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六 (2)
卷六 (2)
1. 痹
莖中痛引穀道。甚則臍腹脹痛此。屬津液枯竭之故。誤與利水藥。必致喘逆脹急而死。老人陰虛泉竭。多有此證。曾見膀胱脹破。淋瀝無度。時雖暫寬。不久即斃。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凡痹之類。
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寒從中生者。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能凍慄。是人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素腎氣勝。言稟氣本充也。以水為事。言嗜欲無節。傷其真陽。無陽則陰無以生。故腎脂枯不長。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
陽受風氣。故在陽者命曰風。陰受濕氣。故入陰則命曰痹。
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悗。(悶同。)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膚不仁。剌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以醇灑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
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內。納同。謂溫其經。使熱氣內入。血脈流通也。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淬之。即近世針挑艾熨之類。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金匱云。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今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白話文:
痹
陰莖疼痛牽引到肛門,嚴重時會導致肚臍周圍腹部脹痛,這是因為體內津液枯竭的緣故。如果誤用利水藥,一定會導致喘氣、胸腹脹滿而死。老年人陰液不足,精髓枯竭,常常會有這種情況。曾經看過膀胱脹破,小便淋漓不斷的情況,雖然有時暫時緩解,但不久就會死亡。各種痹症如果沒有治好,也會加重體內虛損。如果風氣較盛,病人比較容易痊癒。病邪如果侵入內臟就會死亡,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疼痛很久,如果停留在皮膚之間就容易治好。總而言之,各種痹症都是這樣的。
遇到寒冷,痹症就會像蟲子一樣活動,遇到熱則會緩解。
寒氣從體內產生的人,大多是體內有痹氣的表現。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多,所以身體會感覺寒冷,如同剛從水中出來一樣。
有的人身體怕冷,用熱水燙或用火烤都無法使其溫暖,穿很厚的衣服也沒用,但也不會冷得發抖。這種人是因為平時腎氣過盛,喜歡陰寒的事物,導致太陽之氣衰弱,腎精枯竭而不能生長。腎為水,無法勝過心肝之火,所以身體寒冷到骨頭裡。之所以不會冷到發抖,是因為肝屬一陽,心屬二陽,而腎為孤臟,一水無法勝過二火。這種病稱為骨痹,這個人應該會有關節攣縮的症狀。
平時腎氣過盛,是說他稟賦的元氣本來就充足;喜歡陰寒的事物,是說他嗜欲無節制,損傷了體內的真陽。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所以會寒冷到骨頭裡。
病在陽經的,稱為「風」;病在陰經的,稱為「痹」。陰陽經絡同時發病的,稱為「風痹」。
陽經受到風邪侵襲,所以病在陽經的稱為「風」;陰經受到濕邪侵襲,所以病在陰經的稱為「痹」。
風痹遊走不定,病情無法痊癒,會出現腳底像踩在冰上一樣冷,有時又像泡在熱水裡一樣熱;腿和脛骨也會遊走不定,同時出現心煩、頭痛、時而想吐、時而胸悶;還會頭暈、出汗、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眼睛昏花、悲傷、喜悅、恐懼等情緒變化,還會氣短、情緒低落。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活不過三年。
寒痹這種病,停留在體內無法去除,會時常疼痛且皮膚麻木不仁。對於一般百姓,可以用燒紅的鐵塊燙刺患處;對於達官貴人,則可以用藥物熱敷。取純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這四種藥都切碎,浸泡在酒中,然後將棉絮一斤、細布四丈一同放入酒中。放在馬糞堆中保溫,密封好不要讓酒氣洩露。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棉絮曬乾,曬乾後再次浸泡在酒中,要完全吸乾酒汁。每次浸泡都要隔一天再取出曬乾,曬乾的布和棉絮,連同藥渣一起,用布包好做成敷巾,長約六七尺,做成六七條。用桑木炭火烤熱敷巾,熱敷寒痹疼痛的地方,讓熱力滲入病處。寒冷,就再次烤熱敷巾來敷,敷三十次停止。如果出汗,就用毛巾擦拭身體,也是擦拭三十次停止。擦拭後在屋內走動,不要吹到風。每次針刺都要配合熱敷,這樣病就會痊癒。這就是所謂的「內熱」療法。
「內」同「納」,意思是溫暖經絡,讓熱氣進入體內,促進血液循環。平民百姓因為氣血瘀滯,所以要用火烤燙;這類似於現在用針刺、挑刺、艾灸的方法。周痹這種病,是在血管之中,隨著脈絡上下遊走,不能左右移動,各在其所在之處。風寒濕氣侵入肌肉之間,互相擠壓而形成像泡沫一樣的東西。這些泡沫遇到寒冷就會凝聚,凝聚後會排擠肌肉使其分離,肌肉分離就會產生疼痛。疼痛的時候,人的精神就會集中到痛處,精神集中就會產生熱感,熱感產生後疼痛就會緩解,疼痛緩解後就會出現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後其他部位的痹症就會發作,發作時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樣。這種病邪既不在內臟,也沒有發於體表,只是單獨停留在肌肉之間,導致真氣不能正常運行,所以稱為周痹。
《金匱要略》中說:有人問,血痹這種病是怎麼得的?醫生回答說:那些生活富足的人,骨骼脆弱,肌肉肥厚,再加上過度勞累、出汗,然後躺臥不動,又吹到微風,就會得這種病。這種病脈象是寸口脈微澀,關上脈稍微緊。應該用針刺來引導陽氣,現在脈象平和,脈緊的症狀消失,病就好了。
血痹是因為陰陽之氣都虛弱,寸口脈、關上脈都微弱,尺部脈稍微緊。外部症狀是身體麻木不仁,像風痹一樣。可以用黃耆桂枝五物湯來治療。