用瓷罐保存,存放一年後方可使用。每次服用三分,加入飛面三錢。體質壯者分三次服用,體質中等者分五次服用,體質虛弱者分七次服用。每天用土茯苓半斤,搗碎,加水七碗,煮至五碗,去渣後加入三白丹一服服用。

再煎至三碗。一日服盡。明日如前法再服。二三日後。喉齶腫痛。齒齦出水。七日毒儘自愈。腫甚者。用黃連、犀角、骨碎補各一錢。黑豆一合。煎湯漱之。

加味三白丹,治元氣虛寒人結毒。

本方加滴乳石一兩。天靈蓋二兩。服法如前。

五寶丹,治虛人結毒。不勝三白丹。及服三白丹餘毒未盡者。

韶粉(三錢。銅杓內隔紙焙黃。微火緩焙。勿令焦黑),珍珠(勿見火。另研),滴乳粉(煅淨。取極細末),琥珀(勿見火。另研),硃砂(水飛。各一錢)

白話文:

將藥煎煮至剩下三碗,一天喝完。隔天依同樣方法再喝一次。二、三天後,喉嚨和上顎會腫痛,牙齦會流出水,七天後毒素就會自然痊癒。如果腫得很厲害,可以用黃連、犀角、骨碎補各一錢,黑豆一合,煎煮成湯漱口。

加味三白丹適合元氣虛寒、體內有毒素的人。

這個方子要再加上滴乳石一兩,天靈蓋二兩,服用方法和之前一樣。

五寶丹則適合虛弱的人體內有毒素,但無法承受三白丹,或者服用三白丹後,毒素仍未完全消除的人。

韶粉(三錢,用銅勺隔著紙焙烤至黃色,用小火慢慢焙,不要烤焦),珍珠(不要接觸火,另行研磨),滴乳粉(煅燒乾淨,取最細的粉末),琥珀(不要接觸火,另行研磨),硃砂(水飛,各一錢)。

上五味杵勻。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分作七服。弱者分十服。每服用土茯苓四兩。煎湯服之。

歸耆飲,治腦疽背癰。毒盛焮腫。及虛人肛門發毒。

當歸(重八錢者。一隻),綿黃耆(生),金銀花(淨。各五錢),甘草(生。三錢)

水酒各碗半。煎至二碗。分三次熱服。一日令盡。在上者。加升麻三分。在下者。加牛膝三錢。

四順清涼飲(燥門),參耆內托散(保元湯下),千金托裡散(保元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白話文:

將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綠豆大小。分成七服,體弱者分成十服。每次服用四兩茯苓,煎湯服用。

歸耆飲用於治療腦疽、背癰,毒氣旺盛、腫脹,以及虛弱的人肛門發毒。

當歸(重八錢,一隻),綿黃耆(生)、金銀花(淨,各五錢),甘草(生,三錢)。

水酒各半碗,煎煮至兩碗,分三次熱服,一天服用完。如果病症在上半身,加升麻三分;如果病症在下半身,加牛膝三錢。

四順清涼飲(燥門)、參耆內托散(保元湯下)、千金托裡散(保元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八珍湯(四君子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保元湯(方祖),異功散(四君子湯下),獨參湯(保元湯下)

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托裡消毒散(保元湯下),四君子湯(方祖),四物湯(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白話文:

八珍湯、加減八味丸、保元湯、異功散、獨參湯、人參敗毒散、托裡消毒散、四君子湯、四物湯、錢氏六味丸。

歸脾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梔子清肝湯(耳門),內補黃耆湯(保元湯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

涼膈散(方祖),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下),理中湯(方祖),四柱飲(泄瀉門),六柱飲(泄瀉門),二神丸(泄瀉門),四神丸(泄瀉門),連理湯(理中湯下),萬靈丹(癘風門)

白話文: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內補黃耆湯、當歸補血湯、梔子清肝湯屬於保元湯類;涼膈散、理中湯屬於方祖類;竹葉石膏湯屬於白虎湯類;參苓白朮散屬於四君子湯類;四柱飲、六柱飲、二神丸、四神丸屬於泄瀉門類;連理湯屬於理中湯類;萬靈丹屬於癘風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